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历史经验
2023-04-22刘继华
刘继华,王 欢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与陕甘边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成功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来同陕北革命根据连成一片,形成陕甘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局部执政的成功实践,成功源于一次次的失败探索,革命领导人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在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陕甘边土地革命的成功实践,为解放战争时期及之后的土地改革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五顷塬土地革命的初次尝试
五顷塬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初次尝试,李艮作为这次土地革命的负责人,因对五顷塬实际情况缺乏正确认识,力求在根据地还不稳固的小村庄快速完成土地分配工作,并且在土地分配中未发动群众,最终导致这场土地革命的失败。
1932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以后,根据陕西省委的指示,立即南下,向渭北地区运动,执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任务,但因陇东革命形势的高涨,谢子长改变原定计划,决定就地发动群众攻打山河镇,并就此开辟革命根据地。3月,陕甘游击队第一次攻打山河城失败后,随即到正宁南塬(即寺村塬)发动群众,在各村镇张贴标语,如“打土豪、分田地、分牛羊、分财产”“实行土地革命”,号召广大贫苦农民起来反对剥削和压迫,同地主豪绅作斗争,并且以村为单位成立了赤卫军小队、贫农团、少先队等群众组织,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3月22日,在新庄子召开农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李杰夫任主席,张进元、唐桂荣任副主席,革命委员会下设土地、肃反、财政、食粮等委员会,陕甘边区第一个红色政权由此诞生。
根据地创建以后,在陕西省委指示下,把开展土地革命斗争作为主要任务。革命委员会带领群众宣传革命,打击封建势力,没收豪绅地主富农的土地和粮食,号召群众起来分田粮、牛羊和其他财产,革命形势一时高涨起来。就在陕甘边武装割据初步形成之际,陕西省委代表杜衡来到根据地,他污蔑陕甘游击队是在执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要求游击队到平原地区建立根据地。游击队东进陕西韩城,因敌强我弱,游击队损失惨重,后又退回到寺村塬。在湫头、五顷塬活动期间,陕西省委派遣李艮到游击队执行创建新苏区任务,但他执行的是“左”倾错误指示,对革命斗争产生了不良影响。李艮提出在五顷塬开展土地分配,他要求在20天之内完成对五顷塬土地的分配任务,以尽快创建一块新苏区。尽管刘志丹等革命领导人指出五顷塬分配土地的条件不成熟,可李艮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分配原则是地主不分地,富农分得一部分土地,中农和贫雇农实行土地的平均分配,正当土地分配进行时,国民党军对根据地进行了围剿部署,此时的李艮全然不顾根据地的险峻形势,还在一味地强调对土地的分配,不做反围剿部署。游击队历经三战三败之后被迫转移,根据地沦陷,土地革命斗争也宣告失败。
李艮在未做深入调查研究,对当地实际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制定了不合实际的土地革命政策,导致这次土地分配犯了严重错误,主要体现在:富农路线;没有实行雇农贫农的优先权;侵犯中农利益;不实行红军优先权等。在土地分配过程中,刚打下一块新的游击区,在还未广泛发动群众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土地的分配工作,群众对土地分配的接受能力不强。总而言之,五顷塬土地革命是在“左”倾错误指示下的冒险尝试,李艮对革命形势缺乏正确认识,力图在一个小村庄完成土地的分配,从而建立起一村委员会,再从一个村庄逐渐扩大到几个村庄,最终完成创建新苏区任务,这一举措具有很大的不现实性,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针对五顷塬土地分配的失败,李艮后来也做了总结:“在五顷园子的分土地中,在我们的领导之下,执行了富农路线,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1]五顷塬土地分配虽然失败了,但却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一次重要尝试,为照金和南梁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经验教训。
二、照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独立探索
照金革命根据地是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的土地革命总体上比较成功,革命委员会总结了五顷塬分配土地的失败教训,立足于照金的现实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符合照金人民需求的土地革命政策,为照金武装斗争的开展和根据地的巩固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根据中共中央和陕西省委“在积极地开展当地的游击运动中创立新的红军队伍,及陕甘边苏维埃的任务”[2]304指示,1932年12月,红二十六军正式成立,随后刘志丹在陕西省委指示下,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具有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良好条件,位于山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红军老游击区,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且连年灾荒,群众生活苦不堪言,革命愿望强烈。1933年4月5日,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照金土儿梁召开,选举产生陕甘边区革命委员,周冬至任主席,习仲勋任副主席,下设土地、肃反、经济和粮食等委员会,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摧毁了边区的豪绅地主,并且颁布了各种法令,实行戒烟、禁赌、宣传妇女放足等工作,这些举措深受人民群众的支持。
照金革命根据地创建后,将土地革命斗争作为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的主要任务。照金土地主要集中在大地主和寺庙手中,农民主要以租种土地为活,贫雇农生活艰苦,对获得土地的愿望格外强烈。陕西省委给红二十六军的指示信指出,“把香山寺香山堡、照金、玉原、八九堡一带豪绅地主的土地,立即没收来分配”[2]426,“组织和领导农民群众起来,没收一切地主祠堂、庙宇及反革命富农的土地,将土地平均分配给苦力、雇农、贫农和中农”[2]433。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习仲勋、周冬至等人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组织和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粮食、分土地,开展抗款、抗粮、抗捐、抗税活动,掀起了土地革命浪潮。照金革命根据地贯彻落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并结合地区实际情况,确立了两种土地分配办法,一是采取谁租种哪一块土地,就将这块土地分配给谁,并在田间插标写牌以确立地界;二是按劳动力和人口的混合标准来分配土地,贫雇农拥有优先分配土地的资格,对土地不足的中农也给予适当补贴。在土地分配过程中,革命委员还会还留出一小部分土地由村苏维埃政府经营,收成用于抚恤红军家属和红军使用;将没收的牛羊留一部分由专人供养,耕牛为贫苦农民耕田,羊用于军需;组织互助合作社,集资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废除强加在农民身上的佃租、欠债以及苛捐杂税,不向农民征粮、派款,政府和军队开支主要通过打土豪获得,这一系列举措深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照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体现出阶段性特征,先是由习仲勋、周冬至等革命领导人深入群众,宣传土地革命的政策和意义,继而确定土地分配对象,统计出具体的户数和人数,研讨分配政策,最后才是土地分配的开展;三个阶段相互衔接,保证了土地革命斗争的顺利开展。正当照金革命根据地顺利发展时,杜衡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坚持南下渭华,途中遭遇敌人围追堵截,终因敌强我弱,惨遭失败。1933年10月,国民党军大举进攻照金苏区,红军寡不敌众,照金革命根据地失守,土地革命失败。
