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阳泉方言指示代词扩展用法研究

2023-04-18史子豪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冠词阳泉助词

史子豪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

阳泉位于山西省东部,其方言属于晋语方言区。“这”“那”是阳泉方言中最基本的指代词,具有指示和称代功能。关于“这”“那”的研究,普通话和方言均有研究,普通话在这一方面成果较为丰富,具体到晋方言领域,对“这”“那”大多关注其基本的指代功能,如延俊荣、刘芳[1]、乔全生[2]、杨增武[3]等学者的论著,将其放到指示代词的大类中进行描写,而关于非指代用法等延展功能的研究较少。前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参考,本文将结合语料,对阳泉方言中的指代词“这”“那”的扩展用法进行深入探讨。

“这”“那”作为阳泉方言中最基本的指代词,除了最基本的指代用法外,还发展出许多非指代用法,这些用法包括“这”“那”在句首时的连词功能,在与名词连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冠词化倾向,以及与结构助词的转化关系等。

一、“这”“那”的冠词化用法

现代汉语和各方言中是否存在冠词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传统观念认为汉语是无冠词语言,但众多学者通过对普通话和不同方言的研究发现,汉语不一定是无冠词语言,至少在语法功能上普通话和部分方言的指代词已经表现出了冠词功能。吕叔湘[4]最早注意到这一现象,指出“这”“那”已产生弱化用法,并将其总结为“这”“那”的冠词性用法,其中“那”的冠词性用法比“这”要更为常见。钱乃荣[5]对上海话中指代词“个”进行分析,指出“个”与名词连用,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英语的定冠词,具有定指的作用。方梅[6](2002)通过对北京话中语料的整理,指出北京话中的“这”在诸多用例中已经适合分析为冠词用法而非指代用法。刘丹青(2008)结合日耳曼语族相关语言实例,对冠词的演变过程做出总结,指出冠词不是天生的虚词,而是由指代词虚化而来。同时他也指出:“判断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是否有冠词,不能单靠词形,还要观察分析其语义、话语功能和句法表现。假如考虑到这些因素,则汉语不一定是无冠词语言。”[7]胡邦岳[8](2019)在 Greenberg (1978)、Himmelmann (1996)、Chen(2004)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冠词化路径总结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指示词阶段、定冠词阶段、非类指标记和类指标记。

陈玉洁(2010)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判断冠词的标准:“1. 在表达有定意义的名词性成分中强制性出现;2.可用于依赖语境和普遍共享知识获得有定地位的对象,或用于世界上唯一存在的对象,如‘太阳’之前。”[9]结合上述标准,我们认为,阳泉方言中的“这”“那”指代义弱化,已经发展出冠词化用法,其冠词性用法主要出现在“这/那+名词”的构式中,这类名词主要包括专有名词、普通名词以及独一无二的名词前。

(一)这/那+专有名词

与专有名词连用时,“这”“那”不能够替换为“这个/那个”,此时已经不表示具体的指示称代义,专有名词也并不表示单个的个体指代,而是与“这”“那”共同构成一个通指标记,表示群体概念。例如:

(1)你也不看看当年那日本人进来都干唠了些甚事。

(2)谁说这先进标兵是好当的?

上述例句中的“日本人”“先进标兵”并不是对具体的单个个体进行指代,而是表示具有其后名词属性的一类人,如例(2)中的“先进标兵”并不指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说具有“先进标兵”这类特征的群体,“这”“那”在其前的指示作用微乎其微,此时具有冠词的功能。

(二)这/那+普通名词/名词短语

与专有名词类似,这些普通名词不表示个体概念,而是表示类指概念。这类普通名词包括定中短语、部分“的”字结构等,“这”“那”与这些普通名词共同组成一个类指成分。例如:

(3)那不念书的能和你们这些念书的比?

(4)老王真的是比那牛还要犟。

(5)这研究生毕业也不好寻找工作了。

(6)这人你也不能太老实,要不然要吃亏。

上述案例中的“不念书的”“牛”“研究生”“人”都不是指具体的某个个体,而是指一类对象,具有冠词的功能。

(三)这/那+独一无二的名词

这一类独一无二的名词主要为生活中不可复制的名词,例如:

(7)快给咱拉上帘帘(窗帘),这太阳快给人晒死呀!

