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真情故事 探文本新意
——《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多角度赏析
2023-04-19雷有龙
雷有龙
《一碗清汤荞麦面》是日本作家栗良平创作的短篇小说,被选为中职基础模块上册课文。小说讲述了母子三人通过共同奋斗,终于走出逆境、迎来新生的感人故事。小说旨在唤醒奋斗意志,传递人间真情,表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如何面对生活坎坷?怎么突围人生困境?小说生动地诠释着普通人的“爱心”,也点亮了困境中人们的“信心”。
一、以小见大,彰显励志主题
以小见大是短篇小说常用的表现手法。《一碗清汤荞麦面》所写的是普通人物和平常事件。小说中的人物普通得连姓名都没有出现,只有称呼,如母亲、大儿子、小儿子、面馆老板夫妇等。一碗面,在生活中极其普通,但这并不影响小说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从一碗面中能品出思想内涵,读出人物精神。小说诠释出一种可贵的精神和品质,这种精神和品质正是人们克服困难、战胜厄运的精神支柱和强大武器。
大年夜里母子三人共吃一碗面,为什么不是一人一碗?第一年如此,为什么第二年还是这样?其间有什么特殊安排,或者有什么不能言语的苦衷?小说一开始便留下诸多悬念,立即吸引了读者的目光。第三年的大年夜,母子三人照例来到面馆吃面。从母子三人对话中得知,原来三年前孩子的父亲死于一场交通事故,而且欠下了许多债。母亲替夫还债,平时省吃俭用,每月固定偿还债务。至此得知,他们家庭出现了变故,发生了灾祸,导致家庭陷入困境。三人同吃一碗面的悬念到这里才得以解开。母亲从早到晚拼命工作,三年还清所有债务,同时还得承担养育两个孩子的任务,想想该有多大的付出,该要做出何等牺牲,读者不禁对这位母亲产生无限的敬佩之情。
灾难、厄运,没有击倒他们的信心。这位母亲没有因为丈夫去世,而赖掉欠下的债务。哪怕是让孩子吃苦受累,也要凭借自己的力量,还清丈夫欠下的债务。正如母亲所言:“剩下的债,到明年就可以还清了。可实际上,今天就可以全部还清了。”从这位母亲的言谈中得知,大儿子每天送报赚钱,小儿子每天买菜烧饭,母亲则努力工作。母子三人心手相连,齐心协力。他们用实际行动对诚实与信用做了一次最好的注脚,同时对命运与灾难做了一次最有力的抗争,而且取得了成功。
生活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困难,这决定着能否走出困境,重拾生活的信心,进而创造出崭新的人生。小说中母子三人给出了正面的、积极的回答。这篇小说的感人之处就在于此。母子三人齐心协力冲破厄运,走出生活的低谷,奋斗精神着实令人钦佩。这是一曲催人奋进的励志之歌,这是一首团结向上的拼搏之歌。这首歌应该献给这位母亲,献给年幼懂事的两个孩子,献给那些面对困境和坎坷迎难而上、永不停息的奋斗者。
二、细处着笔,刻画感人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人物形象的塑造,从多方面决定了小说的思想深度、美学价值、艺术灵魂乃至语言结构。”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并不多,即母亲与她的两个孩子、老板夫妇,还有鱼店老板夫妇、蔬菜店老板等。人物间的关系也不复杂,着重刻画的是母亲与面馆老板夫妇的形象。
作者描写母亲时惜墨如金。母亲首次出场,仅用了母亲怯生生的一句:“……唔……清汤荞麦面……一碗……可以吗?”简短的一句话,表现出母亲的拘谨、谦卑,能探究到母亲内心的不安与难为情。第二年,作者描写母亲出场还是那句话,只是身上多了一件“不合时令的斜格子短大衣”,作者特意描写母亲的“不合时令”的衣着,言下之意,他们的生活还没能走出困境。第三年,作者描写母亲依然是“怯生生”的那句话和那件不合时令的短大衣,只是后面多了与两个孩子的交谈。她告诉两个孩子,他们终于还清了债务。另有一个细节暗示着他们的生活有了可喜变化。“面”,已由原来的“一碗”变成了现在的“两碗”。
最后一次出场是在14年后,母亲出场时,已穿上了日本民族服装——和服,已不再是那件“不合时令的短大衣”了,这标志着通过14年的努力,他们已经走出了困境。而对母亲穿“和服”这一细节描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主人公从物质生活到精神面貌的改变。这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勇敢地承受着生活的重压,通过努力奋斗,使原本遭受厄运的家庭走出逆境,迎来新生活。这位母亲的身上始终闪烁着善良与谦卑、奋斗向上的人性光辉。
作者刻画面馆老板夫妇形象时也着墨不多。母子三人第一次同吃一碗面时,老板“抓起一堆面,继而又加了半堆,一起放到锅里”。不露声色,一碗下了一份半的量。小小的举动,一位仁爱的老板形象便浮现在读者眼前。第二年大年夜,母子三人同吃一碗面时,老板娘提出给他们三碗,老板并没有那样去做,这并非老板吝啬,他认为三碗面只会增加他们的尴尬。这是老板对母子人格的尊重,更是保护母子自尊心的善良之举,这位老板的仁爱之心和善良之举全在这小小的举动中得以体现。第三年大年夜快下班时,老板夫妇仍“心神不定”地在等待着母子的出现。等雇工下班后,他们赶紧将原来200元一碗的价格改成了去年150元一碗的价格。老板夫妇既想给予这对母子些许帮助,但又不想因施舍式的救助而伤害了他们的自尊。老板夫妇种种善意的举动,映射出人性的光芒,传递着人间的大爱。
