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戈文:对“北溪”的攻击是战争行为

2023-04-21郑敖天田亮

环球人物 2023年8期
关键词:北溪中情局情报

郑敖天 田亮

在举世瞩目的“北溪门”曝光两个月之际,4月初的一个凌晨,《环球人物》记者采访了一位指证美国就是真凶的关键人物:在美国中央情报局(以下简称中情局)工作了近30年的情报官雷蒙德·麦戈文。

“北溪”是俄罗斯向德国和欧洲输送天然气的管道。“北溪1号”有两条管道,于2011年开通运行。开通仪式上,力主铺设该管道的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满面笑容地把手按在了启动阀门上。从此,它源源不断地把俄罗斯的天然气输送到德国,进而转运欧洲诸国。由它输送的天然气约占德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一半。10年后,2021年,新建的“北溪2号”两条管道也铺设完成,但尚未投入使用,其位置、走向与“北溪1号”大体平行。这4条管道被裹上坚固的钢材外衣,扛得住巨大的海底水压和输气时的高压,储存着数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如“能源血管”般稳稳嵌在深海里。

2022年9月下旬,在俄乌冲突持续半年之后,“北溪1号”和“北溪2号”几乎悉数被炸,震惊世界。到底是谁炸了“北溪”?吊诡的是,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站出来声称对此负责,受害者德国和相关欧洲国家也没有站出来指证谁,只有美国喋喋不休地说是俄罗斯自己炸了自己的管道。直到今年2月8日,美国知名调查记者、普利策奖得主西摩·赫什公开发表文章说,幕后真凶就是美国。这不啻揭开了“皇帝的新衣”。

2月21日下午,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了第9266次会议。这次会议就是为“北溪”管道讨个说法。来自马耳他的轮值主席卡米莱力专门邀请了两位专业人士出席——美國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在中情局工作了近30年的雷蒙德·麦戈文。两人都认为,赫什的文章可信度很高。

以下就是《环球人物》记者与雷蒙德·麦戈文的深入交流。

我在安理会会议召开20小时前才获得发言邀请,所以没有太多时间准备。在准备发言时,我一直在想:国家间如何才能和睦相处?为什么我们不能采取“双赢”的处事态度?我开始回忆美国民权运动时期的历史,思考我们当时是如何破除隔阂的。此时,我想起了民权运动家文森特·哈丁演唱的一句歌词:“爱你的敌人。”这就是我的答案。

你是中国的记者,中国儒家文化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而“爱你的敌人”,这是我所处的犹太—基督教传统里一个相似的观点。如果你不希望别人那么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安理会成员虽然秉持不同的文化传统,但我们都是人类,也都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常识。如果我们不能学会去爱我们的“敌人”,我们就永远无法走出俄乌冲突这样的乱局。

这是一个令人难堪的投票结果。投赞成票的仅有中国、俄罗斯和巴西三国,而美国、英国、法国等则投了弃权票。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弃权而不是否决?因为如果他们否决对“北溪”事件展开独立调查的决议,就会显得欲盖弥彰。

12名安理会成员在没有给出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弃权,创下了联合国历史上的纪录。这是一个不好笑的笑话:对“北溪”的攻击是战争行为,而安理会的职责之一便是对战争行为展开调查。这种调查是必须的。因为,整件事都散发着可疑的气息。比如,瑞典方面对“北溪”管道所处的波罗的海了如指掌,并拥有出色的深潜专家,然而在进行调查后,瑞方却拒绝向其他国家甚至瑞典人民透露调查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北溪”遇袭事件进行一次独立的调查。

2023年2月21日,麦戈文(左)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后与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交谈。

我有很多理由相信赫什。首先,作为一名调查记者,赫什拥有近乎完美的履历。从揭露美军在越南美莱村大屠杀,到曝光美国在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赫什都是在进行长期抽丝剥茧的调查后才发布报道。其原因是很多有良知的线人,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鼓起勇气揭露真相。对“北溪”管道的袭击是一次丑恶而疯狂的行动,赫什的线人显然对这一行动感到愤怒。所以他或者他们找到了赫什,并提供了许多细节。与此同时,赫什也是一位心思缜密的记者,他对线人的采访十分谨慎,并竭尽所能保护线人的安全。

2022年2月7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左)抵达美国,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

2011年11月8日,(前排左起)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时任法国总理弗朗索瓦·菲永、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时任荷兰首相马克·吕特、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等人出席“北溪”管道启动仪式。