照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总体上开展得很顺利,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和牛羊,摆脱了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债务,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充分调动了群众投身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密切了党群、政群间的关系,为之后南梁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三、南梁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深入发展
南梁革命根据地创建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土地革命斗争总体上进展得也比较成功,革命领导人立足于陕甘边的实际情况,认真总结前两次土地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制定了独特且完整的土地革命政策,保障了南梁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1933年11月3日,包家寨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恢复了红二十六军,成立四十二师,制定了有关红军和根据地建设的行动方针和战略选择。刘志丹、习仲勋等人总结了前两次创建根据地的经验教训,决定以南梁为中心建立安定、南梁、照金三路游击区。在南梁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是符合实际的正确选择。南梁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地广人稀,山林茂密,沟壑纵横,易守难攻;是南梁游击队的诞生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群众深受封建地主剥削和压迫,有较强的革命愿望;国民党统治基础薄弱,各路军阀钩心斗角,矛盾重重,有利于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包家寨会议后,党派张策和习仲勋到南梁宣传革命、发动群众,相继建立起农会、贫农团、赤卫队和游击队。1934年11月,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荔园堡召开,投票选举产生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习仲勋任主席,贾生秀任副主席,刘志丹任陕甘边区军事委员会主席,政府下设土地、劳动、财政、肃反、文化、妇女等委员会,标志着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建立。
南梁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后,将开展土地革命作为支援红军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一项重要任务。南梁一带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手中,贫雇农无地,且受地主剥削,承担官匪繁重的苛捐杂税,民众生活苦不堪言,革命愿望十分强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立即开展以分配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斗争,针对“群众对于分土地并不感到多大兴趣,而对于打土豪,分粮食、牛羊和衣物,不交粮、款和租子,则很感兴趣”[3]的实际情况,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参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和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决议案》,制定了一系列符合陕甘边实际情况的土地政策,内容有:没收地主的土地、牛羊和粮食,没收富农剥削部分的土地财产,分配给贫雇农或者缺少土地和牲畜的中农,参加劳动的地主也可分得土地;分川地不分山地;田苗、牛羊一起分;中心区域分土地,边缘区域暂不分土地;红军家属分好地;白区中当兵的暂不分土地,土地暂留做公用;各区之间相互调剂土地余缺;按阶级划分土地;改造二流子参加生产[4]。在土地分配过程中,政府还及时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制定和实施了《陕甘苏区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在开展土地革命的过程中,苏维埃政府延续了照金时期分步骤进行土地分配的措施,先向农民宣传党的土地革命政策,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粮食,然后量定人口、户数、亩数,明确要分得土地亩数,最后才开展土地的分配工作,并且在土地分配完成之后,政府还会向被分得土地的农民颁发土地证书,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在分配土地的过程中,苏维埃政府还确立了不征粮、不收款的休养生息政策,军队和政府的粮食、财产通过打土豪地主所得,同时开办集市和互助合作社,农产品得以销售,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农业生产获得了大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改善。
南梁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摧毁了陕甘边区数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基本解决了贫苦农民对土地的迫切需求。分得土地的农民深受鼓舞,更加相信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福利的决心,投身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高涨,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也为解放战争之后的土地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四、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历史经验
陕甘革命根据地作为土地革命后期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这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一点就是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等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断从实际出发探索土地革命的正确途径。五顷塬分配土地虽以失败告终,但革命领导人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推进照金和南梁时期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最终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土地革命道路。现如今,总结革命先辈们开展土地革命的历史经验,看清楚革命先辈为什么能在艰苦环境下完成土地革命的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一)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毛泽东指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5]土地问题是农民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要,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根据地才能巩固和扩大。在开展土地革命时,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领导人亲自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制定方针政策,并监督土地革命的执行,刘志丹每到一地,都要找当地群众谈话,询问当地的实际情况,他对陕甘边的实际情况非常了解,群众都称他为“活地图”;开辟照金革命根据地时,刘志丹嘱咐习仲勋:“只要政策对头,紧紧地依靠群众,困难是可以克服的。”[6]于是习仲勋一村一村地做调查研究,一家一户地做群众工作,他深知群众的情绪、习惯和需要,急他们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同群众建立起了鱼水相依的密切关系,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陕甘边区土地革命是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开展土地革命前,先是带领群众打土豪、分浮财,分得财物的农民深受鼓舞,更加相信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福利的决心,自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群众亲自参与到土地分配工作中,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开展土地革命时,坚决打击贪污腐败分子,维护群众利益。负责分配土地的张步清,贪图个人发家致富,多占荒地且雇人开垦,并对土地分配工作不上心。刘志丹和习仲勋经研究决定,对张步清做了免职处罚。群众知道后纷纷称赞道:“习仲勋、刘志丹,个个是清官,走到哪里,哪里晴了天。”[7]
