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音乐表演“4+2”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23-04-18周永红
周永红
(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重庆 408000)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召开,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据此,音乐表演专业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寻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4+2”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
2019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地方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在应用型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整体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专业课程设置还不够合理,重技能、轻综合素养;教学模式不够灵活,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实践;教师教育教学理念陈旧,学生的能力无法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跨学科、双能型师资严重欠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不够,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创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音乐表演“4+2”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文科背景下音乐表演专业如何做到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等教育教学的时代要求,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做到“四能二突出”——四能:能登舞台、能作策划、能搞创作、能服务基层文艺;二突出:主专业突出、跨学科整合能力突出。
(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和岗位意识
人才培养,德育先行,将思想教育贯穿专业学习全程,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就业观念,让学生认识到用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既是责任担当也是个人价值体现。培养学生的专业信心,让学生认识到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促进文化大繁荣,音乐专业学子责无旁贷。
(二)提高学生跨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用能力
音乐表演专业的现状是毕业生具备演唱或乐器演奏等单一学科知识和技能,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促进专业相融、打通学科壁垒,夯实本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开设新课程、讲座、第二课堂活动等,丰富相关知识,培养相关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实践是检验表演类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的舞台实践机会太少,专业实践能力不足。“4+2”人才培养模式坚守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构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实实在在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文艺团体、社区文艺工作站合作,打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结合社会文艺需要,专业实践课和真正舞台表演接轨,夯实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类实训实践课程。积极承担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常规演出、新媒体传播等任务,合作编排、创作节目,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机会,为培养多元化应用型表演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音乐表演“4+2”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打造复合型优秀师资团队,以多元化、跨学科的学术视野,重构新文科背景下的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民满意、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表演人才。
(一)理论研究:多维度整合人才培养理念
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结合办学特色,制定服务地方,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音乐表演、创编和教学能力,能够在专业文艺团体、文化馆站、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等专业领域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及管理等相关工作,能在文化自信、乡村振兴战略中,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理念。
(二)“4+2”应用能力指标体系构建:构建新文科背景下音乐表演人才应用能力指标体系
通过国内—国外、校内—校外、历史—现状—未来等维度,对相关文献和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各时空背景下音乐表演人才的能力规格标准及达成路径,总结并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符合时代需求的音乐表演人才应用能力指标体系。培养学生不但要“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会”(会唱、会奏、会跳、会演),还要“四能”(能登舞台、能作策划、能搞创作、能服务基层文艺)、更要有“二善”(善于挖掘、善于传承),“二突出”(主专业突出、跨学科整合能力突出)。
(三)个性化课程模块与实践平台构建
大幅优化现行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除了统一培养规格的课程设置外,更大范围实行模块选修制度。一是量身设计学习方案。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专业兴趣、学习成绩、毕业后职业规划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类别、不同课程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学习过程既符合学业要求,又能满足自身发展。二是优选任课教师,多方协同培养。对于不同课程模块选择不同单位、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优秀精英人才作为课程师资,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三是应用先导,平台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多形式搭建教学和舞台表演实践平台,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立足应用能力培养,催生新的教学思路。
(四)师资建设:建设高素质复合型师资团队
建设一支师德师风过硬,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音乐表演专业教师团队,着力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音乐表演专业教师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而且应具有扎实的舞台表演实践能力,教师积极参与社会上的专业实践与交流活动,掌握最新的专业发展趋势,鼓励专业教师在校外相关艺术机构团体兼职,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掌握其人才需求。
三、音乐表演“4+2”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路径
对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是“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音乐表演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明确了“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音乐表演“4+2”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的科学路径。
(一)优化和完善“4+2”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大力转变观念,适应社会实际需求,实现多学科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不仅要“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还要“四会”(会唱、会奏、会跳、会演)。新文科背景下的音乐表演“4+2”高素质应用能力指标内涵,包含的“4”特指的是“四能”(能登舞台、能作策划、能搞创作、能服务基层文艺)、“2”特指的是“二突出”(主专业突出、跨学科整合能力突出)。按照相关文件精神及基于产出导向的专业认证理念,着力构建符合“新文科”人才培养理念的音乐表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二)“4+2”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坚持以价值观和德育教育为核心,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立足国家“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结合办学特色,制定服务地方,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音乐表演、创编和教学能力,能够在专业文艺团体、文化馆站、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等专业领域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及管理等相关工作,能在文化自信、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之大战略中服务地方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三)“4+2”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跨学科综合运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按照“4+2”能力维度下的高素质《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主讲、示范、多案例讨论分析、小组舞台实践、教师组内汇报音乐会等多元化方法,启发式、引导式、开放式、直接参与体验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除了舞台唱、弹、奏、跳外,积极参与晚会策划、节目制作,新闻推广等,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跨学科融合运用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实训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会调查、艺术采风、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学科竞赛以及创新创业项目等,增强学生认识了解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了解社会文艺需求形势。积极开展数字化教学转型,建设自己的在线精品课程,利用好国家级线上优质课程资源,跨学院、跨学校、跨专业开设虚拟课堂,开展网上教学、答疑,实现网上网下、课内课外良性互动,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信息技术相融合,探索达成音乐表演专业高素质人才“4+2”能力指标的最佳教学方法与路径。