第二,你可以观察在“北溪”管道遇袭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2022年2月初,在与德国总理朔尔茨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美国总统拜登说,如果俄罗斯军队跨过乌克兰边境,那么“‘北溪2号’管道将不复存在,我们将彻底终结它”。随后一名记者勇敢地向拜登提问:“你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北溪’管道是德国人控制的。”拜登的回答是:“不用担心,我保证,届时管道将不复存在。”

我的分析是,德国人在此前已经关闭了管道,但管道随时都能重启。随着冬天的到来,越发需要廉价天然气的德国开始思考与俄罗斯重启对话。但美国不想一直等下去,在对俄制裁濒临失效的情况下,美国的政策制定者采取了更加“有冲击力”的手段,即炸掉“北溪”管道。

我不知道朔尔茨知道什么。在“北溪”遇袭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演说中吹嘘这是一个“彻底去除欧洲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巨大机遇”。顺便说一句:“北溪”被炸后,美国能把天然气以更高的价格卖给欧洲。

当《纽约时报》和德国《时代周报》号称“北溪”是被6个人和1艘游艇破坏时,他们使用的信源也是“匿名情报人员”。在我看来,《纽约时报》提供的解释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其目的是为了转移人们对此事的注意力。我相信我们最终能够挖掘出“北溪”事件的全部真相,但这将历时很久。

目前来看,后续影响还有待观察。重要的是: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需要德国的支持,而德国国内的反戰情绪正在发酵。很多人说德国不应卷入一场疯狂的战争。毕竟在伊拉克战争爆发时,时任德国总理和总统都对美国说了“不”。所以,如果今天的德国再一次说“不”,可能会促使美国政策制定者回归理性。

在我们这场采访开始的前几天,3月31日,白俄罗斯总统提出俄乌谈判的倡议,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信号。因为白俄罗斯肯定与相关国家进行过沟通。俄罗斯曾表示,这是坐下来谈判的最后机会。如果我们错过这个机会,如果俄罗斯部队再次跨过第聂伯河,当情况进展到这一步时,美国将更加需要德国。

美国人民不是不关心国家对外政策,是他们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来对美国外交政策进行评判。我估计,可能只有3%的美国人知道赫什有关“北溪”的文章。许多美国媒体存在的目的,就是通过制造“垃圾信息”让普通美国人对许多重要事务蒙在鼓里。

2022年5月3日,美国总统拜登(左一)到访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标枪”导弹系统的兵工厂。

更危险的是,美国国内有一群人,希望通过发动战争牟利。许多美国政客假装为和平鼓掌,裤兜里却装着军火商雷神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支票。作为一名退伍军人,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他的离职演说中曾说过,不受限制的军工复合体是美国民主面临的最大威胁。对抗这一威胁唯一的方法是保证美国公民充分的知情权。但今天,我们并没有一个“知情”的公民群体。因为军工复合体的影响力早已渗透到美国国会、情报机关、媒体、学术界和智库等许多领域。其中媒体是整个军工复合体运行的核心之一。在媒体的影响下,有很多美国人都认为中国与俄罗斯是美国的敌人,这很疯狂。

在今天的美国,存在着一个“深层政府”,它确实能够左右总统的行为。举一个例子,美国国会曾通过法案,要求中情局公开前总统肯尼迪遇刺后的调查记录,然而几乎每一名总统都害怕去要求中情局真的这么做。前总统特朗普曾要求过,但后来又表示,中情局与联邦调查局以这些文件“过于敏感且可能危害国家安全”为由拒绝将其公开。特朗普说他将会在6个月后再处理这事,6个月之后所有人都把这件事“忘了”,甚至没有媒体去追问。由此可见,那些真正掌握着权力的人是如何控制着美国。

1963年,美国民众争相阅读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的爆炸性新闻。

军工复合体的逻辑在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于二战后完成的一篇报告中可见一斑。该报告写道:美国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6.3%,却占据着全世界50%的财富。他因此认为美国必须不择手段地保持这一不平等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权和民权的概念可以被抛弃,“硬实力”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直到今天,这种思维方式依然在一些美国人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们依然认为美国理所应当地占有更多的全球资源。我祈祷这些人能够在他们把美国拖入另一场战争之前恢复理性。

我认为这一现象的根源不仅仅是无知本身,更是利己主义。现在负责俄罗斯方向的美国官员都对俄罗斯的历史、文化、立场缺少了解。同样的,2021年,布林肯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与中方举行会谈,但他的团队在谈判中展现出的是陈旧的帝国主义做派,自以为他们能够向中国发号施令。可悲的是,他们没有从失败中学习到任何东西。

类似的事情在越南战争时期也发生过。有一本专著《最聪明的和最出色的》,阐释了美国这些名校毕业、却只知道“美国例外论”的政治精英们,为什么会说出“那些光脚的越南丛林游击队不可能击败美国”这种疯癫的话。

拜登上任后不久,就表示他不会坐视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为什么他这么说?为什么美中两国不能和睦相处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和全世界分享资源,而非要统治这个世界呢?

