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探析
2023-04-18杨永军
文∣杨永军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以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凝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强调健全生活方式、健全人格品质的养成,并以此为统领,建构了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学业质量”标准,三位一体。新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开宗明义地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这是新课标新增加的重要内容。[1]基于新课标的新理念、新精神和新要求,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教师要结合体育与健康学科自身的特点,有意识地通过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联结课堂内外,加强学科关联,强化实践要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此,需要教师有着清晰的构思、先进的设计思路和精益求精的实践方案,使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一、本质内涵与教学价值
纵观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人类身体的运行规律、运动机理和健康路径的探索过程中,跨学科理念一直是促进学生提高运动能力、学习健康知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体育传统的强力引擎。体育与健康学科应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坚持“大教育”“大健康”“大体育”融合发展,促进多学科协同创新,充分释放其强大而独特的育人力量,为发展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促进学生高质量成长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基于对新课标的学习、理解,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本文认为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可以定义为:以体育与健康学科为核心,以体育与健康实践活动为主线,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创设真实、有意义的复杂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复杂问题的全局性理解,建构从整体上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主题学习虽然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但其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项目化学习、探究式学习、综合性学习、开放性学习、合作学习等都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概念,并要求“各门课程原则上至少要用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2],其实是对上述教学实践经验的全方位提升和制度化推广。对于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而言,跨学科主题学习突出体现以下三方面的教学价值。
(一)有利于避免学生思维“单一化”
认知活动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学生要完成任何一项认知活动,没有多门类知识的参与、只靠单一学科知识都是无法取得成功的。学生唯有学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能思考和解决真实问题,才能达成真学习的效果。对于体育与健康学科而言,要在课堂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不能只传授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融入生物、物理、英语、地理、艺术、音乐、数学、科学、信息技术以及历史、语文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问题探究和解决,最终形成跨学科的多维视角和跨学科的多元思维。
(二)有利于避免教师教学“套路化”
现实中,许多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毫无兴趣。这主要是由于当下体育与健康教学仍然沿袭老一套,具体表现在课程结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师示范、教学语言、教学知识技能、师生关系等方面。这样的教学,难以捕捉学生兴奋点、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运动、提高技能、增强体质的愿望。而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意味着体育与健康教学要植根于真实的问题情境,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僵硬对立,让学生从不同维度、不同方向理解与把握教学内容,使体育与健康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尽情挥洒的空间。
(三)有利于避免学科建设“围墙化”
目前,学校的课堂教学基本采用分科教学。分科教学有利于学科概念的学习和学科认知结构的建立,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尤其是在联系实际时,因受到学科的局限,往往是蜻蜓点水或只局限在某一节点,而难以解决真实情境下的完整问题。真实完整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跨学科知识的合理介入。如果仅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教学,就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基于此,教师应深化对体育与健康学科之外的“世界”的了解和认知,巧妙地运用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载体,拆除体育与健康学科建设的“围墙”,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真正落地。
二、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小学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倡导由来已久,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也确实把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种重要价值取向,积极引导学生融合各科所学知识解决体育与健康训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从总体来看,小学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状况还很不理想,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
(一)忽视跨学科的本质要义
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对于“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认知模糊,片面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加入除体育与健康知识以外的内容,如体育与健康+英语、体育与健康+艺术等。这种过于简化的“学科拼盘”式教学[3],忽视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的原则。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由多个学科因内容或方法互有关联而主动协商、共同形成的,并非是通过学科简单相加而拼凑出来的。新课标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第二个案例“劳动最光荣”就旨在通过具体的劳动实践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在水平三中以“巧手小工匠”为学习主题,结合各种劳动知识,在田径、球类等运动技能学练中创设由简单到复杂的劳动场景,通过多样的运动技能学练活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引导学生增强对劳动的认识,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4]可见,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自然衍生出的一种教学形式,而那种形式主义的强拉硬拽的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二)忽视跨学科的要素提炼
许多体育与健康教师一听到要上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第一反应便是这节课可以和什么学科结合在一起?需要开展哪些活动才能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其实,体育与健康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其课程本身就拥有德智美劳的目标“基因”,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跨学科要素。例如,学生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健康理念的培养属于德育范畴;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知识、技能需要思维加持,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健康的身体素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大脑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等,这些都属于智育范畴;在体育与健康活动的过程中塑造并认知的身体形态美、壮观美、跃动美、韵律美、和谐美、敏捷美、柔韧美、力量美等则属于美育范畴;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而劳动本身也是一种身体活动,体育和劳育的目标也是相通的。此外,体育与健康活动还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让学生保持开阔的视野和积极的心态。如果没有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简单化、机械性地加入其他学科知识,只能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
