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践行新闻评论课程思政的路径
2023-04-22武斌
武 斌
新闻评论是我国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中应用新闻学教学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和新闻传播实践不可或缺的重点和支点之一。[1]新闻评论有鲜明的政治导向,这门课程蕴含课程思政的基因。新时代的高校新闻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掌握新闻评论的专业技能,还要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等“四力”过硬的新闻传播工作者。
一、设计课程教学和课程德育相融合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的旗帜,它突出的特点就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塑造人,因此,其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德育目标相辅相成,彼此成就,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具有天然的融合性。教师应坚持高起点政治站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好顶层设计。
新闻评论课程教师首先要设计好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其次要设计好将两者融为一体的战略目标。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新闻评论的本体属性和基本规律,掌握新闻评论的选题、写作、编辑等实务技能。其课程思政目标是:掌握新闻评论的基本规律;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在开展新闻评论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双轮驱动之前,要想明白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有哪些,与哪些教学内容相对应及如何融入教学内容等,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回归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初心和使命,全方位、全程、全员育人,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内化于心,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课程教学流程中,教师要从“讲政治、重理性”的高度,把育人目标与育才目标紧密结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哺育新时代的新闻评论生力军。“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系统、快速发展,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决定了其对课程思政内容挖掘、提炼与融入的水平;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规律与要求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课程建设质量、教学活动水平、教学效果(学生发展),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成败。”[3]教师应始终铭记自己所肩负的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4]
二、为新闻评论课程思政设置明晰的议程
教师在新闻评论授课过程中应明确实施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的战略战术议程,使之水乳交融,同向同行,使学生拥有获得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德才兼备。具体而言,紧扣每一章每一节的教学主题,恰如其分地融入相应的课程思政元素,力求润物无声。
在讲授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规律时,结合热点时事新闻及评论,使得学生对新闻评论的党性原则、新闻评论的职业道德、新闻评论与法规、新闻评论与敬业精神、新闻评论与社会责任意识、新闻评论与传播先进文化等相关内容心领神会,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新闻评论写作的观点教学中,结合时事新闻与评论案例,使得学生掌握表达意见的技巧,传播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表达影响公众,引导舆论;在新闻评论中的事实教学中,结合时事新闻与评论案例,使学生领会并掌握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传播艺术,把正面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与反面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作为新闻评论的对象、论据,增强新闻评论的引导力和说服力,引导公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闻评论中的论证教学中,结合时事新闻与评论案例,融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增强新闻评论的说服力;在新闻评论的结构和节奏教学中,结合时事新闻与评论案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内容;在新闻评论的选题教学中,结合时事新闻与评论案例,对关系到党风民风、对关系到党和人民切身利益的新闻事实或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正面教育为主,对符合党性和人民性的选题进行准确的把握,引导舆论导向,引导受众全面地、正确地看待事实和问题。解决好党和人民关心的事实和问题,为社会公众福祉做出贡献。在新闻评论的标题教学中,结合新闻评论案例,融入新闻评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对嫉妒煽情、刺激的“三俗”(低俗、庸俗、恶俗)的新闻评论标题进行鉴别并保持警惕;在新闻评论的语言和文风教学中,结合时事新闻与评论案例,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毛泽东《反对党八股》等文章,引导学生理解新闻评论的语言和文风是新时代党风的表现,体现着党对新闻文化的影响力。