(二)因地制宜制定土地政策
陕甘边苏区土地革命的成功实践,离不开正确的土地革命政策。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但革命领导人认识到南北方地理环境有差异,单靠学习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经验是行不通的,于是将中央的土地政策与陕甘边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了符合陕甘边特色的土地革命政策,如未执行《井冈山土地法》中的“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8],保障了陕甘边区的农民利益。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领导人亲自做调查研究,了解群众需求,分析南北方地理位置的差异,从陕甘边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群众需要的土地革命政策,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则分川地不分山地,同时政府也不限制农民开垦山地,并鼓励居民发展生产;陕甘边区农民最需要的是青苗和牛羊,如果分田不分苗和牛羊,就会挫伤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由此制定了青苗、牛羊一起分的土地政策;为了团结地主富农打击敌人,对罪大恶极的地主给予严厉打击,其余给予生活出路,只没收富农出租部分的土地;为了防止没收和分配土地过程中出现偏差,苏维埃政府做了阶级划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推进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陕甘边革命领导人还善于从时间和空间上总结土地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提出必须在政权稳固,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再开展以分配土地为中心内容的土地革命斗争。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贯彻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总结过去土地革命斗争经验,从陕甘边的实际情况出发,最终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土地革命道路。
(三)正确把握土地革命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关系
毛泽东指出:“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而农民则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9]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与政权建设结合在一起。陕甘边区的土地革命,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而不断深入。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根据“八七”会议精神,相继发动清涧起义、渭华起义、旬邑暴动等七十余次兵运斗争和武装起义。虽然这些暴动和起义大多都以失败告终,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等革命先辈并没有因失败而气馁,反而越战越勇,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刘志丹指出:“几年来,陕甘地区先后举行过大大小小七十多次兵变,都失败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革命根据地。”[10]基于这样的认识,陕甘边区武装斗争的开展以创建革命根据地为根本目标,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也是土地革命的开展过程,土地革命的开展与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土地革命是维护政权的关键,照金和南梁的土地革命使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农民获得了解放,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为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土地革命不能单独进行,必须要以革命根据地做依托,五顷塬土地分配失败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稳固的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正确处理了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土地革命,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先发动群众打土豪、发浮财,待革命政权稳固之后,再进行土地的分配,在提高群众政治觉悟的同时,又防止出现五顷塬盲目分配土地而不能巩固根据地的情况。
(四)正确把握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关系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成功实践,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领导人在武装斗争的开展中,逐渐摒弃了以往单独开展军事运动的错误观点,将武装斗争同土地革命、创建革命根据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坚持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重要依托。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结合在一起,两者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陕甘边在开展武装斗争过程中,将土地革命斗争作为自己的一大重任,游击队每到一处,都要进行打土豪斗争,一方面是获得军队的物质补给,另一方面是获得群众支持,在五顷塬土地分配时,分得土地的群众就已经认识到只有通过革命斗争,才能保障他们已分得的土地,这也为照金和南梁土地革命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立之后,开始以分田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斗争,农民分得了土地,生活有了保障,他们认识到红军是真心在为人民谋利益,投身革命的积极性高涨,许多青壮年都纷纷参加红军,陕甘边区一时出现父送子、妻送郎、父子双双参加红军的动人场景。武装斗争是土地革命开展的主要斗争形式,通过武装斗争摧毁旧的封建势力,在分粮分财中逐步建立起革命委员会,壮大革命武装力量,土地革命才能得以顺利开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实践证明,只有以革命武装做保障,以根据地做依托,土地革命的果实才能得以捍卫。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将开展土地革命作为反封建斗争和巩固红色政权的中心任务,并将这一任务与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陕甘边革命领导人根据中共中央和陕西省委的指示,在根据地创建和发展过程中,从陕甘边实际情况出发,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激发了群众投身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扩大红军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使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西北地区燃起,最后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