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六十年蓝印花布发展研究综述

2023-04-19胡恬静

天工 2023年28期
关键词:印花布印染纹样

胡恬静

西南林业大学 上海尚阳外国语学校桐乡实验学校

蓝印花布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制品,也是我国古老的手工印染纺织品之一,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源于秦汉,兴盛发达于唐宋时期。它具有朴素大方的美感,广泛流行于我国许多地区,深受广大群众喜欢。蓝印花布的研究肇始于20 世纪50 年代,程尚仁先生率先以“民间蓝印花布图案”为议题开启了对蓝印花布的研究,随后学者对此多有讨论,这一时期学者主要简单地对蓝印花布进行了论述。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变得富足,同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增加,蓝印花布研究论题也逐渐宽泛与深入。

其中,20 世纪80 年代金庚荣发表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中的《江苏民间蓝印花布》(1981 年)一文,第一次对蓝印花布的形成发展、图案、特色与应用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说明。进入千禧年后,迎来了一波蓝印花布的研究热潮。近20 年来,对于蓝印花布的研究仍旧热度不减,研究的论题挖掘得也更加细小化、专业化。大部分的学术研究对象都是关于南通蓝印花布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虽然蓝印花布的手工艺正在一点点遗失、淡化,但是其独特的魅力仍旧不曾减弱。如果能结合新技术、新创意进行蓝印花布再设计及其应用,对其传统文化的推广是非常有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国内蓝印花布的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以“蓝印花布”为主题进行文献筛选,共检索到近六十年中有中文研究文献496 篇。通过利用VOSviewer 软件对梳理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以蓝印花布为主题的文献中涉及的研究领域众多。根据网络聚类分析图可知,截至目前,蓝印花布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4 个方向:南通蓝印花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纹样。

蓝印花布是一种古老且有深厚底蕴的民间艺术瑰宝,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可以发现早在20 世纪80 年代金庚荣的《江苏民间蓝印花布》一文中就有提及“药斑布”“浇花布”等与近代蓝印花布相似的印染工艺。这种“药斑布”,据说 “出于嘉定及安亭镇。宋嘉定中归姓者创为之”。嘉定和安亭镇,均原属江苏。[1]曹志强发表于《民族论坛》杂志中的《古朴清雅蓝白间——浅析湘西蓝印花布艺术特色》一文中也印证了蓝印花布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印染技术之一。据史料记载,蓝印花布是在宋元时期“药斑布”、明代“浇花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其布面的花版设计历史更加悠久,张志贤在《集点成花,意韵无穷——谈蓝印花布的艺术语言》(2001 年)一文中就提到蓝印花布的纹样是由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工艺发展而来的。陆岚的《中国传统民间蓝印花布的艺术特征》(2006 年)一文中也印证了这一观点。隋刘存《事始》引《二仪实录》记载:“夹缬,秦汉始有之。”[3]这也说明了秦汉时期,我国中原地区早已有镂空版染缬技术。文中还提到长沙马王堆墓的随葬品中的彩纱用到了镂空花版的技术,可见蓝印花布不论是基于“夹缬”还是宋元时期“药斑布”、明代“浇花布”,都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众多的关于蓝印花布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明清以来,中国民间蓝印花布主要产地分布于全国各地,并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4]较有影响力的印染作坊有嘉兴桐乡丰同裕染坊,江苏南通曹裕兴、王振兴染坊,湖南湘西凤凰镇蓝印花布染坊,山东临沂曹继胜、杨万林染坊,闽南安溪蓝印花布染坊等。其中浙江桐乡蓝印花布、江苏南通蓝印花布和湘西蓝印花布属于国家级非遗,福建安溪蓝印花布、齐鲁蓝印花布属于省级非遗,梁平蓝印花布属于市级非遗。在众多的关于蓝印花布的研究文献中,对于江苏地区特别是南通地区蓝印花布的文献总体数量比较多。但是不论是江南地区还是中原地区,我们都能发现,大家对蓝印花布所处的现状都有着共同的见解—需要革新以适应现代潮流,否则会有濒临“失传”的危险。

二、国外对印染艺术的研究现状

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都对印染艺术有一定研究,其中,日本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就对传统印染类织物进行研究,其研究涉及各个层面。自从我国的印染艺术传入日本后,日本就开始学习并将其与本国文化相结合,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设计都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民族美学标准。这一点在日本的包装设计中尤为突出,比如日本米酒、礼品、糕点以及日本陶瓷等的包装设计,都具有相当鲜明的民族特征,在产品的设计创新上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成功开发出大批工艺品与日用品。[5]印染艺术以及蓝印花布在日本的宣传要归功于久保先生。1955 年,中国商品展览会在东京举办,久保兴致勃勃赶去参观,在展览会上,对蓝印花布一见倾心,自此以后,久保开办了日本的第一家中国蓝印花布店,并一直致力于对蓝印花布印染艺术的研究以及推广。

三、蓝印花布发展的现存问题

(一)纹样题材老旧,推广度不高

经过多年的发展,蓝印花布纹样的题材相对老旧,纹样过于程式化,内容大多为传统图案、纹样,以龙、凤、瑞兽和花鸟植物纹样为主,同时强调和谐美、虚实美、自然美和人格美等,这对于生活在都市的人来说,可能一段时间内会对其感到新奇,但是毕竟和现实社会有着一定的距离,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对其有认同感的人越少,推广的难度也就越大,久而久之其发展的局限性显而易见。

