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运河,中国的历史会怎样
2023-04-20陈华文
陈华文
河流如同地球的血管,连接着各地,对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而在河流家族中,历史上主要由人工开凿的一条条运河,关乎的是王朝的统治、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发展。
《中国的运河》是我国历史地理学领域的重要著作,作者史念海(1912~2001)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創始人之一。
优秀的学术著作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淹没,《中国的运河》就是如此。该书初版于1944年,在抗战岁月出版此书,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河山的认同。后来,史念海根据40多年的野外实地考察所得,大幅增补书的内容甚至重述,成就了如今的这个版本。新版除修订差错遗漏外,还对书中47幅地图做了全面精修。
本书以运河变迁为切入点,网罗历史事件与其中的朝代更迭,让我们看到了运河那交织着无数赞歌和悲剧的历史。本书兼具历史的质感和现实的品格,开启了中国运河历史研究的先河。
一部中国运河史,一方面是反映人与自然之关系的历史;另一方面也是运河与各时期社会状况交互影响及朝代兴衰的历史。比如,隋代的灭亡和隋炀帝修运河造成的苛政有关;唐朝的兴旺很大程度是得益于前朝留下的运河遗产;元朝迁都至北方,直接影响到运河修建的方向,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大变局。
运河的命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本书第一章《隋代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中写道:“运河的开凿固然可以促进全国的统一,而统一之后更需要运河来构成交通的系统。”隋朝只有短短37年,但是开凿运河用力最多,超过了此前任何一个朝代。
隋朝和唐朝定都长安,为了便于统治的需要和全国经济商品的交往,在科技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完全依靠人工开凿运河,其工程量是巨大的,花费的钱财、投入的人力和时间更是无法计算。唐朝“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运河遭受淤塞、阻断和荒废的厄运。
运河与自然河流是相对的概念,运河主要是依靠人工修建的河流,其中还包括对自然河流的疏通和利用。古代社会里,水上船舶运输较之陆地上的车马运输经济而又省力。
现在我们熟知的大运河是运河的总称。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华北大平原,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隋唐之后,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主体水道,将漕粮转运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成为各个朝代调剂物资、制衡社会的有力手段。尤其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后,出现了政治、军事重心与经济重心分离的状况,漕运对于各朝代的政治、军事意义更加突出。
漕运还促成了运河沿岸市场网络的形成。仅京杭大运河上,先后涌现出天津、徐州、淮安、扬州、无锡、苏州、杭州、洛阳等21座大运河名城。运河沿线城镇的兴衰,多与运河的流畅与否、漕运的正常与否紧密关联。
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伴随交通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型水利工程的投入使用和自然环境的变迁,大运河的作用和功能也不像往日那么重要,曾经一度遭受“冷落”。
进入21世纪后,人们充分意识到运河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现实的使用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于是大力重启运河的保护和利用。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1年,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对大运河的保护及建设方案,运河再次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