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职教育升学发展回顾与启示
2023-04-18何云飞
王 舜 何云飞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666100)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云南省的职业教育发展也迎来更好的契机。为了促进中职生升学,政府、教育部门、职业院校、社会等主体需要改变传统观念,科学认识职业教育背景下云南省中职生升学面临的困境,更有效、科学地推进中职生升学制度的建设。本研究从云南省中职教育升学发展历程及目前存在的困境出发,分析中职生升学的有效策略,做好中职升学工作。
1 云南省中职教育升学发展回顾
1.1 选送或保送形式对口升学阶段(1953—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等职业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学生入学后实行免费教育,毕业后由国家和政府分配到地方工作,而且解决了户口问题。
这一时期中职生毕业之后,大部分走上工作岗位,仅有少数优秀毕业生被选送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云南省中职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最早可追溯到1953年,云南省教育厅结合该省实际情况,拟定下发了《1953年云南省选送师范学校应届毕业优秀学生入高等师范学校实施计划》[1]117,被选送生不参加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只需参加入学考试,但选送名额有限,全省选送生名额分配到各州、市。
1953—1984年,中职生毕业即进入就业市场,升学途径单一且有名额限制,仅少数中职毕业生以选送的形式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全日制学习,其余中职毕业生以成人高考、技术短期训练班或进修班的形式提升自身学历和业务水平。中职教育为师范、医护等行业输送大批人才,满足了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为基层社会发展和重工业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职生这种统包统筹的就业模式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初显弊端,社会需要高学历、更专业的技术人才,劳动力市场也逐渐供大于求,中职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2 推荐报考的对口升学阶段(1985—1999年)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毕业分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中职毕业生开始另谋出路。这一阶段,中职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机会增加,同时难度也增加。1985年4月23日,云南省招生委员会下发了《云南省中等专业学校推荐优秀毕业生报考本省对口高等院校的通知》,其中指出:云南省试行各中等专业推荐2%以内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参加统考,录取时,适当降低分数培养,毕业后原则上回原地分配工作[1]173。另外,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在推荐报考人数、考试难度、录取分数线方面给予一定“照顾”。比如,推荐农业职业中学应届毕业生人数的30%~40%,报考本省对口农林院校,参加全国统考,免考英语,加试农业常识,录取时另行划定最低控制分数线[1]174。同时为鼓励职业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1987年试行从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少数应届优秀毕业生,采取在推荐的基础上参加省招生委员会统一组织的文化课和专业课考试,免试外语,择优录取,升入普通高校职业教育师资班学习,毕业后回原报送单位工作,此项举措为职业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了高学历专业课和实习课教师。
从“毕业即就业”一条路到“毕业就业与升学”两条路发展,中职生不断提升自身学历和专业技能素养。这符合当时社会对中职生就业的需求,也满足中职生终身学习、追求更高发展层次的需求。云南省中职生升学形式初具雏形,为中职生今后更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升学形式打下基础。
1.3 推行“三校生”高考制度,彻底变革发展阶段(2000—2011年)
“三校生”指的是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技工学校的应往届毕业生。2000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和考试改革,首次推行“三校生”高考,云南省高职班招收“三校生”计划拟占高职招生计划的50%左右,应届生和往届生均可报名参加考试[1]191。最初的“三校生”高考,文化考试科目由省招办统一组织,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政治,后增考英语,文化课考试科目逐渐与高考科目衔接。从2009年开始,在“语文、政治综合”科目试卷中呈现“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考试内容,这在全国属创新之举。
专业综合课由招生学校单独命题或多所招生学校联合命题,并对取得专业等级证书的考生给予20~40分加分。为进一步使“三校生”考试规范化,2009年省招办根据中等专业学校课程设置,调整编写了《云南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招生考试说明》,其由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模拟试题三部分组成,规定了考试范围和命题依据。学校教师依据考试大纲教学和组织复习,学生所学和所考内容一致,使专业课考试更体现公平性。考试说明的编写对“三校生”考试有着指导性的作用,云南省“三校生”招生考试方案日趋完善。2011年数据显示,全省共有9791名学生报考“三校生”高考,有190名被省内外本科院校录取,近6000名被省内高职高专院校录取,录取率超过70%,更多有志于“三校生”高考的中职生能进入普通高校继续学习,实现大学梦。
1.4 “三校生”+高职单招并行向“职教高考”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2012年云南省“三校生”高考进一步做出调整,“三校生”高考不采用全国统一的高考试卷,由云南省单独命题划线单独招生。考试内容调整为“文化综合素质测试+专业基础知识测试+专业技能水平测试”。“文化综合素质测试+专业基础知识测试”属于全省统考。“专业技能水平测试”由应届学生所就读学校或往届生所毕业学校测评结合各级技能大赛成绩确定结果,此项测试为考生加分依据。
文化综合素质测试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德育课、健康与安全常识,分值为250分。2015年调整为文化知识统一考试,科目为语文120分、数学100分、英语100分、政治100分,满分为420分,按300÷420×考生4门卷面总分=折算后分数计入考生总分,如某考生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共考150分,按照300÷420×150=107计算,该考生文化素质实际得分为107分。
