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时代价值、现实梗阻与实践逻辑

2023-04-20发,吴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政

周 良 发,吴 雨 寒

(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重视学习教育、强化教育培训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自延安整风以来,党内集中教育从理论萌芽走向实践探索并日趋规范完善,成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途径[1]。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培育和执政能力建设,主持召开一系列专题性党内集中教育,切实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从党史学习教育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这些主旨鲜明、意涵深邃、导向明确的主题教育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党员干部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也是青年学生成长为党和国家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食粮。而主题教育能否产生协同育人作用助力时代新人培育,关键在于主题教育要求与思政课程建设是否高度契合及其可否科学高效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各环节。

文献检索发现,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已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尤其是对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着墨甚多,产生了一系列启人心智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成果。如刘玲、韩美群认为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为此要构建多层次教学内容、建设特色教学课程、打造优良教师队伍和完善教学考核制度等方面入手扎实推进[2]。孙赫泽、娄淑华对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的价值意蕴与目标理路作了深入探讨,认为要深化理论阐释、坚持以史立论、注重故事赋能、强化外化于行等环节入手有序推进[3]。申亚萌对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实践路径及现实启示作了系统剖析[4]。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主题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夯实理论基础,但鲜有论者从宏观层面、整体视域探讨二者深度融合所产生的协同育人价值。鉴于此,深入探寻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价值、研判现实梗阻并厘清其实践逻辑,有助于提升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能,进而使主题教育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一、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价值

主题教育内蕴着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价值指向性,与高校思政课具有内容互补性和价值同构性,对新时代青年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产生不可轻视的形塑作用。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引领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回应新形势下思政课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现实诉求。整体观之,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意志,重塑教学内容结构,助力育人目标实现,在不断彰显主题教育协同育人功能的过程中,促使青年学生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栋梁。

1.体现党和国家意志

主题教育具有鲜明现实关怀与宏观指向,是建设高素质党员干部的先导性基础工程。进一步而言,主题教育作为党员干部成长发展的必修课,是党和国家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自身建设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回顾新时代十年,扎实推进系列主题教育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提升本领才干、巩固党群关系等发挥极其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同时折射出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将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旨在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彰显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指向。具体来说,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有效突破了现有教学内容体系的固有藩篱,实现教学内容供给的科学化组织,便于青年学生及时动态了解党内政治生态及其正向影响。比如“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对于青年学生“三观”建设大有裨益,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5],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助力青年学生坚定对党治国理政的信心。据此,将主题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体现新时代党和国家应明确的历史方位,也阐明了新形势下青年学生应践履的时代担当。

2.重塑教学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质量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能否得到保障及教学目标可否全面实现。党的十八大迄今开展了六次主题教育,频率创历史新高,且每次主题教育都从不同方面丰富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将主题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则是教育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党和国家相关部委印发的政策文件为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根本保证和政策支撑。比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从5 个方面对新思想进行高度凝练,并分学段提出融入的具体要求。为此,要在严格遵循党和国家政策、熟谙思政课统编教材内容的前提下,着力将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以重塑教学内容。首先,利用主题教育拓展教学内容来源。高校思政课统编教材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基本依据,但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变不仅要严格遵循统编教材,还要结合时代特征和青年学生的需求期待优化教学内容。主题教育以其丰富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力拓展了思政课教学内容来源。其次,利用主题教育优化教学内容构成。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能够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结构重组和优化设计,使之更契合青年学生的成长诉求。再者,利用主题教育提升教学内容价值。重大主题是党治国理政中生成的实践智慧,也积淀着充盈的育人价值。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激发重大主题蕴含的思想政治理论,无疑能实现主题教育协同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3.助力育人目标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6]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始终将时代新人培育作为价值追求。而将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助益于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一方面,主题教育为立德树人提供了精神支撑。主题教育作为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措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和育人价值。推动主题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能够为青年学生汲取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提供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主题教育为立德树人确立了育人标准。优秀党员干部始终是青年学生成长为时代新人的标杆和典范。主题教育是党员干部进行自我革命、实现自我提升的重要契机,由此才能彰显出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而这恰恰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树立了典范,确立了标杆。将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有助于青年学生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时代新人。鉴于此,要深入挖掘主题教育内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之成为时代新人培育和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重要资源。

二、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梗阻

主题教育不仅是党员干部成长发展的必修课,也是作为党员干部后备力量的青年学生茁壮成长的营养剂。推动主题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产生协同育人功效,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的必然要求。而主题教育如何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其内在机理的挖掘与实践逻辑的探寻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从思政课教学实践来看,当前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还存在着不可轻忽的现实困境,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主题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融合向纵深推进。

