那未竟的事业与未尽的才华
2023-04-23文俞耕耘
文俞耕耘
作者:曹汛
出版单位:文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定价:98元
梁思成弟子、建筑史学家曹汛先生在《林徽音先生年谱》一书中,将“林徽因”改回她的原名“林徽音”。此名出典《诗经》:“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上世纪三十年代,为了与上海一男作家“林微音”不相混淆,徽音改名徽因。可见,曹汛始终抱有一种情结:追慕与还原。
长久以来,林徽音的形象被定格在“人间的四月天”。一位民国才女,貌美多思,为文人名士所簇拥。徐志摩的追求,又徒增浪漫。“太太的客厅”,一时也成为文化知识界的精神乐园——女主人机敏辩才,引得大批京派文人钦慕……以至于我们痴迷“演绎”才女的“花边”,却淡忘了林徽音的“志与业”——建筑学、建筑史、文物保护、工艺设计。
此书是以考据出发,以年谱形式,评述林徽音生平事迹的“别传”。书中,林徽音其人、其事、其作、其功、其友,都得到系统梳理,展示了林徽音从才女到先生的人生全景。我想全书最大特色即简明的丰富,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出处。如作者发现,林徽音早在1923年就首次发表译作《夜莺与玫瑰》,“一般以为,林徽音是参加新月社后,1931年在徐志摩的影响下开始发表作品,实不确。”
而文学与建筑的契合,也可能缘于另一契因,“在伦敦读书期间,据说女房东(一说房东女儿)是建筑师,受了她的影响,徽音决心将来学建筑。”这种近于环境发生学的分析,显得颇有意义。
在作者笔下,林徽音的“两担云彩”——建筑和文学,相互滋养,交织辉映。我们似乎从中发现人生的两分与统一:一半是诗情,一半是理性;一半是明媚的女子,一半是清癯的先生;一边是身心的忧病,一边是精神的丰沛。
动荡战乱,家国之痛,塑造了林徽音的精神肖像。乱世中遗世独立的女性,从同窗到妻子,从同道到助手,她不止站在梁思成身后,更与他携手台前,共进退,度时艰。从童年经历、原生家庭看,林徽音的庶出身份使她从小就有坚忍女子的骨力志气。这是走出脂粉的奇女子,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气魄。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徽音不得已进美术系,选修建筑系的课程”。
她久受肺病折磨,却走遍大江南北,坚持勘察、测绘等野外作业,“徽音出身名门,又是千金闺秀,还是多病羸弱之身,却能和男人工匠一样登高履险,爬梁上房……”曹汛先生于书后所附2万多字林徽音小传,正是对年谱的一种“情感内化”。与人格魅力、精神力量相比,风花雪月之事,不足为道。
林徽音的才性,源于锋芒、韧性,同时又不失温暖。她曾像知心姐姐一样,倾听沈从文的情感苦闷;又慨然助人,鼓励后进,“对卞之琳、萧乾和李健吾,都是谊兼师友,亲如姊弟”。《林徽音先生年谱》一书成功将林徽音从文艺渲染、文青崇拜和过度消费之中,解放出来。它呈现林徽音一生的爱与信仰、志愿与践行。这种感染力,正是那未竟的事业与未尽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