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以关系“回暖”背后的战略意图
2023-04-20方晓志
方晓志
土耳其与以色列都是中东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但由于在巴勒斯坦、库尔德和东地中海油气开发等地区问题上具有不同看法,两国关系波折不断。近年来,随着中东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地区大国开始积极寻求接触,给土以关系的改善也带来了新的契机。2022年12月27日与2023年1月11日,以色列与土耳其大使分别向对方国家领导人递交国书,标志着两国外交关系完全实现了正常化;2023年2月16日,两国又重新恢复了长期中断的直飞航班,成为双边关系持续改善的重要标志。土以关系改善,既是两国利益所需的结果,也符合中东地区的和平需求,但由于受到巴勒斯坦等关键问题的制约,未来两国关系能否保持持续稳定发展,还有待观察。
土以关系发展跌宕起伏
土耳其与以色列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双方也曾建立过亲密的合作关系。例如,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后,土耳其是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伊斯兰国家。1958年,以色列总理戴维德·本·古里安和土耳其总理阿德南·门德列斯秘密会面,双方达成“外围协议”,加强双方在情报和军事方面的合作。但是,由于两国在地区安全等诸多问题存在不同观点和看法,因此关系逐渐紧张并出现了不断的摩擦。特别是土耳其现任总统埃尔多安上台后,越来越多地倾向于支持巴勒斯坦,更使得土以关系雪上加霜。
2010年5月,以色列海军拦截了一艘向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运送物资的马尔马拉号土耳其救援船,造成10名土耳其人丧生,爆发了土以之间的外交战。土耳其要求以色列方面对此道歉并赔偿损失,但遭到了拒绝,因此一度召回其驻以色列大使。同时,以色列也对作为北约成员国之一的土耳其接纳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成员表示不满。两国关系跌入冰点,直至2016年6月才同意重新互派大使,实现关系正常化。然而,到了2018年5月,由于美国将驻以色列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引发了巴勒斯坦方面大规模抗议示威并与以军发生冲突,导致大量巴勒斯坦抗议示威者死伤。土耳其再次召回驻以大使,并驱逐了以驻土大使和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双方关系又一次陷入低潮。
2021年初,时任以色列总理贝内特上台后,两国开始逐步尝试恢复接触。2022年3月,应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邀请,以色列总统时隔14年再次访问土耳其,双方均表示希望重启政治对话,减少分歧,加强合作。埃尔多安形容此次访问是两国关系回暖的“转折点”。5月至6月,土以两国外长又实现了互访,这也是土耳其外长15年来首次访问以色列。8月17日,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发表声明,宣布与土耳其恢复外交关系,重新互派大使和总领事,标着两国外交关系已全面恢复。9月3日,土耳其海军的“凯末尔·雷斯”号护卫舰停靠在以色列的北部港口城市海法,这是自2010年以来土耳其海军舰艇首次停靠以色列港口。10月27日,以色列国防部长甘茨对土耳其进行了访问,宣布重启与土耳其的国防关系,进一步推动了两国军事合作的深化发展。此次土耳其与以色列大使递交国书并实现两国直接通航,更是两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双边关系的主要举措,对推动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双方寻求缓和各有所需
从土以两国之间的实际情况来看,寻求关系缓和符合双方现阶段的利益诉求。两国都需要一个相对和平和稳定的环境进行发展,都希望通过加强合作来缓解国内外困境。就以色列而言,过去一直处于伊朗、土耳其和整个阿拉伯国家的对立面,在地区局势中相对孤立。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以色列在美国斡旋下,积极寻求改善与地区大国的紧张关系。例如,2020年,以色列与巴林、阿联酋和摩洛哥签署了《亚伯拉罕协议》,率先实现了与三国之间的关系正常化。以色列认为,土耳其作为中东地区的主要大国和北约成员国,与其保持良好关系,可以赢得更加缓和与有利的局面,同时也可以获得与北约加深合作关系的契机。根据以色列国防军的一份声明称,此次允许土耳其护卫舰停靠海法,也是以色列与北约深化合作的一部分,极大显示了以方对北约的支持。此外,在伊核协议即将重启之际,以色列也希望借此拉拢更多国家共同针对伊朗,尽可能让伊朗陷入孤立局面。
