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坡入赋:苏轼经典化的独特视域

2023-04-20连国义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东坡苏轼

连国义

(牡丹江师范学院 文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苏轼以其超拔的人格精神与卓绝的文学成就得到了时人及后世的无限推崇,人们对其人、其事与其文的接受是全方位的。苏轼经典化的过程中充满了富有意趣的细节和值得玩味的现象,而这些也鲜活地印证了苏轼的巨大魅力。东坡素材赋的大量出现就是其中颇值得关注的话题。所谓东坡素材赋,即以苏轼作为创作素材的赋,既包括以苏轼的生平轶事、文学创作为素材的作品,也包括模拟、赓续苏轼赋的作品。笔者据《历代辞赋汇总》初步统计,这类赋作有210余篇,在唐宋文人中数量位列第一,蔚为可观,其他数量相对较多的文人有杜甫、白居易、陆游等,但与苏轼都有一定的差距。辞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其文体特征与写作方式决定了它是认识苏轼经典化的一个独特视域,值得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如学界对《赤壁赋》的接受及相关图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东坡素材赋进行全面观照与深入探究,既有助于获得苏轼经典化的直观感受,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若干方向上的指引与参考。

一、诗文、行迹与轶事:东坡素材的全面入赋

苏轼成为赋的创作素材在其在世时便已开始,如: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在带领百姓战胜洪灾后修建了黄楼,苏辙与秦观皆作有《黄楼赋》;另孔武仲有《东坡居士画怪石赋》,黄庭坚有《东坡居士墨戏赋》,苏辙有《和子瞻沉香山子赋》《和子瞻归去来词》。之后两宋之交的李纲作有《浊醪有妙理赋次东坡韵》,南宋苏籀作有《雪堂砚赋》,杨万里《严陵怀古》中有《东坡先生》。元明时期东坡素材赋数量很少,明代有喻时《谒东坡先生祠》等。东坡素材赋的创作高潮是在清代,数量很大,并且出现了一题多赋、群体创作的情况。这些赋取材广泛,举凡苏轼的诗词文赋、物品、行迹以及轶事等都成为了创作的素材。

以苏轼诗歌为素材的赋有110 余篇。有些赋题出自诗题,如:《东坡郑州西门外别子由马上寄诗赋》语出《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东坡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赋》语出《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苏子瞻舟中听大人弹琴赋》语出《舟中听大人弹琴》,《苏东坡有美堂乘月夜归赋》语出《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苏东坡以檀香观音像新合印香银篆盘寿子由赋》语出《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东坡以铜剑易张几仲龙尾子石砚赋》《铜剑易龙尾子石砚赋》《铜剑换龙尾砚赋》《古铜剑换龙尾砚赋》,语出《张近几仲有龙尾子石砚以铜剑易之》。有些赋题摘自诗句,如:《分秧及初夏赋》语出《柯氏陂》,《更欲题诗满浙东》语出《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这些赋题有的选摘的是写景佳句,如:语出《舟中夜起》的《开门看雨月满湖赋》,语出《次韵周长官寿星院同饯鲁少卿》的《瑠璃百顷水仙家赋》,语出《溪阴堂》的《绿槐高处一蝉吟赋》,语出《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反四日得十一诗寄舍弟子由同作楼观》的《天寒落日淡孤村赋》,语出《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的《杏花飞帘散余春赋》。有的赋题所选则是充满谐趣与理趣的诗句,如:语出《丁公默送蝤蛑》的《新诗换得两尖团赋》,语出《岐亭五首并序》的《烝壶似烝鸭赋》,语出《撷菜并序》的《芦菔生儿芥有孙赋》,语出《赠王子直秀才》的《二顷田应为鹤谋赋》,语出《《次韵答舒教授观余所藏墨》的《非人磨墨墨磨人赋》,等等。