(四)“4+2”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机制研究
构建符合新时代新文科特征的教学评价机制,注重考核形式多样化,改进结果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全面、客观地考查学生的各项能力。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实践能力考核,适当增加实训实践类选修课程学分,对学生毕业音乐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里增设跨学科综合运用能力考评指标项。
(五)“4+2”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个学术造诣高,思想素质好,师德师风过硬,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二是注重培养一支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创新创业理论水平高、了解国家政策、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注重培育新教师,发挥“以老带新”传帮带作用,不断充实思想政治素质好的教师队伍。
(六)“4+2”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实践平台搭建
努力搭建艺术实践平台和教学实习平台,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联系,创建合作平台,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更多机会。
四、音乐表演“4+2”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一)注重“点”和“面”结合。解决毕业生重技能,轻学科综合素养培养的问题
音乐表演专业在技能方向和课程设置上,有主项和副项之分,有必修和选修之分,也有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之分。新文科背景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在应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强化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整体学习观念,解决知识技能割裂带来的片面性和低能化,同时更要鼓励、支持和指导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舞台实践,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等,实现点面结合的人才培养。
(二)注重跨学科综合运用能力培养
按照“4+2”能力维度下的高素质《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一是通过深化现代教学方法的设计研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积极探索精神。二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师主讲、示范、多案例讨论分析、小组舞台实践、教师组内汇报音乐会等多元化方法,启发式、引导式、开放式、直接参与体验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除了舞台唱、弹、奏、跳外,积极参与晚会策划、节目制作,新闻推广等,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跨学科融合运用的创新能力。三是在课堂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实训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会调查、艺术采风、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学科竞赛以及创新创业项目等,增强学生认识了解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了解社会文艺需求形势。四是积极开展数字化教学转型,建设在线精品课程,利用好国家级线上优质课程资源,跨学院、跨学校、跨专业开设虚拟课堂,开展网上教学、答疑,实现网上网下、课内课外良性互动,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信息技术相融合,探索达成音乐表演专业高素质人才“4+2”能力指标的最佳教学方法与路径。
(三)注重“学校”和“社会”结合
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关心文艺事业发展前沿,关注社会需求。培养学生掌握新时代基本的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具备一定的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运用电脑音乐技术编辑和处理音频(乐谱)的能力,具备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不断提供有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冲突能力、处理意外事故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具备在现有的基础上更新、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即知识拓展能力;具备良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深入研究问题背景、原因、过程的能力及预期结果、提出合理对策的能力。
五、音乐表演“4+2”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效果
新文科背景下音乐表演“4+2”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坚持“学生中心”理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建立健全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多学科整合教学资源,全方位探索音乐表演专业“四能、二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增强专业特色,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本项目的实施将拓展我校音乐表演专业作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办学定位,区别于专业音乐学院“高精尖”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目标,立足服务于地方基层文化事业,增强我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办学特色。本项目将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二)显著提升学生政治思想素质、专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把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政策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在夯实第一课堂的同时,注重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前沿,适应时代需要,勇于开拓创新。学生目标明确,对未来充满希望,将内化为学习驱动力。
(三)有效提升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基层文艺服务能力、综合艺术水平
定期聘请本学科行业专家、学者、地区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文艺团体主要演员、编导、文创公司负责人等来院或者云课堂等远程进行指导,通过举办学术讲座、专家论坛、大师课、专场音乐会、学科专业赛事、实景剧目排练等形式,丰富专业知识结构,提升表演实践的能力。本项目力求建成校企多层次全方位协同育人常态化机制,为学生提供大量专业实践机会。毕业生具备“真才实干”,在课程体系中将中文、传媒、美术等姊妹学科交叉融合,开设视觉传达、新媒体传播技术、播音与主持等选修课程;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将文字、音频、画面融为一体,进行新媒体的实践,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实现知识、能力、应用3个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学科建设,教师团队结构更加合理
本项目的实施将会在极大程度上激发本专业教师增强个人实践经验的决心与信心,并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使教学需要的知识结构与实践结构更加合理。本项目的开展将引发相应的学科建设和教改的探索。
六、结束语
当前,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新文科建设势如破竹。牢牢把握音乐表演专业办学内涵,着眼新理念、新模式、新标准、新平台,以价值观和德育教育为引领,以新时代社会需求为培养导向,坚持音乐表演学科舞台表演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跨学科综合运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有效推动专业教学变革,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等职业素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跨学科、应用型音乐表演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