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复杂性背景下的战术创新
2023-04-20吴强
吴强
从传统的军事术语看,战术是师以下部队进行战斗的方法。实施战术的单位虽然级别比较低,但却是落实战略的基本依托。任何战争,都是由一场又一场的战术行动组成的。历史上,很多战术领域的创新,都直接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并对各国军队的全面建设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战术创新,通常是以技术的发展为根本推动力,但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升,战术与技术的因果关系发生了变化,战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技术发展的推动力。在技术的支持下,军事大国战术创新的条件大大改善,战术创新成果也层出不穷,但在战争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新的战术创新方法与成果效能如何,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战术创新的历程
战术与其他事物一样,都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古代,世界各国军队普遍采用军阵战术,此时的作战方法是由步兵、车兵、骑兵组成密集军阵,通常用步兵与车兵军阵与对方的军阵进行直接的冲撞,一旦将其冲散或者冲乱,立即使用骑兵进行追击以扩大战果。当时的战争往往通过一次或几次这样的军阵冲击就能决定胜负。
直到热兵器广泛运用于战场,密集军阵在火力面前已经无法适应,在西方国家的军队中产生了线式战术。17、18世纪欧洲国家军队,通常在战争中把军队沿正面展开成二至三线,各线距离50至200步,每线又分为3至6列,步兵、骑兵和炮兵根据将帅的战术安排分别配置在中间、两翼和队形中间。此时的战术,通常是步兵在炮兵的支援掩护下缓步前进,运用步枪射击与白刃格斗杀伤敌人,骑兵仍然主要用于追击。线式战术后期,欧洲国家又采用过纵队战术,但这种战术的作战本质与线式战术是一致的。
19世纪中叶,随着后装线膛枪的广泛使用,部队火力效能不断提升,线式战术与纵队战术都过于密集,在火力打击下伤亡过重,于是又产生了更加疏散的散兵线战术。这种战术首先由普鲁士军队在普法战争中使用。其基本的作战方法就是步兵在进至步枪射程后,成一线配置,兵与兵间隔数米,在炮兵的支援下一边向敌人跃进,一边射击,骑兵则用于迂回、侧击敌人。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坦克、飞机等新式武器的广泛运用,火力的效能进一步提升,战术开始向着“非线式”方向发展。即战斗已经由原来的一线平推,演变为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在敌战线上选择一定的宽度进行集中冲击,形成战术突破口,然后从这个突破口进入敌防区,实施分割、包围等战术行动,力求以较小的代价从整体上瓦解敌人的军队。德军的闪击战就是这种战术的典型代表。“非线式”战术在战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国家军队都沿着这一方向进行了战术创新,其中以美军的战术创新最为引人注目。美军在“空地一体战”思想下,发展了航空兵近距离火力支援、空中遮断、和陆空引导打击等先进战术,并在近期几场局部战争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大国非对称战争与战术创新
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格局由“两超争霸”变为“一超多强”,美国面临的对称战争风险大大降低,因此将战争准备的基点放在了应对地区性强国、弱小国家和非政府武装组织上,并发展了与之相适应的全新战术。
直到热兵器广泛运用于战场,密集军阵在火力面前已经无法适应
美国面临的非对称战争,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一定实力但综合能力远不及美国的地区性强国,为此,美国专门发展了“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美军创新了精确打击、信息作战、机动作战等战术方法,强调凭借信息优势和精确作战优势进行“斩首行动”、打击敌作战体系的关键节点瓦解其体系作战能力等。美军的“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及其所依靠的战术方法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得到了成功运用,并在后续的演习中不断完善,成为大国实施局部战争的一种模板,而其所创立的战术方法,也成为各国竞相模仿的对象。
美国面临的第二种非对称战争,是以游击队和恐怖组织为主要对象的小规模战争。在对付小群分散作战的游击队或恐怖武装时,美军应对大国的对称战争手段以及应对中等军事强国的非对称战争手段都失去了作用。美国虽然运用先进的战争机器快速打败了伊拉克正规军以及阿富汗塔利班的部队,但之后应对由伊拉克的反美武装以及“游击化”的阿富汗塔利班武装时,美军很快陷入了被动,导致美国耗资上万亿美元,历时十多年也无法真正打败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反美武装力量,最终不得不从这两个国家撤军。
在应对非正规武装时,美军也并非完全没有作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遇到困境后,美军结合越南战争等非正规战争经验教训,在战术创新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比如,使用特种部队进行的清剿战术,特种部队与CIA等情报机构共同实施的斩首行动,特种部队引导远程火力打击战术,无人机大范围搜索与打击战术,海军陆战队新的登陆战术等。这些以应对游击队和恐怖组织为主的战术创立以后,也曾经取得一定的战绩,比如美军成功击杀了本·拉登和其他恐怖组织头目。但这些战术创新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应对非正规武装所面临的困境。因此,美军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积极推进以应对非正规武装为目标的战术转型。
面向大国对称战争的战术转型
