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文明倡议引领人类和平发展

2023-04-23邢丽菊

当代世界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全球文明倡议  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为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正能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以及文明交流互鉴,大力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从十八大报告“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十九大报告“加强中外人文交流”“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到二十大报告“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从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2019年中国主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一系列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建立;从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到全球文明倡议,均彰显了中国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态度,也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内涵和实践路径。

全球文明倡议具有科学系统的理论内涵

全球文明倡议提出“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这四个“共同倡导”的核心在于实现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体现了文明的多样性、共通性、发展性、包容性特征,同时分别对应回答了“为什么需要交流互鉴”“为什么能够交流互鉴”“交流互鉴什么内容”“如何实现交流互鉴”四个维度的问题,具有科学系统的逻辑统一性,共同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

就文明的多样性而言,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文明需要交流互鉴的前提基础。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1]文明虽有差异,但不是“唯我独尊”,而是多样共存。不同文明承载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明标准,一种文明不应该用自己的尺度来衡量或者强加于他者,任何试图用强制性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无异于削足适履,都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承认文明多样性而予以尊重,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尊重文明多样性就意味着,尊重文明产生的土壤及其独特性,尊重文明创造的主体及其思维方式,尊重文明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独特作用,尊重文明在现在和未来产生影响的合理性和持续性。更为重要的是,尊重文明多样性要克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展模式等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2]

就文明的共通性而言,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文明能够实现交流互鉴的理念指引。世界各国虽然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是一致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差异,切实回应了各国人民的普遍期待和共同诉求,为国际社会实现最广泛的团结提供了可信的价值纽带。[3]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全球文明倡议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指引下,要求各国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和开放包容的态度来理解各种文明对价值内涵的不同认识,要求发达国家不以文明优越自居、不搞意识形态对抗、不将自己的发展模式和价值理念强加于人。只有这样,世界各国才能消除国际交往中各种现实的文化壁垒,才能共同打破阻碍人文交流的精神隔阂,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百花齐放的宏阔图景。

左上:2019年3月25日,在老挝万象中老农冰村小学,来自广西的志愿者教学生如何用手比出爱心;左下:2019年3月14日,一位工人在位于印尼芝卡朗的五菱汽车产业园总装线上工作;右上:2019年4月8日,当地群众在斯里兰卡南部马特勒火车站候车,该站是由中国企业承建的斯里兰卡南部铁路延长线一期项目起点;右下:2023年1月17日,在拉脱维亚里加中国文化中心,当地老师帮助中拉小朋友准备参加新春联谊会演出。

就文明的发展性而言,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是实现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容源泉。文明交流互鉴既要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世界文明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任何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古希腊的神庙建筑离不开古巴比伦、古埃及等文明的启迪。公元8世纪开始的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融合了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印度的文化积淀,为西欧文艺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极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借鉴。新时代的文明交流互鉴,既要发挥本国珍贵的历史资源,又要积极借鉴他国优秀文化;既要对自身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又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要避免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遗失,又要运用现代的高科技创新手段来激发活力,增添文明发展的动力之源。

就文明的包容性而言,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实现文明交流互鉴的路径方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人文交流以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平等互鉴、开放包容等多重原则,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是国与国之间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与政治安全合作、经济贸易合作相比,人文交流更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先导性和持久性特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国际社会各种“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不和谐论调,不仅中国自身需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世界各国也需要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的方式,广泛进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交流合作,構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增进理解信任,消弭隔阂冲突,促进民心相通,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全球文明倡议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球文明倡议根植于中华文明传统,彰显了中国开放包容、和谐发展的文明观。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蕴含着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可取之处,故要以虚心的态度来学习并丰富自己。《楚辞》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神有所不通”,即使是万能的神也有法力不通的死角。这就需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精神,需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态度。《周易》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并非代表对立,实为一种互补、对应和包容的关系。庄子和荀子也认为,阴阳二气是宇宙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彼此为对方提供存在条件,二者的互补互动构成了世界。儒家的“一物两体”,道家的“无为”与“有为”,佛家的“出世”与“入世”都说明了事物之间互补的重要性。英国汉学家葛瑞汉指出,“中国人倾向于把对立双方看作互补的关系,而西方人则习惯于强调二者的冲突”。[4]

“开放主义,我国古时已行之”。历史上的中国长期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对西方文化保持着交流学习的态度,中华文明在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壮大。张骞通西域开辟了古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门;玄奘赴天竺取经,实现了印度佛教经典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鉴真东渡日本,将唐朝先进的文化传至东瀛,极大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将中国的瓷器、丝绸及其他传统文化产品传播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等,而且带来了海外的香料、宝石、染料等,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外贸易发展。面对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特别是西学东渐的现象,中国内部尽管也出现不少反对意见,但有识之士更提倡要“以夷为师”,主张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成果。孙中山主张对欧美采取开放政策,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也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5]

