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若干思考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例

2023-04-22胡运锋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思政课研究生教学内容

胡运锋

(安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P329)研究生思政课是高校思政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高校思政课体系的上层。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取得的成就,分析当前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提高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对策,对于更好发挥思政课在研究生教育中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作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我国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取得的成就

我国研究生思政课教学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研究生教育的除旧布新而起步,在改革开放前经历了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和研究生教育的恢复,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开始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改革、建设,我国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一,师资队伍日益专业化。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思政课教师队伍存在人员数量少、专业水平低、后继乏人等明显不足,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尤其缺乏。为改变这种状况,打造一支数量足、质量高、后备力量稳定的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党和国家采取了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培训研修、设置专项计划等方式,多措并举提高思政课教师专业化、规模化水平。为加大思政课教师培养力度,197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决定“迅速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立即着手招生,为全国高等学校大量培养理论课教师。”[2](P476)1984年4月,教育部又决定在南开大学等12所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同年6月,教育部又决定在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骨干。为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专业水平,国家教委决定在办好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基础上,从1988年开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又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培养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学科体系更加规范、完善。为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教育部决定从2008年起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拓宽了思政课教师学历提升的通道。2018年,教育部又决定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由50所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进行非定向全日制专项招生培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先后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2013—2017 年)、(2019—2023年)两个五年规划,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引方向、擘画蓝图。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建设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2015 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对思政课专任教师的任职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着力培养思政课教师专业人才的同时,我国还采取全员培训、骨干研修、国内考察、国外研修、以项目选人和选人给项目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加大对在职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思政课教师专业化水平日益提高。

第二,课程设置日益规范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恢复和发展,研究生思政课的课程设置也日益规范。根据现有文献资料来看,改革开放后,我国明确规定研究生思政课设置的首个正式文件是1981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开设自然辩证法方面课程的意见》。《意见》指出,对于自然辩证法方面的课程,“有条件的,应列为理工科研究生的必修课”[3](P91)。为进一步规范研究生思政课设置,原国家教委于1987年专门作出规定,要求所有硕士研究生均须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程。除此之外,文科硕士研究生还要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理工农医各专业硕士研究生还要开设“自然辩证法概论”;文科专业博士研究生要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理工农医专业博士研究生要开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2](P703-704)。同时,这一规定还对开设课程的学时、教学方法和考试作出了原则要求,研究生思政课的设置开始走向规范化。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在坚持1987年国家教委相关规定基础上,又要求“各层次各科类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4](P949)2010年,中宣部、教育部根据时代、实践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在坚持导向性、层次性、实效性原则基础上,对研究生思政课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调整:硕士研究生开设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同时选修“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一门;博士研究生开设必修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同时选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4](P1311-1312)。2021年,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的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进一步拓宽了研究生思政课选修课程的范围,提出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修订完善,研究生思政课的设置日趋稳定、规范,已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第三,教材建设日益体系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思政课教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再到体系化的发展历程。由于思政课突出政治性,加上我国研究生教育时间不长、规模不大,以前没有成熟的研究生思政课教材,改革开放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对研究生思政课只要求设立教学大纲,而没有指定统一教材。对此,中共中央在1985年8月发布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把“编写出几套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教材”,作为“改革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课教学的中心环节”。[2](P614)为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中央号召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单位以及实际工作部门通力合作,并成立“全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统筹规划课程设置、教材编辑及审定、教学参考资料的研究等工作。在全国统编教材出版之前,我国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主要使用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文献、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社会科学名著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代表著作,要求学生在自学基础上进行专题研讨,教师进行专题讲授。为了加强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指导,保证研究生思政课教学选用经典著作、重要文献的代表性、规范性,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了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纲要(教学大纲),组织编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和硕士研究生思政课必修课程的教学要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教学要点》《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要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后,中共中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贯彻到相关学科和教材建设中。2010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中指出,要把研究生思政课教材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由中宣部、教育部负责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工作,在全国选聘首席专家,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人员共同编写研究生思政课教材。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研究生思政课教材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硕、博研究生思政课的必修课、选修课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等5部教学大纲和教材已全部出版,初步形成了研究生思政课教材体系,为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文本。

