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农业强省建设
2023-04-20江苏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
季 辉/江苏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起步之年,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方向。2023年江苏省农业农村工作思路是“一保两化三提升”。“一保”就是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这是建设农业强省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农村系统的首要任务;“两化”就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省的基本要求,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省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三提升”就是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农村改革创新动力和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为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强劲动能。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为融合,是建设农业强省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要统筹考虑、一体推进、整体提升。工作举措上,坚持长短结合谋新招、出实招、亮硬招,创设一批重大政策、做强一批重大平台、抓实一批重大项目。按照2023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突出综合产能强、科技装备强、产业主体强、功能效益强、竞争能力强,奋力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在实现农业高科技引领上走在前列、在推进乡村高标准建设上走在前列、在创造农民高品质生活上走在前列、在促进城乡高水平融合上走在前列的“五强五前列”要求,推动农业强省建设尽快破题、解题,实现开好局、起好步。
实现农业强省“五强五前列”,必须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全力守好“米袋子”。深入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面积、提单产,全力以赴确保粮食稳产增产。一是稳面积、稳产量。发挥好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指挥棒”作用,做到每个县(市、区)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确保完成中央下达江苏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目标任务。二是扩大豆、扩油料。把扩种大豆油料作为必须完成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做好的大事要事,想方设法扩大种植面积,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三是强扶持、强指导。不折不扣落实好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两个积极性。对粮食生产扶持资金,及早安排、及早下达、及早到位。密切关注气象变化,加强农情调度和技术指导服务,强化防灾减灾、机收减损等关键措施落实。当前要切实加强在田作物管理,做好春耕备耕各项工作,坚决打赢夏粮丰收第一仗。
优化丰富“菜篮子”。落实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统筹抓好畜禽、蔬菜、水产等生产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消费需求。一是切实抓好畜禽生产。按照“稳种猪、稳规模、稳大县”要求,压紧压实属地责任,巩固生猪基础产能,确保全省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120万头左右、规模猪场数量稳定在5000家以上。加强生猪产能逆周期调控,稳定和延续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强化非洲猪瘟全链条防控和监管,统筹做好家禽、牛羊等生产,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二是切实抓好蔬菜生产。立足长三角地区大市场,适应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新需要,推进蔬菜产业优化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突出叶菜等大宗蔬菜和地方特色蔬菜,不断增加绿色优质蔬菜产品供给。加快80万亩“菜篮子”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建设,培育一批蔬菜特色县、特色乡镇,全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100万亩左右。三是切实抓好渔业生产。大力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水产保供能力提升、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四大工程”,确保水产品产量稳定在480万吨左右。实施高宝邵伯湖、洪泽湖、骆马湖大水面生态渔业试点,建立健全良性循环反哺与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坚持向海发展,因地制宜加强海洋牧场建设,积极拓展海洋渔业发展空间。
创新做强“农业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补齐种业科技创新、商业化育种体系、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等短板弱项。一是加强重大品种协作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揭榜挂帅”项目,重点围绕水稻、小麦、鲜食玉米及大豆、生猪新品种(配套系)或国外种源性能本地化保持,以及其他粮经作物、畜禽、特色物种的“卡脖子”技术和核心种源问题,组织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争取在重要基因挖掘利用、育种材料创新、重要抗性及综合抗性研究、高产优质食味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新成果、实现新突破。二是加强商业化育种能力建设。支持种业企业加大品种选育投入,参加重大育种联合攻关,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育繁推一体化的协作攻关机制。鼓励种业企业探索采用利益共享、股份合作、科企联合体、共建研发平台等模式,与优势科研院校单位深度合作,建设一批商业化育种创新中心。三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快推进省农业种质资源综合基因库等六大公益性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中心建设,2023年整体打捆打包纳入省重大项目,要加快成立推进专班,加大工作力度,争取超额提前完成目标任务。实施江苏省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提升工程,建设一批省级种业产业园和省级农牧渔良繁基地。
守好耕地“命根子”。把粮食产能“保”在耕地上,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把粮食安全根基夯得更实。一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责任,积极做好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会审,进一步加强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严把新增耕地“入口关”。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坚持良田粮用,盘活利用沿海滩涂盐碱地、丘陵山区等土地资源。坚决遏制新增“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做好耕地种植用途管控试点工作。二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新建和改造提升并重,加快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吨粮田”建设,2023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20万亩、改造提升207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探索推进区域化整体建设,将建设重点区域向粮食主产县倾斜,因地制宜推行“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再配套”建设模式。建立健全“县负总责、乡镇落实、村为主体、所有者管护、受益者参与”的工程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三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聚焦高标准农田和设施蔬菜地、盐碱地、黄河故道中低产地、补充耕地等“一块田、四类地”,建设一批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加快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科学还田、深耕深翻、休耕轮作等土壤改良技术运用与推广力度,持续推进退化耕地治理,分类分区分级推进受污染耕地治理与安全利用。扎实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严格实施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全面、真实、精准、及时掌握耕地质量状况。