1.融入意识待增强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科学正确的认识直接决定了实践的进程和效能。循此理路,推进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首要的是解决观念层面的问题。也就是说,应正面回应为何要将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这个紧迫的现实命题。思政课教师作为关键影响因素,其怎么审视和看待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和意义,势必会影响主题教育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然而,有些思政课教师对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据笔者实地走访和调查发现,有的思政课教师认为主题教育属于党的政治生活,对青年学生成长影响不大;有的思政课教师认为对青年学生进行主题教育是宣传部门或基层党组织的职责,不应由思政课教师来履行;有的思政课教师认为主题教育与思政课目标导向一致、价值赋能趋向,因而没有融入的特殊意义;还有思政课教师认为将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会打乱既有理论体系,而且进一步增加教学负担。诸如此类的问题表明,有些思政课教师对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识较为淡薄,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主题教育赋能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如果思政课教师不能真正认识到主题教育对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作用,且自身缺乏协同育人的责任担当,那么只会将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视为一项政治任务而不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自觉意识,其结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2.融入能力待提升

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是简单机械地“加”“掺”“塞”“植”“放”就算完成的,二者能否同频共振并产生化学反应取决于内在契合的程度,尤其是要在精准研判二者互融互嵌的基础上找准融合的入口。这对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无疑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他们不仅要熟谙思政课统编教材内容,还要掌握历次主题教育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更要掌握二者深度融合的基本能力。这意味着思政课教师“如何推进”“何以推进”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将直接影响二者融合目标的实现。而如果思政课教师无法在主题教育与思政课教学之间找到平衡点与契合处,那么主题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就会出现两张皮现象,即形入而神不至的现实窘境。因此,对有些思政课教师来说,找准融的入口,把握融的时机,把握融的频次,有机融合而不生硬加塞是难以逾越的挑战。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目标理解,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尺度把握,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实施,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成效评价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无不需要思政课教师亲力亲为,因而使思政课教师的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3.融入方法待丰富

推进主题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融合既要解决认识论问题,也要重视方法论问题。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否与具体思政课程的特质相吻合,可否恰到好处地发挥相关思政课程的独特价值,这正是方法论层面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进一步而言,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无法回避怎么融的现实课题,即究竟怎么才能真正融入并发挥作用,到底什么样的方法才是适切有效的。然由于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尚处于理论探讨和零碎实施阶段,其融入方法相对单一匮乏,致使主题教育无序融入或者重复融入的现象并不鲜见。为有效避免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处于浅表化、碎片化态势,要注重对“融”的内涵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加强融入方法的探究和尝试,以便探索出更科学、更适切、更有效的方式方法,为主题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4.融入机制待健全

主题教育是我们党立足党情国情社情,为有效回应时代诉求而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锻炼和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党的自我革命、自身建设永远在路上,党内集中教育也将常态化推进,这决定了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而是一项长期的动态过程。但在具体的融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情况,不同程度上弱化二者融合的有序有效推进,继而削弱协同育人功能的正常发挥。这就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立足当下、关乎长远的优势,对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加以规制和引导,确保二者深度融合的有序推进并发挥作用。比如,构建引领规范机制,保障主题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融合始终规范有序并产生协同育人功效。又如,构建资源整合机制,对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资源进行整合以便发挥更大作用。再如,构建协同联动机制,加强主题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融合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以助力协同育人。同时,还要构建动力激发机制,基于激励措施激发思政课教师推进主题教育持续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然而,目前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尚处于理论探讨和零散实施阶段,相应的制度建设没有及时跟进,不能有效规范和引领主题教育融入进程。为此,要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制度体系,完善制度保障,发挥制度优势,以确保主题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融合始终处于高效有序的态势。

三、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7]主题教育是党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党员干部应践履的时代担当,将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正是结合现实践行“大思政课”理念的必然要求,而要使主题教育真正发挥协同育人功能,亟待推动主题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各环节。为此,应从融前、融中、融后三个环节扎实推进,切实推动主题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并发挥育人作用。具体来说,要从提高融前认识、重视融中方略、推进融后教学等方面厘清其实践逻辑,充分发挥主题教育在青年学生成长发展中的科学引领作用。