(8)今黑夜这月(月亮)才明了呀。

“太阳”“月”都为独一无二的名词,而指示代词不能用于独一无二之物,但是冠词则多用于独一无二之物,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阳泉方言“这”的冠词化倾向。

正是由于“这”“那”失去了指示义,因此,其存在与否对句子意义不会有太大影响,将其删除之后,句子意义也不会发生改变。此外,从语音形式看,“这”“那”的读音也已弱化,语调变轻,音调也变短,区别于表指示时的读音。这些实例都表明阳泉方言中的“这”“那”虚化程度不断加深,已经发展出冠词性用法。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冠词化用法与形态较丰富的语言相比还有较多不完善之处。比如,并不是在所有定指名词前都要强制使用,在句法中可有可无,即使删除“这”“那”,也不会对句子意义产生什么影响,句子仍可成立,这与形态演变较丰富的印欧语中冠词使用的句法强制性有明显不同。其次,就是这种冠词性用法中冠词的位置多限于句首,位置不自由,句法功能受限,并不能作其它成分。因此我们认为,阳泉方言中的“这”“那”的冠词化用法还处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处于不成熟阶段。

二、“这”“那”与结构助词的共通性

指示代词与结构助词在语法方面具有共通性,“这”“那”出现在定语位置时,其功能相当于结构助词“的”。段德森[10](1992)对古代汉语中指代词“之”“其”转为结构助词的情况进行了总结。石毓智[11](2002)对现代汉语量词、结构助词和指示代词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在一定条件下,三者可以相互转化。关于结构助词“的”的语法功能,吕叔湘、朱德熙作了很好的分析总结,其中吕叔湘将“的”在句法中的功能总结为名词性领属定语、形容词性定语、动词性关系从句、状语标记和补语标记五类。其中与指示代词相关的主要为前三类,我们结合吕叔湘对于“的”的分类以及其他学者对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分析,考察阳泉方言中“这”“那”与结构助词的关系。

在阳泉方言中,当“这”“那”与其它定语性成分共现时,不论是在位置还是句法功能上,都与结构助词“的”功能相同,这类定语性成分主要包括体词性定语成分和谓词性定语成分两大类。

(一)体词性定语成分+这/那

体词性定语成分主要分为名词、代词、形容词三类,名词包括地点名词、时间名词、表人名词、事物名词等;代词主要指人称代词;形容词主要为状态形容词,但仅限部分状态形容词。

1.名词+这/那

a.地点名词+这/那

(9)你以为,南京这/ 那房价也不低了。

(10)村里这/ 那人观念还是不占不行。

(11)饭店这/ 那饭肯定好呀!

上述案例中都为地点名词,“这/那”均可换作“的”,此处起结构助词的功能。

b.时间名词+这/那

(12)年时去年那形势能和今年一样?

(13)以前生下那人都能吃苦。

(14)这趟现在这学生可不好管了。

(15)今天这饭做得真难吃!

上述几例均为时间名词,“以前”“年时”都指代过去的时间,因此只能和表远指的“那”进行搭配使用,“今”“这趟”时间维度上相对较近,因此与“这”进行联用,意义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c.表人名词+这/那

(16)刘翔这/ 那成绩放在外国也是在前头了。

(17)老王这/ 那身体可算不赖的。

还有一类表人名词由定中短语构成,前后为修饰关系用来代指某人或某一类人。例如:

(18)红衣裳那人你知道不?

(19)你克去卷发小那家里看来没?

d.事物名词+这/那

(20)厨房高头上面这/ 那牛牛虫子多的数也数不完。

(21)我不待见喜欢他家坎肩背心这/ 那颜色。

2.代词+这/那

代词主要指人称代词,单复数均可与指代词相搭配,主要出现在主语位置,也可出现在宾语位置。例如:

(22)他这/ 那病也不唠不知道能不能治好。

(23)听你这话能干成甚唠了?

(24)他家这/ 那饭一直就是这风格。

(25)这不是我这/ 那毛衣?