实现农业强省“五强五前列”,必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新征程上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在标准化、绿色化、设施化、智慧化、园区化、融合化等六个方面示范引领,不设条条框框,只要符合国家政策和地方实际,都可以大胆探索、大胆尝试、大胆实践。以县(市、区)为单位,可以是整体推进,也可以是单项突破,目的是找准定位、各扬所长,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样板、积累经验。
以质量为重点推进标准化。深入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重点推进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品质提升、优质农产品消费促进、达标合格农产品亮证等四项行动。一是加强农业标准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实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工程,加强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建设,集成推广一批相对成熟的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二是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启动江苏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实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提升行动,重点培育60个左右具有产业领先优势、市场空间大、文化底蕴深厚的精品品牌。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亮牌”提优示范、承诺达标合格“亮证”、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等行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检测体系、追溯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认真做好《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修订准备工作。
以生态为重点推进绿色化。
围绕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增效,进一步推动农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一是持续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在保障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挖掘农业生态系统碳汇价值,深入推进种植业减排固碳、畜牧业减排降碳、渔业减排增汇、农机节能减排,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助力全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二是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完善长江禁渔长效机制,加强渔政执法和护渔员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禁渔执法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深入开展打击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防止非法捕捞反弹。持续推动长江江苏段重要物种保护和渔业资源养护,强化长江渔业资源监测,科学开展渔业增殖放流,促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三是持续推动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全面开展化肥农药“两制”试点工作,推进规范化门店和“两制”大数据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五年行动、玉米豆粕减量替代行动,落实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使用白名单制度。四是持续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抓手,以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绿色种养循环试点,深入实施畜禽粪便等资源化利用,扎实推动农药包装废弃物、废旧农膜等回收处置,因地制宜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离田收储利用。
以装备为重点推进设施化。用现代物质条件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产出稳定性。一是在新装备新技术研发上求突破。全力协同做好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制定目录清单并组织开展研究。积极探索畜牧业、林果业、渔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等特色农机化发展路径。二是在加快应用推广上求突破。深入实施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行动、农业机械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大力推广智能农机装备和绿色低碳装备技术,打造“无人化”农场和特色农业智能农机应用示范场景。办好第十二届江苏国际农机展。三是在“宜机化”配套能力上求突破。以农业机械作业便利化高效化为目标,通过改地适机、引机适地等方式,推进“宜机化”配套。加快制定机艺融合技术规范,优选种植品种和农艺模式,优配作业机具。四是在现代设施农业上求突破。启动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改造提升现有种养设施,高水平建设一批日光温室、标准化养殖场、海洋牧场等标杆,合理布局建设集中育秧育苗、分级分拣等服务配套设施。
以数字为重点推进智慧化。深入实施智慧农业升级赋能行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自动化、可控化、智能化水平。一是强化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纽带,开展数字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攻关、技术推广和决策咨询,增强科技自主创新与支撑保障能力。加强全省农业物联网管理服务平台应用,促进应用主体提高技术、装备、数据融合应用能力。二是强化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农业“智改数转”,培育一批数字化创新引领的智慧园区,打造一批智能化水平先进的数字化农场(牧场、渔场),创建一批全程贯通的特色产业链数字化试点县。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新路径,实施农产品电商万人培育,力争全省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1300亿元。三是强化数字农业管理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苏农云”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作用,打通数据分割壁垒,拓展一批覆盖全省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全面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在4个市开展农业数字化建设整市推进试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大力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智慧绿色经济,提供乡村数字化服务。