“美国例外论”将美国视为国际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这在今天的世界已不是事实了。目前,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美国已经无法对巴西、沙特阿拉伯、南非、印尼这样的重要国家肆意施展霸权了。在希腊文中,“霸权”指的不仅是领导,也是统治。今天,美国的霸权已经走向终点。但美国的政治精英们仍看不清楚这一现实,这非常危险。

美国社会中的反华宣传令人作呕,这种心态是种族主义的遗产,是当代的“黄祸论”。作为美国人,种族主义是我们的原罪。包括华裔在内的少数族裔经常成为各种社会问题的替罪羊。我记得越南战争时期,非裔民权领袖詹姆斯·鲍德温曾说,只要美国白人们依然在白人身份中寻求慰藉,那么他们就可以接受对所有“非我族类”的人们施加暴行。

1966年1月29日,两个美军士兵在越南平定省北部粗暴抓走一名越共游击队战士。

美国历史上有一种“殖民者心理”,即认为自己的社会是更优等的,可以当其他社会的“教师爷”。有一些美国媒体和官员喜欢声称俄罗斯已经被“孤立”了,然而他们显然没有计算中国、印度和非洲国家的人口。所以当人们说“我们孤立了俄罗斯”时,我会忍着笑说:“事实恰恰相反,是西方国家被世界孤立了才对。”现在这一趋势已经愈发明显。

《环球人物》:您最近是否担心自己的安全?

麦戈文:我不在乎我的安全问题。在我看来,有比安全更重要的事情。我曾宣誓支持和保卫美国宪法免受敌人的侵害,无论这些敌人是来自国外还是国内。这一誓言比我订立的任何契约都更加重要。我也十分谨慎,从不向外界透露我知道的任何机密。我曾经为美国总统做情报简报工作,尤其是里根在任的时候。我永远不会透露我向总统汇报过什么内容,或者总统对我下达过什么指示,这是我的原则。

但与此同时,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也宣布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我依然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尽管这些观点会完全被美国主流媒体无视,比如关于“北溪”的观点。不过有趣的是,在赫什发表揭露“北溪”管道遇袭文章的几天后,一名《华盛顿邮报》的工作人员在网站上分享了赫什文章的链接。所以我认为尽管许多美国记者被腐化了,但还有一些有良知的人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赫什的文章。

在采访中,麦戈文提到一个细节:2月21日他去安理会开会的路上,看到了一群年轻学生,这让他回想起自己的学校生活。当时,美苏冷战正酣,班里几个孩子一听说“苏联的原子弹要来啦”,就吓得赶紧躲到桌子底下,其中一个就是他自己。

1939年,麦戈文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斯区。后来,他专攻俄罗斯研究,相继取得了位于纽约的福特汉姆大学俄罗斯研究学士和硕士学位。这样的高材生,军队抢着要。20世纪60年代初,他来到华盛顿特区,加入美国陆军,先是在步兵部队服役,后被晋升为负责研究苏联外交政策的情报官员。

1985年,麦戈文在完成情报简报后,与时任美国副总统老布什握手

在中情局大门口的大理石上刻着一句话:“你们将知道真相,真相将使你们获得自由。”这句话也是麦戈文情报分析师生涯中的信条。

“1947年,中情局成立,其最初的使命是为美国总统提供准确、未经处理、未经破坏的客观情报。我入职时,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战略威胁。作为一名苏联方向的情报专家,我有充分的工作自由,而我的职责就是提供真实的情报。就像我的奶奶经常告诉我的:‘雷,做一个诚实而真实的人,这样你就不用担心别人怎么说你。’”麦戈文向《环球人物》记者回忆道。

在中情局,麦戈文一直工作了27年,相继服务了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老布什等7位美国总统。1990年,为了褒奖他为总统提供情报简报,中情局授予他一枚“情报功勋奖章”。