(二)工业化盛行,市场需求萎缩

过去,蓝印花布生产相对比较简单,各地都有专门的印染作坊,甚至有些门户会自己印染。走街串巷时能看到不少人家中有自织的布制成品。据史料记载,当时每年用于军队服装与边疆交易的蓝布都有上万匹。至清康熙年间,江南地区的蓝染织品的市场覆盖率占到当时整个中国市场的90%以上,仅上海一县的蓝布月产量就达30 万匹,若综合其他地区,数量更是惊人。[6]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在西方工业设计的冲击下,大量的化纤纺织品进入我国,外贸行业的迅速崛起对传统手工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工业化的机器织布逐步取代手工印染织物,蓝印花布开始走下坡,并开始失去市场。

(三)工艺人老龄化,传承人缺失

手工艺的传承最主要的方式是口耳相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存染坊中的手工匠人年纪逐渐增大,记忆力和操作能力也在不断下降,工艺的传承问题变得迫在眉睫。随着时代的发展,家族传承式的风光已经不复存在[7],传统行业投入时间与成本较高但是能得到的回报却十分有限。加之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谋生,不再喜欢传统行业的慢节奏生活,从而也就导致了传统手工艺继承人缺失的情况。

四、蓝印花布研究的发展动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我国许多地方对保护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使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诸多原因,这一传统技术在很多地区几近失传,如今保存较为完好的蓝印花布工艺文化成为中国蓝印花布工艺技术及其传统的重要代表,是值得我们珍视与继承的宝贵文化遗产。[8]与此同时,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地区的工匠、学者提出了一些与时代接轨的改进手段与举措。鲍小龙、刘月蕊在《基于数码技术的蓝印花布图案创新设计研究》(2014 年)一文中就指出,目前研究者关于传统蓝印花布的传承与发展主要持三种态度:一是原模原样地、原生态传承老一辈的技艺手法,完成非遗传承的使命;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创新,力求承旧与启新并存;三是迎合现代人群品位,力求脱胎换骨式的发展创新。但是显然第一种与第三种的可实施程度是不高的,故他们认为传统蓝印花布的发展既要保留其自身的艺术文化特色,又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传承与创新结合才是发展之道。[9]文中还提到蓝印花布图案最大的特点就是“笔断意连”,这主要是因为其是由不同形状的点、线、面组合而成的,这样的风格与现在数码印花中的像素点很类似。他们找到这一连接点后,发现可以将图案进行矢量化,文中选择了一些民间具有美好寓意的画作转换成矢量图后并运用 llustrator 软件进行设计改版。这样的过程不仅使得传统技艺得以保存,也融入新的创作手法与元素,两者相得益彰,似旧非旧,创新也不忘其本原。

陶晨、段亚峰等人在《蓝印花布纹样建模与重构》(2019 年)一文中突破性地将艺术文化与数学思维相结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对纹样进行匹配和重构,进而实现纹样的数值“标准化”,对标准化数值的纹样进行函数映射和骨架重组[10],最终达到纹样改造和创新设计的目的。彭梅、杨丽萍等人在《拔染在植物蓝染织物上的工艺创新》(2022 年)一文中从传统印染的技术层面入手,在原有基础上,融入拔染工艺并与其他多种工艺相结合,拔染工艺的加入使得原有传统植物蓝染单一的图案视觉效果具有了突破性的视觉体验,通过新的手法得到创新性的图案,图案效果不仅更和谐,层次更丰富,也更能满足大众对现代服装个性化的设计需求。[11]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非遗、藏品等开始尝试使用数字化的保存形式,如《清明上河图》在故宫博物院的互动展示就是结合了AI 技术等多种数智化技术,这一突破不仅让人们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感,更是让原本不利于保存的物件可以更好地流传于世,不惧怕时间的洗礼,这也更好地保护了物件本身。很多研究蓝印花布的学者发现了这一点且很好地运用于实践。在于翔、张莉等人发表于《吉林大学学报》的《蓝印花布纹样标准数据集的构建》(2023)一文中就很好地罗列了现有的一些非遗数字化保护方法。如构建虚拟博物馆、通过机器视觉技术对需要处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像进行分类等方法。[12]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信息的传播,还有利于技艺的传承。笔者也采集了大量蓝印花布的实物原始照片,构建了一个大型的蓝印花布纹样标准数据集。对不同的题材进行分类,最终将复杂多样的蓝印花布纹样分为85 个子类,共50216 幅蓝印花布纹样。并在该数据集的基础上,形成了4 种典型的深度学习算法,识别和检测蓝印花布纹样。这一突破使得原本不容易被描述的纹样实现了智能数据化。

五、结束语

当前,国家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了一定的抢救式保护,同时人们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流失也开始逐渐重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手工艺,并采取课程入高校、传统艺术展演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推广。同时在与当代社会接轨的背景下,努力尝试新的创作思路,做出更多符合当下潮流的衍生品等。

本文分析了蓝印花布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收集了大量资料,分析了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问题的信息构建和档案管理。试图通过分析现状,全面了解蓝印花布领域的研究情况以及未来可实施的规划,在实践中构建其与新时代相融合的生存体系,使得蓝印花布在今后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印花布印染纹样
黄梅君作品
欢迎订阅2022年《印染》
欢迎订阅2022年《印染》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印染书香
从林栖的《青出于蓝》,看蓝印花布的借衣还魂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国外印花布色彩设计赏析
袁飞纹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