苏轼本人创作有一定数量的赋,这些赋也成为人们拟作的对象,如《赤壁赋》《沉香山子赋》《秋阳赋》《老饕赋》等皆有一定数量的拟作和续作,再如《六事廉为本赋》,后来继用题目共9 篇,陶澍此赋末即云:“用效大苏之赋。”[1]14002苏轼的散文也是赋家创作的素材来源,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后人有《胸有成竹赋》《文与可画竹赋》;《潮州韩文公庙碑》,后人有《宋苏轼韩文公庙碑赋》;《喜雨亭记》,后人有《苏东坡喜雨亭赋》;《方山子傳》,后人有《方山子与宋东坡马上论用兵赋》《方山子怒马射雀赋》,等等。另如其《刑赏忠厚之至论》《乞常州居住表》《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表忠观碑》等实用之文,后人也皆有赋作。

苏轼的行迹、物品也是赋家乐于采用的题材。他知徐州时的黄楼、贬谪黄州时的雪堂、远斥惠州时的白鹤峰、合江楼等后世皆有赋作题咏,如李周南《黄楼怀古赋》、宛名济《东坡自临皋移居雪堂赋》、赵希璜《合江楼赋》《白鹤峰赋》。再如常州有苏轼洗砚池,苏轼的人生终点即在常州,宋费衮《梁溪漫志》卷四《毗陵东坡祠堂记》云:“盖出处穷达三十年间,未尝一日忘吾州者。”[2]40《武进阳湖合志》载洗砚池:“旧在阳湖左厢顾塘桥方氏宅,乾隆二十二年移置东门直街舣舟亭。”[3]赵翼《舣舟亭小憩》曾云:“舣舟亭下舣舟时,来访东坡洗砚池。”[4]洪亮吉有《游东坡洗砚池》诗。清人吴健体、刘嗣绾皆有《东坡洗砚池赋》。另外,苏轼蓄藏的仇池石、雪浪石、壶中九华石等奇石,以及友人赠与的铁拄杖、黄州雪堂的砚台、留赠友人的玉带等,后人皆有赋作题咏。

苏轼生平经历与人生轶事尤为赋家所重视。苏轼生平经历丰富,轶事颇多,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以至于有《苏东坡轶事汇编》这样的专书。这些颇有意趣的素材自然在赋作中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呈现。如《东坡冷泉亭判事赋》,宋费衮《梁溪漫志》卷四“东坡西湖了官事”云:“东坡镇余杭,遇游西湖,多令旌旗导从,出钱塘门,坡则自涌金门,从一二老兵泛舟绝湖而来,饭于普安院,徜徉灵隐天竺间,以吏牍自随,至冷泉亭,则据案剖决,落笔如风雨,分争辩讼谈笑而办已,乃与僚吏剧饮,薄晚则乘马以归,夹道灯火纵观太守。有老僧绍兴末年九十余,幼在院为苍头,能言之。当是时,此老之豪气逸韵可以想见也。”[2]36《苏东坡中秋夜登妙高台听袁绹歌水调歌头赋》,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三载:“歌者袁绹,乃天宝之李龟年也。宣政间供奉九重,尝为吾言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空,一碧无际,加江流澒漫,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台。命绹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吾谓文章人物,诚千载一时,后世安所得乎?”[5]再如《东坡参玉版禅赋》《参玉版长老赋》,语出《器之好谈禅不喜游山山中笋出戏语器之可同参玉版长老作此诗》。惠洪《冷斋夜话》卷七“东坡戏作偈语”条云:“又尝要刘器之同参玉版和尚。器之每倦山行,闻见玉版,欣然从之,至廉泉寺烧笋而食,器之觉笋味胜,问此笋何名,东坡曰即玉版也。此老师善说法,要能令人得禅悦之味。于是器之乃悟其戏,为大笑。东坡亦悦,作偈曰云云。”[6]再如《竹笋烧猪赋》以“佛印烧猪待子瞻”为韵,宋周紫芝《竹坡诗话》云:“东坡喜食烧猪,佛印住金山时,每烧猪以待其来。”[7]该赋以此为基础,将其与参玉版禅故事融合起来。《石泉槐火一时新赋》共4 篇,《东坡志林》“梦寐”条记载:“昨夜梦参寥师携一轴诗见过,觉而记其饮茶诗两句云: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梦中问火固新矣,泉何故新?答曰俗以清明淘井,当续成诗以记其事。”[8]后在《参寥泉铭》叙中也提及此事。《梦粱录》卷十一、《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六、《诗话总龟》后集卷三十皆有摘录。另如《苏子瞻补蜀宫避暑洞仙歌赋》《苏长公为奎宿赋》《东坡金陵遇荆公赋》《苏子瞻三不如人》《九霞仙饮东坡真一酒赋》《苏子瞻换羊书赋》等皆是以苏轼轶事为蓝本,可以想见后人对苏轼的热衷程度。