在社论教学中,结合时事新闻与评论案例,如作为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运动的名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社论作为评论的“重武器”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掌握社论在社会转折点上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在言论版教学中,结合《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等时事新闻与评论案例,讲解言论版在新闻传播事业历史进程中的规律和规范,教育学生在掌握全球言论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用活用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造性地开创中国特色的言论版,发挥好新闻评论引导舆论、培养公众素养的责任;在新闻述评教学中,学习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等结合时事新闻与评论案例,使学生掌握新闻述评的原理和方法,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在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教学中,学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面对面》《新闻1+1》等结合时事新闻与评论案例,使学生掌握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原理和方法,用优质的新闻评论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气、讴歌正义,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推进我们国家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在网络新闻评论教学中,学习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结合时事新闻与评论案例,使学生掌握网络新闻评论的原理和方法,用优质的网络新闻评论推动我国的互联网文化树立健康、清朗、文明、高雅的社会主义风尚;用低俗、庸俗、恶俗的网络新闻评论案例作为反面教材,警醒学生坚守正确的网络新闻评论价值观;在新闻评论中的伦理教学中,结合时事新闻与评论案例,引导学生联系当下新闻评论中出现的正面和负面的典型例子深刻理解职业理想、社会责任、职业伦理和遵纪守法等重要价值观。
三、以打造新闻评论“金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是激发学生兴趣、塑造优秀学习体验、形成优秀学习效果的关键。”[5]在移动互联网场景下,教师必须积极探索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教学改革,以建构主义理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意愿,契合新文科时代的人才培养,综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采用互动式、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等复合手段,导入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汲取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把传道(思政)与授业(课程)紧密结合,从每一堂课开始,从细节入手,以德立学,“行不言之教”,重思政滋养,重兴趣培养,重思维训练,重实战演练,重全程育人,无死角、无缝隙、无空白点,点点滴滴,环环相扣,水乳交融,润物无声,营造一个开放互动、民主对话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缄默知识”。
(一)以热点新闻与时评激活新闻评论课程思政教学
“新闻评论是新闻学专业中实践性和政治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师通过对时事热点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新闻评论课程思政建设的力度,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6]在新闻评论课程与思政建设相结合的进程中,培养学生对有关国计民生热点新闻的关注,从宏观上和微观上丝丝入扣,细密融合,追求春风化雨的教学效果。课前要求学生手机阅读人民网或新华网的当日热点时事新闻,课上抽查学生对要闻进行事实判断、价值判断,然后延伸到阅读分析人民网对当天热点时事的新闻评论作品。如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时事热点中的热点,在这次会议召开前夕就要求学生密切关注,全程收看收听阅读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从高度、深度和广度上深刻认识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为塑造新闻评论思维奠定坚定的政治觉悟和理想信念。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展以热点时事新闻将思政建设融入每章每节的教学活动中,追求全程育人、全效育人。“学生在知识与能力发展中,需进入课程的精神世界和触摸课程的‘灵魂’,要求科学组织思政元素并精准投放。”[7]要求学生每天手机阅读当日人民网《观点》频道的新闻评论作品,陶冶学生的思政素养和新闻评论写作素养,助益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家国情怀,有益于学生在动笔练习中借鉴和模仿,将自己日积月累的潜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的写作技能。
(二)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作为“双轮驱动”的经典案例
中国新闻奖缘起于1990年中国记协举办的全国“现场短新闻”评比,它在新闻业务和政治导向上具有权威性和价值引领的双重意义,“在多年的评选实践中,中国新闻奖评选不断完善评价标准,保持比较稳定的评价体系,确保评选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业务导向和较高的权威性、示范性。”[8]它制定了严格的评选标准,“参评作品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现‘四向四做’,导向正确,内容真实,新闻性强,社会效果好。”[9]
