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叙,让作文更充实,内涵更丰富
2023-04-23张嘉庆
张嘉庆
插叙,严格地讲,它不仅是一种叙事方式,更是一种叙事技巧。什么是插叙呢?插叙就是在所写的文章中,突然插入一个内容,看似和原本叙述的情节、内容没有关系,但是又对整篇文章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样讲起来,可能同学们会觉得一头雾水,下面举例来说明。
熟悉《按图索骥》这个故事的同学应该都知道,它讲的是伯乐的儿子为了学习相马,整天抱着相马类的书看,却从来没有见过真马,最后,把一只青蛙当成了千里马的故事。为了把故事讲得更加丰富,让听者对故事背景了解得更多,通常在讲到伯乐的时候,会进行解释:“伯乐,是古时候一个非常有名的相马高手。他最擅长寻找千里马。”然后,再把伯乐相马的高超技术讲一讲。这种为了增加故事的丰富性,插入介绍伯乐的内容,就叫作插叙。
一般来说,插叙有两种作用,一种是为了让文章的内容更丰富,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按图索骥》中的用法就属于这种;另一种是作为铺垫,使故事的情节更加感人、深入人心。
比如,一位同学是这样写《记感人的一件事》的。
新学期到来,整夜加班的母亲回到家后,不顾疲惫为小作者的课本包上新书皮。在讲到母亲加班的时候,小作者对母亲的工作进行了插叙,讲述自己有一次去母亲的工厂,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的经历,写得惟妙惟肖。这一段插叙看似与包书皮没有关系,但是作文的结尾,小作者这样写道:“清晨醒来,看到书包里包上书皮的课本,母亲在工厂忙碌的身影一下子浮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当然,也浮现在了每一位读者的眼前。这样的插叙,就为整篇作文的感人情节做出了非常重要的铺垫。
讲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插叙和倒叙不是一回事吗?不就是把原本放在故事开头的倒叙,放到了故事中间吗?这种想法,有些道理,但稍微有些偏颇了。插叙和倒叙,虽然都打破了常规的叙述顺序,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首先,两者打破顺序的位置不同,一个是在故事开头,一个是在故事中间。这点不用多说。
其次,倒叙的主要作用是开篇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用故事悬念引领大家进入故事情境,更清晰地点出故事主题和核心思想。但插叙却没有这个功能,它的主要作用是对故事情节中可能造成歧义的内容加以解释,抑或是作为铺垫强化故事的核心思想。
最后,两者容易产生的弊端不同。倒叙的弊端是,如果使用不当,容易在开头就把文章的谜底暴露出来,丧失了高潮部分的精彩。而插叙的内容如果选择不当或者不够精彩,容易使故事的整体结构发生偏差或者跑题。
下面我们看一篇使用插叙技巧写的作文。这篇作文题目叫《胜似亲人》,作者是李宇然同学,他是根据一幅同名油画来进行写作的。这幅油画上画着一个苗族老奶奶和一个汉族小女孩相拥,那么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胜似亲人
在一个遥远的小山村,全村都是苗族人,只有一个汉族家庭。这个家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八岁的女儿苗苗。爸爸妈妈来这里做支教老师。
苗苗家的隔壁住着一位老奶奶,这位老奶奶皮肤黝黑,皱纹堆垒,一双干枯的手就像枯树枝。老奶奶每天都穿着最朴实和传统的苗族服装,进进出出也只有她一个人。在搬来这里几天后,苗苗和老奶奶熟识了。原来老奶奶的两个儿子、儿媳,还有一个孙女都出外打工了,只有她留在村子里看家。
有一天放学,老奶奶隔着院子的篱笆朝苗苗招手。走过去才知道,原来老奶奶做了香喷喷的油茶,让苗苗来喝。苗苗端起一碗,香味早就蹿到了鼻子里,说了声“谢谢”,苗苗就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
这油茶是苗族特有的一种美食,用油炸的爆米花掺水炒成茶,又甜又苦,专门用于招待贵宾。这里还流传着一个说法,那就是喝过这家的油茶后,就和这家成了最亲的亲人。
苗苗边喝着,边看到老奶奶坐在门槛前,戴上大大的花镜,在针线篓里捻出一根绣花针,又择出了一根红线,想把线穿进针眼。可是老奶奶的手抖得太厉害了,半天也穿不进去。看到这里,苗苗赶忙放下手中的油茶,走过去接过老奶奶手中的针线,很快便把针线穿好了。老奶奶笑着说:“哎呀,苗苗可真是个灵巧的孩子!”
老奶奶缝起了一个荷包,那荷包上绣着一只百灵鸟在唱歌,针线十分细密。奶奶说,这荷包是给自己的孙女缝的。孙女今年正好也是八岁,和苗苗一般大。缝制荷包时,老奶奶的手颤抖个不停,每一针都很慢很慢。看到这里,苗苗说:“奶奶,您的手?”奶奶一边绣着一边叹了口气说:“唉,年轻时受了风湿,落下了毛病。”
老奶奶说着,苗苗正巧看到了门旁放着一个大盆,盆里盛满了衣服。她立刻走上前去,拿起水桶就往盆里倒水。老奶奶看见了,急忙过来拦住:“苗苗,你这是干啥?”
苗苗说:“奶奶,您的手不好用,我来帮您洗衣服。”
老奶奶又拦着说:“使不得,你这么小一个女娃娃,怎么能做得了这个?”
苗苗站起身说:“奶奶我做得了!奶奶,喝过了您的油茶,我就是您的孙女。您的亲孙女不在家,我就该替您干活啊。”说着,就继续往盆里倒水。
老奶奶见拦不住苗苗,就只好又坐回了门槛前,继续缝制荷包。
等苗苗洗完了衣服,都晾在了衣杆上,直起身对老奶奶说:“奶奶,家里还有什么要干的活儿吗?我帮您。”
这时,老奶奶对苗苗说:“孩子,奶奶想把这个送给你。”奶奶颤抖着把刚刚缝好的百灵鸟荷包放到了苗苗的手里。
苗苗睁大了眼睛说:“奶奶,这不是您绣给您孙女的吗?”
老奶奶笑着说:“你刚才不是说了吗?喝过了我家的油茶,你就是我的亲孙女。这荷包就是绣给你的。”
苗苗高兴地叫了一声“奶奶”,老奶奶将苗苗搂到了怀里。老奶奶的嘴角露出微笑,一滴泪水从她的眼角慢慢滑落。
这篇满怀深情的《胜似亲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祖孙,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情实感。从这篇作文中大家能看出哪里用到了插叙吗?没错,就是油茶。在插叙中讲述了与油茶有关的民俗习惯和它特殊的含义,不仅增加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而且为后面苗苗和老奶奶的两次感情升华做了很重要的铺垫。也可以说是“胜似亲人”这个主题的重要推手。最关键的一个点睛之笔就是“喝过这家的油茶后,就和这家成了最亲的亲人”。后面,不论是苗苗为老奶奶倒水干活儿,还是老奶奶将亲手绣的荷包送给苗苗,两个人都提到了相似的话。这两次与插叙内容的呼應,十分巧妙地将两个人的感情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要用好“插叙”这种写作方法,需要大家更多地摄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还要多思考,巧构思。只有不断练习,才能让这种方法成为作文更上一层楼的有力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