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优化

2023-04-20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话语思政体系

刘 中 元

(河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乡 453003)

0 引言

话语权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影响深远,一直是意识形态领域不断争夺的对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是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高校思政课程话语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媒体时代,媒介的融合特征突出,信息传递以更加多元化、深层次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话语体系的时空尺度,这给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1]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应立足新媒体发展大趋势,正确处理各种冲突,厘清思政话语理念,优化现有话语体系。可见,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程话语体系的优化是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1 新媒体时代优化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

新媒体语境下,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不同领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大舆论场的形成和发展更加复杂多变,网络上各种思想的传播给大学生带来影响,也加大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难度。对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优化创新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主体意识显著增强,新媒体技术对人们生活和交往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媒介融合下话语渠道得到拓展的同时,也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话语诉求,有利于打造宽松且自由的话语场域。

1.1 契合当代大学生话语诉求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思想活跃,渴望得到认可,希望拥有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但是目前,部分高校思政教学仍以比较正式的专业政治话语为主,在解释理论性知识时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主。大学生群体对专业政治话语的理解和接受度有限,这会影响他们在思政课堂上的注意力,加大他们与思政课程之间的距离,导致思政育人的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优化创新思政课话语体系必须关注思政话语表达与新时代大学生的话语诉求,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思政课话语体系构建的重点集中在教学内容的整合和表达上,以更加日常化、生活化的语言呈现思政理论的深刻内涵,并在将思政理论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的过程中增强思政课程话语的亲和力与生命力,提升思政话语主导权。

1.2 实现向现代思政话语的转换

新媒体的出现和融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介下思政教学话语的传递模式。当前的媒体平台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多元,信息传递也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递。同时,新媒体技术使思政话语的承载方式由过去单纯的语言、书本和简单课件等变为当前以图片、声音、文字和视频等多重话语模式交织融合的新形式。这种话语方式能够有效激发热衷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当代大学生碎片式学习要求,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和学习。在充分认识新媒体时代特征的基础上优化创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可以积极拓展通畅的新媒体话语渠道,探索网络思政话语运用,使传统思政话语“入网”“触微”,实现向现代思政话语的转换。[2]

1.3 打造宽松且自由的话语场域

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格局,同时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媒体与大众日常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广大民众处于更加多元且开放的互动交流场域中。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师与学生在信息获取方面实现了平等,打破了传统思政模式下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教育者与受教育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但长期以来,教师掌握高校思政课话语权的局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思政课上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依然普遍,思政课话语体系的重构阻力重重。基于新媒体环境优化创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能够有效打破思政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丰富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途径,使师生之间交流的内容与时代发展更加契合。这种具备即时性特征的师生对话方式必然会向着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方向发展,从而有助于构建更为自由、宽松、平等的对话场域。

2 新媒体时代优化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的发展塑造了新的舆论生态和媒介格局,新媒体时代下话语权的争夺成为所有国家和民族的主要关注点,成为中国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构建和创新发展的新基点。因此,立足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优化的现实需求和难题,从话语理念、话语模式、话语内容、话语平台方面入手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解决问题筑牢基础。

2.1 话语理念方面

1) 思想意识缺乏深度。针对“什么是思政课话语权”,部分思政教师尚未形成正确的认识,缺乏对话语权内涵深刻的理解;部分高校管理层对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未给予思政教师应有的支持,导致课程教学中思政教师难以把握好尺度,出现语言表达过于理论化和概念化的问题,忽视新媒体对思政话语的影响力。

2) 多元价值的深入影响。新媒体时代为大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获取途径,同时也使得多元思想的冲击更为激烈,无论是高校思政教师还是“三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都更容易受到多样化价值观的影响,被思想意识形态问题所困扰,高校思政课话语理念也因此受到影响,思政课话语体系的优化创新遭遇冲击。[3]