对于新闻评论写作者而言,确定选题是写作的起点,是体现作者思想认识的过程。马少华认为,“选题的对象是要评价的事件或问题;选题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选题是对媒体定位与受众需求契合点的寻找;选题是作者的认识结构与新闻事实之间的契合。”[10]其中,价值判断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思想政治素养的集中体现。在开展“新闻评论的选题”内容教学时,选择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评论作品《警惕“精致的形式主义”》为教学案例,以OBE理念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阅读与思考:①其选题的对象是什么?②其价值判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对现实的深刻认识的?③该选题与《新华日报》作为江苏省党报的定位与受众契合点是如何结合的?④如何评价该作品作者的认识结构与新闻事实之间的结合?⑤这篇新闻评论的意义是什么?给学生10分钟完成阅读思考,然后进行5分钟讨论。之后,教师通过提问,检验学生阅读与思考的效果。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导向清晰明确,有压力也有动力,最后一个问题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起到了潜移默化传播的德育效果:“该作品针对当下我们身边出现的形式主义‘新变’与‘怪相’,以‘精致的形式主义’进行准确概括并做出中肯深刻的评论,体现了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与自觉的媒体责任感,并以及时的‘症候预警’针砭时弊,为社会健康发展祛除认知与行动层面的偏误而正确导航。”[11]
(三)以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验证课程与思政的融合效果
新闻评论教学既要满足学生能够完成新闻评论写作的职业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与课程思政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子单元同向同行。概言之,教师应贯彻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的“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等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培养学生写作新闻评论的“四力”,以此来验证学生的显性知识和能力,检验课程思政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思政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探索相伴而行、实时“对话”,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2]通过动手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对新闻评论体裁的运用能力。学生的评论意识、评论素养与评论能力怎么样也决定着课程思政的效果,毕竟它是一门新闻业务专业课,其教学的宗旨是课程思政,而不是思政课程。
新闻评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应用能力,学生将课程思政与新闻评论的思维化作有形的新闻评论作品,才能体现出这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在学习效果验证的实训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选题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从新闻报道中发现选题训练学生敏锐的眼力、从学生的写作练习过程中训练学生对新闻评论与课程思政结合的笔力。教师就学生的选题和作品评析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对话协商、民主评议等流程,把思政元素与教学的内容合二为一,在争鸣交锋中深化对选题的辩证认知,通过交流和沟通,在协商中达成共识,完成对新闻评论选题的共谋。
结语:
“这是一个人人都有表达权利的时代,也是一个观点意见泛滥的时代;这是一个媒体时评勃兴的时代,也是一个有价值的评论稀缺的时代。”[13]“在组织舆论、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和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新闻评论始终起着其他类型的传播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作用。”[1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5]新闻评论作为传媒引导舆论的“灵魂”和“旗帜”,与思政元素难解难分。在当下信息溢出、众声嘈杂的新闻传播环境中,新闻评论员的政治素养不可或缺。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16]在新时代、新文科的大背景下,新闻评论课程思政教学宜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培养有思想、有洞见、有担当的全媒体新闻评论人才,使学生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德才兼备、业务精湛、作风优良,能够在碎片化数字信息洪流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旗帜鲜明地恪守正确的舆论导向,有智慧有魄力有能力肩负起“舆论领航员”的责任。
注释:
[1][14]涂光晋.知识·能力·素质——寻求新闻评论教学的创新与突破[J].新闻战线,2006(4):58.
[2]党建网微平台.[习语]习近平谈教育工作如何立德树人[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06251621635679 23&wfr=spider&for=pc 2019-11-19 18:20
[3][5][7][12]陆道坤.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难点焦点及未来走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61-69-68-71-72.
[4]光明网.[党史上的今天]2 月19 日[EB/OL].https://m.gmw.cn/baijia/2021-02/19/34624712.html
[6]魏文欢.新闻评论课程思政建设中时事热点元素的运用[J].河南教育,2021(9):77.
[8]中国记协网.中国新闻奖简介[EB/OL].http://www.zgjx.cn/2022-01/05/c_1310409606.htm 2022-01-05 09:40
[9]中国记协网.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EB/OL].http://www.zgjx.cn/2022-06/13/c_1310621273.htm 2022-06-13 13:25
[10]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9-151.
[11]中国记协网.警惕“精致的形式主义”[EB/OL].http://www.zgjx.cn/2021-10/25/c_1310261591.htm.
[13]陈家兴.报纸评论的价值定位浅说[J].新闻记者,2010(3):29.
[15]吴晶,胡浩.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新华社.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12-08.
[16]桂渝芳.新闻评论学研究型教学方法探析[J].青年记者,2017(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