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七精神”融入河南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在逻辑、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

2023-04-20闫春伟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弘扬河南

荆 晶,闫春伟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a.音乐学院; b.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其中孕育、形成的“二七精神”,被提炼为“千里同轨、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坚定信念、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顽强拼搏、勇为前锋的斗争精神,忠诚为民、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1],是引领学生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志存高远的宝贵素材.整理“二七精神”历史文献和数据资源,深度挖掘“二七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形成弘扬和传承“二七精神”的研究成果,推进“二七精神”与音乐教育在学理和实践上的协调贯通,探索“二七精神”融入河南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践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1 “二七精神”融入河南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在逻辑

逻辑贯通是要素融合的关键,可基于历史、理论和实践维度,考察“二七精神”融入河南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在逻辑.

1.1 历史逻辑: “二七精神”与“二七”红色音乐同根同源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群众运动中,常借助绘画、戏剧、歌曲等艺术形式来动员、激发群众的革命斗志,一方面是缘于艺术本身具有较高的趣味性和美学感受,能够较大程度地吸引群众,进而传播革命思想; 另一方面则缘于广大群众对这些艺术形式的接受程度高,能够较快地适应和吸收.许多艺术作品本身就是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创作出来的,在二七大罢工中形成的“二七精神”蕴含着红色音乐文化的元素,例如《京汉罢工歌》中唱道: “二月七日赤血映京汉,我们先驱死得真悲惨.万众一心精神不可挡,打倒军阀方有幸福享.”[2]“万众一心精神不可挡”正是“二七精神”中“千里同轨、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的写照,“打倒军阀方有幸福享”反映的是“顽强拼搏、勇为前锋的斗争精神”.“二七精神”的形成与“二七”红色音乐的创作与传播具有共同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二七精神”融入新时代河南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是“二七精神”发展的历史脉络所决定的.

1.2 理论逻辑: “二七精神”与河南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具有价值引领与弘扬的互动关系

“二七精神”的价值引领和导向作用,与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命高度契合.河南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改革要围绕课程思政建设来进行,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学者指出: “政治哲学视域下的红色记忆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奋斗征程中,社会主体通过文本介质、遗存介质、活动化介质等多种介质形态,对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理念的表达和表达方式的总和.”[3]加强对以音乐素材为代表的红色记忆的传承是引领学生思想进步的重要举措.

革命精神的弘扬需要具备多方面要素,其中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和易于接纳的形式十分重要.在弘扬“二七精神”的过程中,河南本地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在第二次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会议上,会议“一致同意总工会设在郑州,在长辛店和江岸两地设立总工会的办事处,在郑州正式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委员会”[4].从史料中可以看出,河南在二七大罢工中地位之重要.许多感人的事件就发生在河南这块土地上,在弘扬“二七精神”的过程中充分地利用这种地域性优势,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是应有之义.音乐教育在给受众带来美学感受的同时又有浸润心灵的功用,在河南地方高校中运用音乐教育来进行“二七精神”的弘扬缘于音乐教育的大众化特性,借助音乐教育弘扬“二七精神”有助于丰富弘扬形式、提高弘扬质量、增加弘扬受众.

1.3 实践逻辑: 对师生群体的调研结果彰显了“二七精神”融入河南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选取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部分师生为调研对象,对“二七精神”融入河南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进行调研.调研采取调查问卷、访谈和样本测试形式,调研对象中,教师为音乐学院音乐专业教师,学生则由音乐教育专业6个班、非音乐教育专业26个班的学生组成.教师45名,参与有效问卷36份; 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有效问卷237份,非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有效问卷964份.从调研结果看,学生群体有对“二七精神”的认知需要,对“二七精神”融入音乐教育的意义和获取知识的路径认识较为全面.教师群体对“二七精神”等地方红色文化作为载体融入音乐教育呈现政治坚定、态度积极样态,对“二七精神”内涵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存在上升空间,对“二七精神”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践路径理解较为充分.师生群体对“二七精神”融入河南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有较好的接受基础.“二七精神”与河南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融合,可以传播向上、向善的价值导向,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良好品质,有计划、有组织地将二者的融合常态化十分必要.

