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教育视域下高校音乐鉴赏课教学设计探研

2023-04-19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音乐同学教师

王 斐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校教学实践中,音乐鉴赏课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一、 审美教育与音乐鉴赏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运用美学理论进行审美实践活动的教育。审美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及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

音乐鉴赏是以聆听、体验、探究、评价等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品鉴,在产生艺术联想与想象、获得精神愉悦和美感的同时对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人文性做出判断和反思。音乐鉴赏课程是培育学生音乐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重要途径。

审美教育为音乐鉴赏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方向。音乐鉴赏课程是实现以美育人目标的重要通道。音乐被认为是人类心灵沟通以及情感表达的最佳方式。音乐鉴赏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与审美教育息息相关,通过课程学生可以认知、理解音乐艺术的本体构成特征,其强大的感染力无须借助概念,直达人的心灵,拓展文化视野,培养美好情操,能够助力审美教育的育人功能,一直在高校审美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设计

音乐鉴赏课堂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落实美育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在音乐鉴赏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教师做好教学设计是重要一环。近现代教育史上,提出过不同的学生掌握知识阶段的学说,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师生授受知识为特征的传授/接受教学;另一种是以学生主动探取知识为特征的问题/探究教学。基于对两种模式各环节综合设计的思考,笔者结合实例,对音乐鉴赏课程实施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1.激发学生动机,明确问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始于感知,要想使学生投入感知活动,教学应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入手,并从教科书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中选定当前学习的知识点,解决好教学的内在动力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找到学生的关注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多地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提出或师生互动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动机是教学起始的重要环节,但也是教学过程始终应重视的一个重要任务。

例如:教师在介绍我国西北腔的音乐 “花儿”的创作手法时,把“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歌词展示出来,请学生用诗歌的方式朗读,学生对如何断句产生疑惑,纷纷尝试,有了想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此时,教师把这种由七言奇数结构、八言偶数结构,采用“民间格律诗”的手法写成的歌词进行讲解: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容易/摘去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同时进一步介绍了它的特点:双句双字尾。这里通过朗读诗歌,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方式导入课程,让同学们感到新鲜、有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了问题,同时也加深了对音乐风格的理解。

在讲解音乐的语言时,教师利用已讲节奏进行训练,先让同学们做一个游戏,一只手锤腿、一只手搓腿,然后引入到左手打节拍、右手打节奏的方式进行训练,来体会音乐语言的韵律。开始同学们比较笨拙、动作不协调,但强烈的求知欲和不服输的劲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坚持参与直至正确完成。复习旧知识的导入设计,使学生找到了关注点,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为音乐语言韵律的学习做好铺垫,营造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2.利用学生已知经验,感知教材。学生在教学中的认知通常是从感知教材开始的,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已习得的感性知识学习,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书本知识,否则学生对新学习的概念就会感到接受困难。

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鱼咬尾”这种音乐创作手法,教师联想到在学生以往习得的文学创作中“顶真”这一修辞手法的使用与之相似,于是列举《论语》中的句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把它的具体运用迁移到“鱼咬尾”式音乐创作手法中讲解,寻找两者用法的共通之处,就很容易理解这种音乐创作手法的内涵,使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对教材中这一知识点的认识。

在讲授戈赛克的《加沃特舞曲》的曲式结构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有几部分组成,旋律有什么变化和联系,学生通过聆听体会到乐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旋律和第三部分旋律完全一样,第二部分不同于其他两部分。教师在此基础上给出答案,即该曲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用ABA表示,教师结合作品把这种结构形象地比喻成我们常吃的三明治,学生感到既有趣又形象,这种曲式结构很容易就被学生掌握了,后面的教学中,对于此种结构学生就很容易分辨,不用老师过多解释。运用生活中已知的事物感知教材中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3.深入探究问题,理解教材。探究是一个不断深入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旨在弄清事物的特征、规律、因果关系及其价值,直到全部疑难得到化解,真知得到阐明与验证为止。教学中,学生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感性层面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感知材料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组织很好的探究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多形式地开展师生与生生间的思辨、论证与互动,使学生的才智、品行、情趣与意志等方面都得到磨炼与提高,指导学生深入事物,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掌握事物的全面情况,逐步掌握思维方法。

如:在介绍京剧时,教师先给同学们讲述不同脸谱颜色代表的人物和性格特征,使同学们对脸谱有一个初步了解。随后,设计生生互动的分组竞赛游戏活动:听京剧片段选择脸谱颜色。每组同学都全神贯注,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努力揣摩声音、唱腔,力争得出正确答案,很快就可掌握各京剧脸谱人物的精髓。整个游戏过程使同学们经历了平时感受不到的探索与发现的兴奋和震撼,通过互动合作的推理和验证,使学生对教材内涵有了进一步理解。