专业基础知识测试实行分类考试,考试专业可根据招生及毕业生变动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起初有12个专业类别,至2022年已调整为16个专业类别,分值为300分,主要测试不同专业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2015年专业基础知识测试调整为专业技能考核,考核内容分为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考生需根据报考的专业类别参加云南省指定院校组织的专业类别技能考核。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各专业类别的技能考核进行省统考的笔试考试,省招生考试院统一组织命题、考试、评卷。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自2014年起,云南省实施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单独考试招生(以下简称高职单招),云南省内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学校情况,设置高职单招专业,采取自主命题、考试、评卷、面试、录取“一条龙”招生,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文化素质成绩满分为200分,职业技能成绩满分为200分,中职应往届生高职单招满分为400分。每年1月15—20日报名,次年3—4月考试、公布成绩、确定录取名单。为使高职单招录取更规范,2022年各高等职业院校在规定时间内组织考生考试、评定成绩、上报成绩,考生在招生系统填报志愿,按照“平行志愿”原则录取。
云南省中职生主要以“三校生”高考和高职单招两种考试形式进入高职院校学习。2019年国家推行百万扩招专项工作,对职业教育予以重任,实乃满足社会晋升需求和调整高职院校封闭办学的破冰之举[2]。中职生有了更多途径继续提高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3],要建立“职教高考”制度,不断地推进职业教育形成完整的体系。2022年6月27日,《云南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从2025年起,每年春季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评价方式,全省统一组织开展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分类考试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要渠道[4]。职教高考为中职生提供进入专科、本科院校学习的多样化渠道,中职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考,职业教育也迎来了春天。
2 中职生升学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
中职教育发展过程显示,云南省中职教育从发展初期以满足就业,服务社会建设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就业与升学为主的两种发展途径。在此期间,对云南省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基层建设尤为突出。在中职生升学的渠道中,积极推动中职生继续升学学习,提升学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困境。
2.1 中职生升学选择存在限制,中高职专业建设体系分离
云南省中职应往届毕业生可以报考“三校生”高考(包含省外户口在省内就读考生),但是招生过程中仍以录取省内考生为主,导致中职生升学仅局限于省内高职本科和高职专科院校,省外仅有2所高职专科院校在云南省内投放招生计划,中职生到省外高等院校就读机会少,少部分选择到省外就读的学生,只能选择到省外私立高职院校就读,存在地方招生保护政策。
云南省招收中职生的本科院校有8所,其中有1所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共56所,其中私立院校16所。职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对中职生招生比例低,高职本科专业建设贫乏。省内高职专科院校招生规模能基本满足中职生升学需求,但中职生缺少到省外就读的机会,部分国控专业的专升本名额不能满足高职专科毕业生升学需求,导致部分优秀学生接受高层次职业教育的愿望难以实现。中职生升学可选择的院校和专业受限,高职本科和高职专科亟须提高建设层次。
云南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专业的发展起步晚,中高职专业缺乏衔接,中高职升学分离,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职业教育体系。
2.2 高职单招形式存在不规范性和不公平性
云南省高职单招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各高职招生院校自主命题、组织考试、评卷、面试、自行录取,不同的招生院校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不同,其中存在不足之处。高职单招院校各自划定招生专业,这些专业往往是各自院校难招生、难就业、难发展的“冷门”专业,中职生中只有对学业成绩不满意的考生参与高职单招考试,录取率难以保证;由于区位优势和高职单招院校发展质量的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院校招生考试时统一使用省招考院命题的文化知识考试,考生文化成绩达到各自院校划定的分数线,则进行职业技能测试(专业技能面试),对考生各方面素质要求更严格。地方高职院校和私立高职院校为保证招生规模,对文化知识自主命题,将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计入总分,自行录取;少数中高职专业学生共存的院校,为保证中职生的就业率和高职专业招生规模,高职单招考试录取时会偏向本校中职学生。
从招生专业、考试形式和内容来看,采用高职单招的选拔方式,有专业特长但文化成绩一般的中职生有更多机会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其具体实施过程涉及高职单招考试的宣传、组织考试,耗资巨大,也因不同院校、不同地域、不同考试形式、不同的评定标准,导致中职生面临高质量院校考不上、“冷门”专业不想上、私立院校上不起的问题。
2.3 中等专业学校升学与就业教育定位不清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高质量人才需求的影响,当前省内的大多数中等专业学校会进行分班制招生教学,分以升学为主的“升考班”和以就业为主的“就业班”。“升考班”的教师团队依据招生考试大纲进行教学,部分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合作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辅导,这也导致“升考班”对专业技能训练重视程度明显下降。
“就业班”的学生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在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完成后,进行顶岗实习,修够毕业学分即毕业,可以选择就业,也有学生因就业困难,又返回来继续升学。分班教学虽然能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但造成教育资源分配和教学质量发展失衡。存在学校没有综合调研自身办学情况、学生情况和当地实际社会需求等因素,没有考虑好以就业为导向和以升学为导向的办学定位问题。
2.4 中等专业学校文化课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大部分中职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不重视文化知识学习,导致“三校生”高考时两极分化,有的考生文化知识分数低,主要依靠专业技能考试分数升学,其余则相反。中等职业学校根据中等专业教育专业领域和行业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公共基础模块、职业基础模块、职业能力核心模块、职业能力拓展模块,提高公共基础模块的课时比例,优化设置职业课程的课时,有利于中职生提高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但中等专业学校学制大多以“2+1”模式为主,文化基础课仅在第一学年时开设,第二学年以专业课教学为主,第三学年进行顶岗实习,中职生难以对文化知识掌握扎实,再加上基础薄弱,学习过程中断,毕业学年进行高考复习时,易丧失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信心,学习积极性不足。加上中等专业学校文化课专业师资不足,难以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