(26)我这身体不好,恩你们就得趁对注意了。

(27)你这耳朵是听不清?叫半天都不答应。

(28)我这学生可占优秀了,都能拿下奖学金。

这类代词做主语时,作领属定语,与其后修饰的名词不管是可让渡关系还是不可让渡关系,指示代词都在其中起定语标记的作用。如例(26)(27)中的“身体”“耳朵”都具有不可让渡性,但指示词仍然可以起到助词“的”的作用。这种情况虽然可用指代词也可用“的”,但与用结构助词相比,使用指代词具有更强的主观义,能够表达说话人对某人或某事羡慕、赞扬、不满或抱怨等多种思想感情,语用功能较丰富。如例(27)中表达说话人对所述对象的不满,例(28)表达了说话人对自己学生的赞扬。如果将这些例子中的指代词换为“的”,尽管在句法和语义上都可成立,但仅仅是一种客观陈述,语用色彩与主观义同指代词相比较弱。

3.状态形容词+这/那

形容词定语成分与“这”“那”相联用时仅限于部分状态形容词,性质形容词特别是双音节词语与其后中心语使用时,通常只能使用“的”,指代词在此失去了结构助词的功能,但是在部分状态形容词中,指代词也具有结构助词的功能。例如:

(29)软乎乎这/ 那饭吃上就好啦。

(30)大眉六眼眼睛大这闺女才精干了呀!

(31)鬼迷日眼鬼鬼祟祟这/ 那人我就不喜欢。

上述例子中,指代词起结构助词的作用。但是仅限于部分状态词,如不能说“厚厚这/那衣服”“水灵灵这/ 那姑娘”等,并且在使用时其位置通常只能在句首。总体说来,形容词与指代词相联用起结构助词作用的情况还非常受限,不像名词、代词成熟。

(二)谓词性定语成分+这/那

这类谓词性成分主要由主谓、动宾短语或动词性词语构成,其后的指代词起结构助词的功能,两者可相互替换,例如:

(32)你吃饭那碗在哪放了?

(33)判卷那老师今天没来。

(34)我上班这地方不赖哇!

(35)念书这钱也让他给挥霍了。

(36)军小开车那厂也给倒闭啦。

上述案例中,谓词性成分都为动词性词语,但并不是所有动词性词语和指代词组合都具有结构助词的功能,在这类组合式动词性词语中,指代词还可以替换为结构助词,但在由光杆动词构成的情况中却不可以。

在光杆动词与指代词搭配的场景中,用“的”而不用“这/那”,例如:

(37)买的书我看看哇?*买那书我看看哇?

(38)做的饭比外卖香。*做那饭比外卖香。

(39)你喝喝这熬的粥。*你喝喝这熬这/ 那粥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起结构助词功能时,“这/ 那”的指称功能已经不同,“那”的远指意义已经接近弱化和消失,如例(35)所描绘的是一个近指语境,此处用“这”“那”均可,“那”作为远指代词的指代义已经非常模糊,但“这”的近指功能还有所保留,总体说来,可用“这”的地方通常只能用“这”,但在使用“那”的场景中两个代词都可使用,“那”的功能更接近于结构助词。

此外,在阳泉方言中还有一类情况,就是在无核关系从句中,定语成分作中心语隐含结构,意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字短语”,在这种情况下指代词也起结构助词的功能,兼作转指性名词标记。例如:

(40)我这比你那好。

(41)你这/ 那车不赖。

(42)你上回说那叫甚来呀?

此类例句中的“这/那”可以替换为“的”,若不使用指代词时,必须补进“的”,如不能说“你车”这种结构。因此,我们认为,与普通话相比,阳泉方言中的“这”“那”和结构助词有着更强的语法共性。这一现象也与结构的重新分析有关,“这/那”和定语性成分相搭配,最初并不是直接成分,由于其总是出现在结构助词的位置,基本指代义逐步弱化,句子的切分关系也发生转变,其意义和语法身份发生变化,重新分析为新的结构,最终使“这”“那”具有了结构助词功能。

三、“这”“那”的连词功能

(一)“那”的连词功能及其成因

阳泉方言中的“这”“那”同样具有连词功能,这一用法多出现在单句句首或几个分句的句首,对前后的句子进行连接,承上启下,起到话语连接的作用。其中,“那”的连词化要比“这”更加明显,具有不对称性。

1.“那”作连词时的表现

连词是一种语法手段,用来连接小句或句子,并表明其中的语义关系。连词的词汇意义较虚,在语用上主要起连接作用,句法位置上多出现在主句或分句句首,“那”在阳泉方言中的某些语境下与连词在上述方面基本相同,因此我们认为“那”已经发展出类似连词功能的用法,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也有引证。例如:

