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历程、音乐特征及教学价值
2023-04-20孔文,高妍
孔 文,高 妍
(江苏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
回顾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一百余年历程,可以观察到其从最初对西方作品的简单模仿逐步发展为现今呈现出的原创曲和改编曲百花齐放的丰富多彩格局。作为西方古典音乐的一种键盘乐器,钢琴作品创作在中国这块独特的文化土壤上发生了持续而深刻的演变,呈现出了日益繁荣的发展态势。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中国钢琴音乐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体现了对多元文化元素的包容吸纳和巧妙融合。
一、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历程
(一)初创时期(1915—1949年)
1915年赵元任创作的《和平进行曲》刊登在《科学杂志》上,是中国最早的钢琴作品[1]。 随后,赵元任还创作了《偶成》、《小朋友进行曲》和《锯大缸》等钢琴作品,这些作品为当时中国的钢琴启蒙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1934年,欧洲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亚历山大·齐尔品来华征集“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我国杰出音乐家贺绿汀以《牧童短笛》、《摇篮曲》和《往日思》三首作品参赛,其中《牧童短笛》获得一等奖。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我国音乐领域中第一首具有鲜明、成熟的中国风格的钢琴曲,其独特之处在于巧妙融合了西方的复调写法和中国的民族风格,将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相融合,呈现出别具一格的中国音乐格调。《牧童短笛》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成为我国现代钢琴音乐作品中具有创新性的典范。同期的钢琴音乐作品还有老志诚的《牧童之乐》、俞便民的《c小调变奏曲》、陈田鹤的《序曲》、江定仙的《摇篮曲》、江文也的《钢琴叙事诗:浔阳夜月》、瞿维的《花鼓》、丁善德的《春之旅组曲》等等。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者应该是真正意义上具有中国审美特色钢琴作品的开创者。
(二)繁荣时期(1949—196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钢琴曲创作进入繁荣时期。代表性曲目有桑桐的《内蒙古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七首》、蒋祖馨的《庙会组曲》、汪立三的《小奏鸣曲》、吴祖强和杜鸣心改编的《鱼美人》选曲等。这时的中国作曲家不再局限于民歌加入和声的创作形式,开始对新的技法和风格进行大胆探索,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打开了新的天地。
(三)改编时期(1966—1976年)
这一时期,钢琴改编曲成为国内钢琴作品创作领域最重要的创作形式。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钢琴家殷承宗不甘国内钢琴创作领域的沉寂,另辟蹊径将钢琴音乐同国粹京剧相结合。1969年,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石叔诚等人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领域掀起巨大波澜,对其后众多钢琴改编曲的涌现起到了开创和引领作用。例如,殷承宗创作的《十面埋伏》和《北风吹》、王建中创作的《百鸟朝凤》和《陕北民歌钢琴独奏曲四首》、黎英海创作的《夕阳箫鼓》、储望华创作的《南海小哨兵》以及杜鸣心根据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改编的钢琴组曲等作品纷纷问世。这些作品将钢琴多种表现技法与民族风格相结合,模仿了民族乐器的音响效果。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创作通过对传统音乐的改编,将革命主题融入钢琴作品之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发展。
(四)多元化时期(1977年至今)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中国钢琴作曲家根植于民族音乐土壤,对钢琴曲的创作展开了多视角、全方位的实践、探索与创新,使创作题材广泛化,创作风格多样化,思想上更为“民族定位”化,推动中国钢琴曲创作朝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新方向前进。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各现代音乐流派进入中国乐坛,对当时中国作曲家的创作实践产生巨大影响。如汪立三的《他山集》《梦天》、陈铭志的《钢琴小品八首》、罗忠镕的《钢琴曲三首》等具有鲜明现代风格的中国钢琴曲,这些作品将十二音技法与中国音乐神韵相结合,走出了我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新路径。1987年,中国首届“上海国际音乐比赛——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创作及演奏”在上海举办,赵晓生的钢琴曲《太极》获得小型作品一等奖。《太极》可以说是“中西结合”创作技法的典型范例。
90年代以来,海内外掀起了“中国钢琴热潮”,中国钢琴作品数量多、题材广,演奏比赛众多。中国钢琴作品创作进入有史以来发展最为迅猛的繁盛时期。
二、中国钢琴作品的音乐特征
中国作曲家在创作中国钢琴作品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致力于用西方的乐器传达中国音乐的特有韵味,使中国钢琴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音乐特征。
(一)中西方音乐元素融合
西方多声部思维的作曲理论与技法发展已久,而中国传统音乐大多是单声部思维,旋律富有歌唱性和线条感。中国钢琴作曲家大胆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法,采用中国传统音乐素材、调式调性、和声等进行钢琴作品创作。例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在曲式结构上采用了西方的三部曲式,运用了西方的复调技法,在创作中又融入了中国的民间音乐,如在乐曲的呈示段采用了“句句双”结构、中段运用了“垛字句”手法、再现段运用了加花变奏的写法等。这样的改编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更加贴近中国听众的听觉审美,有助于中国听众体会作品的韵味与内涵。《牧童短笛》的成功表明,欧洲音乐技术理论在与中国音乐实践相融合时,必须以中国独特的审美取向为参照,并以中国的审美品位进行深刻的整合[2]。
