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
2023-04-18高慧丰
高慧丰
(山东医药技师学院,山东泰安 271000)
面对毕业生市场趋近饱和的形势,提升学生竞争力成为职业教育学院首要关注的课题。学院应该努力探究制定能够提高学生就业意识、就业能力的可行性措施,将培养优秀人才作为学院的教育定位。结合各行业的实际发展方向与现状,改革教育教学思想。探究适合学生发展、符合市场和企业个性化需求的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发挥职业教育的各项优势。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体实施措施。
一、建立面向人力资源市场的动态专业调节机制
为了提升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力,职业教育教学在专业设置方面就应该以职业为基本依据。职业教育教学必须明确每个专业的职业定向,这样才能根据职业需求梳理专业目录,给学生以清晰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例如烹饪、护理等能够以职业为导线设置专业,但有些专业并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如电子商务以行业为专业方向,而玩具设计与制造则是以产品为依据进行专业设计的。教学专业的杂乱会造成学科重复,从而浪费教学资源,学生也得不到更深入、专业的教学指导;也可能造成专业覆盖面不足,降低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力。
因此,院校应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对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其具体途径有:其一,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市场的需要,调整职业设置方向,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做好市场调研,将最真实的数据录入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具有直接参考价值的数据图表。其二,以其他学校相应专业设置情况为参考进行专业设置。取长补短,通过学校间的交流沟通打造更高效的教学结构。
总之,以人力资源市场动态调节专业设置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但这个过程需要学校付出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为就业分析搭建完善的平台,持之以恒地建设专业设置系统。职业学校以此设置专业,学生也可以此为依据进行专业选择,从而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二、以职业能力标准开发与课程体系重组为核心,开发大类专业教学标准
(一)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定位专业
专业的定位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所以,职业学校在设置专业教学标准时要明确每个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随着科技与社会不断进步,职业教育应该与时俱进,以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通过对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将专业布局与市场有机结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首先,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定位专业要保证其准确性,职业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定位专业,避免在职校大众化发展的浪潮下陷入雷同化、专业集中度低的怪圈中。专业定位的准确性越高越能突出职校的办学特色,此时,学校再结合就业方向尽力进行专业设置定能高度贴合市场需求、满足人才发展需要,从而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其次,以职业生涯为目标定位专业还需要注重其实践性。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地方就在于其非常注重教学实训与活动实践。目前一些职业学校为了提升就业率会陷入“以热门专业为导向”进行专业定位,导致专业师资力量和办学经验无法同步,从而教学陷入理论化缺乏实践经验的僵局,既浪费有效的教学资源也没有取得相应的教学成果。
所以,职业学校要对市场进行了解并把握,将“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方针贯彻到专业定位,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创办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以提升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二)开发专业所面向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
为了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学校就要有一整套完整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努力基准线。在开发专业所面向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时学校要注意标准的系统性、创新性、权威性以及科学性[1]。开发符合国家职业能力标准的系统必将极大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就业能力标准主要分为专业技术水平标准和就业创业能力标准两个方面。
首先,职业学校应该将专业技术水平标准彻底渗透到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学生对专业技术有充分认识,通过标准找到自身的不足,查漏补缺,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能够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专业技术是为学生未来就业发展铺平道路,而创业能力标准则可以拓宽学生的职业岗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机遇。就业是一个获得、维持、重新选择、获取新岗位的一个动态循环过程,其中不仅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就业能力还需要学生拥有过硬的创业能力,以此更好地适应如今经济多元化发展的社会。
职业能力标准能够很好地规范学生的学习内容,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职业岗位方向,专精攻克难点。职业能力标准也是学生成长的参考线,专业的标准能够成为学生的导师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不断努力,明确自己的位置。
(三)建立结构合理、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职业教学体系的核心要素,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课程结构,能够很好地将就业导向教学模式落地实施。只有建立结构合理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才能顺利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构建多元化的文化课程体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课的多元性正符合这一趋势。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课程在另一方面也要和普通文化课有所区分,前者应该更具有适用性、职业性和生活性。适用性是指文化课内容要服务于生活实践,能够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性是指课程内容要着力于职业发展需要。生活性则是要求课程能够将生活技能纳入课堂。第二,依据职业发展规律对专业课程进行重组,以提升其与职业岗位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不局限于只是相关,而是要彻底突破学科边界,将工作任务作为参考,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其职业教育性质。
所以,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关注重点从知识学习转移到工作任务完成,提升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开发核心普通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标准
