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意义的小学英语活动课程P-I-E教学模式初探
2023-04-19司亮
司 亮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话题,单元内每个板块围绕单元话题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如对话、卡通、语法等。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在准确理解英语学习活动观内涵的基础上,基于主题意义优化英语学习活动设计,促进英语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助推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基于主题意义实施英语活动课程的价值
主题意义不同于主题语境,它指向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围绕主题所展开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和内容。基于主题意义实施英语活动课程有以下价值:
(一)有助于弥补课时教学的割裂现象
受传统教学思路和模式的限制,很多教师习惯于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逐课时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专注于对课时教学的设计和研究,很少对单元整体内容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忽视了课时之间的有机联系,导致单元教学中课时之间的教学相互独立,甚至割裂。
基于主题意义的英语活动课程能够突破课时教学的局限,避免如词汇课单纯学习词汇、复习课单纯复习语言知识的弊端,通过系统梳理、整合单元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学习和自我剖析,有助于解决课时教学的割裂现象。
(二)有助于勾连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
为了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开展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活动。但是,由于创设的情境缺乏真实性,难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很难激发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基于主题意义的英语活动课程中,教师会围绕主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活动中融入生活元素,更好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勾连,促进他们在生活中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用语言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英语活动课程中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尤为重要。在基于主题意义的英语活动课程中,教学场景可以是教室内,也可以是教室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自由选择与变换教学场景,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运用已有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基于主题意义的英语活动课程与传统课时教学的不同
(一)教学方式不同
在传统的课时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一般采用“满堂灌”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全程被动接受,没有时间和机会运用和内化知识,学习效率低。
基于主题意义的英语活动课程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充分凸显了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以他们为中心开展活动(陈国强 2019)。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任务,进行独立自主、小组合作及探究等形式的学习,并通过活动任务完成对学习情况的检验。
(二)教学目标不同
在传统的课时教学中,教师仅仅关注课时目标的达成度、学生在本堂课上的表现和对本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等缺少关注。
基于主题意义的英语活动课程中没有固定的教学文本,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聚焦主题,选择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并设计相关联的活动任务,让他们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学生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学习的体验和成效,不仅实现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还实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情感体验、价值观等的综合提升。
(三)教学内容不同
传统的课时教学内容是基于教材单元板块设定的教学,如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的单元第一课时讲授 Story time 和 Fun time,第二课时讲授Grammar time 和Sound time 等。教学内容来自教材,相对单一。
基于主题意义的英语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灵活,可以由教师根据实际学情聚焦主题灵活选取或自己创编,内容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四)思维含量不同
在传统的课时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示范、引导等方式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导致他们语言知识的习得绝大多数靠模仿,而练习的方式也基本上是“题海战术”,思维难以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
在基于主题意义的英语活动课程中,教师通过梳理、整合与主题相关的内容,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思维不断得到刺激,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三、基于主题意义的小学英语活动课程P-I-E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乐于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行实践探究,教师尝试构建了基于主题意义的英语活动课程教学模式。
很多人都制作过面点,如馅饼、馒头等。在制作初期,要对制作的食品有准确的定位,制作不同食品所需的食材、制作工艺和手法不同。从前期的目标定位、准备工作到后期的制作及成品的呈现,就如同英语活动课程。因此,教师借鉴“馅饼”的英语表达pie,构建了P-I-E 教学模式,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基于主题意义的英语活动课程中。
P-I-E 教 学 模 式 包 含 Planning、Implement、Evaluating 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作用和目的不同。在Planning 阶段,主要确定主题,设计主题活动方案;在Implement 阶段,主要进行活动的实施及探究;在Evaluating 阶段,主要对活动成果进行呈现、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
四、基于主题意义的小学英语活动课程P-I-E教学模式的实施
下面,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Unit 7 Chinese Festivals 为例,简要介绍P-I-E 教学模式是如何在基于单元主题意义的小学英语活动课程中应用的。