1.融前:提高认识,提升能力,完善机制

融前是做好主题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基础性工作,如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认知水平以及提升自身参与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能力。与此同时,要构建和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为主题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提高认识。只有不断提高对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才能有效弥合简单化认识的不足,进而为主题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夯实认识论基础。为此,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认识到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认识到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丰富教学内容的现实考量,认识到主题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提高认识为在思想上科学把握主题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关系,在行动上促进二者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提供战略先导。质言之,只有充分认识到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现实性和可行性,才不会只依赖主管部门的方案、规划和方法来开展工作,而会在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上主动作为,切实推动主题教育全面融入高校思政课,进而在协同育人中培养时代新人,确保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

其次,提升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把握时机,懂得分寸,确保主题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同频共振,进而产生持久的育人功效。为此,一方面要下足“学”的功夫,把握好怎么融。思政课教师作为关键主体,要把能力提升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深入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著作选读》等经典文献,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次主题教育的重要讲话,学深悟透主题教育的本质内涵,以此为重要基础,将主题教育相关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相应部分。另一方面,要下足“控”的功夫,提高融的质量。思政课教师要把控好主题教育融入全过程,明确“融什么”,谋划“怎么融”,并基于时、效、度原则提高融的质量。从“时”来看,即要注重融的时机和节奏,把握好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频次;从“效”来看,即要重视融的效果,确保主题教育与高校思政课产生协同育人之效;从“度”来看,即要把握融的分寸和力度,使主题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融合无间,循序渐进。

再者,完善机制。推进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构建和完善适宜的体制机制,基于制度的刚性约束以督促主题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比如,构建和完善引领规范机制,主题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机理和结构体系中,才能产生协同育人作用。而引导主题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融合规范有序,旨在无缝衔接中发挥各要素的协同育人功能。又如,构建和完善资源整合机制。主题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融合涉及多元主体,其中,国家是决策者,学校是监督者,而教师是实施者。构建和完善资源整合机制,能够有效整合各种影响因素开创协同育人格局。再如,构建和完善动力激发机制。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需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思政课教师都能一以贯之地重视主题教育并促进二者融合。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动力激发机制,基于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思政课教师一如继往地关注党的政治生活,及时把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始终矢志民族复兴、胸怀千秋伟业。

2.融中:组织内容,创新方法,和谐呈现

融中是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要科学组织内容,创新融入方法,并借助适宜的载体确保主题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只有主题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内容融合和谐有序,才能实现主题教育协同育人的终极目标,进而促进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化落实。

首先,组织内容。科学组织内容是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环节,二者能否真正融合无间并发挥育人作用,关键在内容。教学内容作为立德树人的“原材料”,直接关乎时代新人培育的品质和成效。这就决定了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重中之重是要解决好内容适配问题。内容配合恰当是提高主题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成效的重要依托。为此,一方面要根据统编教材组织内容。推进主题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融合既要考虑主题教育本身的内在结构,也不能肆意肢解具体思政课程的内容结构。而要以统编教材为融合基础,将主题教育内容有机融入相关课程及章节中。比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高度关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高度关联,党史学习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高度关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高度关联。另一方面,要根据受众需求组织内容。青年学生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接受性主体,其对主题教育的认可和接受程度直接影响主题教育融入成效和育人作用。为此,要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根据特定受众的理论诉求来组织内容,不断增强内容黏性以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在不突兀、更和谐的内容组织中增强协同育人的实际效果。

其次,创新方法。科学合理的方法不仅使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其形,更在直抵青年学生灵魂深处有其实,成为青年学生成长为时代新人的思想沃土。因此要立足主题教育实践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青年学生需求期待创新方法。比如,坚持显性融入与隐性融入相结合。所谓显性融入,是指旗帜鲜明地将主题教育的核心要义融入思政课程内容体系中,让青年学生系统全面掌握主题教育的主旨义涵;而隐性融入则化显为隐,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感受性和共生性,使青年学生深切感悟主题教育的本质内涵。坚持显性融入与隐性融入相结合,能够为青年学生把握主题教育、营造多样化理论学习认知场景,使其更全面、更深入、更系统地汲取主题教育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价值。又如,坚持整体性推进与差异化实施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主题教育不划阶段、不分环节,要有机整合、一体推进[8]。整体设计、一体推进主题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助力青年学生从宏观层面、全局视域了解和把握主题教育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但是青年学生往往因个体性特征而对主题教育产生个性化需求,故而在一体推进的同时也要重视差异化实施的必要性。