不待深入细节,从以上东坡素材赋的取材范围即可看出后世对苏轼的推崇。同时,与其他诗人入赋相比,苏轼的生平轶事受到了相当的关注,这与苏轼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多才多艺的艺术修养、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等都有关联,使得他即便是寻常举动,其中也蕴含着诗意与风雅、哲思与理趣,于是便富有了意味,值得言说。上文所举的若干赋作,虽然取材是苏轼诗文,其着眼点往往仍是诗文所载的事件,以及事件背后的东坡风神。如《苏长公夜着羽衣立黄楼上相视王定国颜长道携盼英卿放舟吹笛饮酒赋》语出《百步洪并引》,洪迈《容斋随笔》五笔卷九“燕赏逢知己”条载有此事,赋作的着眼点即是此事。再如《东坡攓云赋》《攓云赋》共4 篇,语出《攓云篇》,其序云:“余自城中还道中,云气自山中来,如群马奔突,以手掇开,笼收其中。归家,云盈笼,开而放之,作《攓云篇》。”“攓云”明显超出了寻常生活经验,《苏轼全集校注》著者指出:“收云入笼,提携返家云云,亦非现实中所可能之事。”[9]398-399认为这是一首寓兴之作。古人对此也颇为好奇,如:周密《齐东野语》卷七“赠云贡云”条:“陶通明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云固非可持赠之物也。坡翁一日还自山中,见云气如群马奔突自山中来,遂以手掇,开笼收入其中,及归,白云盈笼,开笼放之,遂作《攓云篇》,云:道逢南山云,歘吸如电过。竟谁使令之,衮衮从空下。又云:或飞入吾车,偪仄入肘胯。抟取置笥中,提携反茅舎。开缄仍放之,掣去仍变化。然则云真可以持赠矣。宣和中艮岳初成,令近山多造油绢囊,以水湿之,晓张于絶巘危峦之间,既而云尽入,遂括囊以献,名曰贡云。每车驾所临,则尽纵之,须臾滃然充塞,如在千岩万壑间。然则不特可以持赠,又可以贡矣。并资一笑。”[10]王士祯《分甘余话》卷二:“坡公作《攓云篇》,余昔行秦栈中,见道左石罅间烟气如缕,顷刻弥漫山谷,已而雨大至,行人衣袖中皆云也,始信囊云非妄。”[11]从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古人对此也是持怀疑态度并努力为其寻找证据的。攓云能否做到暂且不论,这一行为新奇而又富有诗意明显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古人有以攓云为亭阁命名者,清代《攓云赋》题目虽然来自于苏轼诗歌,它所看中的亦是这一具有特殊性的举动。另如《聚星堂雪赋》《白战不许持寸铁赋》《雪中赋禁体诗赋》共5 篇,这些赋作取材于《聚星堂雪》,该诗序云:“元祐六年十一月一日,祷雨张龙公,得小雪,与客会饮聚星堂。忽忆欧阳文忠公作守时,雪中约客赋诗,禁体物语,于艰难中特出奇丽,尔来四十余年莫有继者。仆以老门生继公后,虽不足追配先生,而宾客之美殆不减当时。公之二子又适在郡,故辄举前令各赋一篇,以为汝南故事云。”[9]3807“禁体物语”作为咏物诗文逞材斗艺、因难见巧的艺术手法,在古典诗歌创作中影响颇大,此诗在禁体物语写作史上有着典范意义,因该诗末句“百战不许持寸铁”,禁体物语又被称为“白战体”。同时,从序言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此次组织的这次诗歌创作活动,也有对其师欧阳修的继承与纪念之意。这些赋作在结合苏轼雪诗进行展开的同时,有相当篇幅描绘在于此事的文人雅致与师友之情的接续,可见后世以此诗为素材重点仍在苏轼的文人风雅,而非单纯的咏雪本身。