对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创业能力有系统的标准之后,职业学校还要关注课程标准,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规范学校的教学制度。课程标准设置包括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框架以及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教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探索以课程标准为主线,有利于形成具体的课程思想。以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学专业性,这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课程标准设置也要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文化课程标准的设置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及授课模式。文化课理论知识集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活泼的文化课堂。此外,教师要深入探究文化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根据实际学情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编排,以达到课程标准。其次,专业课程的标准开发则应该围绕工作任务展开,以项目为载体,提升学生对工作任务的关注度。专业课程标准的设定要以近几年围绕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其中的理论知识不必建立严格的系统性,一切应服务于学能力构建。过于系统化的教学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对专业课程学习失去兴趣。
课程标准的开发一方面要照顾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还要将社会的现实需求和就业方向考虑在内。例如,就业要求的资格证书,在课程标准设置时可以有意识地融入相应资格证书获得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以促进学生就业与发展。
四、开发富有职业特色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师课程开展的重要工具,所以,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学教育改革应该关注教材体系的开发,提供一个完善的教材模式,提升师资团队的教学质量。当然,教材并不等同于课本。课本是教材的一部分,教材不应该是静态、单向地进行知识阐述,而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导向,学生以完成项目为目标,调取身边一切有用资源完成职业能力的发展[2]。而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所运用的载体都可以成为教材。职业学校要善于整理分析这些内容,将其系统化。通过教材体系的开发完成其立体化、多样化,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并能熟练掌握知识的运用方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助教光盘、仿真软件等信息化教材的导入,促进教材体系的多样性。例如,虚拟仿真教学VR发动机互动拆装仿真教学软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支队教学大屏幕进行现场操作演示,而学生能够通过VR进行模拟训练。教师在中控系统中能够完成实时监管、观摩,完成对学生实训状态的及时指导。信息技术的融入极大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它并不能完全取代真实情境的教学。所以,职业学校大力完善教材体系,使每一种教材、教学模式的优势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五、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平台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应该局限于教材的创新,还应该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将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更贴近职业岗位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丰富教材内容是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一环,但是,如果只是靠每一位教师进行大量教学资源的开发不仅力量有限,而且会容易使教学资源单一化,造成重复劳动的现象。所以,职业学校要着重完成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鼓励每一位教师对课程深入钻研,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通过完善的网络系统上传自己的劳动成果,一方面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成就感,另一方面学校也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众多优秀的课程会让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为单调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在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学校要做好质量把控,建立高质量的资源库。
六、建立就业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对教师教学成果、学生学习水平以及学校管理质量的一个反馈系统,它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想取得本质上的转变,就不应该忽略评价体系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当对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教师教学评价指标等内容做系统的建设。评价体系要拥有内驱力,在其运行过程中,教师能够自觉地完成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新模式,学生能够主动地追求学习水平提升。
例如,将“作品”考核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主要考核方式,通过学生制作的产品水平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于教师的课堂评价,则应该收集来自学生、教师以及课程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结果三个方面进行评价,避免课堂形式化。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预留充分的实践、推论、思考时间,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认识课程内容对未来就业的重要性,熟练掌握知识的运用技巧。
七、加强就业导向教学模式支持体系建设
产学合作、工学合作等是就业为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有效途径。而这种模式的实施需要完成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教学体系的改革。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创造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师资力量的储备是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3]。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体系建设对实训条件有很高的要求,但教学模式改革成功会给学校带来更多效益。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体系建设具有其复杂性,它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需要做到计划周密、考虑周全,尤其配套设施的准备与设计及时跟进。它还具有长期性,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首先教学理念的转变就需要很长时间,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到教师的授课模式,再到学校的管理手段,需要逐层深入。其次课堂中师生的任何一个行为都需要跟随教学理念进行改革。此外,由于班级规模较大,对教学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学校要做好长期改革的心理准备,循序渐进逐步推进。据资料调查,西方国家花费100多年的时间才成功从讲授型教学模式转向活动型,所以,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需要学校坚定信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做好硬件及模式构建,不断努力。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学校要注重教学课堂标准以及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标准的建设,规范教学模式,此外,还应该完善评价体系、教材体系以及资源共享平台,为此教学模式的实现提供“软件”支持。职业学校还要注重专业定位以及专业设计,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科学的学习平台,学生能够更具针对性地提升职业技能,为走入社会做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