3) 话语理念滞后。虽然新媒体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表达自我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大学生渴望得到认可和关注的话语权思想被融入思政教育领域,但是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课仍未给予大学生足够的表达机会,依然延续传统的单向传递模式,对新媒体给思政话语权造成的影响未给予足够重视,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理念依然滞后。

2.2 话语模式方面

1) 教学模式缺乏主体交互性。新媒体时代开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为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指明了新方向,大学生借助新媒体优势实现了与教师的平等交流。但是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的深层交流不够。这种模式的弊端非常明显,即忽略学生精神诉求和主观能动性,必然会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导致师生互动不足,难以形成思想碰撞。缺乏思想碰撞的思政课要想真正发挥思想引领作用非常困难。

2) 话语表达缺乏吸引力。新媒体平台的更新换代和融合发展加大了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难度,使得思政话语权面临诸多挑战。要想增强思政话语说服力,必须立足时代发展与大学生语言习惯,关注新媒体思政话语表达。但是从目前来看,无论是网络思政教学还是传统课堂思政教学,使用的教学语言或多或少存在与时代脱轨的问题,吸引力不够。

3) 话语方式僵化。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具有更多形式与较强吸引力,大学生可以在媒体平台上根据自身喜好和需求选择要阅读和学习的知识,使自身获取知识的方式变得积极主动。但是当前,在线下思政课程中,部分思政教师依然以教材为依托,以口述为阐述知识的主要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单调且枯燥,也使思政教师的话语方式趋于僵化。

2.3 话语内容方面

1) 话语内容的解释力不足。思政教育话语简单来讲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突出强调思想性特征。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接收的是五花八门的海量信息,社会热点问题所带来的不同声音容易使大学生陷入迷茫,甚至动摇核心价值观念,此时亟需思政课的正确引导。但实际上,思政理论教育与现实问题脱节的情况依然存在,思政课话语解释力明显不足。

2) 话语内容与学生未实现同频共振。教学内容不仅集中体现了思政教育思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话语吸引力。如果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知识诉求,且教学话语符合学生认知思维,那么思政课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会更加高效,教学内容也更易得到学生认同。然而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话语内容选择以自上而下传输为主,供求脱节问题较为严重。

3)话语内容不接地气。思政教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不少学生在理解教材中的部分表述时存在一定难度。而部分思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仅围绕书本理论知识展开教学,将概念性表述挂在嘴边,教学内容往往脱离社会生活且与国际社会发展缺乏融合,不接地气,这样的思政课堂无法发挥育人的现实作用。

2.4 平台建设方面

1) 高校支持不够。新媒体环境下,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并非易事,需要高校在政策、财力和物力等各个方面给予支持,比如硬件环境的打造、软件的更新以及人才的供给。但是,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主动性不足,多是“拿来主义”,直接使用其他院校成果,造成一定负面影响。[4]

2) 教师技术能力不足。“一本书,一支粉笔”的课程教学时代已经结束,思政教师对于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以牢牢把握思政话语权已达成共识。但是新媒体技术以及各种媒介的更新换代非常快,思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而部分思政教师尚不具备能够开辟新媒体思政话语阵地的能力,部分教师甚至对新媒体一无所知,导致思政话语权阵地建设难度较大。

3) 社会缺乏协同。社会企业在新媒体建设方面拥有绝对优势。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引导下,社会文化企业的发展如火如荼,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机会。但是目前,部分高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未充分意识到相关企业在新媒体领域的特殊优势,即使有合作也依旧停留在形式层面,深度不够,共建共享未落到实处,影响了思政课话语体系的现代化建设。

3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优化路径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要想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站在时代大背景下积极弘扬主旋律,努力传播正能量。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优化创新可从创新话语模式、革新话语方式、充实话语内容、丰富话语路径方面入手提升话语体系公信力、解释力、说服力和吸引力。

3.1 创新思政课话语模式,提升话语体系公信力

1) 重视学生主体。教师应创新自身教学理念,树立学生话语主体意识。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在话语选择、内容设计过程中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结合必要的学情调查,把握学生的话语习惯,以此为依据创新思政课话语模式,并在具体实践中调动学生主体话语表达的积极性,构建起能够加强大学生情感共鸣的思政课话语体系。