二、苏轼经典化的丰富佐证与个案清单

东坡素材赋数量可观,选题广泛,为研究苏轼经典化提供了丰富的佐证,并且在个案接受与多角度延伸方面提供了若干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话题和线索。

首先,苏轼经典名篇的流传情况在赋中得到再次验证。许多耳熟能详的名作都成为了赋作的题材,如前后《赤壁赋》,有学者统计后世“拟效与赓续《赤壁赋》的赋作约51 篇”[12],数量很大,足见其影响力。阮元《赤壁赋》是他过荆州赤壁时所写,非为苏轼《赤壁赋》而发,但仍表示:“拟苏子于黄州,乃情地之不同。”[1]13688另如著名的成语“胸有成竹”,相关赋作有《胸有成竹赋》5 篇、《文与可画竹赋》2 篇。语出《书李世南所画秋景》其一的《家在江南黄叶村赋》共8 篇,语出《游金山寺》的《江南江北青山多赋》共5篇,另如《苏东坡中秋夜登妙高台听袁绹歌水调歌头赋》《日啖三百颗赋》《腹有诗书气自华赋》《韩潮苏海赋》《宋苏轼韩文公庙碑赋》等都是以苏轼名篇为素材的赋作。

其次,这些赋作题目与用韵的选择有助于了解古人对苏轼名句经典的认知。如《赤壁赋》,其题目除了具有提示作用的《苏子与客泛舟赋》《泛舟赤壁赋》外,还有摘取文句的《白露横江赋》《水波不兴赋》《造物无尽藏赋》等。同时,其用韵也往往择取《赤壁赋》原文,从这些语句的选择上,也可看出后世对《赤壁赋》经典表达的认知。如吴廷琛《泛舟赤壁赋》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为韵,田依渠《苏子与客泛舟赋》、毕子卿《赤壁后游赋》皆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为韵,陈沆《东坡赤壁赋》以“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为韵,秦绶章《赤壁后游赋》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为韵,方燕昭《赤壁后游赋》以“江流有声断岸千尺”为韵,顾瓒《赤壁吹箫赋》以“清风徐来水光接天”为韵,与我们日常接受的名句基本相符。上文所举许多赋作的题目都摘自诗文,其中所选往往是该作品的经典语句,另如《竹外一枝斜更好赋》语出《和秦太虚梅花》,该句抓住了梅枝的独特美感,是对梅花样态的传神写照,在梅花审美意蕴的表达中为人所称道,是苏轼乃至宋代咏梅诗歌的名句。再如以聚星堂雪为题材的赋作,来鸿瑨赋题即为《白战不许持寸铁赋》,张炳《聚星堂咏雪赋》以“白战不许持寸铁”为韵,所选即是该诗最为经典的语句。此外,语出《赠刘景文》的《菊残犹有傲霜枝赋》,语出《陈季常所畜朱陈村嫁娶图》的《劝耕曾入杏花村赋》,都是具有意蕴和画面感的名句。《铁拄杖赋》3篇语出《铁拄杖》诗,其中2 篇以诗句“含簧腹中细泉语”为韵,一篇以序言“中空有簧行辄微响”[9]2230-2231为韵,可以看出赋的兴趣在于铁拄杖的精微结构。宛名济《东坡自临皋移居雪堂赋》以“绘雪四壁因以名堂”为韵,钟爱的是雪堂诗意的命名。