第四,教学方式日益多样化。在研究生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广大研究生思政课教师根据研究生成长成才规律和研究生思政课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思政课教学方式日益多样化,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教学实践中,广大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等“五个结合”,既注重联系实践讲理论,又注重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既注意发挥传统教学方式循循善诱、层层推理的优点,又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便捷高效、音像并茂的长处;既注重课堂教学传道受业解惑的基本功能,又注重课外学习、实践的拓展、延伸作用;既注重老师的“讲”,又注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论”;既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的提高,又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提升,探索出了诸如专题式、研讨式、案例式、“菜单”式、“问题+专题+实践”式、“教、学、考、研、行”五位一体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根据不同专业研究生的特点,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采用某一种教学方式,或交叉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形成耦合效应,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二、当前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我国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建设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课题组以硕士研究生普遍开设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为例,通过对全国16所高校近200名硕士生和研究生思政课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班授课现象突出。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对高校思政课的课堂规模作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推行中班教学,倡导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4](P1657),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授课效果。课题组将研究生思政课的班额设置成小班(50人及以下)、中班(50-100人)、大班(100人以上)三个层级,经过调研发现,在受访对象中,小班授课占比33.3%;中班授课占比20%;大班授课占比46.7%,其中超大班(200人以上)13.3%。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数量多,教师数量少。二是部分高校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理解有偏差,将上述标准中关于思政课教学课堂规模的规定大都限定在本科阶段执行。

第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仍需提高。在课题组设置的调研问卷中,有一道关于影响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效果主要因素的问题,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86.7%的受访者把教师素质看作影响研究生思政课效果的主要因素,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影响因素。影响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教师素质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的理论功底。33.3%的受访者认为,教师理论功底越深厚,教师理论分析就越透彻,授课效果就越好;反之,教师理论功底越浅薄,理论分析就越苍白,授课效果就越差。二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端正,直接影响着授课效果。三是教师的授课风格和个人魅力。少数教师不愿意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呆板,授课缺乏幽默、风趣感,不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在学生中的吸引力、感召力不强,缺乏个人魅力,进而影响授课效果。

第三,教学内容与现实契合度不高。研究生思政课是对本科生思政课的深化和拓展,无论在内容广度或深度方面都比本科生思政课有更高的要求,这在本次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充分印证。受访者普遍认为,与本科生思政课相比,研究生思政课无论是在知识广度上,还是理论深度上,以及学术性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同时,80%的受访者也指出了当前研究生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明显不足——与现实的联系和契合度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教学语言过于政治化、学术化。思政课教师不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没有很好地将教材中的政治语言、学术语言转化成教学语言,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有困难。二是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缺乏融合。思政课教师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能力不足,既不能将思政课相关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有效融合,也不能从方法论层面对学生加强专业学习、科学研究提供指导,单纯就思政课讲思政课,导致部分学生上思政课的内在动力不足,甚至把思政课看作影响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一种负担。三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研究生思政课在引导研究生树立、巩固正确的“三观”方面,发挥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研究生思政课这种作用的发挥,需要思政课教师将授课内容密切联系研究生的生活实际,将研究生生活实际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纳入课堂教学中,运用思政课相关理论、原理、方法帮助学生分析、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学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否则思政课教师就很难与学生产生共情、共鸣,思政课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四是教学内容陈旧,时效性不强。研究生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比较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党和国家取得的最新成就、国内外最新形势变化融入教学过程,防止出现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缺位、反映党和国家建设成就数据更新滞后、无视国内外形势变化的现象。一些受访者指出,部分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选用的教学案例大都是多年前的事情和数据,与现实相比有很大的滞后性,大大削弱了思政课的时效性。

第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任重道远。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成就显著,但改革远没有结束,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研究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教学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保障。在受访的研究生中,有53.3%的研究生认为在思政课上学生很少甚至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堂上往往都是老师在讲,学生被动地在听(实际上很多学生是没听),这是导致研究生上思政课的积极性和抬头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专题式、研讨式教学的系统性、逻辑性不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包括思政课在内的研究生课程应以专题式、研讨式教学为主。调研中发现,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思政课都采取了专题式、研讨式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与本科生思政课的重要区别。然而调研中也发现,在专题式、研讨式教学中,由于不同教学专题、研讨话题由不同教师承担,每位教师讲授什么专题、研讨什么话题主要取决于自己的研究专长而非基于教材内容,较少考虑本人负责专题与其他专题的关系,这就使得专题式、研讨式教学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随意性,整体性、系统性不强,且教材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配合不够紧密。20%的受访者反映,思政课教师只重视课堂讲授,忽视课外学术实践和社会实践,没有充分发挥课堂上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作用,思政课教学存在重课内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全过程育人、全环节育人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为提升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我们必须对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全面系统的分析,抓好研究生思政课教师这一“关键点”,打通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这一“堵点”,克服专题式、研讨式教学各自为政这一“难点”。