2 “二七精神”融入河南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核心要义

“二七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将其融入河南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充分把握“二七”文献中的音乐作品,厘清体现“二七精神”时代价值的音乐作品,进而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七大罢工中产生了诸多歌谣,在大罢工后流传,成为历史的见证,如《二七纪念歌》《奋斗今生不可灭》《提起林祥谦》《怀揣革命心》等.“或壮怀激烈地记述了二七大罢工的悲壮历程; 或礼赞了中国工人阶级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或咏唱了二七大罢工的历史意义; 或歌颂了二七烈士的革命气节.”[5]这些歌谣的收集为整理“二七精神”音乐作品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为音乐教学追本溯源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音乐教学中,节奏、节拍的练习多运用歌谣,把“二七”歌谣按音乐的节奏进行分类,在音乐技能的学习中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二七精神”内涵的理解.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大量脍炙人口、催人奋进的优秀音乐作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具有突出的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特点,贴近人民生活,反映革命精神,具有极高的育人价值.这些作品也经常被运用于音乐教学中,特别是声乐演唱中.可以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指导,把握“二七精神”内涵,以“千里同轨、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坚定信念、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顽强拼搏、勇为前锋的斗争精神,忠诚为民、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为主要脉络,建立四个模块,以其特有的情感传递方式和审美表达,构建“二七精神”核心内涵的音乐知识谱系,在“二七精神”的传递和塑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每个篇章的内容构成选择上,依据学生程度及不同专业的不同授课模式,把作品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水平.如在“坚定信念、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模块中,选择初级程度声乐作品《绒花》、中级程度声乐作品《映山红》《阳光路上》、高级程度声乐作品《召唤》《映山红上杜鹃鸣》等,便于教师在授课时因材施教.音乐作品是不断发展、创新的,大量音乐作品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和完善.在教学研究中,要借助现代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不断为歌曲注入新的活力,为“二七精神”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提供更多素材.

3 “二七精神”融入河南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践路径

3.1 遵循教学特点,分层分类融入“二七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发挥音乐课堂的主阵地作用,丰富课堂内容,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级的学生,分类设计教学方案.音乐专业学生更注重技能技巧学习,可加强专业主修课程声乐、钢琴课的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演唱、演奏作品,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资料、歌词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领悟音乐作品所体现的“二七精神”.将不同作品融入音乐欣赏、舞台表演、合唱与指挥、中国音乐史、钢琴伴奏法等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形成影音诗画的全方位立体教学模式,使“二七精神”和音乐的融合更为自然.对于非音乐专业学生,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音乐素养,在音乐通识课中以欣赏为主,运用“二七”歌谣进行基础乐理学习,选取初级程度的音乐作品演唱.

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接受程度的差异,教师要遵循音乐教学的特点合理融入“二七精神”.低年级教师要搭建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架构,引导学生认识、了解音乐作品中蕴含的“二七精神”; 高年级教师要以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为主,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主动分析作品的能力以及音乐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团结协作、互动实践,用已学知识与技能表现作品内涵.

3.2 用好音乐语言,把握“二七精神”深刻内涵

音乐教师队伍是“二七精神”融入河南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主体,用音乐的形式阐释好“二七精神”对教师的知识储备以及跨学科教学的综合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要加强音乐教师对“二七精神”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调研中,教师普遍认为,“二七精神”融入河南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关键和难点是对“二七精神”的深刻认识.深入学习“二七精神”的内涵要义,可进行集中学习和培训; 可深入研读革命时期的中国音乐史文献,在音乐史料中理解“二七精神”等.其次,培育教师开发和融合“二七精神”音乐教学资源的能力.将“二七精神”融入音乐教育,并非是对二者进行生硬的叠加,而是需要挖掘音乐课程中“二七精神”的思政元素,与音乐教学巧妙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再次,加强蕴含“二七精神”的音乐剧等舞台艺术形式的创编.音乐剧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舞台艺术形式,开发和打造蕴含“二七精神”的音乐剧,对传承“二七精神”、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作品中以二七大罢工为背景的舞台剧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和喜爱.

3.3 弘扬校园文化,拓宽“二七精神”实践路径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校园建设的重点,校园音乐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承担着对学生艺术熏陶和价值引领的责任.音乐课程重实践,舞台实践平台的搭建对于音乐教学思政元素内化于心有着重要作用.河南地方高校要积极为蕴含“二七精神”的音乐作品搭建良好的传播平台,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主动学习.可以开展弘扬“二七精神”主题专场音乐会、声器乐大赛、原创歌曲大赛等文艺活动,为学生搭建舞台.舞台是实践阵地,是音乐表演二度创作的过程,应充分利用舞台这个实践阵地,多采取情景式表演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协同能力.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长久的坚持,增强“二七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性,形成相应机制和社团; 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校内校外协同,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6],增强校园文化的协同性,可以在本校进行,也可以与兄弟院校一同构建,扩大“二七精神”融入河南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力.

同时,丰富党团活动形式,在团课、党课中加入“二七精神”音乐元素,拓展为音乐团课、音乐党课,让“二七精神”有效辐射到学校思想政治建设层面,拓宽实践路径.

“二七精神”融入河南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还要注意健全评价机制,将学生的过程评价及结果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二七精神”融入音乐教育实践的评价广度和深度; 注重过程性评价作用,客观评价的同时要给予学生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纠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成长,将阶段性结果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二七精神”融入音乐教育实践后学生观念的转变、整体素养的提升.重视评价内容全面化,坚持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学生的反馈,考察学生对“二七精神”融入音乐教育的接受度和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教师课后反思教学并开展教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更好地达到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弘扬河南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