(43)你要是不好好学,那你完唠之后就受苦哇。

(44)——广州夏天可热了啊!——那不行就在太原哇。

上述例句中的“那”位于句首,但不作任何句法成分,其后的人称代词是真正的主语。语义上,“那”对“不好好学”和“夏天可热”进行回指,并由此引出相应的评论和结果推断。例(43)暗含条件语义关系,而例(44)的语义关系或为因果,或为条件,具体需要依据语境进行判断,但不管其为何种语义关系,这种虚化的句子逻辑关系都为“那”的虚化创造了条件,其指代功能弱化,在句法上也不作任何句法成分,而是对前后句子进行衔接,具有了连词的功能。

如果说上述两例中的“那”还可当作回指代词,仍然可在其中找到指代对象的话,那么在如下例句中,就不应再将“那”分析为回指代词,因为其所回指的对象已经非常模糊,近于消失。例如:

(45)那俺走呀啊,你快不用送啦。

(46)——他老婆也不在啦,就留下这老汉啦。 ——那老婆不在,孩也不在?

(47)——孩也是受累着啦,你看看瘦成甚啦。 ——那他长时间不休息,可不是顶不住。

上述例句中,“那”位于句首,其回指意义已经消失,“那”在此处仅起连接作用,不作任何句法成分。“那”在此处是以语法手段而不是结构成分所出现,因此,这时宜将其分析为连词。

2.“那”发展为连词的原因

关于“那”发展出连词功能的原因主要有语法化和省略说,在此我们赞成语法化的观点。指示代词语法化为连词具有共性,Dieseel(1990)对指示代词语法化的目标进行了总结,指出句间连接词是指示代词语法化的其中一个目标。张伯江、方梅(1996)也指出:“句与句之间表示连接作用的“那”是由句首作复指代词的“那”虚化而来的[12]。连词具有连接功能,而“那”作为代词如果发展为连词就必须具有连接功能,这种连接功能多来自于其回指性。“那”可以对前文中的人或事进行回指,这种回指也间接为前后句子提供了关系,使前后两句具有了衔接性,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那”的词汇意义逐渐发生磨损,而指示对象也可虚可实,当指示对象由具体的人或事转变为抽象的逻辑关系时,“那”的意义也进一步虚化,位于句首的位置也为其虚化创造了条件,最终发展出连词功能。

(二)“这”在连词功能上的趋向性

与“那”相比,“这”的连词功能并不是很明显,在虚化作连词的句子中,不论是数量还是频率,仍然以“那”为主。不过在一些“这”作回指的句子中,部分具有连词的功能。

(48)你要是出耶个甚事,这恩你家里人咋弄呀?

(49)跟你说哇,要是不注意卫生,这万一生唠了病,难受死!

上述两句中的“这”分别用来回指上文中“出事”“不注意卫生”,但是从整个语段来看,去掉“这”后,句子意思并不会有任何改变,在性质上更接近一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暗含有“如果……就”的语义关系,去掉后句子的连贯性就被破坏,在这一点上与“那”相同。不过与“那”的连词化程度相比,“这”的这一功能还很受限,不论是其自身所表示的前后语义关系抑或是前后连接性上都不如“那”清晰,在“这”“那”均可用的句子中,使用“那”的句子要更加自然。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阳泉方言中的“这”并没有虚化为真正的连词,只是表现出一种向连词虚化的趋向性。这也与“这”作为近指代词有关,“这”在指示上更加清晰,可感知性更强,因此在回指内容上更加清晰和确切,相较于“那”在回指上的模糊性更不易发生虚化。

结语

晋语方言区阳泉方言指示代词“这”“那”功能丰富,除基本的指示、称代用法外,在语言的具体使用过程中,逐步发展出冠词化用法、结构助词功能以及连词化用法,虚化程度明显。但“这”“那”由于自身意义的差异,其虚化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普通话以及各地方言的指示代词中均存在指示代词虚化现象,但不同地区虚化快慢以及其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异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冠词阳泉助词
冠词(一)
阳泉农业 开辟“硒”望富路
山西农大共建阳泉富硒机构
有无冠词 意义大不同
阳泉:绿色防控 统防统治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冠词讲与练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阳泉 草书赋》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