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软件”:特比埃是大玩家,大众在试错

2023-04-20梁罗喆

南都周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混动广汽特斯拉

梁罗喆

本次新能源车百强报告的科技实力TOP25榜单,特斯拉、比亚迪这两家新能源头部企业综合得分最高。以埃安为卖点的广汽集团同样在新能源领域进步神速,成了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转型的成功典范。

研发军备竞赛:传统车企大手笔,新势力整体被秒

进入新能源时代之后,众多车企发现,投入研发上的资金往往高于预期——车企只有对创新领域进行高投入,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科技成果,有效提升自身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这方面,特斯拉走得尤为远。一直以来,特斯拉在业界公认技术研发和整车制造等创新方面投入极高。自从2020年研发支出达14.9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95亿)后,2022年研发投入更是翻倍,达到30.7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09亿)。据了解,特斯拉每辆汽车的研发费用为2984美元,约为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远远高于通用、福特等百年老店。

作为传统车企中的一员,比亚迪已经成功向新能源转型。2022年该品牌前三季度研发支出累计108.7亿元。

造车新势力头部三强中,蔚来汽车研发投入居首。该品牌在2022年前三季度研发支出累计68.56亿元,理想汽车同期研发支出累计47.1亿元,小鹏汽车则为39.85亿元。据介绍,小鹏在2023年之后的五年,每年研发投入都会超过60亿元。

新势力第二阵营中,哪吒汽车早在2021年就宣布投入100亿元用于智能技术研发,并推出了全栈自研的山海平台。去年前三季度,零跑汽车支出研发费用约9亿元,难以和蔚小理相提并论。

老牌自主车企,“转型”投资千亿

国内汽车集团中,据南都湾财社团队统计,一汽集团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超过189亿。根据该集团在2020、2021年研发投入分别达到206亿、214亿元的规模。

上汽集团连续两年研发投入超过百亿,在2022年前三季度研发支出达到126.6亿元。长城汽车计划从2021年开始到2025年该集团累计研发投入1000亿元,主要用于包含长城整个生态体系的新能源与智能化等高新技术领域研发。吉利汽车2022年上半年在智能电动化的研发投入金额36.3亿元,其CEO李东辉表示,吉利近十年来累计研发投入超1400亿。

长安汽车2022年上半年研发投入约19.32亿元。广汽集团在2022年上半年的研发支出近26亿元,据悉,广汽近两年花在研发方面的费用都超过了50亿元。接下来,广汽还计划投入850亿至1000亿元用于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技术研发。

虽然东风、奇瑞均未公布研发投入数据,但东风汽车提出“东方风起”计划,奇瑞集团也启动了“瑶光2005”科技架构,均宣称5年间技术研发投入要达到1000亿元。

大众研发投入成跨国巨头之最

传统燃油车领域的跨国巨头们的研发投入力度,则来得更猛烈一些:在电动化浪潮席卷下,丰田汽车2021年正式提出“史上最激进”的电动化战略规划,整体研发支出高达85.44亿美元。

本田在面向全球发布的电动化中长期发展计划中提出,未来10年,本田将在电动化和软件领域共计投入约2536亿元人民币。日产汽车在2021年就曾表示,要在未来五年内投资约1128.4亿元人民币,以加快推进电驱化产品布局和技术创新。

两大美系车企中,通用汽车计划到2025年累计投资3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230亿元)发展电动车和自动驾驶技术。去年,福特宣布计划在2025年底前投资300多亿美元。

奔驰2022年财报显示,去年该公司研发支出为85亿欧元(约623亿元人民币)。而在2022年至2030年间,奔驰将在纯电车型方面投入400亿欧元以上。宝马2022年的研发费用达到70亿欧元(约546亿元人民币),并计划在2025年前总共投入300亿欧元用于研发(约合人民币2076亿元)。

