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模式创新与实践向路研究
2023-04-22许传洲
许传洲,刘 畅
(1.大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2.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历经10年时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建成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下,林州人民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生动诗篇,铸就了“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新时期红旗渠精神。斗转星移,岁月变迁,红旗渠建成已50多年,但红旗渠精神一直伴随着潺潺渠水流传至今,闪耀着时代光芒。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我们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1]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丰富内涵的红旗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相互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2]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新时代赓续和弘扬好红旗渠精神,需要进一步挖掘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并将其内化为青年学子敢于闯关涉险的奋斗品格、甘于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勇于开天辟地的创业精神,通过融入党史故事、加深理论阐释、丰富传播渠道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以推进“一体化”课程设计衔接教学内容、完善“场景化”体验教学创新教学形式,构建“系统性”培育体系,更新培育机制,来拓宽红旗渠精神弘扬的实践思路,彰显高校思政课思想引领主阵地、教学主引擎、育人主渠道的作用。
一、深入挖掘红旗渠精神的内涵,丰富高校思政课理论资源
(一)红旗渠精神为弘扬奋斗品格注入思想源泉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3]红旗渠是新中国奋发有为、顽强拼搏的一个缩影,是“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生动诠释。要让红旗渠精神的奋斗品格在思政课堂上入耳入脑入心,需要增强红旗渠故事的感染力,而红旗渠开凿背景下红旗渠精神的塑造不可或缺。面对缺衣少食、生活窘迫,上无国家补给、下无资源可采的现实条件,全县人民宁愿苦干也不苦熬,宁肯当下吃苦也不等靠要,林县人民靠自己的双手建成了红旗渠,彰显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顽强拼搏、不畏时艰、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这座伟大工程吸引了32万人次林县人参与其中,十年修渠历史涌现了730多位劳动模范,其中81位英雄将他们宝贵的生命贡献给此项伟大事业。2019年9月25日,红旗渠建设者(集体)被党和国家授予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的荣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更需教育广大青年学子赓续林县人民奋斗者精神,弘扬奋斗品格,养成克勤克俭、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锻造坚韧不拔、发奋图强的坚强意志,激发“敢拼、敢干、敢奋斗”的豪情壮志,提振奋斗精神,勇挑重担、不负重托。
(二)红旗渠精神为厚植人民情怀贡献价值支撑
在高校思政课上把红旗渠精神讲深讲透讲活,要把提升学生对人民情怀的深刻感悟作为思政课的主要课程内容。红旗渠建设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生活的,林县领导干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红旗渠修建之初,时任县委书记杨贵说:“党性原则不允许我们眼睁睁看着地里旱着长不出庄稼、十几万父老乡亲翻山越岭找水吃而无动于衷。”为解决林县人民紧迫的吃水问题,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干险业、谋难事,坚持问需于民、求政于民,不搞特殊、不徇私情、不脱离群众,凝聚了人民力量,形成了磅礴伟力,实现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梦想。在先进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修渠工地上先后涌现出舍己救人的共产党员李改云、把一生奉献给水利事业的技术人员吴祖太、带头实干的五好连长石文祝、艰苦奋斗的五好施工员路银、除险英雄任羊成、凿洞能手王师存、长期坚持在工地奋战的五好员工郑文锁等,都是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他们的事迹让学生相信只要顺应民意,就能赢得人心;只要赢得人心,就能创造奇迹。思政课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老师的教育引导、把关、定向作用非常关键,要善于用红旗渠精神感召学生、教育学生。
(三)红旗渠精神为激发创业激情提供目标引领
红旗渠精神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风貌,是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4]开拓创新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红旗渠这一历史伟业的创造主要归功于干部敢为、地方敢闯、党员敢干、群众敢首创。历经十载,跨越数千里,林县民工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水架桥,削平山头1 250座,架渡槽211个,凿隧洞211个,砌成建筑物12 408座,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创造了惊天伟业,不仅解决了生存问题,更是解决了发展问题,解放了人民的思想。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在太行石壁上挥毫泼墨,书写了属于那一代青年人的光荣,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立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红旗渠精神能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激发其奋发向上、敢于体验、敢于创业实践的勇气。思政课应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转化为敢想敢为的魄力和干事创业的拼劲,勇于付出,敢于拼搏,刻苦奋斗,真抓实干。思政课需要让学生牢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扛起续写“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重任,永葆艰苦创业的作风,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将干事创业的激情融入到职业选择中,将敢想敢为的闯劲凝铸在人生态度中,在承担历史使命的过程中善作善成,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在奋进新时代的新征程上建功立业、勇创辉煌。