(二)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音乐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改编的中国钢琴作品则传承了原曲的民族特质和风格。这些钢琴作品主要通过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的调式、节奏和韵律等元素,以凸显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这种体现在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音乐特质,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在新的音乐形式中展现中国音乐独有魅力的一种方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改编自中国民族器乐曲的作品数量众多,作曲家通过钢琴音区、音型、演奏方法、装饰音等的变化来模拟民族乐器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例如黎英海改编的《夕阳箫鼓》原型是古代琵琶曲,作曲家用钢琴模仿了箫、古筝、琵琶等多种民族乐器——用连续的上行模进模仿琵琶的弹、挑音色,用钢琴颤音模仿琵琶的滚、轮等技法,用五声快速经过句和音阶琶音的进行表现古筝具有流动感的刮奏。这些元素使作品更具有民族音乐风格。取材于民间鼓乐、舞曲等的作品则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在钢琴曲《多耶》中,陈怡在侗族“多耶”舞蹈节奏的基础上,吸收了传统音乐“十番锣鼓”的节奏;在钢琴曲《春舞》中,孙以强运用了新疆维吾尔族的切分手鼓节奏型,既突出了维吾尔族音乐的舞蹈性特点,又展现了民族风貌;储望华的《茉莉花幻想曲》的取材于江苏民歌《茉莉花》,散发着浓郁的东方韵味。
(三)丰富的音乐形式
音乐的结构和形式是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部分。中国钢琴作品注重音乐的形式美并贯穿于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之中。
中国音乐中独有的五声调式旋律表现出鲜明的主调音乐特性。与西方音乐有所不同,中国音乐以五声性音阶为基础,通过展衍、变奏、派生等多种手法发展旋律线条,呈现出独特的旋律结构,这种音乐表达方式通过巧妙地运用五声调式,在旋律的构建过程中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3]。这些优美、流畅、富有变化的线性旋律,成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表达民族性特色的重要手段。钢琴作曲家在创作中,不仅延续并发展了线性旋律的传统,同时巧妙地融入了丰富的演奏技法和音乐表达手法,使得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更为丰富深刻。以黄虎威的《巴蜀之画》为例,该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较为完整地运用了民间旋律素材,通过对音区、音型和和声等方面的巧妙设计,引入多种变化,形成了复杂多彩的音响色彩,将原本单一声部思维的民间旋律改编为多声织体,进而呈现出全新的音乐表现效果。
(四)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钢琴作品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与独特魅力,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在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和演奏中,并非一味地追求深度而脱离普世审美,除了对“形”上的画面感追求之外,同样需要追求“韵”上的意境[4]。“气”与“韵”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这两者的融合不仅赋予了钢琴音乐以独特的民族特色,同时也深刻展示了中国钢琴音乐的独特魅力。
中国钢琴作品中常常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词、民间故事、戏曲音乐等。例如,储望华先生改编的《左手前奏曲——满江红》,取材于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情调激昂,展现了岳飞的忠肝义胆,是我国流传千古的歌颂壮士的爱国名篇。再如,储望华根据京韵大鼓《风雨归舟》的旋律创作的左手快速跑动的练习曲《音乐会练习曲——风雨归舟》,作曲家张朝的钢琴曲《皮黄》融入了京剧戏曲元素,等等。
(五)深刻的精神内涵
中国钢琴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以及人文关怀等精神内涵,这些元素赋予作品更为深远的思想内涵和感染力。这些音乐作品通过巧妙的表达方式,将作者对祖国、家庭以及人文关怀的情感巧妙地融入旋律之中,进而达到了在音乐层面传递深层次思想情感的艺术效果。这样的创作既体现了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也体现了作曲家对社会、文化和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储望华创作的《解放区的天》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状和时代特性;《翻身的日子》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封建的土地关系瓦解,历经磨难的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心情。在强调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今天,《黄河》《青年钢琴协奏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主旋律钢琴作品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价值
在中国钢琴教育中,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一直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许多钢琴教师没有认识到中国钢琴作品教学的意义所在。实际上,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在整体的钢琴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长期以来,中国学生接受的钢琴教育是借鉴西方钢琴教育和演奏的理论体系,接触的作品也是以西方作品为主,这导致学生的音乐思维模式、审美意识都囿于西方音乐文化语境下,学生在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时,必然会出现在表达中国音乐的民族风格和神韵的乏力,这也反映出当前民族音乐意识的普遍匮乏和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缺失。