在舒伯特艺术歌曲的讲解中,教师设计两次生生互动。一次是对歌曲《魔王》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自设组长,组织分工,各成员明确任务后分别工作,再进行交流讨论,深入研究,最后在总结特点时,问题分析透彻,回答问题准确率很高,合作互动效果很好。另外一次是再次聆听歌曲《魔王》,理解其中的角色人物。因为作品是用德文演唱的,学生只能想到从音乐的情绪去判断四个角色的变换,但这首作品中只靠情绪一时还辨别不清,教师提醒学生们要注意音乐的强弱和节奏对比,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再一次被点燃,便又开始讨论,经过反复推敲,终于分出人物角色,每组学生又自发探索出分角色朗读、一人多角色朗读等方式,进一步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最终,同学们通过成员之间的论证、合作,在探索中经历了极其紧张、激烈与思索的过程,运用归纳推理,使自身的认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从感性发展到理性,对音乐作品和人物性格有了更深刻的把握。

4.巩固与运用知识,得出结论。巩固与运用环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牢牢记住知识的同时要发展到形成技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要动口、动手反复练习,多实践才能达到目的。教学中,当我们探索问题时,还要探索思路和方法,做出分析评价,使学生能用正确的方法来认识问题,方式可灵活多样,可全班共同得出结论,也可分小组讨论交流,最后有难度的问题由教师点评给出结论,这有利于学生巩固和运用知识,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例如:可运用“对比交流”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学生通过与教师同课异构的方式来汲取知识。教师提前将教学内容布置给小组学生,小组内自行分工,设定讲授人、整理资料人、制作课件人等,与教师对同一内容进行备课、讲课,最后学生对师生授课内容进行对比交流,教师总结。“对比交流”教学设计时间分配上采取“3+3+2+1”的结构,即学生上课时间占30%、教师上课时间占30%、学生对比交流时间占20%、教师总结时间占10%。学生在收集资料、设计思路、制作课件等备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会在组内讨论得出不同解决策略。例如,学生在讲授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在介绍了乐曲创作背景、音乐家生平后,小组同学还运用身体律动进行主题模打的方式来演绎音乐作品,抓住了音乐主旨,体会了音乐内涵,这首作品对他们灵魂的震撼也是终身难忘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自主备课学习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同课异构将知识进一步扩展、巩固,并在其中感受到师生授课内容带来的不同收获,在合作、分享、互动中得出共同的结论。教师则在优势互补中体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引发师生的智慧碰撞。“对比交流”的教学设计分享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是在搭建师生之间的桥梁,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

每次课程的最后,教师还可设计“给我一片天”学生展示的环节。学生自行设计展示内容,可以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内容和形式不限,目的是让同学们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实践。有的同学收集了不同乐器演奏形式和多种表演形式的音响资料进行对比,进一步了解更多乐器的音色及演奏形式带来的不同感受,体会音乐各语言要素对音乐内容表达带来的作用。有的同学会结合自身特长进行个人或小组表演,并运用已学知识讲解作品内涵,表达个人理解。通过“给我一片天”的实践展示环节,提升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发展了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其创新思维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5.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运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需在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后进行检查,及时调节教学内容、方法及进度,以保证教学质量。检查知识和技巧的掌握情况,通常可以采取课堂提问、课外作业和测验来进行,也可采取学生自查、互查、小组检查等方式。

例如:讲授学堂乐歌时,为了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运用情况,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学堂乐歌的艺术特点,教师设计了一个“人人都当音乐家”的教学环节,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受为《送别》这首歌曲旋律填写新词,激起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大家都准确把握了乐曲表达的内容,与自身经历产生共鸣,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分享歌词时,同学们互相帮助,反复推敲,给彼此提出宝贵的建议,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加深了对作品内容的领悟,提高了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同时也检验了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在鉴赏“中国影视音乐”时,教师给学生欣赏了《怀念战友》《大宅门》《百鸟朝凤》三首影视音乐作品,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曲家在音乐艺术上对中国“民族性元素”的追求。教师布置小组讨论作业,搜集几首中国影视作品资料,让学生完成相关问题的思考:音乐与该剧的时代背景有着怎样的联系?你从中受到什么样的启示?这里布置搜集性作业,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延伸,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检查学生对中国影视音乐作品中“民族性元素”运用的掌握情况,启发学生提升民族自豪感、传承发扬中国民族音乐,同时将思政元素与作业相融合,拓展了自我感受的时空。

总而言之,高校教师在音乐鉴赏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以“立德铸魂,美育化人为己任”,根据学生掌握知识阶段的两种模式和自身学情的状况,自行创新一些教学设计和方法,使学生牢固掌握音乐鉴赏知识技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形成健康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要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悟音乐之谛,育鉴赏之能,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中放飞心灵,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猜你喜欢

音乐同学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音乐
圆我教师梦
音乐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