再次,这些赋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苏轼经典化的个案清单。由于选本等各种影响诗文传播的因素,苏轼的有些作品可能知名度相对不高,没有得到广泛的传诵,不过却在一定的文人群体里流传,在特定的文化场合中化用,影响力也不低。这些作品与现象是苏轼经典化的重要构成和鲜活细节,值得关注。而这些话题的发现需要契机和线索,以东坡素材赋为切入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爬梳,可以从中寻绎到若干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同时,我们在观照苏轼经典化个案时,也可在这些赋中寻找相关的材料与支撑。如苏轼蓄藏有一枚仇池石,并在诗歌中屡次提及此石,在其中寄寓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元祐居京年间,苏轼的好友王诜(字晋卿)属意于他所珍藏的这枚仇池石,于是引发了一场充满意趣的夺石风波。清代出现了9 篇以苏轼仇池石为题材的律赋。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发现,该石、该诗与该事在以赏石为风雅的文人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认同,后世文人讨论、化用、题咏与唱和的热情非常高。在后世眼中,仇池石已然是苏轼的一个文化符号,这其中包含有大量富有意趣的细节,并与古代文人的奇石赏玩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笔者已撰专文讨论。

另如著名的留玉带一事,苏轼有《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报次韵》诗,宋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十九、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等皆有记载,清人有《金山观苏文忠公玉带赋》《东坡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报赋》《留玉带镇山门赋》等。经过检索发现,古人对此事一直乐于提及,元谢应芳《方外交疏贺行敏中住永庆寺》:“置草堂宿土舍,今吾似少陵先生;留玉带镇山门,何代无东坡居士。”[13]明程敏政《忆金山寺并约友人重游二首》:“未觉传衣宗印老,却能留带屈坡翁。”[14]唐顺之《普济寺同孟中丞作》:“上客思留带,山僧不避骢。”[15]王鏊《金山》:“未留玉帯空归去,惭愧山僧问长公。”[16]留带一事成为文人与方外之士交游的常用典故。清张之洞、曾国藩、陶澍等皆有诗歌纪之,明代画家崔子忠绘有《苏轼留带图》,沿此线索,发现缪德棻有《家在江南黄叶村图赋》,这些有助于充实与丰富苏轼素材绘画的研究。

再如元祐八年(1093)五月,时任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的苏轼作有《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札子作为一种应用文体,一般而言,人们对其文学价值期许不高,在苏轼众多诗文名篇面前,此文显得似乎没有那么重要,在当下通行的一些苏轼选集中也很少收录,如张志烈、张晓蕾的《苏轼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年版),王水照、朱刚的《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版),刘乃昌的《苏轼选集》(齐鲁书社2005 年版)等皆未选录此文。而清代则出现了6 篇以此札子为题材的律赋。寻此线索会发现,此文在苏轼文集中的地位并不低,宋费衮《梁溪漫志》卷六“蜀中石刻东坡文字稿”云:“蜀中石刻东坡文字稿,其改窜处甚多,玩味之,可发学者文思,今具注二篇于此。”[2]602 篇之中即包括《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八十四、宋赵汝愚编《宋名臣奏议》卷六、明杨士奇等撰《历代名臣奏议》卷七皆收录此文。宋真德秀《续文章正宗》卷十九、明唐顺之《文编》卷十六、茅坤《唐宋八大家文抄》卷一百二十一、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卷一百七十六、王志坚《四六法海》卷五、清《御选唐宋文醇》卷四十八等皆收录此文,《古文观止》所收苏轼散文17 篇之一就有此篇。

