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探究
——以Unit 6 Section A Robinson Crusoe 为例

2023-04-19谭红梅

英语教师 2023年22期
关键词:荒岛鲁滨逊语篇

谭红梅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要引导他们围绕主题学习语言、获取新知、探究意义、解决问题,逐步从基于语篇的学习走向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学习,确保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他们语言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提升、文化意识建构和学会学习的成长过程(教育部2022)。《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建议教师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指出教学设计和实施要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活动,引导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围绕主题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解决真实问题,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其核心素养的目的(教育部 2022)。英语学习活动观不仅为语篇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为改善阅读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而且有利于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善阅读教学模式和现状。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升,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设计单一化、模式化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往往遵循先略读再精读的步骤,即在略读环节通过两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抓文章基本信息,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在精读环节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获取文章细节信息。这种单一、模式化的教学设计虽然有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信息,但是往往由于设置的问题类型比较单一,缺少批判性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教学主体被动化

从学习方式看,学生仍然处于跟随教师的安排被动学习的状态。传统的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没有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没有促使其形成阅读期待。

(三)教学模式浅层化、应试化

阅读教学浅层化,学生仅仅获取了碎片化信息,没有形成结构化的知识,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了阅读文本后对写作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感到无从下手。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较深,将阅读教学处理成阅读理解题的讲评课,侧重对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的讲解,割裂了文本、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加之不重视真实情境中的语言实践活动,导致课堂内容枯燥、课堂气氛沉闷。

二、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

下面,以鲁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6 Section A Robinson Crusoe 为例,展示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阅读教学设计。

(一)深入语篇研读

在以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前,教师要深入开展语篇研读。《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以语篇研读为逻辑起点开展有效教学设计;充分认识语篇在传递文化意涵,引领价值取向,促进思维发展,服务语言学习、意义理解与表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教育部 2022)。教师在研读语篇时要重点回答三个问题:第一,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即what的问题;第二,语篇传递的意义是什么,即why 的问题;第三,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即how 的问题。

What:Robinson Crusoe 的主题属于“人与社会”范畴,涉及中外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本语篇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两段节选文字,这两段节选文字出自不同章节。第一段文字讲述了鲁滨逊(Robinson)在一次探险中遭遇风暴,流落荒岛的境况。在荒岛上,虽然他一无所有,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他仍然不放弃,想方设法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基本所需。第二段文字讲述了鲁滨逊与星期五(Friday)相遇的经历。

Why:作者通过描述鲁滨逊漂流到荒岛上遇到的各种生存难题及自己想方设法生存下来的奇迹,使读者明白要想在绝境中生存,主人公需要具备优秀的个人品质,如聪明、勇敢、积极、乐观、永不放弃的信念等。读者在叹服于鲁滨逊精神品质的同时会反思自我,提升自我。

How:语篇使用的是第一人称,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有切身感受。语篇中的语言简单易懂,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语篇中共出现了5 种时态:现在完成时、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和现在进行时。作者在描述不同境况时运用了不同的时态,准确表达了主人公不同的生活状态及心理活动。现在完成时是本单元的主要语法,其在表现鲁滨逊从一无所有到通过自己的劳动、智慧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上准确而有效。

(二)确定教学目标

在深入研读语篇后,教师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获取并梳理鲁滨逊流落荒岛后获取生活必需品的有关信息及救助星期五的经历;建构主人公荒岛生存的结构化信息图。

基于结构化知识,描述与阐释鲁滨逊在荒岛生存下来及发现并救助星期五的细节过程;分析推断鲁滨逊能够生存下来的深层原因。

推理与评价鲁滨逊面对困难时的生活态度及个人的优秀品质并能进行自我反思与提升。

对回到英国后的鲁滨逊和星期五进行模拟采访,了解他们在荒岛上的生活和相遇经历并撰写一篇新闻报道。

(三)阅读教学设计展示

依托Robinson Crusoe 这一语篇,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层面设计教学活动。

1.学习理解类活动

关于学习理解类活动,教师要把握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的要求。教师通过感知与注意活动创设主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学习期待。在此基础上,教师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活动,从语篇中获取与主题相关的文化知识,建立信息间的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感知并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书的封面直接获取信息,如书名、主要角色、作者及从封面可以看到的故事情节等。鉴于文本的两段节选文字趣味性不强,教师在阅读教学前让学生观看电影《鲁滨逊漂流记》片段,让他们产生代入感,激活其已有知识,引导其更好地体会主人公的生活状态。由于文本的两段文字节选自不同章节,时间跨度大,教师在两个语段的前、中、后加入一些衔接性的语言,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语篇作铺垫,使他们在已有阅读经验和学习主题之间建立起关联,形成学习期待。比如,在第一段前铺垫:“鲁滨逊是一个热爱乘船四处旅行的人,但不幸的是他遇到了大风暴,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样的铺垫也为本堂课后的家庭作业作了准备。以上设计都是通过感知与注意活动为学生创设的主题情境。