第一,抓好教师这一“关键点”,高质量建设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质量。提高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首先,要配齐研究生思政课教师数量。为保证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中宣部、教育部对高校思政课的师生比例明确提出了1∶350的要求。在此要求下,本科阶段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迅速壮大,不仅大大减少了大班授课的现象,更显著提升了本科生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如前所述,由于理解上的偏差,部分高校仅仅在本科阶段落实了1∶350的思政课师生比,研究生阶段并未严格执行这一要求。调研中发现,大班授课比例之所以在某些高校居高不下,专题式、研讨式教学之所以在某些高校研究生思政课中无法实现,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学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因此,要消除研究生思政课大班授课现象,广泛推行专题式、研讨式教学,必须首先足额配齐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其次,要着力提高研究生思政课教师质量。研究生思政课是对本科生思政课的深化、拓展,在教学质量上比本科生思政课要求更高,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支撑。对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研究生思政课教师的遴选、培养工作:一是抓好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入口关。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学习特点,要求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研、科研能力。因此,在遴选研究生思政课教师时,要在符合本科生思政课教师条件的基础上,加大教师职称、学历尤其是教学研究、科学研究能力方面的要求,切实将研究生思政课交由研究能力强的思政课教师担任。二是畅通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出口关。要加强对研究生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实行动态管理、优进劣汰,将那些考评不合格的教师及时清理出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确保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三是抓好研究生思政课教师激励工作。只有高要求,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就不能有效调动研究生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制定一系列制度,采取相关措施,对那些有信仰、有担当、有业绩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在精神鼓励、物质激励、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方面给予倾斜,使他们乐于从教、安心执教。

第二,打通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这一“堵点”,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离,是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的“堵点”。为了疏通这一“堵点”,需要做到以下“三个结合”:一是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研究生专业学习、研究结合起来。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适合各类、各专业研究生学习、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帮助研究生提高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对授课对象的所学专业有所了解,找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帮助研究生拓展学术视野,发现科学研究的新课题,实现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通过这个结合,把思政课打造成研究生专业学习、研究的“助力器”,而不是影响研究生学习、研究的“阻力器”。二是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研究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研究生思政课教师要经常深入研究生中间,加强与研究生的沟通交流,与他们交朋友,熟悉他们的语言,掌握他们的交流工具,了解研究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话题、遇到的难题。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运用研究生熟悉的语言和交流工具,将他们共同关注的话题、遇到的难题设置成教学案例,在授课过程中师生一起探讨话题、化解难题,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共情、共鸣。三是将教学内容与研究生的未来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当好研究生的“人生导师”,通过思政课教学帮助研究生树立、巩固科学的“三观”,将个人发展与推动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当好研究生的“职业规划导师”,教师要通过思政课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和人才需求,熟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所学”与国家发展的“所需”结合起来,从而更好服务国家,成就自我。

第三,克服专题式、研讨式教学各自为政这一“难点”,不断增强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专题式、研讨式教学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之所以出现各自为政这一“难点”,主要是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组织机构不健全,责任不明确,教学工作缺乏整体性谋划;二是集体备课制度没有有效执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教学工作缺乏系统性;三是研究生思政课教材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授课内容具有随意性。为克服这一“难点”,我们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健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组织机构,明确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组织机构的责任。当前,普通高校中不仅普遍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简称“思政部”)作为负责本科生思政课教学的专门机构,而且在其内部又成立了6个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具体负责各门思政课的教学组织工作,为本科生思政课教学的规范运行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然而调研中发现,在不少承担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中,其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内部并没有成立相应的研究生思政课基层教学组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往往由本科阶段的相关思政课基层教学组织(一般是概论教研室或新思想概论教研室)的教师承担。由于组织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师资队伍不确定,导致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工作缺乏整体规划。为改变这种状况,课题组建议在所有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中,应在其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中普遍设置独立的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具体负责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工作。二是加强研究生思政课集体备课。在研究生思政课专题授课教师确定后,为增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授课教师应积极开展集体备课,确定各专题讲授的内容,厘清各专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各授课教师的职责,避免各专题之间出现毫不相关或重复讲授的现象。三是紧紧依托教材确定教学专题。“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5](P203)在确定教学专题时,要以研究生思政课教材为基本遵循,把授课教师的研究专长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在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范围内选择教学专题,将教材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各教学专题,而不能仅仅根据教师的研究专长来确定教学专题,从而有效克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

猜你喜欢

思政课研究生教学内容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