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车发动机原理构造及电控实践教学优化探讨

2023-04-19王克勇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技能型校企技能

尚 妍,曹 宏 ,赵 静,王克勇

(1.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北京 100081;2.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51;3.北京理工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引言

高职院校要着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对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1]。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指出:“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 %以上。”[2]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对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单一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者到综合性技术技能型人才[3]。本文以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汽车发动机原理构造及电控》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多方位分析,从多角度提出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在新时代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培养出让社会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汽车发动机原理构造及电控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汽车发动机原理构造及电控》是高职汽修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培养学生职业认知和技能的关键课程。该课程既有理论课,又有实践课,在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教学计划等方面均受到重视。通过对某校《汽车发动机原理构造及电控》实践教学过程跟踪研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5]。

(一)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缺乏职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国内经济发展和提质培优的背景下,人口红利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单纯的技能型劳动者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课程定位来看,教育的思想还没有从传统的“生存型”向现代“发展型”转变。在实践课堂上教师通常把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技术掌握程度的衡量标准,在课堂的开展过程中更侧重于指导学生完成实操训练,而没有将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职业素养的发展提升到同等重要的高度。实践课的教学目标仅在教案中得以体现,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有效地落实,这也是制约实践课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

(二)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不能完全与行业标准接轨

在实践教学中,以技能点作为教授和考核的重点内容是实践教师常采取的手段。由于缺乏整体技能的串联以及同类知识的归纳总结,学生举一反三能力不强。基于项目的技能学习,虽然能够为学生带来单一技能的掌握,却不能实现综合技能的培养。当前新标准、新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较快,新的专业知识不断涌现,但这些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到教材中。学生接触到的是滞后于行业发展的内容,这样不利于人才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兼具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应具有创新意识、发散思维的能力,这就要求实践课的教学内容要和行业接轨,注入行业的新标准、新技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方法固化,信息化水平较低

在实践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没有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只在课中进行学习,课前没有知识的储备,课后也没有知识拓展,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课上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也较单一。大多数的时候教师主要采取讲授法,没有根据不同板块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实践课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倦怠心理,学习兴趣不高。调查中发现,一些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没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理念依然保持传统的观念,导致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呈现。

(四)教师评价占主体地位,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否合理关系着实践课的教学质量能否有效提升。实践课的教学评价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岗位标准,基于真实的工作场景,以一个完整的项目作为实践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的综合性考核评价。但受实践课的时间和教学设备数量的限制,教师不能做到对每位同学的实操全过程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流于形式,评价不具有针对性和具体的指向性,评价的指标和要素不明显,进一步凸显了实践课的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没有让教学评价真正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实操训练时间有限,课外实践几乎没有安排

在实践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理论基础较薄弱,教师要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再进行实操演示,演示完成之后学生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操练习。由于实践设备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同时进行练习,学生只能进行轮流练习,就会出现还没有轮到自己就下课了的情况。到下一节课又会有新的教学任务。课上实操训练的时间有限,课后更不会布置实操技能任务,使得学生进行实操训练的机会不多,久而久之也就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操习惯和意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

二、汽车发动机原理构造及电控实践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滞后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不断调整。学校应该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但部分学校对培养方案的调整相对滞后。在课程的设计中,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未随着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出现企业需求的人才与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对接的情况。

(二)校企合作有待加强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很多院校建立了校企合作中心,但在学生实际培育过程中,校企合作不深入,企业参与学生培育环节不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制定、校本教材的开发、活页式教材、学习页、工作页、技能认证等环节参与较少,或者基本没有参与。在进行教师访谈过程中,教师也表示虽然学校为了培养出让企业满意的人才尝试做出努力,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的限制,并没有真正达到校企共育的局面。