事实上,中国钢琴作品所蕴含的独特的民族风格、音乐语境、审美神韵等都是西方作品难以替代的。学生通过学习中国钢琴作品,可以从不同层面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例如民族乐器、戏曲、民族风情、诗词歌赋等,提升对中国音乐的审美能力。教师应注重钢琴教学中的母语渗透,在进行中国钢琴曲目教学时,要挖掘其背后的中国风格特性和内涵,培养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自信。在钢琴教学中需要进行“双语教学”,合理搭配中外乐曲,使学生既学到外国钢琴艺术又能领悟中国钢琴作品的艺术内涵,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演奏技巧和表现能力
代百生曾提出,中国钢琴作品“于传统的技术训练之外拓展钢琴的演奏技术与音乐表现力”,具体体现在“特殊指法有助于发展手指的平均独立以及手的扩张、音色技法有利于提高音乐想象力与表现力、特性节奏可以丰富演奏者的节奏感觉”等方面[5]。现存的西方钢琴作品远不能代表钢琴艺术表现的全部,中国钢琴作品的出现弥补了钢琴艺术表现在某些方面的空缺,为钢琴创作打开了新的思路,丰富了现有的钢琴演奏技巧,发掘出钢琴更宽阔的表现力。中国钢琴作品在调式、和声、音色等方面的民族性,决定了它的演奏与西方作品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中,常使用五连音、六连音、七连音、十一连音等来表现散拍子,这给演奏者提供了更大的表现处理空间。
在学习从民歌和民族器乐改编而来的作品时,音色的模仿是展现民族风格的重要手段。在进行钢琴演奏前,学生有必要深入了解和学习各类民族乐器的声音特征,同时对民歌、民族器乐曲、戏曲以及古典诗词等不同体裁中独具中国特色的音乐语汇进行系统学习,采用多样的演奏技法去还原作品具象和抽象的神韵,这无论是对音乐想象力、表现力,还是演奏技巧的全面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通过学习中国钢琴作品,学生可以提高演奏技巧和表现能力,锻炼音乐感觉。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比在国外语境下创作的外国钢琴作品,中国的学生自然更容易参透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把握作品的主旨和灵魂,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创新的空间。
中国音乐作品往往采用丰富的象征和写意手法,曲谱背后往往蕴含更深层次的文化寓意。以《夕阳箫鼓》和《平湖秋月》为例,表面上作品描绘了自然风光,但实质上潜藏着深刻的人文情感。这凸显了中国音乐在思维、审美和观念上与西方音乐的显著差异。在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从理解本国音乐文化的角度去思考作品的深层含义,寻找适合的弹奏和表现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
近年来,中国钢琴作品逐渐在国际舞台上肩负起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吸引了外国的钢琴学习者主动学习、研究中国作品,从而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与融合。这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而有力的载体,促使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理念相互交汇,创造出新颖而独特的音乐语境。代百生也曾提到“外文化”的概念,即“在非中国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人,在学习中国钢琴作品的时候,可以通过从熟悉到不熟悉的进阶过程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在此语境下,“熟悉钢琴”指的是对该乐器及音乐语言的普遍了解,而“不熟悉”则指涉中国作品在音乐风格上与西方作品独特差异的特殊性。学习者思考中西方钢琴语汇的差异其实就是走进中国音乐文化,也是中西方音乐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外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对于个人来说,在理解音乐风格和形成多元文化价值观方面具有促进效果,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能够提升我国钢琴音乐的水平,促进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精神文明发展。
(五)增强音乐文化自觉意识
中国钢琴音乐教育不单是理论和演奏技法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传承和发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感,激发学生对母语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身份”意识。很难想象一个连本民族音乐文化都不了解、不热爱的人,如何以尊重的态度和开阔的胸怀去吸收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华。“文化身份”的明确有助于增强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钢琴教学中,教师选用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中国钢琴作品,是有助于学生明确“文化身份”的有效途径。通过深入教学,教师可引领学生从不同层面学习、感悟中国音乐文化,在演奏时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神韵和意境,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可以向更多的人展示中国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钢琴教育应主动担起文化使命,通过弘扬与传承中国音乐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
结语
中国钢琴作品虽然源自西方,但是灵魂与内涵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6],在西方钢琴传入中国100余年历史中,中国钢琴作品借助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逐渐形成了中国风格特征。中国钢琴作品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思想和审美意识的影响,因此,在钢琴教学中应该重视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提高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文化自觉意识需要音乐工作者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比赛等方面作出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