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五”模式育高素质农民
2023-04-21刘超
刘超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江苏省昆山、句容、东台三地在不断探索符合现代化发展的教育培训模式的过程中,逐步打造出了“一三五”培训模式,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素质农民。
一、“一体化”培育,壮大队伍
“一体化”培育重点在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向两头延伸,实现高素质农民培育前端有政策引导,后续有制度保障,探索形成一体化、全网格培育路径,不断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主要以昆山市高素质农民培养为例。
一是激励竞技型培育,激发农村人才干事的激情活力。通过农业知识竞赛、职业技能比武、农产品评比,打造产业名人和品牌代言人,提升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举办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十佳农民创业之星、插秧机技能竞赛等,激发各类农业农村人才的热情,形成创新带创业、创业带就业、就业带增收的良性互动。二是互助实战型培育,组建乡土专家团和田间学校。选拔专业素、产业发展、群众基础、服务意识均好的“五好”土专家,组建专家团,对农民进行互助帮扶;按照“科技引领、规模适中、效益显著”的原则,建设农民田间学校,把培训搬到田间地头,做到操作训练有阵地、学习观摩有场所。三是专业素能型培育,提升农民素质能力。制定中高级高素质农民评审细则,分初、中、高三级认定高素质农民并建立名录,分类开展培育;联合苏州农职院、江苏农牧科技学院定向培养委培生,鼓励高素质农民参加南京农大函授本科、大学班学习,取得学历证书后给予学费补贴;联合人社部门开展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注重技能和业绩,可评助理农艺师和水产工程师等职称。四是典范扶持型培育,树立标杆给予政策补贴。开展十佳高素质农民评选,由专家及大众评审进行评分,选出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高素质农民;制定高素质农民守则,规范农民生产经营行为,提升职业道德素养,促进自觉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出台利好融资政策,推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高素质农民特许使用,创建运营农产品网销平台。
二、“三维度”培育,提升能力
“三维度”培育模式重点以政策方针为引领方向,围绕高素质农民培育关键流程和重要环节,通过不断丰富形式手段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知识丰的农民,推动教育培训、产业发展、技术推广、创业创新同步发展。主要以句容市高素质农民培养为例。
一是以“高度”为引领,准确把握高素质农民培育方向。坚持初心教育,成立新农人党支部、田间支部、青年农民党员之家等,定期组织党日活动,培养思想政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的高素质农民。坚持政策教育,开设农业农村政策类课程,邀请专家解读农业农村领域政策文件,让农民学员紧扣时代脉搏,找准事业发展方向。坚持绿色教育,设置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课程,引导农民学员走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道路。
二是以“精度”为要求,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质量效果。精细制订培育方案,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从能力提升、眼界开阔、思维拓展方面确定培育目标,从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政策服务方面设计内容,从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现场考察方面安排课程,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精准设计培育阶段,以学员能力提升为根本,分阶段进行培育,第一阶段注重学员基础技能与产业认知融通,实现生手向熟手递进;第二阶段注重学员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融通,实现熟手向能手递进;第三阶段注重学员职业能力与产业规划融通,实现能手向高手递进。精心配备师资队伍,邀请土专家、田秀才参与教学,组建一支门类齐全、学员欢迎的师资队伍。精巧设计跟踪指导,围绕产业发展制定生产、管理、销售跟踪服务方案,建立学员产业档案,组建跟踪服务团队,在生产季、收获季到田间地头,送技术、送信息、送服务,帮助农民学员解决实际困难。
三是以“广度”为重点,着力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效能。注重技术推广,通过教育培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并进行普及;注重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重创业创新,通过举办“双新双创”培训班,激发学员创业创新的激情,增强农民学员创业创新成功率。
三、“五注重”培育,促进发展
“五注重”培育模式,重点聚焦提升培育质量效果,通过强化一个中心、三大群体、两个精准、多种途径、四种方式,让高素质农民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施展才华,让他们走下舞台能收获满满的幸福感、自豪感和荣誉感。主要以东台市高素质农民培养为例。
一是注重围绕“一个中心”,优化培育方式。树立以农民为中心的理念,建立农民培育对象数据库,入库人员均为农民自愿报名;为方便镇村农民学员学习,选择适用性强的教学视频制成线上课件,公布云上智农等微信公众号,方便农民随时随地都可以登录学习。
二是注重突出“三大群体”,分类开展培育。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项目实施、重大技术推广等内容。聚焦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市以上示范家庭農场、合作社和具有农业经营项目的村干部,采取“走出去”形式开展培训。聚焦青年农民,以“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村人才为目标,推进农民学历提升。
三是注重明确“两个精准”,提高培育实效。注重精准了解学员需求,坚持学员摸底调查,建设重点培育对象信息管理系统,精准掌握学员学习需求。注重精准培训,通过座谈讨论、到户咨询等形式,掌握农民培训需求,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制定年度培训方案,提升培训精准性。
四是注重开展“多种途径”培训,丰富内容形式。运用固定、田间、空中、流动“四个课堂”,引导农民进屋学理论、下地学技能、上网获信息、外出长见识。建立学员交流群,以镇或相邻镇为区域,组织学员建立专业交流沙龙,引导学习交流,协同解决难题,促进抱团发展。采用集中授课方式,根据不同岗位和不同产业,设置职业道德与能力要求、政策法规、经营管理、安全生产和相关专业技能等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组织学员到产业基地、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现场观摩或生产实践。建立跟踪指导,健全培训教师和学员的挂钩联系制度,持续帮助提高学员的专业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
五是注重运用“四种方式”完善培训体系。通过认定、管理、服务、扶持四种方式,使得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更加完善。结合地方认定标准,以职业素质、技能水平、带动作用为基本条件,以年龄、学历、经营规模为参考因素,综合认定初、中、高级职业农民。持证农民进行分类施策,给予市场准入、土地流转、产业扶持、金融保险、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扶持政策。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定期开展“十佳和优秀职业农民”评选,多媒体宣传报道,增强农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三五”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以农民为中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果为目标。掌握实际需求,聚焦重点人群,整合各类教学资源,通过推进中高职衔接、强化跟踪服务、开展认定管理、做好示范激励,为学员搭建了一体化的服务平台,形成了完整的培育工作闭环,真正提升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有能力、有素质、有活力的高素质农民。
(作者单位:中央农广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