2023年3月28日,观众在西班牙阿利坎特参观“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展。

“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对待外来文明态度的集中体现。《说文解字》曰:“和,相应也”,本指各种乐声的相互应和。中国古人常常将音乐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各种关系的范式。“和”之所以如此重要,因为它是生成万物的必要条件。“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不同的事物相互调和、融合才能生成繁盛的新事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包含和平、包容、开明、开放等多重内容,要求既肯定事物的多样性,又包容事物的差异性,并将不同的事物融合到一个和合体中。差异性是事物生长的前提,多样性的调和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基本条件。“智者求同,愚者求异”,追求不同文明的和谐发展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历史上的古丝绸之路极大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不仅中国的儒道思想日益西渐,起源于异域的佛教、景教、摩尼教等世界六大宗教也相继传入中国。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宗教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了中外民众精神信仰层面的融通,为丝路贸易的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球文明倡议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6]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有别于西方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中国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既没有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丧失自身文明独立性,又没有完全照搬传统文明,而是把传统文明融入社会主义实践,让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焕发新生,是传统文明和时代精神同频共振、融合发展的产物。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对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真诚态度,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全球文明倡议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为基本前提,以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理念指引,以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为动力源泉,以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实践路径,致力于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走深走实。这是由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本质决定的。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入广泛,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国际社会一系列共同的困难和挑战,只有跳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摒弃“你死我活”“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思维,把本国利益与世界整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国际社会才能在全球化时代找到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正确路径。全球文明倡议主张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超越了“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西方论调,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要求,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新图景,为丰富人类文明和平发展注入了积极正能量。

全球文明倡议有力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进步

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冷战思维阴魂不散,各种文化思潮激流涌荡,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地缘政治冲突日益加剧,在美西方政客的煽动和炒作之下,“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沉渣泛起,加剧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仇恨与隔阂,严重阻碍了国际社会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世界各地“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亟需携手应对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各种全球性挑战。特别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当下,个别国家以意识形态划界、大搞阵营对抗的冷战思维以及以“价值观”为名划分敌友、拉帮结派的做法,给整个世界和平与发展、繁荣与进步带来巨大阴影。

“文明冲突论”是美国学者亨廷顿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观点。亨廷顿认为,冷战后国际冲突的基本根源已不再是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差异,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冲突”。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之间最有可能发生冲突和战争。[7]近年来,随着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美国内部反华势力再次鼓吹“文明冲突论”,为中美人文交流设置各种障碍。“文明冲突论”的特点是把文化差异的作用放大,认为文明差异是引发国际冲突的深层原因。这是一种为美国霸权主义寻找新依据的理论,具有明显的消极性和破坏性,对世界秩序的危害极大。这一论点错误的根源在于用排他性、对抗性、集团性的思维来看待当今世界。随着美国国内政治愈益极化、经济逐渐衰落、社会趋向分裂,美国正变得越来越焦虑。美国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自身问题的反省上,却谋求通过寻找外部新的意识形态对手转移公众视线。回顾历史,文化多元一直是美国社会引以为傲的价值观。美国之所以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很大程度上也是广泛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和优秀人才的结果。美国目前的做法已经背离了自身立国之本和世界发展的正确道路。

2023年1月21日,俄罗斯莫斯科民众在迎新春中国文化体验活动上欣赏扇子。

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文明交流互鉴的普遍诉求,推动并引领文明包容共存的前进方向。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方式展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和信息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國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各国理念契合点、利益交汇点也越来越多,全球文明的共鉴、共享、共融是必然趋势。文明交流互鉴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社会增进了解、建立互信、构筑友谊、加强合作的应有之义。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其文化血脉,每个国家都有其文明渊源,这是决定一个国家价值观取向的重要源泉。世界因有不同的文明而丰富多彩,同样因有不同的文明而容易产生隔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8]世界上有多种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要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欣赏它们形成的多彩之美,这需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既坚持自身文明传统,又对其他文明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只有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开展不同文明对话,才能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隔阂,才能避免落入文明冲突的陷阱,才能共同为世界文明发展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顺应时代发展进步潮流,给人类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柱。马克思曾提出“真正的共同体”概念,认为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共同体中不再有个体对抗、阶级对立、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分裂等。[9]要实现真正的共同体,就必须要坚持文明互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全球文明倡议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汲取和超越了西方文明成果。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演化是多元的,“文明的多样性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形态”。[10]亨廷顿虽提出“文明冲突论”,但同时明确指出,“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11]西方国际关系学者罗伯特·考克斯认为,“人类的未来有多重选择,当不同的文明需要共存时,如何相互理解将成为维护世界秩序的首要问题”。[12]全球文明倡议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人类和平发展愿望,对维护全球治理秩序、实现人类文明进步将发挥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人类文明的促进者。全球文明倡议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必将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事业行稳致远。

[1]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外交部网站,2019年5月15日,https://www.mfa.gov.cn/web/zyxw/201905/t20190515_346483.shtml。

[2] 邢丽菊:《中外人文交流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21年版,第68-69页。

[3] 《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求是网,2021年8月16日,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8/16/c_1127760380.htm。

[4] [英]葛瑞汉著,张海晏译:《论道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9页。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6]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政府网,2023年2月7日,http://www.gov.cn/xinwen/2023-02/07/content_5740520.htm。

[7]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第214页。

[8] 同[1]。

[9] 桑明旭:《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唯物史观基础》,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30日,第4版。

[10] [英]汤因比著,曹未风等译:《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100页。

[11] 同[7],第294页。

[12] Robert W. Cox, “Civilizations an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Pacific, Vol.1, No.1, 2001, pp.105-130.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