正当美军在中东研究非对称战术时,中国的崛起加速进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中国军队整体实力迅速增强,同时俄罗斯渐渐从苏联解体的混乱中恢复过来,俄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开始整体重塑,军事实力也大为提升,成功实施了第二次车臣战争,并在俄格冲突、克里米亚战争中取得成功,尤其是俄军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粉碎了美国推翻巴沙尔政权的企图。于是,美国从天下独大的美梦中惊醒,开始重新思考应对大国对称战争的问题。美军为了集中军事资源应对大国战争,仓促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加强对中国的战略围堵,同时在欧洲积极推进“北约东扩”,不断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在这种大背景下,美军战术创新也开始由应对非正规武装转向应对大国的正规军队。
为了应对大国对称战争,美军曾经推出“空海一体战”“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等作战概念,并为此推动了一系列的战术转型。以美海军陆战队为例,美军曾经为了应对非对称战争,花费十年时间对海军陆战队登陆战术进行创新,使其由传统的以应对对称战争的大规模登陆转变为应对非对称战争的“加强连战术”。但是,随着中国军事实力的提升,美海军陆战队又不得不进行转型,将适应非对称战争的战术转为在新的形势下实施的对称战术,并提出了所谓的“跳岛战术”,还为此专门组建了“滨海战斗团”。为抵消潜在对手信息化战争能力的提升,美军还以人工智能为基础,开发了一系列全新的战术,其中就包括了无人蜂群战术。为了应对中俄等国快速发展的高超声速作战能力,美国还在积极发展高超声速作战战术,并提出了所谓的“复杂防空”作战理论。
总结与展望
战术创新是人类在战争中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从历史的经验看,战术创新是以武器装备发展为推动力的,同时还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地理环境相适应。历史上的战术创新大多是以实践总结为基本方法,即在实战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样的战术创新由于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因此都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人类历次重大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大大提升,先进国家的武器研制水平空前提高,甚至达到了“打什么仗就造什么武器”的程度,使战术创新的物质基础大大改善,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战术转型的思路与流程。以前是新的武器装备出现后,军事家就会思考如何在战争中更加充分发挥其功能,进行相应的战术创新,并在实战中进行检验与修正,形成成熟的战术形态。
为了应对大国对称战争,美军曾经推出“空海一体战”“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等作战概念
在机械化和信息化条件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军事强国军事理论和战术创新的思路与流程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立足现有的作战手段,而是根据军事需求和技术的发展趋势,首先提出作战构想,然后根据作战构想提出更加具体的作战概念,再通过实验和演习对概念进行分析,形成具体操作规则,即作战条令,最后在实战中对这些战术方法进行验证并完成条令的迭代修订。我们可以将传统的战术创新方法叫做基于实践的战术创新,将当前的创新方法叫做基于技术的创新。基于实践的战术创新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其有效性较为可靠;而基于技术的创新成果,由于缺乏实践检验,其可靠性存在很大的疑问。尤其是大国对称战争,其复杂性难以预料,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战术创新,放在复杂的战争实践中能否适应,也很难下结论。
美海军陆战队为应对大国战争而创立的“跳岛作战”战术,其着眼点是在面对大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与火力打击能力时,运用以团为单位的作战单元,携带一定的重型装备,在大国军队密集火力打击下强行进入战场,并建立牢固的战术基地,配合其他军兵种力量逐岛实施作战。这种战术虽然已经基本成型,并在演习中得到体现,但是关于海军陆战队在大国强大的火力打击下能否生存,与其他军兵种的协同能否保持,其建立的战术基地是否坚固,仍然是极具争议的问题。而立足人工智能技术的无人作战战术,在大国对称战争背景下,其复杂性就更加突出,其有效性也有待检验。大国对称战争背景下的高超声速作战领域,任何战术创新也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虽然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物质上消除了战术创新受到的制约,但是在大国对称战争背景下,战术创新的风险性并没有因为技术进步而减小。虽然拥有了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计算机兵棋等战争、战役、战斗实验手段,战术创新之路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透明,人类仍然要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只有通过不断的战争实践,才能将理论上的黑暗消除,但很快,又不得不陷入新的黑暗之中,如此循环往复,才是战术创新的根本道路。反观今天大国对称战争背景下的战术创新,虽然已经硕果累累,但由于大国对称战争的复杂性还远非目前的技术所能克服,因此这些战术创新成果仍然还只是“半成品”,还要在将来的战争实践中不断修正,才能成为真正的成品。而技术的进步,只能让战术创新的某些步骤适当缩短。目前的一切新战术,包括美军的“跳岛战术”、无人蜂群战术、高超声速作战战术等,在复杂的大国对称战争中命运如何,或许只有战争实践才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