对于土耳其来说,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缘位置和“多重”身份,一直在地区安全格局中发挥着微妙的作用。例如,土耳其虽然是北约成员国,但一直与俄罗斯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作为以逊尼派人口为主的伊斯兰国家,又能与伊朗及其他阿拉伯国家保持密切关系,因此一直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表现活跃。当前,俄乌冲突还在持续,土耳其自然不愿放过参与地区新格局的机会,希望通过更多的地区合作来参与到中东地区的新秩序构建中,以便能在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发挥更多作用。
但是,由于土耳其在对外政策中长期采取的是较为强硬的态度,不仅引发了西方和中东多国不满,也使得自身发展面临诸多困局。为了改善处境,土耳其从2020年起开始调整政策,主动向“宿敌”们示好,与包括以色列在内的地区国家修复关系。例如,从2021年11月开始,土耳其与阿联酋领导人开始进行互访,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而以色列作为美国的铁杆盟友,与其实现关系正常化也可以促进土耳其与美国关系的改善,从而获取更多的实际利益,如解除对土耳其的武器封锁以及对F-16战机的更新换代等。总之,无论是历史上的摩擦,还是现阶段的冰释前嫌,土以两国的根本出发点始终都是满足自身国家利益的诉求。
土耳其新任驻以色列大使沙基尔·厄兹坎·托伦拉尔(右)向以色列总统伊萨克·赫尔佐格(左)递交国书
未来关系发展任重道远
从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环境来看,在经历了过去的反复动荡与秩序混乱后,加之新冠疫情冲击导致全球经济尚未完全恢复等内外部因素,中东国家愈发意识到谋求相互合作对于国家前途至关重要。无论是土以两国,还是整个中东地区,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以获取更多的地区合作机会。因此,近年来中东国家加快了彼此间相互寻求谅解和合作的步伐,不断推动地区地缘政治博弈降温,重塑一种相对稳定的地区新秩序,并出现了力量再平衡的局面。
在这种安全形势下,土耳其与以色列关系升温并实现完全正常化,也可以说是顺势而为和“水到渠成”的过程,这也是中东国家希望看到并推动的结果。而就巴以问题这个制约土以关系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来看,这一地区核心议题在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变迁的大背景下,也已日趋边缘化,热度和紧迫性远远不及其他地区和全球性议题,也不再是中东国家在开展外交活动方面的最重要考量。特别是土耳其,向来奉行实用主义外交,自2021年下半年起,土耳其就已经放低对哈马斯支持的“调门”,对哈马斯领导人在媒体上的露面和访问也都进行了一些限制,以避免巴勒斯坦问题对土以关系改善的影响。而以色列也投桃报李,在最近一段时间刻意淡化和回避库尔德,这些都使得可能引发土以两国发生冲突的矛盾相对处于平静阶段。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虽然土以两国都在从各自的利益诉求和发展需要出发,为恢复正常国家关系中而积极努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土以关系已经完全摒弃前嫌,可以迅速发展成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由于两国在多个国际和地区重要议题上只是暂时搁置了难以调和的矛盾,特别是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两国的立场分歧依然很尖锐,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例如,土耳其一直以巴勒斯坦的代言人自居,长期反对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围困和占领,就在2022年8月初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进行为期三天的空袭期间后,埃尔多安多次谴责以色列,称其“杀害巴勒斯坦儿童是没有借口的”。随后,土耳其外长恰武什奥卢8月17日在安卡拉也表示,土以互派大使并不意味着土耳其会“抛弃巴勒斯坦事业”。值得注意的是,土耳其在宣布派遣驻以使馆的地点时,并非以色列所称的官方首都“耶路撒冷”,而是遵照惯例选定了特拉维夫。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巴勒斯坦的示好,同时也是对以色列的警告,足以表明巴以问题仍然是双边关系发展的“政治红线”。
2010年5月,“马尔马拉号事件”发生,土以爆发外交战,两国关系跌至冰点
在国际形势和地区格局的推动下,出于各自战略考虑的需要,未来土以两国还将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关系缓和的势头仍将延续。但是,由于两国间的矛盾和博弈复杂,特别是巴勒斯坦问题仍将在土以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双方的缓和之路还将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