该文不只在陆贽文集的版本流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对陆贽“智如子房,才如贾谊”、“才本王佐,学为帝师”等评价都明显影响到了后世对陆贽的接受,人们进而将陆贽与苏轼相比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评价苏轼的一个重要参照。此外,该文较为经典的表达也为后世所接受,如“才本王佐,学为帝师”对仗工稳,典重浑厚,后人在用以评价陆贽的同时,更延伸用以评价历代贤相与贤才。如蔡世远《历代名臣传序》:“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诸葛武侯、陆宣公、范文正、司马文正也。”[17]35宋王之望《上宰相书》:“恭惟某官道为王佐,学为帝师。”[18]774明汤斌《祭孙征君先生文》:“才本王佐而不用,学为帝师而无民。”[19]苏轼札子有言:“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9]3566由此引出对陆贽奏议的推崇。这个比喻恰切、精当且新警,充分体现出苏轼善于譬喻的特点。清龚自珍在殿试对策中即引用此语,其《己亥杂诗》四四:“何敢自矜国医手,药方只贩古时丹。”[20]所用也当是此意。此句时常为后人引用,如宋蔡戡《缴进贞观谏录札子》:“苏轼《进陆贽奏议》云:‘窃谓人臣之纳忠正,犹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盖天下有至言,万世不可易,初无古今新旧之间”[21]明穆文熙《刻张太常文集序》:“故宋臣苏轼、吕希哲等进读陆宣公札子云:人臣之纳忠,譬如医家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知斯言者乃可以知公疏矣。”[22]清黄叔琳《颜氏家训节抄》序:“苏子瞻云:‘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窃谓父兄之教子弟,亦犹是也。”[23]同时,这句话也道出了医家药方的传承意义,所以也为医书所借用。如明嘉靖年间顾定芳《医说》序:“苏子瞻曰: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已出。此定芳所以刻是书之意,而不敢以为家传之秘也。”[24]元牟巘《费茂卿方书序》:“方术犹云一方之道也。五方殊分,风气攸限,道则一而已。医之为道,药虽出于其手,而方多传于古人。”[25]清陆懋修为医案著作《仿寓意草》序云:“临症而不读书,不可以为医。东坡有言,药虽出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26]清《胎产新书》叙:“东坡云:‘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旨哉是言。”[27]这些引用与化用,尤其是医药学领域的认可与使用鲜活地证明了苏轼此喻的魅力,让我们对苏轼此文的影响有了直观的感受。

同时,进一步爬梳材料我们会发现,清代嘉兴府鸳湖书院课艺结集《鸳湖书院课艺》中即包括《苏文忠乞校正陆宣公奏议(以“才本王佐学为帝师”为韵)》[28],上文所列6 篇律赋的作者有5 位赫然在列。笔者未能亲见其书,这些赋极有可能当时最初源于此处。也就是说,这是一组课艺之作。清代律赋兴盛与科举、课艺有着一定的关系。“博学宏词”“翰林院”馆试皆考赋,“童生”“生员”系考试也尝用赋,特别是地方学政案临考前出题,常用律赋或古赋,即陶福履《常谈》所云:“学政试生员亦用诗赋。”[29]苏轼入赋与此也有一定的关联。有学者指出:俞越主讲于阮元所创办的诂经精舍时,每课必试赋,其中,“苏轼尝为杭州通判与杭州太守,故而俞越所出赋题亦多与苏轼有关。”并列举了《晴湖不如雨湖赋》(以“淡妆浓抹总相宜”为韵)、《西湖如人眉目赋》(以“淡妆浓抹总相宜”为韵)、《苏子瞻三不如人赋》(以题为韵)、《金鲫鱼赋》(以“我识南屏金鲫鱼”为韵)、《黄甘陆吉论功章华台赋》(以“东坡有黄甘陆吉传”为韵)等,“题目与韵脚皆来自与苏轼相关之典故”[30]。由此线索出发,会发现吴健体《东坡洗砚池赋》“以题为韵。壬寅武进县诗题拟作”[1]13361。上举《六事廉为本赋》,多有颂圣之语,罗绕典赋云:“圣朝澄叙官方,广开贤路。”[1]14505石葆元赋云:“方今严旨频颁,温纶远被。”[1]14853李佐贤赋云:“我朝澄叙官方,范围义路。”[1]15950洪昌燕《刑赏忠厚之至赋》也云:“圣天子厚德涵濡……仰纶音于北阙,常周赤县以敷恩;仿谠论于东坡,愿拜彤墀而奏赋。”[1]18722这些作品或许也与科举课艺有一定的关系,再如陶然《开门看雨月满湖赋》后自记:“雨是虚声,月是实景,题根在上句,题窍却在开门看三字。盖未看是耳闻,既看是目睹,虚虚实实,情景极活,涉笔稍钝,便难曲尽题妙。此辛未秋恩方伯课题,余蒙首录,而赋实不佳。是篇代友人作,尚无钝置之笔,故舍彼存此。”[1]18944这样就又延伸出了一个较有意义的苏轼接受的视角与话题。