(三)实践教学手段落后

高职院校实践课教师,如何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在职业生涯中有效应变时代变化的关键。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学生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手机成为学生日常工具。面对手机不离手的学生群体,如何帮助学生利用好手机,使之成为促进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摆在实践课教师面前的新问题。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在开发、研究、利用数字教学资源方面缺乏动力。信息技术的使用,也仅仅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而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将多元化的信息呈现出来。同时学校在对实践课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力度不够,这些也影响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四)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检验,评价的有效性可以有效促进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对样本学校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践课教学过程进行观察中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都有体现,但是在评价环节受限于时间和习惯,教学评价往往流于形式,评价不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体现较少,总结性评价往往简单带过,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

(五)汽修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实践环境和实践条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汽车发动机原理构造及电控》实践中,实践设备不能满足学生人数的要求。受限于教学设备的数量和实践上课时间,通常实践课教师演示后分组实践,学生的轮岗往往不能实现人人都可实操训练。学生到汽车维修相关企业后,往往不能马上上手操作,还得从头开始由企业师傅带着学习。

三、高校汽修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的优化措施

(一)对标行业新技术,实时更新课程内容

以某院校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本核心能力课程包括汽车机电维修能力课程和汽车检测能力课程两个方面。汽车机电维修能力课程包括汽车发动机原理构造及电控、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汽车电子电控技术、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检修、汽车维护保养、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等;汽车检测能力课程包括汽车故障诊断、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此外,延展核心能力课程有汽车服务接待能力方面的课程: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汽车配件管理与营销、品牌定向课。但是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日益发展,汽车市场的人才需求发生变化,培养方案也应随之变化,适当加入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课程,如智能网联汽车概论、新能源汽车构造与维修、智能汽车技术等。这些课程能够让学生掌握最新行业的发展动态,与企业需求人才对接。

(二)完善技能竞赛机制和“1+X”证书制度,转换学习效果

在高职实践中引入实践技能评价标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评分标准、企业员工培训手册,逐步培养学生标准意识;通过到企业进行生产现场教学,设立企业导师进行技术和职业操守示范,共同培育汽车维修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三全育人育才理念,以实现课证融通机制、学分互认对标,通过“1+X”证书制度提升教学质量,从而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为学生搭建终身学习平台。实现“1+X”证书制度的落地,必须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实践教学的技术性、职业性,以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方案。

(三)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协同育人模式改革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升级转型的必然途径,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实践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对标行业标准,培养技能型人才。学校应该深入研究最新的行业标准和技术,与合作企业深入沟通,制定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行业变化及时调整。学校和企业要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共同建设实践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场地。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接受到必需的知识、技能、学科知识储备的系统培训。因此,要结合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材,让企业积极深入到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真正发挥校企合作的活力。

(四)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实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对实践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是学校应对教师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为落实国家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对教师的角色、职责和能力进行研究与重塑。明确专业教师应承担教师、工程师和项目经理这三重角色,应履行教学岗位、生产实践岗位和社会服务岗位这三重职责,具备教学、实践、科研三种能力。

汽修专业是应用性特别强的专业,对师资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优秀师资的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引进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优秀青年人才。优秀教师以及拥有多年汽车4S店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人才都可以作为引进的对象。二是返聘资深退休教师,他们通常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采用以老带新、观摩教学、定期交流等形式逐步提高教学能力。建立定期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借助校企合作,让专业课教师定期不定期参与生产一线的工作,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五)加强虚拟仿真实践室建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技术日趋成熟,通过计算机系统对真实的场景或者虚构场景的呈现,让使用者通过视觉、听觉或者触觉来达到虚拟情景的交互。充分利用新媒体和高科技,营造高仿真度实践应用环境,弥补实践场所不足的限制。如在发动机拆装实验中,学生可以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上操作,掌握一整套完整的规范的操作流程。熟练之后再在实际发动机上进行操作。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实践设备的成本和损耗率,并且让学生加深实践操作流程的理解,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结语

职业院校是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场所,而实践课则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对于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学校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增强职业核心竞争力;对标行业新技术,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提升职业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采取多渠道课外学习方式,夯实实战技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加强虚拟仿真实践室建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完善技能竞赛机制和“1+X”证书制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提质培优”背景下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助力职业院校内涵建设。

猜你喜欢

技能型校企技能
高级技能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画唇技能轻松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