二、创新红旗渠精神传承模式,增强高校思政课育人模式
(一)融入党史故事,增强感性体悟
习近平在河南考察调研时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5]高校思政课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充实课程教学内容。在思政课堂上讲好红旗渠故事,能够增强青年学子对红旗渠精神的感性体悟。红旗渠精神中蕴含的英烈事迹与红色文化既是思政课本身蕴含的教学内容,更是思政课教学资源最丰富的素材,相较于枯燥的、知识性、理论性的教学内容,生动的、故事性、情节性的红旗渠资源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授课效果。抓住典型人物,讲好案例故事,充分挖掘红旗渠精神中的红色基因和思政元素,以增加思政课教学温度。红旗渠精神的传道者应当向现实中红旗渠故事的讲述者看齐,让生生不息的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以真人真事传递真情真意,以生动表述吸引学生、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高校思政课应发挥好“桥梁”作用,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效结合,用生动的党史故事、丰满的人物形象、鲜活的故事情节感染学生,弘扬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创设润物无声的效果,教育青年学子“学习历史”是为了“把握现在”,更为了“永久传承”,激发大学生英勇顽强的奋进精神,树立伟大理想信念。
(二)加深理论阐释,增强理论思悟
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是以知产情,由情生信。培养学生“信”的能力,需要依靠思想、理论和逻辑的力量,保持思政课的亲和力、解释力、针对性,以增强学生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论思悟。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逻辑性的丰富育人资源。探索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现途径,应在深刻把握红旗渠精神深刻内涵、理论基础和生成逻辑的基础之上,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将红旗渠精神与课程教学融合在英雄人物的追寻理想与追求真理、坚守初心与担当使命、党性修养与人民情怀之中。“林县县委懂得,办大多数群众迫切要求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得到他们的拥护;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来办这些事情,就一定能够办成。”[6]红旗渠建成历时近十年,如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如此浩大的工程就无法完成,这项伟大工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灵活运用,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遵循了认识、顺应、尊重、改造自然的客观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林县人民让漳河水流遍林县的大小山村,圆了林县人民千百年来的“水”梦,并在新时期继续发挥实用功能和教育价值。
(三)丰富传播渠道,增强现实感悟
红旗渠精神融入思政课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将红旗渠相关教学素材融入教育教学,更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通过弘扬和宣传劳动模范的故事,全方位协同促进红旗渠精神融入思政课。红旗渠精神融入思政课不仅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大课题,更是新时代传承弘扬好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举措,需要多方协同努力,共同提升融入效果。各高校想要增强思政课的鲜活性就需要充分利用融媒体等宣传工具,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5]
在红旗渠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高校要牢牢掌握媒体平台的主动权,充分发挥融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增强红旗渠精神传播的时效性、广泛性、多样性。打造网络宣传阵地,整合社会资源,为同学们提供多渠道、感染性、丰富化的学习平台,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让学生对红旗渠精神耳濡目染,以知促行,以行践知,在现实感悟中自觉成长为红旗渠精神的宣传者和传承者。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的过程中要避免传播内容的单调化,融入红旗渠精神要建立“经典+精彩+精心”的传播模式,挖掘、整理、分类、提炼蕴涵红旗渠精神深邃内涵和价值导向的优秀素材,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推动教育内容和教学资源实时更新,借助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来丰富思政课堂,实现在教中学、学中教,创设沉浸式育人环境,将红旗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拓宽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机制,优化高校思政课实践向路