当然有些赋作有着特定的创作情境,有些是作者偶一为之,带有个人偏好的色彩,这些个案未必具备普遍性,不过作为苏轼经典化具体而微的体现,也值得一读,并且对于理解苏轼及其创作也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如上官鉝《续赤壁赋》开头云:“昔闻王荆公菊花诗曰: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是诗也,苏子疑之,遂以迁黄。”[1]8606很明显,此处对苏轼贬谪黄州原因的描述并非史实,而是采自《警世通言》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作者应该并非不知,这样的切入明显增加了戏剧性。再如卢崟《东坡雨后行菜赋》以“摘我园蔬雨从东来”为韵,《雨后行菜圃》是苏轼绍圣二年(1095)十二月作于惠州的诗作,《唐宋诗醇》卷四十一评价此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得陶公田园诸诗神髓。”[31]而该赋用韵取自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可谓是会心地体认到此诗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继承,体现出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准确把握。

三、细腻描摹与倾心追慕下的东坡风神

东坡的诗文、轶事是赋作创作的基础素材,也是其语料的直接来源,这些赋作大量化用、径用苏轼语句、典故,如王植《雪浪石赋》直言:“用语皆本坡公雪浪石诗并序。”[1]10388这无须赘述,随处可见。同时,这些赋作在处理东坡素材时并非简单地承袭与改写,亦步亦趋。赋以描绘铺排为能事,它对东坡素材进行了全面的观照,细致考察每一个细节,充分挖掘其价值,综合考量与排布其在展现东坡风神中的位置与分量,并通过生发、联想,对情节、物象、环境、心理及其文化意蕴等进行细腻而充实的描绘,往往将不满百字的素材扩充为近千字的文章,篇幅与内容都有了明显的增加,从而为我们展现出丰富的画面、情节与细节,鲜活而立体,从而更好地展现了东坡的形象与风神。

另如宋彭乘《墨客挥犀》卷四云:“子瞻常自言平生有三不如人,谓着棋、吃酒、唱曲也。”[32]仅有寥寥几字,蔡常云则将其扩充为一篇八百字左右的赋,模仿韩愈《送穷文》的构思与手法,写苏轼不满“智”对自己的三不如人的人生安排,于是向“智”讨要说法,“智”则指出这是对苏轼的保护,避免陷入世俗的沉溺与纷争之中,是更为高明的智慧,于是苏轼开释顿悟。此赋有类小说笔法,能在律赋的体式要求下翻新出奇如此,饶有谐趣,从中可以看出后世对苏轼题材的创作热情。前举朱梓《竹笋烧猪赋》,本事记载也极为简略,该赋所本与参玉版禅故事融合起来,充盈立体,并将俗事与禅理很好地结合起来:“猪也现如来之像,肉食者岂果无远谋;笋本名佛影之蔬,竹胎中亦可通妙理。”[1]19160

