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开展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价值、意义及实现路径

2023-04-20陈立栋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马克思主义特色

陈立栋

(洛阳师范学院 商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四个自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国际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在进行历史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维度高度凝练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保持自信的根本要求,开辟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空间,是应对全球多样性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思想基础,也是推动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理论支撑,更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1].把“四个自信”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教学体系,针对全体大学生开展“四个自信”教育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

1 高校开展“四个自信”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高校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开展好“四个自信”教育既是立德树人的使命所在,更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大学生凝聚民族自豪感的核心要义.

1.1 “四个自信”教育是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的有力武器

要开展有效的教育引导,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从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渗透到无意识层面、内化为情感认同和自觉行动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依靠一定的价值观念和目标.”[2]“四个自信”教育正是在大学生群体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构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四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坚持‘四个自信’的本质就是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3]新时代在高校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当以“四个自信”教育为抓手,通过对“四个自信”的教育和宣传,使当代大学生真正领会“四个自信”之自信的根源,自觉凝聚起坚韧的民族自豪感、蓬勃的爱国热情,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1.2 “四个自信”教育是高校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

高校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育一批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满自信的党的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才能保证中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方向,不至于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一定要以坚定“四个自信”教育加强党建的价值、思想引领,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无上荣光洒满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田,激励当代大学生真正成为思想健全、道德高尚的自信个体,成为肩负民族复兴和实现共产主义重任的奋斗者,成为理想信念坚定、热爱祖国、乐于奉献的国家栋梁.

1.3 “四个自信”教育是建构“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内在要求

“大思政”教育是指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生工作队伍、各专业教师以及青年学子共同组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在教学、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环节构建良好育人环境,积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目标共同承担育人职责的教育理念.“四个自信”教育丰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是全体高校师生共同的价值信仰所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党群部门,可以在组织发展以及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中,透过对历史、现实境遇和未来发展的比较视角,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的深入解读和阐释,以此来坚定大学生党员的共产主义信仰和政治信仰.思想政治课教师应通过对“四个自信”的理论解读,持续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要素,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工作队伍可以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以“四个自信”教育为引导,把大学生的思想带入鲜活的时代发展的大潮流中,通过对红色革命遗迹的追寻,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深入探讨交流,引导大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的主动担当、革命英烈的时代探索、人民群众的勤劳勇敢等,感悟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越性,深刻体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源自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源自人民的勤劳和不懈奋斗,源自民族的自强不息.专业课教师可以在专业教学中引入“四个自信”教育,丰富课堂思政的教学要素,不断提升专业育人的责任感和育人成效; 当代大学生一定要主动抬头看世界,形成解读“四个自信”的历史自觉,在开展扎实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开阔社会视域,拓展思维,构建自信的人生追求,主动担当促进时代发展之大任.这样多方协同、融通,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1.4 “四个自信”教育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要义

“四个自信”是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及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正确评估和积极肯定.“四个自信”是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大国风范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自信,阔步迈向世界舞台的精神气质,使中华儿女清醒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准确性、社会主义理论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深入开展“四个自信”教育可以使当代大学生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清醒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自觉凝练民族自豪感,直面挑战,勇敢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使命,不断弘扬、培育和传承爱国主义思想,坚定爱国主义热情.

2 “四个自信”教育的实现路径

2.1 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提升“四个自信”教育的理论素养

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四个自信”教育理论素养的思想渊源,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重大理论体系,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建设理论成果的重大支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既是我们开展好“四个自信”教育的理论指引,更是在高等教育中推动和践行“四个自信”教育的现实需要,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四个自信”教育实践相结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四个自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当代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发展,亦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彰显着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持续发展和成熟.我国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支撑,坚定当代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推进“四个自信”教育的关键在于使当代大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使当代大学生明晰“四个自信”的理论基础及其时代价值,就必须重视从马克思主义穿越时空的真理光芒上阐释“四个自信”的时代价值,重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础上解读“四个自信”的深刻内涵.

2.2 推动中西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比较,以伟大成就奠基“四个自信”教育的现实基础

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主动作为,通过对中西方发展史的比较研究,认真总结、分析、研判我们几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展示给当代大学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较于西方的巨大优势,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来夯实“四个自信”的物质基础,奠定坚实的思想认知,构建起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现实基础.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深入推动“课堂革命”,自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进行深入的中西比较研究,挖掘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转化成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专题教学案例,在课堂上予以呈现.

2.3 强化“四个自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度,夯实“四个自信”教育的主阵地

“四个自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理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只有主动地、自觉地通过历史的纵向比较、国际社会发展的横向比较,主动地、自觉地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纳入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之中,纳入国际社会秩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命题之中去思考、去研析,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体系的优越性,才能真正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必须主动地、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回答有关“四个自信”的源头之问,结合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境遇和未来发展趋势,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度剖析,从实践层面进行深度挖掘,主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的拓展,使“四个自信”教育融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把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打造成“四个自信”教育的主要阵地.

2.4 把“四个自信”教育和加强党的建设进行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四个自信”教育的宽度

高校党建工作,特别是党的组织发展工作应该充分发挥其极具仪式感、体验感的特性,在组织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引导、感召、激励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启迪大学生的价值升华,深入挖掘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自信心”.应该充分利用党建教育的有效途径,把“四个自信”从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中延伸出来,通过大学生丰富的社会实践、党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进行高度融合的党建思政教育,把“四个自信”和党建活动都纳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潮流中,使我们的教育活动真正走进社会、走进时代,用深刻的时代变革来引领大学生的思想价值; 使“四个自信”教育真正被当代大学生所理解、所接受,使之成为“接地气”的理论体系,使“四个自信”真正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社会、时代之自信的强大内核.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