麦戈文很好地履行了一名情报人员的职责,从不向外界透露自己的工作内容,外人对他在中情局阶段的故事也就无从知晓。1991年退休后,麦戈文进入华盛顿特区的一家慈善组织工作,为贫困社区提供帮助。本来干得好好的,一件大事让他深受刺激——在伊拉克战争前,他发现很多前同事开始伪造情报,因为时任副总统切尼要求他们找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与“基地组织”勾结策划了“9·11”恐怖袭击的“证据”,以欺骗美国人民。

“我曾经见识过人们如何篡改事实,但我从未见过人们想靠谎言来发动一场战争。在这种情况下,我和几位同事决定,我们必须发声,因为我们都曾发誓保卫美国宪法,而这一誓言是永不過期的。”麦戈文说。

2003年初,即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麦戈文等人成立了反战组织——“支持理性的退休情报人员”。这一名称背后的含义是:当时的华盛顿是缺乏理性的,满嘴谎言的政客以及那些受政客指使去伪造情报的人更加没有理性。

麦戈文通过该组织3次致信时任总统小布什,表示作为资深情报专家,我们认为发动伊拉克战争是疯狂的,其后果也将是灾难性的。但战争还是爆发了。

直到2008年6月,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在调查后宣布:美国情报部门用来支持入侵伊拉克的情报是“毫无依据、自相矛盾、不存在的”。“‘不存在的’情报长什么样?就是编造的呗。”麦戈文说。

2013年8月29日,麦戈文及其支持者在白宫北侧示威,反对美国对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

2011年2月15日,利比亚战争已箭在弦上时,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发表题为《网络正确与错误:互联网世界的选择与挑战》的演讲,大谈“网络自由”对中东和世界其他国家的“重要性”,称“如果不支持网络自由和网络异见人士的要求,就会有‘被推翻’的危险”。麦戈文身在现场,他实在听不下去希拉里那套说辞了,就站了起来,背对讲台以表抗议。“在我眼里,她是一个战犯。”结果,他马上被警察抓走。时年72岁的他遭到了警察的毒打,胳膊被打得出现好几块淤青。

在麦戈文看来,实施酷刑不仅违反美国宪法,在道德上也令人厌恶。“人不应该对另一个人施加酷刑,这是所有文化和宗教都拥有的共识。小布什曾经公开吹嘘过严刑逼供的效果,并将酷刑称为‘强化审讯技巧’。但是美国国会的一次调查揭露,中情局的这些酷刑从未带来任何有效的情报。”

2011年2月15日,麦戈文因抗议被警方抓走,胳膊被打出好几块淤青。

2008年,美国国会将对是否禁止中情局实施酷刑举行投票。麦戈文得知时任中情局局长波特·戈斯在切尼的指使下,正在公开游说议员们对中情局“网开一面”。这已不是麦戈文所能接受的那个中情局,他决定与中情局彻底切割,于是找到了那枚“情报功勋奖章”,来到了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把奖章退了回去,并声明:“我不愿意与一个实施酷刑的组织有任何联系。”

2018年,负责管理中情局海外“黑狱”的吉娜·哈斯佩尔被提名为中情局局长。这个提名让麦戈文十分恼火。因为她曾在泰国一处被称为“黑色据点”的中情局监狱里,对两名恐怖主义嫌犯施加酷刑,并下令销毁这些行刑逼供的视频证据。据称,其中一名嫌犯在一个月中被执行了83次水刑。

在正式委任哈斯佩尔的参议院听证会上,麦戈文冲到前排表示抗议,他因此被关了几天监狱。当时他79岁。“我对此毫不后悔。因为总有人要遵循良知发声。我希望公众能看到,至少有一名曾经为中情局工作的人认为应当禁止严刑逼供。”麦戈文说。

現在,麦戈文和团队正试图与拜登沟通,但尚未成功。“我不确定我们希望传递给拜登总统的信息是否到了他手上,他与他的亲信们,如布林肯和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是否完全了解目前的状况,还是说他们已经沉浸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中,拒绝倾听其他人的观点,尤其是不想听有关‘美国例外论’的问题。”

猜你喜欢

北溪中情局情报
情报
情报
情报
三国漫——古董中情局
北溪-2背后的政治博弈
构造图形法解一类代数题
北溪书画
谈谈七律《北溪村》的创作
交接情报
美国中情局遭空前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