以主体为重点推进园区化。统筹推进各类示范园区建设,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重点打造一批综合性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载体。一是做好“筑巢”文章。聚焦优势特色产业,省市县协同发力,多维度多层次多领域开展政策创设,加大对各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等建设力度,切实提升载体平台层次。依托各类主体载体,集成生产基地、加工流通、电商平台等功能要素,强化科技研发、品种资源、融资担保、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引导资金、人才、科技、土地等要素集聚,打造产业发展高地。二是做好“引凤”文章。实施“百千万”主体提升行动,遴选“100+”头部企业树立标杆、“1000+”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10000+”农村双创主体孵化培育,形成头雁示范、梯度带动、集群集聚的雁阵发展模式。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质创新发展,引导家庭农场回归本真、适度控制规模,探索“家庭农场组建合作社、合作社兴办龙头企业”模式,做大做强“苏合”品牌。三是做好“兴园”文章。深入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鼓励各地先行先试、大胆创新,打造一批示范亮点。持续推进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坚持建管并重,加强跟进调度,促进转型升级。
以链条为重点推进融合化。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富民产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推动农业产业链式发展。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围绕重点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加快建设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绿色果蔬等4条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级的省级重点链,着力培育一批超五百亿级的市域、超百亿级的县域特色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二是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引导“小而精”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统筹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积极发展预制菜等新兴加工业,加强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提升产业发展集聚度和辐射带动能力。三是推动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品质提升行动,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集聚化、经营主体多元化、业态功能多样化、休闲设施现代化、服务管理规范化。重点建设10个省级休闲农业精品区,推介“苏韵乡情 百优乡产”,争取休闲农业综合收入突破千亿元。创新开展“苏韵乡情”系列推介,举办农事节庆活动,推动休闲农业提振复苏。
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
农业强省建设中,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统筹当前和长远,兼顾硬件和软件,努力将农村打造成宜居宜业和美的现代生活家园,让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让农民和市民不再有明显身份界限,让城乡居民不再有明显生活品质落差。
在乡村“宜居”上下功夫。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短板、加速提档升级,力争农村面貌再有一个大的改变、实现一个大的提升。一是提高基础设施完备度。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往户延伸,着力打通连接农户“最后一公里”,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实施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三年行动,每年新建200个以上产地冷藏保鲜设施、2个以上省级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网络。二是提高公共服务便利度。不断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着力推动服务重心、资源下沉,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和可及性、便利性,加快构建县域内统筹布局、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进一步拓展农村产权交易品种,引导农户闲置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流转进场交易,逐步将农业知识产权等交易品种纳入平台,探索释放更多农村产权抵质押物金融权能。三是提高人居环境舒适度。发挥好乡村建设联席会议的作用,统筹推进农村户厕、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深入实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计划,聚焦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三美一高”乡村建设,2023年重点再建5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县、50个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500个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示范引领全省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在乡村“宜业”上下功夫。统筹整合优化各类资源,积极推动资源要素“上山下乡”,为农民创造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一是强化人才支撑。下大力气培育农村能人,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协调创设更加务实管用的人才支持政策,为各类在乡返乡下乡人才营造宽松和谐的创业环境。持续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分层分类开展精准培训,每年培育15万人。二是强化金融支持。大力推进“富民易贷”“整村授信”,持续做好农村普惠金融支农产品“苏农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等宣传推介,加大农业保险保障力度,做大农业融资担保规模。三是强化政策落地。加快完善细化支持措施,重点在优化支持重点、支持方式和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上下功夫。巩固拓展“放管服”改革成效,促进行政审批规范高效透明运行,扎实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健全完善法治建设、资金管理、党风廉政等制度。
在乡村“和美”上下功夫。在“和”字上下足功夫,提振广大农民的精气神,把“和”的理念贯穿到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方方面面,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一是物质生活要富裕。持续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扎实推动9个方面28条重点富民措施落地见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培育壮大一批乡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质量效益较高的县域富民产业,带动农民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积极实施农业农村领域以工代赈,吸纳更多农民参与建设,促进就近就业增收。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公共空间治理、“飞地”经济、抱团发展等新型路径,全面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持续发展能力、内部治理能力、服务成员能力。二是精神生活要富足。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注重涵养文明乡风。以“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农民丰收节、全省农耕健身大赛等为载体,挖掘一批丰收主题鲜明、乡土气息浓厚、农民主体突出、带动效果明显的特色节庆活动,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传承弘扬好江苏优秀农耕文化,为现代乡村注入更为和美的精神内涵。三是乡村治理要高效。丰富完善“1+4+1”乡村治理“江苏路径”,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组织开展新一轮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创新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加强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效能。