3 促进中职生升学发展的启示
3.1 在职教高考背景下,完善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促进中职生升学
在明确提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它对中职教育升学整个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十四五”期间将建立职教高考制度,这对确立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地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5]。职教高考制度可促使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产生新的认识,改变过去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观念;职教高考制度可促进高职专科和高职本科院校专业体系的形成,使高等院校生源多样化,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职教高考制度可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和分类招生考试制度完善,使中职教育升学向更规范化、科学化及实现教育公平的方向发展,也促进各中等专业学校办学理念的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考试内容是分类考试的职教高考制度的核心部分,针对如何划定考试内容和选择考试科目这一问题,应坚持从上而下原则,充分调研、借鉴、吸收先进经验,再结合自身实情,采取由点到面、全面开展的策略。依据考试形式对现阶段高职专业类别、考试科目及招生院校要求进行相关研究,根据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的专业分类设置和招生需求,做到依据课程标准教学,依据课程标准考试,更好地为中职教育升学服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在高中文化基础之上的技术知识与技术应用能力[6]。高职教育普遍要求招收的学生具备相关的专业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不同的专业类别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同,需要在分析中职生学业升学考试成绩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系统的测评标准。
政府及教育部门继续完善职教高考制度体系,从政策上对职教高考给予支持,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升学环境。中职教育从以就业为主,到推荐升学,到升学率高涨而不得不划定标准控制升学率,再到现在在重视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环境下更加重视升学,其变迁主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包括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增加,学习观念改变。这些变化促使高职本科专业和应用型本科、高职专科院校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产教融合与时俱进,办出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力争做到省内升学和省外升学相结合,完善招生录取的规范性和公平性,为中职生升学解决到哪里去的问题。
为中等专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招生政策提供更多的保障,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满足学校办学基本条件,推动教学质量提高,让学生有条件可学、有想学的专业,使中等专业学校教学理论和实践教育一体化发展。
3.2 明确中等专业学校发展方向和突破途径
在推进高职院校建设的同时要加快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群、师资队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建设,带动中等专业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培养职业人才和增强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调整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定位,从单纯以就业为主转为就业与升学并重。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起点,对职业教育起到基础性作用。办学过程强调中职生掌握好基础专业技能,强化文化教育,改变以往只学技能,文化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现象。
在专业群建设方面,要对比分析高职院校的专业群,结合区位特点和地方特色准确定位,以指导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做好中高职专业的衔接,更好地实现中职生对口升学。中职学校专业群建设应对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做好调研,不能仅凭主观经验和随波逐流,要结合中职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切勿“贪大求全”[7]。所以要考虑学校实际,做好优势专业,做活弱势专业,做高质量的紧缺专业,做出特色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建设同等重要,应协调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所占比例,符合中职生学习规律,在中职生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指导其专业实践,持续学习,同时为升学做好准备。
学校在专业群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很多学校师资不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学生管理,教师缺少学习提升的机会,学校缺少“双师型”教师团队。为了优化教师队伍建设,要鼓励在职教师岗位流动、企业优秀技能型人才进校兼职。学校教师要走出去,到企业去实践,去学习行业的新标准,了解企业的发展。企业优秀人才走进来,学校与企业友好互助,凝聚产业优势,共同进步,也能有效促进产教融合。
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校企合作离不开政府政策支持,应加强企业参与的责任意识,学校不断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学生提高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实现做中学和学中做。协调好政府、企业、学校与学生各方的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4 结语
在中职生升学的发展过程中,国家政策从以就业为主到就业和升学并重,逐渐提升职业教育地位,从推荐入学到考试入学,从少部分招生到面向所有应届和往届中职生招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境,应解决好这些发展阻碍,为中职生升学提供保障。随着职教高考制度的实施,中职生升学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有了更好的机会。职教高考与普高相比,竞争压力较小,考试难度低,就业前景广阔。中职生可借此提升技能水平,学好文化知识,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