2) 形成具有新媒体特点的话语体系,构建和谐平等的话语生态。新媒体赋予当代大学生更多话语权和话语途径,使得大学生的话语意识更加强烈。基于此,高校及思政教师应从新媒体场域出发,分析大学生的话语习惯,并积极利用多元新媒体平台拓展思政话语传播途径,在契合当代大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提升思政课话语的亲和力,结合网络思政话语生态的和谐发展,为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提供平台支撑和环境保障。

3.2 革新思政课话语方式,提高话语体系解释力

1) 实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换。教学话语与学生学习生活脱节是思政课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需重视教材话语的创新表达,通过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换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为此,教师应改变传统模式下理论性较强的话语表达,从以人为本的教学需求出发,分析思政课教学话语应有的模式,并结合大学生学情实际、思政课教学目标、新媒体时代背景,在全面整合中切实将教材话语转换为教学话语。

2) 实现网络话语向教学话语转换。教师应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大学生的话语习惯,结合新媒体背景下的信息传播、话语表达特征,从中选择符合核心价值观要求、文化底蕴深厚且具有正确导向的话语内容,将此类话语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在契合教学主题的基础上发挥话语吸引力。

3) 重视生活话语的使用。除教材话语转换、网络话语转换外,教师还应重视生活话语的使用,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入手,发现与思政课教学主题相关的话语资源,或在契合大学生生活话语表达习惯的基础上,调整创新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表达形式,以此提升话语亲和力,方便大学生理解话语内涵。[5]

3.3 充实思政课话语内容,增强话语体系说服力

1) 重视经典再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优化和创新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范式,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研究,从中提炼出极具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的话语范式,增强思政课话语体系说服力。

2) 彰显时代话语。为切实提升思政话语说服力,思政教师应立足国际大变局,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彰显中国特色,同时还应结合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发展进步的新局势,开发多元化的时代话语,以此提升思政话语的时效性。

3) 丰富话语内容。高校思政教师可以选择“中国故事”作为思政素材,将思政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在一起,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篇章,用真实的故事增强思政课话语体系说服力。

3.4 丰富思政课话语途径,强化话语体系吸引力

1) 积极搭建新媒体思政话语平台。高校应积极与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开展多元化合作,为新媒体话语平台的搭建争取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支持,着眼立德树人全局,结合自身办学优势,立足校园官网、思政课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及抖音、哔哩哔哩、快手等官方账号,学习“学习强国”等优秀平台的发展经验,更好地发挥各类新媒体平台的支撑作用,更有效地吸引大学生关注思政话语。

2) 全面提升思政教师媒介素养。高校思政教师作为思政课话语体系优化创新的主要参与者,应深刻认识到新媒体对丰富思政话语途径的重要意义,自觉学习新媒体信息技术,努力提升媒介素养。同时,高校也应开展必要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为思政教师提供系统化学习途径,帮助教师在学习实践中认同新媒体技术,掌握新媒体技术,更好地成长为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的引领者。

3) 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高校思政教师应统筹安排线上和线下教学,使线上和线下教学保持同向同行。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结合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深化混合式教学的线上线下融合,以线上教学话语选择优化网络育人环境,以线下教学话语选择坚定育人底线,并在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中以既具网络特征又有引领价值的全新思政话语开展教学,从而在强化教学质量的同时,高质量完成思政话语体系的优化实践。

4 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媒介融合加剧,在打破传统媒体传播形态的同时,也改变了现实世界的传媒格局,其影响波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政课是意识形态传播领域的前沿阵地,依托新媒体技术优化创新现有的思政课程话语体系成为新时代思政课育人的重要关注点。为此,高校应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觉维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发挥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正确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使青年大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和意识形态时依然保持清醒头脑,不被错误思想影响,并能够自觉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各种媒介中维护思政话语权,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话语思政体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