其次,引导学生通过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活动,从语篇中获取相关知识。在讲授第一段时,教师采用勾选的方法让学生梳理鲁滨逊从流落荒岛时的一无所有到就地取材从船上拿到的物品及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所创造出来的物品。在讲授第二段时,教师通过排序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并理解语篇大意。勾选和排序是学生获取并梳理语篇信息最简单且易操作的学习理解类活动。

“How could Robinson survive on this island?”是基于文本的问题。通过小组活动,学生的答案会经过概括与整合而更加全面,从而有助于建立鲁滨逊生存下来的知识结构图。答句如下:

He has built a small boat.

He has brought back many things he can use.Food and drink,tools,knives and guns.

He has built a house.

He has used his gun to kill animals and birds for food.

He has learned to grow fruit and vegetables.

He will not give up.

答句基本上使用的是现在完成时。这一时态的使用准确体现了鲁滨逊从刚到荒岛上的一无所有到通过自己的劳动、智慧解决自己生活所需的过程和结果。现在完成时是本单元的语法内容。教师让学生在答句中感知并理解现在完成时所表达的语法含义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对于其他几种时态,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理解、体会。以“He will not give up.”为例,一般将来时表现了鲁滨逊的坚定决心及对未来获救充满希望。

2.应用实践类活动

关于应用实践类活动,教师要把握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深入语篇的学习活动的要求。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基于所形成的结构化知识开展描述、阐释、分析、应用等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巩固结构化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地使用现在完成时,教师设计问题:What else has Robinson done to make his living better and better?学生的回答如下:

He has kept / trained some animals,like goats and a parrot.

He has made a table,a chair,some baskets and even pots.

He has made new clothes from the animal skins and made a light by using the fat of the animals.

He has also learned to grow corns and succeeded in making bread to eat.

《鲁滨逊漂流记》是初中语文必读书目,这个活动的设计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的语言文化知识,促使其更好地内化和运用现在完成时。鲁滨逊为了能在荒岛上生活得更好,在岛上养了山羊,这样他就有羊奶喝了;他驯养了鹦鹉,这样他就可以和它对话、交流;他做了很多家具,甚至成功地做了陶器,这样他就有热水喝了;他还用动物的皮毛做了衣服,用动物的脂肪点燃做灯照明;他甚至还成功地用玉米面做出了面包。书中这些情节令人印象深刻,加之词汇简单,因此,对学生来说用现在完成时进行转化输出并不困难。这样设计也为之后探究鲁滨逊能够在荒岛上生存下来的深层原因及他的个人优秀品质作了更加充分的铺垫和准备。

在知识建构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利用教师给出的关键词自己建构Robinson Crusoe 的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这一活动层次属于描述与阐释,有助于学生内化语言文化知识,加深对文化意涵的理解,巩固结构化知识,从而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在此之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并判断鲁滨逊能在荒岛上生活二十多年的深层原因。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活动,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营造乐学、善学的学习氛围。

3.迁移创新类活动

关于迁移创新类活动,教师要把握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的要求,引导学生针对语篇背后的价值取向、作者及主人公的态度和行为,开展推理与论证活动。通过分析和思辨,评价主人公的行为,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从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等,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促进能力向素养转化。

在讲授语篇的第一段时,除了基于语篇的问题外,教师还为学生设置了几个深入语篇的问题。比如,鲁滨逊是怎样解决喝水问题的?他怎样才能获救?他是怎样种植水果、蔬菜的?这些问题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在讲授语篇的第二段时,教师以问题“How did Robinson feel when he saw the marks of another man’s feet on the island?”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Who else is on my island?”和“How long have they been here?”两个句子,深入体会鲁滨逊在荒岛上看到另一个人的脚印时的感受。这是一个深入语篇的问题,活动层次为推理与论证,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推断并感受鲁滨逊 当 时 的 心 理 活 动 :He felt surprised,shocked,worried and afraid. He thought he was the owner of the island.(他会感到吃惊,担心和害怕,他认为他才是这个岛的主人。)