再如张宝森《东坡赋定惠院海棠赋》,以“携客置酒五醉其下”为韵,语出《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石林诗话》云:“元丰间东坡谪黄州寓定惠院,院之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时必为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故作此长篇,平生喜为人写,盖人间刊刻石者自有五六本云,轼平生得意诗也。”[33]该诗写于苏轼贬谪黄州时期,他借物抒情,藉由对海棠花的描绘与爱惜,表达了自己谪宦他乡、天涯沦落的感喟。该赋对苏轼此时的心境进行了充分地展现:“盖是时案罢乌台,身羁蛮府,路远京华,官同参簿。屈节重三,天违尺五,宦况无聊,乡心最苦。而是花也,活态生香,轻烟微雨,掩映多情,寂寥无主。触迁客之牢愁,供骚人之仰俯。一样潇湘晚景,谁为物色风尘;由来富贵天姿,大半沉埋园圃。得不发为咏歌,形诸文字,趁薄宦之清闲,写雅人之深致。”[1]20620-20621可谓是苏轼的知音。叶兰笙《家在江南黄叶村赋》云:“昔东坡迹寄尘寰,心超宦海。归田之愿未酬,息壤之营有待。迁谪一官,漂零廿载。憬岁时之不居,怅鬓毛之渐改。”[1]18806该赋题来自《书李世南所画秋景》其一,本是首题画诗,作者则宕开一笔,想象苏轼写作时的境遇与心态,表达出对退隐的向往。卢崟《东坡雨后行菜赋》云:“则如东坡之居惠州也,匏落同甘,薪劳是荷。橘尝村北之卢,荔啖岭南之颗。难得清贫如昨,竹横千亩之阴;恰令旧梦空寻,槐乞一时之火。惟有断齑风味,所好从吾;任教拾芥功名,何加于我。”[1]19514苏轼该诗作于贬谪惠州时期,作者通过合理的想象,描绘出苏轼惠州时期的生活状况以及心理状态。

这些赋作以东坡作为素材,通过对某一作品或事件的细腻摹写,形象而充实地向我们展现出其中所包含的东坡形象与风神意趣,从而体现出对苏轼的崇敬之情。有些赋作也会直抒胸臆,明言钦敬之情,如姜敏修《宋苏轼韩文公庙碑赋》开篇即高度赞颂:“两代文宗,千秋道统。”“惟苏内翰,名重词坛,文并光于日月,才共富于波澜。江河不废,潮海同观。其文如流水行云,才高有宋;望之似泰山北斗,念切瞻韩。”[1]19187徐廷栋《攓云赋》:“迄今朗吟篇什,远慕襟期。叹斯人之不作,知此境之难追。”[1]22849洪昌燕《苏东坡有美堂乘月夜归赋》,以“为政风流一时胜赏”为韵,明显看出对苏轼的推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东坡素材赋的大量出现再次印证了苏轼在后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为苏轼经典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而独特的视域,通过对其不断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获得对苏轼经典化立体、细微而鲜活的体认,并生发出若干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值得予以充分的关注。此外,有些赋作虽然所写与苏轼并没有关涉,但是题目或者用韵也乐于借用苏轼语句,如陈鹤年《白露横江赋》语出《赤壁赋》,描写的是月夜秋江,董毓琦《树头初日挂铜钲赋》语出《新城道中》,描写的是日出景象。另如田依渠《洗砚池赋》,以《和参寥见寄》语句“欲共幽人洗笔砚”为韵,李周南《菊影赋》以“菊残犹有傲霜枝”为韵。这种现象相对而言或许并不能成为一个重大的话题,这类赋作从严格意义上而言也不适合划归到本文所谓的东坡素材赋的范畴,但它们从一定程度上补充说明了东坡素材与赋的密切关系,并在细微处体现着苏轼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东坡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东坡与小妹
从善如流
东坡砚、刀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