研发投入花钱“砸”得最狠的是大众集团,到2030年,大众承诺将在电动汽车和电池领域投入890亿欧元(约合6158亿元人民币)。

“比特”靠技术掌握话语权

本次新能源百强报告的“科技实力”指标榜单中,既对比各家车企在新能源车方面的研发投入规模,也統计了比拼彼此自主研发投入量产车型中的成果。

研发投入已经超过不少燃油车车企的特斯拉,自研的全自动驾驶技术FSD在北美已经有了10万辆测试用户。比亚迪得益于全产业链提前布局及强大的全栈自研能力,无论是DM-i超级混动技术还是刀片电池,使他们已经在国内及至全球新能源车领域成为头部玩家。

广汽集团在去年上半年继续加大自主研发技术的创新和突破,技术专利包括基于微晶技术的新一代超能铁锂电池技术、钜浪混动模块化架构相关技术。其中,钜浪-氢混动系统百公里氢耗低于0.84kg。广汽ADiGO智驾互联生态系统也再度升级,ADiGO SPACE及ADiGO PILOT分别对应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两大用户体验核心。

广汽旗下的广汽埃安,可视为传统车企向新能源成功转型的典范。埃安在去年成为新能源车市场的“黑马”,与其成功推出各种创新技术紧密相关。举例说,埃安发布的星灵电子电气架构,将中国航天科技融入其中,更针对智驾安全进行了全面升级。而埃安先后发布的三项关键技术:弹匣电池、超倍速电池和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都为纯电车型的安全和续航问题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

作为国内汽车集团的龙头老大,上汽集团打造了“星云”纯电专属系统化平台、“珠峰”机电一体化整车架构、“星河”电氢一体化整车架构,以及“蓝芯”动力总成系统、“魔方”平台化电池系统、“绿芯”电驱动系统、“银河”全栈智能车解决方案等七大技术底座。

长城汽车在混动领域率先推出两挡双电机混联的柠檬混动DHT,做到完全自主开发,成为中国汽车品牌中首个打破混动合资技术壁垒的高集成度油电混动技术。

吉利汽车也正在重点加强软件自研。智能座舱方面,基于7nm芯片的“新一代智能座舱”技术率先搭载在新款智能SUV上,并将于2024年推出全球首辆具有L4自动驾驶能力的全电动汽车。

在长安汽车去年科技成果展上,发布了三大新能源动力:长安氢燃料电池系统、长安智电iDD、长安原力,分别代表了长安在氢能路线上的技术进展,在能量管理、电池温控等动力技术,增程和电驱等续航相关的技术进展。

反观跨国汽车巨头们的“成果”,可以看到,尽管研发投入金额相当惊人,但对比自主品牌已经将研发成果运用到量产车型上,他们仍然处在“试错”阶段。

大众汽车先是计划至2024年砸600亿欧元用于投资电动和数字化技术,其后更将2021-2025年的投资规模提升至730亿欧元。但研发效果没有与巨额投入成正比。直到2022年,黑屏仍是大众汽车家族的投诉热点。

在推进电气化的跨国豪华品牌中,宝马是“起了个大早”的那位。然而,截至目前,宝马的品牌效应在新能源领域被不断透支。在欧洲和中国的竞争压力下,BMW终于开启了纯电动平台Neue Klasse,预计将在2025年正式启用。

2022新能源车企科技实力TOP25

猜你喜欢

混动广汽特斯拉
特斯拉Model S Plaid
15.38万元起售,哈弗神兽混动DHT正式上市
林志颖驾驶特斯拉出车祸
17.5万元起售,广汽Honda e:NP1极湃1上市
挑出一堆毛病也是最爱 梅赛德斯-奔驰E350eL插电混动
要做有趣的SUV 广汽Honda致在ZR-V
No.3 五菱进军新能源混动汽车市场
12.8万元起售,影豹混动版正式上市
广汽AcuraRDX钛金暗夜限量版
广汽丰田赛那SIE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