(一)Planning:聚焦主题,制订活动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英语教学应关注英语语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本单元的话题是“中国传统节日”,Culture time 板块有对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的介绍,Cartoon time 板块有对母亲节相关内容的介绍。
1.确定主题
基于对本单元话题及教学内容的深入剖析,确定课程教学的主题为“节日文化”,并适当增加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对比。
2.角色定位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观察者;学生是活动课程的主体,积极参与活动实践探究。作为活动课程的主体,学生须主动组建学习小组,适时进行合作学习,探究解决真实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胡剑辉 2019)。
3.设计目标
授课对象为五年级学生。基于学情分析,教师聚焦“节日文化”并结合本地特色文化主题设计如下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通过查询资料、阅读相关文献等方式,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来历。
(2)结合本地文化,探究苏式中秋节特色。
(3)通过调查月饼的种类及体验制作月饼的过程,深入了解苏式月饼的特点,领略本地文化特色。
(4)通过制作手工制品、绘制英文小报,感受中秋节的节日文化,提高动手能力。
(5)搜寻有关中秋节名篇佳句的英语表达,赏析并分享。
(6)以中秋节为话题,编排对话,表演情景剧。
(二)Implement:设计内容,探究活动方式
围绕主题,结合活动目标,合理设计活动内容和安排活动,充分考虑学情,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有利于其语言能力提高、情感目标达成、综合素养提升的活动内容。
1.设计活动内容
围绕课程主题,设计如下活动内容:中秋节的时间(The time of Mid-Autumn Festival)、中秋节的由来(The origin of Mid-Autumn Festival)、中秋节的饮食(The food of Mid-Autumn Festival)、中秋节的习俗(The custom of Mid-Autumn Festival)。
2.活动安排
由于活动内容及达成目标的不同,活动时间也有所不同。有的活动需要短时间内完成,有的则需要长时间去完成。
(1)短期活动:探寻中秋节的时间和来历。
Find the time of the Mid-Autumn Festival. 通过观看中秋节有关视频、阅读中秋节有关文章,发现中秋节的时间,体会古代历法的伟大精妙。
Find the origin of the Mid-Autumn Festival. 学生通过课后自主查询、收集资料,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将所了解到的知识进行汇总与整理,编写英语剧本、英语诗歌等。学生在搜集资料及编排诗歌、剧本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
(2)长期活动:寻访苏式中秋,品味传统文化。
Get to know the different culture of the Mid-Autumn Festival.了解不同的中秋节文化。可以是不同地区的中秋节文化差异,也可以是不同国家的中秋节文化差异。
Get to know the culture of the moon cakes.了解月饼文化,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如何制作月饼?
(3)节点活动:借中秋来临之际,为家人准备别致的中秋好礼。
Enjoy the Mid-Autumn Festival.基于对中秋节的了解,准备中秋节特别节目,并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参加,记录这一美妙时刻。
英语活动课程中学生的活动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个人的学习行为,如查阅资料、翻看书籍;可以是小组合作形式,如集体寻访、排练话剧;可以是亲子活动,如制作月饼、准备中秋节事宜;可以是多种形式结合,如学生在个人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享与辩论,分工与合作,从而实现效率最大化。无论采用何种活动方式,教师都只是旁观者、观察者。学生在活动形式的取舍中,不仅能够学会如何运用语言解决问题,还能够形成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三)Evaluating:呈现结果,实施多元评价
基于主题意义的英语活动课程,其成果展示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呈现成果的时间和空间也可以是不拘一格的。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是通过单元课时教学无法获得的。因此,对于活动成果的评价必然不能是单一的。
1.成果展示
对于短期活动中了解中秋节的时间和来历的活动,可以通过制作小报或者创作诗歌等形式进行展示。
对于短期活动中收集有关中秋节传说、中秋节习俗等资料的活动,可以通过表演话剧、情景剧和演讲等形式进行呈现。
对于长期活动中寻访文化差异的活动,可以通过撰写调查报告、绘制思维导图等形式进行展示。
对于中秋佳节备好礼活动,学生可以通过与家人一起制作V-log 的形式进行记录与分享展示。
2.思维提升
在基于主题意义的英语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活动内容,为了达到活动目标不断调整活动方式,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不断试错,不断推翻,再总结,这正是思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是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不同的是,在单元课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带领学生扫清障碍直达问题的终点,而在活动课程中,学生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主动思考,探求合理的解决方法。
3.多元评价
在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收获与体验不再是单一的,更不是通过一道题目的对错就能够判断的。通过参与活动课程,学生的知识面更宽,学习能力更强,思维更加活跃,团队意识更强。
衡量活动课程的标准不应单一化,而应多元化,侧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深度与广度、获得的成就等。因此,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应采取个体与集体、课内与课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2016),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实践能力等多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结语
基于主题意义的英语活动课程通过设计具有实践性、操作性、趣味性和应用性的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英语解决问题,突破了传统课时教学的局限,将课堂教学的阵地变成真正的生活场,引导他们在生活场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活动课程的实施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从他们的需求点入手,从语言的归属点着力,必将有助于提升其英语学习兴趣,拓宽其英语知识面,提高其英语思维能力,从而助推其英语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研究基于主题意义的英语活动课程教学模式是英语教学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更是推动师生双向奔赴、共同提高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