“Why did Robinson decide to keep Friday with him?”是一个超越语篇的问题,活动层次为推理与论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推理鲁滨逊这一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精神需求。学生的回答如下:“Because Robinson really needs friends to talk with so that he wouldn’t feel lonely anymore. And Friday also helped him a lot.”作为人之常情,我们都需要结交朋友来消除自己的孤独。鲁滨逊在荒岛上独自生活了二十多年之后才遇到了星期五,他的这种需求与渴望更是如此。更何况星期五在生活中也给了他很多帮助,这也让他在荒岛上的生活变得轻松、有趣。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则是人的精神需求。鲁滨逊之所以能够在荒岛上生存下来,他所做的一切不懈努力,从解决自己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到用枪来保护自己的安全,都是为了满足作为人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而拯救星期五,教他说英语,与他共同生活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在经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对鲁滨逊的精神品质进行探究。“What do you think of Robinson Crusoe?”是超越文本的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针对语篇背后的价值取向与主人公的态度和行为,通过分析和思辨,对主人公进行评价,并要求学生阐述相关依据。

学生的回答如下:

(1)clever&creative(He has learned to grow fruit and vegetables. He has made a lot of things with his hands.)

(2)hard-working(He has cut down trees and built house.)

(3)strong-willed(He never gives up.)

(4)hopeful(He will wait for another ship.)

(5)brave(He lives on the island alone and he kill animals and cannibals.)

(6)positive(He has lost everything,but he has not lost his life.)

(7)kind(He saved Friday.)

...

在经过前面一系列教学活动后,学生对鲁滨逊的精神品质有自己的分析和思考:他聪明且富有创造力,他学会了种植水果和蔬菜,学会了制作各种家具、陶器,甚至面包等;他勤劳肯干,凭一己之力建造了三处房屋;他意志坚定,从不放弃;他对未来能够回到英国充满希望;他勇敢无畏,独自在荒岛上居住并帮助星期五杀掉了食人族等。这一活动的设计启发了学生思维,激发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其对主题意义的理解。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鲁滨逊的哪些精神品质会给他们带来鼓舞和激励呢?这一活动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提升,理性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从而促进能力向素养转化。

为了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语言做事情,教师在课程最后设计了模拟采访活动:想象在1686 年12月19 日,鲁滨逊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荒岛生活后终于回到了英国,他和星期五刚到英国就引起了轰动,记者纷纷上门采访他们的传奇经历。活动要求学生4 人一组(2 名记者采访鲁滨逊和星期五);记者采访的问题可以参照教师提供的,也可以自己想象;可以是基于3a 的语篇内容,也可以是超越语篇的内容。

eg.

(1)How long did you stay on the island?

(2)How did you get food and water?

(3)Where did you live?

(4)How did you get to know Friday?

(5)What did you do together?

(6)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life on the island?

...

在采访活动后,继续引导学生根据采访内容写一篇新闻报道。在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了新闻报道的评价标准:标题是否能够吸引大众眼球;报道是否有清晰的开头和结尾,是否使用了第三人称,是否涵盖了采访中的问题,是否使用了恰当的句型和丰富的词语,单词拼写、语法、标点是否正确等。

以上两个任务都属于迁移创新活动中的想象与创造,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

在教学设计的最后,教师设置了两项家庭作业:第一项是必做作业:根据图片及问题的引导提示,简单介绍Robinson Crusoe 这本书。

(1)What’s this book about?

(2)Who is the main character?

(3)What happened to him?

(4)What has he done to survive?

(5)How did he save Friday?

(6)Why do you like this book?

第二项作业是选做作业:在课余时间阅读Dr.Flocter 这本书,并完成阅读任务单。这本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生物学家,他在丛林中遇到了很多危险,但是每次都能急中生智,化险为夷。他的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呢?同为探究主人公的优秀品质,这个阅读任务与Robinson Crusoe 是有关联性的。

三、总结

Robinson Crusoe 的阅读教学设计建立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通过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探究主题意义的情境,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成为意义探究的主体和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和语言发展水平,设计了由浅入深、关联递进和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围绕主题学习语言、获取新知、探究意义、解决问题,逐步从基于语篇的学习走向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学习,从而确保其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建构文化意识并学会学习,达成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荒岛鲁滨逊语篇
勇闯荒岛
鲁滨逊真的有问题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荒岛求生
荒岛求生记(第二站)
鲁滨逊漂流记
叮叮猴荒岛历险记
《鲁滨逊漂流记》与《老人与海》中关于“孤独”的比较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