再者,和谐呈现。在科学化组织内容的基础上,要运用适切的方法将主题教育的精神实质呈现给青年学生。也就是说,主题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容衔接要和谐有序,方能切合青年学生的心理预设,进而实现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信仰培塑。一方面,要确保融入不突兀。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9]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比喻启示我们,在思政课教学中须用好主题教育这份“盐”,要用盐不着痕迹,在不经意间让盐入人口,使青年汲取营养而不感觉突兀。另一方面,要确保配合更和谐。主题教育融入及其内容呈现需要载体支撑并与课堂教学衔接,而能否有序配合、有机衔接关系到协同育人功能的发挥程度。为此,要保障各育人载体衔接有序、配合默契,使各育人资源协同育人更加和谐,便于青年学生沉浸体验、学以增智。总的来看,思政课教师要秉持不突兀、更和谐的原则立场,使主题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衔接与配合更具科学性和适宜性,并在顺畅有序的内容呈现中提高协同育人质量。

3.融后:教学实践,注重反馈,提质增效

融后是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落实环节。融后教学实践是检视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成效的试金石。而融入主题教育后的思政课程除了遵循思政课教学逻辑外,还要充分观照主题教育自身的独特意义。这决定了融后教学实践应注重反馈,并把提质增效作为融入效能评价的重要尺度。

首先,教学实践。只有与具体思政课教学实践相呼应,主题教育的育人价值才可能落到实处并彰显出来。为有效提升教学实践的实际效果,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时要避免以下三种教学误区:一是生搬硬套。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旨在激发其育人价值,发挥其育人功能。而如果只生搬硬套势必导致主题教育形入而神不至,那么主题教育内蕴的育人价值就无法充分彰显出来;二是简单说教。主题教育的本质固然是讲道理,但不明就里的简单说教显然不能发挥主题教育的育人功效。而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把主题教育蕴含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0],使青年学生真正学有所悟、学有所得;三是空谈泛论。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终究是为了发挥其育人育才功能,使青年学生成长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脱离青年学生自身实际的空谈泛论显然无法引发兴致,而只有与青年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主题教育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总之,思政课教师要高度重视融入教学,借助理论课堂、实践课堂以及虚拟课堂推动主题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嵌,诠释并实现其内蕴的育人价值和时代精神。

其次,注重反馈。优质高效的教学实践是主题教育协同育人作用发挥的前提基础,而对教学实践进行全程性监测和及时性反馈是确保主题教育育人功能有效发挥的内在要求。通过反馈帮助思政课教师动态识别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最新进展,把握主题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融合存在的问题,并为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未来趋势提供参考借鉴。为此,要在推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对主题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动态研判,以此更好地贯通主题教育——思政课程——立德树人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依靠网络新媒体和数字化介质,促使主题教育的核心义理在青年学生头脑中扎根,消除其对主流思想舆论与核心价值观的疏离情绪。一言以蔽之,通过效果反馈能够为优化融入方案、组织融入内容、创新融入方法、把握融入时机等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

再者,提质增效。科学有效地推进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发挥主题教育协同育人的必由之路。如果思政课教师不能在质量和效果上下功夫,无法推动主题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那么主题教育协同育人的目标将无法实现。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务必把重视质量、追求质量进而提升质量作为价值导向贯穿教学始终。从重视质量来看,思政课教师要在融后教学中高度重视教学质量,深入挖掘主题教育育人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使青年学生从主题教育中系统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从追求质量来看,思政课教师要汇聚各种资源,聚合各方力量,围绕教学质量压实各项工作,扎扎实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从提升质量来看,思政课教师要借助主题教育的时代性意蕴引领青年学生拥有更大视野和格局、更高站位和境界,使其在时代大潮中历练成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有生力量。提质增效是对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总要求,实质上也是对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意识和能力的新期待。

结 语

主题教育立足国内发展大势,面向党员干部实际,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内在逻辑性和现实必要性。而只有与时代共振,才能引导青年挺膺。鉴于主题教育对于青年学生成长发挥的重大引领作用,要坚持系统思维一体推进,从融前、融中、融后三个环节着手使融入成为全程性、动态化实践。在此过程中要从提高融前认识、重视融中方略、推进融后教学三个关键性问题切入,使主题教育与思政课教学产生化学反应并生成协同育人功能。为此,思政课教师要保持党的自我革命、自身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清醒,持之以恒推进主题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并发挥作用。伴随着党的自我革命和自身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主题教育势必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地实施,这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充裕的育人资源,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动力引擎,而为切实推进主题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国家要制定融入标准,学校要监管融入进程,教师要推进融入实践,坚持把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使主题教育的育人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和显现,并及时转化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养料。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