(一)推进“一体化”课程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有效衔接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贯穿于人的一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规划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既注重学生的持续成长过程,将“完整生命个体”的教育理念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又要突出各自特色,让学生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实现充分发展,促进大中小学课程内容一体化,契合学生“情感基础—道德意志—思想价值—政治素养—使命担当”的成长过程。“一体化”思政课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建立在对红旗渠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阶段性、整体性、特殊性和时代性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行为特性和认知特点,为推进课程设计的一体化建设提供可靠的落脚点。推进一体化课程设计,首先,需要整合教学方法,构建有效的实施机制。在融入红旗渠精神的过程中,从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入手,发挥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基于教学内容融合案例分析法、讲述法、讨论法,将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真实事件作为经典案例进行剖析,给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的机会,使红旗渠精神逐步过渡到红色文化与历史基因的传承,继而升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其次,党和国家的空前重视和迫切需要,为推进一体化课程设计提供了充分条件,也为思政课程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严格要求,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教学方法要具有针对性,教学内容应当具备层次性和递进性。最后,思政课教师是推进一体化课程设计的中心角色,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突出、思想素质过硬、个人情怀至深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二)完善“场景化”体验教学,促进教学形式多元创新
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构建“党史+宣传+理论+实践”四维教育范式,完善“场景化”体验教学,促进教学形式多元创新,以“理论—实践—理论”教学原则为主线,“课程讲授—师生互动—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四维教学模式为依托,通过模拟再现红旗渠开凿场景,烘托思政课教学氛围。运用现代化技术打造立体化课堂情境,高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方式等新媒体资源,通过展示一张张真实的图片,一个个令人震撼的数字,运用VR技术逼真还原修渠场景,增强沉浸式学习体验,用具有浓郁时代感和强烈现实感的生动素材,带领全体师生进一步了解林县人凿壁穿石、挖渠千里的修渠历史,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景动人。同时可以通过开展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红旗渠精神的领悟和理解,校内实践活动如理论宣讲、讲述感人故事、观看影视作品等活动。还可以让学生自导自演红旗渠话剧,使其浸润在红旗渠精神挖掘的鲜活场景中。校外实践活动“重走红旗渠”“拜访修渠者”“参观纪念馆”等实地考察调研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场心灵之旅、体验之旅、思想之旅、精神之旅,引发学生的共情共鸣,让红旗渠精神照亮学子的前行之路,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在体验式场景化的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将红旗渠精神铭刻于心、实践于行。
(三)构建“系统性”培育体系,推动培育机制协调运转
思政课要发挥理论固本、思想铸魂的关键作用,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形成“大思政”的教学环境,完善支撑红旗渠精神教育的制度要素,弥补相关专题制度方案和教育内容。思政课程的核心是落实“专业育才、精神育人”的要求,实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要将红旗渠精神中蕴含的丰富育人元素因时因专业融入所有课程,全方位提升红旗渠精神融入效果和思政价值。红旗渠精神融入思政课更需要资源和条件的保障,高校党委领导要转变思政教育理念,要以推进红旗渠精神教育为专题成立办事机构,建立一支红旗渠精神专兼职教学科研团队,为其提供专项科研经费,构建系统性资源支撑体系。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也需要社会的协同参与,“社会思政大课堂”是“高校思政小课堂”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伸,要充分挖掘社会思政元素,积极开展跨区域、跨学校的学习和学术交流,携手成立红旗渠精神教育研究的学术组织,共享研究资源和成果。构建系统性培育机制,促进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以红旗渠精神为教育主线,推动红旗渠精神与思政课发展融合,促进红旗渠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真正入心入脑,实现思政课堂弘扬精神谱系的常态化,助推红旗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耦合互动,进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实践途径。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红旗渠精神作为思政课重要教学资源,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全面提升红旗渠精神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力、思想教育力和价值塑造力,用红旗渠精神点燃新时代青年“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奋斗激情,投身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火热实践中去,引领新时代青年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争做新时代奋发有为的建设者、奋进向上的接班人、奋斗拼搏的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