14年里,老板夫妇一直在关注着这对母子,盼望着他们的出现,更希望他们尽早走出困境,过上美好的日子。母子最后一次出现在面馆,当听到他们的奋斗经历,了解到他们过上了满意的生活时,老板夫妇已感动得热泪盈眶,老板则早已哽咽着“应不出声来”了。作者从细处着眼,寥寥数笔,淳朴、善良、富有爱心的老板夫妇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心生敬意和感动。
三、情景创设,呈现温馨画面
小说选取大年夜里的北海亭面馆为场景,没有宏大的场面描写,也没有跌宕的情节安排。小说通过截取生活侧面,创设特定的生活情景,营造出了温情的氛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第一年大年夜,三人共吃一碗面时,有这样一段情景描写:
多么温馨的情景,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一碗面带给母子三人的是快乐、是享受、更是体贴与关心。孩子见妈妈不动筷子,主动给妈妈夹面。妈妈本想让孩子多吃点,这是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心;孩子则又心疼妈妈没有吃到,主动给母亲夹面,这是来自孩子对母亲的孝敬之意。亲情关爱,点滴其间。面对困境,面对灾难,一家三口没有一点沮丧,没有一点报怨,而是信心百倍地去迎接生活。
第三年大年夜,母子三人共吃两碗面的情景,更是令人激动、难忘。当两个孩子得知妈妈还清了债务时,三人的对话表现出的是激动,流露出的是希望,充满的是信心。
“好啊!妈妈,哥哥,从现在起,每天烧饭的事包给我了。”
“我也继续送报。弟弟,我们一起努力吧!”
“谢谢!真是谢……谢……”
哥哥趁机向母亲说了一件兄弟俩瞒着母亲但又让母亲感到自豪的事情。哥哥代替妈妈参加弟弟的家长会(兄弟俩不让妈妈知道,是不愿意耽误了妈妈的工作)。弟弟参加作文比赛,大胆地描写了母子三人同吃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故事,弟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不能失败!要努力!要好好活着!”
哥哥在家长会这样发言:
“决不能忘记母亲买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勇气。兄弟们,齐心合力,为保护我们的母亲而努力!”
母亲听到这些,不只感动,更有自豪。多么懂事的孩子!生活原本就是最好的老师,特殊的生活环境,练就了他们勇于面对、敢于向前的性格,增强了他们迎接挑战的信心。三人在面馆里,在大年夜,在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刻,他们唯有“静静地,相互握着手,良久”。母子三人齐心协力,相互鼓励,共同奋斗。此情此景,无声胜有声,母子团结起来战胜困难的意志更加坚定。
四、镜头特写,赋予特别含义
电影中常常有人和物的镜头特写,以增强表现力和穿透力。这篇小说中“二号桌”先后出现了16次,这张桌子恰似电影中的镜头特写。“二号桌”反复出现,这样的安排有何特殊用意?又有哪些特殊的含义呢?
第一年,老板娘把母子三人领到靠近暖气的“二号桌”。第二年,老板娘同样把他们带到去年的“二号桌”。第三年,“二号桌”,老板娘早在下班前30分钟就摆上了“预约席”的牌子。当他们来后,老板娘又悄悄地把“预约席”藏了起来。母子14年没来吃面的期间,老板夫妇一直等待着他们出现,即使面馆重新装修了,“二号桌”依然如故。不仅换成了新的桌子,并且安放到了店堂的中央。老板夫妇的情深义重巧妙地在“二号桌”上凸显出来。因为母子三人在“二号桌”上同吃一碗面的故事感人,到处被传颂,人们把到“二号桌”上吃一碗面当成了一件幸福的事,“二号桌”已经成了“幸福的桌子”。
作者将一张普通的桌子与母子三人吃面的故事紧密联系起来。“二号桌”变成“预约席”,再从“预约席”变成“幸福的桌子”。这一变化过程,一方面反映了老板夫妇对母子的特别关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母子三人在这张桌子上吃面的境况变化,演绎出他们的生活不断向好的过程。
毋庸置疑,“二号桌”已不仅仅是一张桌子那么简单了,它就像电影中的镜头特写。这张桌子已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它已然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象征。因为有了母子三人在“二号桌”上特殊的吃面经历,因为有了母子三人同心奋进的感人故事,“二号桌”才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才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以至于有学生、有情侣特意从远方赶来,要到“二号桌”吃上一碗面。这既是对母子三人的一种情感认同、精神支持,更是希望自己能够从这张桌子上获取前行的信心和力量,从母子身上汲取一股精神的动力,以便在遇到挫折和逆境时,能勇敢地去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创造新的生活。“幸福的桌子”含义就在于此。
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逆境中奋进的母子,在于刻画了富有爱心的老板夫妇,更在于它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力量和对未来的无限希望。它诠释着崇高的信念,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散发着真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