(三)忽视跨学科的情境创设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是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会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提供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运动知识与技能,参与形式多样的展示或比赛[5],这样的教学不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还具有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不过,从范畴来讲,展示与比赛只涉及单一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方式,难以再现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的真实情境下的复杂问题。除了上述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认为只要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掺和起来,向学生传授多学科知识,就算是落实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但是,从跨学科主题学习要达成的目标而言,这一情况只是不同学科知识的随意堆砌、简单叠加,尚未抵达跨学科知识联结、方法融通和课程资源有机整合的要旨,即未达到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只有让知识在复杂问题情境中活起来,才是真正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四)忽视跨学科的主体意识
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之间的课程整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点。传统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忽视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的联系,学生不容易理解学习的意义以及学习对自己以后生活的价值,因而难以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优势在于“以学习为中心”,旨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形态。但是,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少教师被当前跨学科主题学习看似热闹非凡、实则缺失深度的表象所迷惑,甚至为夸大跨学科主题学习成果“取悦”学生和评委,其直接后果是忽视学科本体的主体性和核心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提高运动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在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必须将这一目标贯穿活动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发挥德智美劳等方面的育人功能。
三、对策思考与实施路径
基于对体育与健康主题学习内涵和价值的学理认知,结合当前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实际情况以及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本文认为开展小学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关键是要找准“跨点”,把握恰当的“跨度”,实现多学科知识和思维统整,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成效。
(一)在创设条件上建机制
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与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措施。虽然教师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单凭教师个体力量自发实施的活动往往持续性不强,大多昙花一现后随即沉寂。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项协作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师需从不同视角和方法维度组织有观点碰撞、理论交流、创新点分享的高质量交流研讨,整合各学科课程资源,等等。这些工作任务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仅靠教师的一己之力难以有效推动或高质量完成,需要学校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入手,通过建立跨学科教研机制、教学资源融通机制、学科协同发展机制、教师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培训机制等,为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二)在教研模式上寻突破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概念的形成及系统化普及过程中,教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伴随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深入推进,加强教研工作,推进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的创新势在必行。面对新时代、新发展和新变化,从以单一学科为主的教研模式走向跨学科教研模式刻不容缓。跨学科教研是一种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的教研方式。它通过聚焦特定教学主题,探讨、交流和分享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教学智慧,生成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具体化教学方案。当前,要促进体育与健康跨学科教研模式的有效落地,需牢牢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一是教研主题要具有很强的统摄性,彰显跨学科特质;二是教研过程要基于真情境、触及真问题、开展真探究,凸显教研的实践应用性;三是要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如以学校或学区为主体建立跨学科教研活动共同体等。
(三)在开发案例上下功夫
尽管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一直热度不减,展现出其强劲的发展前景,但从总体来看,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可复制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式。在此背景下,开发具有典型意义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迫在眉睫,意义重大。它可以让教师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有例可循”的同时,让教师通过对案例的探究与反思,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说课、听课、评课是研究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但它难以激发教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深刻启迪和深度感悟,更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在复杂而又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以学校或学区为主导,开发一批优秀的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包括课堂视频、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学生反馈意见等,供教师借鉴、参考。同时,邀请优秀教师、专家学者对案例进行解析,让教师“知其然”的同时也“知其所以然”。
(四)在教师素养上求提高
为更好地完成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这一使命,体育与健康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教学素养。关于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内涵、结构、具体定位、评价标准等,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尚在继续研究探讨之中,但其基本要素的脉络还是清晰可见,一是具有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必备的思维和能力;二是具有捕捉跨学科“联结点”的敏锐性;三是具有从“学科本位”向“问题本位”转变的思维意识。基于这样的认识,体育与健康教师要打破知识边界和学科壁垒,合纵连横,建立自己的知识帝国;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会现状,亲身体验国情民情,基于教学目标、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挖掘问题[6],设计体现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跨学科主题;要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理论探索与教学反思,通过持续不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构建自身“体育与健康+”的跨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体系。
四、结语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面对这一新任务、新要求,许多教师的思想准备和前期经验还相当不足,如何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入体育与健康课堂,使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落到实处,将体育与健康课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尽管如此,只要坚持以新课标为准绳,牢固树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意识,坚决打破学科互不相容的教学思想,在体育与健康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倡导学科合作,在坚守体育与健康学科本体立场的同时把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键节点,就一定能够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1+1>2”的双向奔赴和共同提升,从而推进新课标的精神落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