实现农业强省“五强五前列”,必须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发展动能
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优势,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种业振兴为重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突破、高素质人才为支撑,抢占制高点,把握主动权。一是聚焦生产需求提升攻关精准性。每两年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联合发布一次全省农业重大科技需求公告,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引导科研人员围绕产业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开展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用好这一制度,引导全省农业科技人员紧扣生产需求,从农业生产中找问题、找课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从源头上确保科研与生产对接,加快推动江苏省农科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创新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二是聚焦企业研发提升转化积极性。支持农业企业特别是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研发能力建设,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培育壮大农业科技服务企业,鼓励引导农业企业、农业科研单位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三是聚焦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推广有效性。充分发挥好江苏省现有的科技创新载体如农创中心、农高区以及在建的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等平台作用,扩大场景应用,加快成果转化推广。办好中国(南京)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把江苏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做大,做出“苏”字号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品牌。进一步稳定农技推广队伍,探索新形势下建立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的做法,确保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落实到田间地头。
全面提升农村改革创新动力。各地要传承改革基因,以稳定为前提、赋权为方向、放活为核心,力争在新一轮农村改革中走在前列、留下“印迹”。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改革,要立足长远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无论是承包地改革,还是宅基地改革,核心一点就是要稳慎,保持历史耐心,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农村乱占耕地建住宅类房屋专项整治试点。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盘活用好农村闲置农房,拓展经营权抵押担保等权能,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土地财产权利。三是深化农村社会化服务。立足省情农情,大胆探索创新,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在全省范围内统筹实现服务主体强、服务范围广、服务质效优、服务主体满意度高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注重与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相衔接,与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相符合,既要大力发展农资配送、农机作业、统防统治、肥水管理、市场信息、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还要积极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体健身、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在更宽领域、更多环节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化服务。四是深化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继续发挥好农村改革试验区作用,积极申报承担国家和省改革试验任务,系统集成推进农村改革,强化改革成果运用,推动改革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为深化农村改革创造更多“江苏经验”、“江苏路径”。
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出台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21条”,各地要认真抓好落实,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实招硬招,着力打通城乡经济循环堵点卡点,提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信心,积极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持续释放城乡消费潜力,助力全省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一是大力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最近三年,每年聚焦一个主题,连续组织开展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吸引撬动农业农村有效投资,项目数和投资额每年都“双过千”,三年累计开工建设重大项目3582个、完成投资3455亿元,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前三年行动基础上,2023年起启动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各地要抓开局赶进度,抓紧梳理开工项目清单和全年投资计划,倒排工期、压茬推进,做到成熟一个开工一个,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力争2023年一季度项目开工率过半。二是大力推动农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加快培育农产品对外贸易新优势,提升农业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构建农业对外交流合作新格局,努力打造开放型农业强省。三是大力提升农业本质安全水平。坚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不断巩固农业农村安全稳定良好态势。坚持“小切口、抓关键”,深化海洋渔业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加快建立健全海洋渔业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紧紧扭住“船老大、船老板”这个关键,持续开展“三类船舶”专项整治,压紧压实地方属地责任,落实落细监管措施。统筹抓好农机、农药及农业危化品等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按照“三管三必须”的要求,继续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