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问题及对策
2023-04-18江苏省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徐建华
江苏省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 徐建华
近些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以及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保持高度重视,学校也将实训教学作为学生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为此,中职学校需要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做出必要的优化与创新。结合目前形势来看,国内企业对机电技术人才极为渴望,因此中职学校需要对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展开有效培养,突破传统实训教学模式的限制与制约,引导学生借助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岗位胜任能力,为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赢得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的同时,也为合作企业输送高素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
一、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教学现存问题
(一)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部分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更加注重理论输出,而对实践教学缺乏应有的重视。首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训课程占比不足,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便于学生在后续更深层次的理论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此种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但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知识迁移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无法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实践工作建立联系,岗位胜任能力偏低,毕业后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其次,部分中职学校虽然开设机电实训课程,但在实践教学环节,通常选择顶岗实习这种传统实训模式,无法在学生实践操作环节,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再加之部分教师缺乏实践操作经验,无法在实训教学环节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指导。最后,由于受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中职学校在实训设备与实训场地方面投入的力度不足,缺乏完善的教学设施,无法满足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教学的要求。
(二)中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近些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中职学校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开展大规模扩招,进一步扩充生源,导致中职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能力、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以适应机电教学现状。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习是一项高消耗工作,对学生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专业素养都具备较高的要求,尤其在实训课程当中,若是学生无法将教师传授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无法有效地培养自身实践操作能力,更加无法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岗位胜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
(三)教学安排不合理
部分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无法在实训活动与理论知识教学之间建立联系,导致二者之间处于离散状态,理论知识讲解限制于教材内容,而学生学习则单纯解读教材当中的理论知识,并未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开展深度分析、深度讲解。随着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机电行业也处于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若教师无法结合发展形势制订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将无法顺利完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任务。除此之外,在中职学校全方位扩招背景下,学生学习能力与素质参差不齐,教师需要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需求学生的特点,制订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反之将会导致教学活动与学生真实发展需求格格不入,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四)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随着科技进步与时代发展,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拥有极为广泛的应用空间。需要注意的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力普及,不仅拓宽了学生知识获取渠道,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传统实训教学活动难以满足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在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教学环节合理地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中职教师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课的教学环节,仍然选择传统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理念,缺乏创新意识,并未将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活动建立联系,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未得到有效培养,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极不相配。追根溯源,这是由于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活动,受到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中职学校较注重拓宽学生理论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理论成绩,而教师对实训课程缺乏重视与精准认知,导致实训课程教学效率低下,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二、中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活动优化措施
(一)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为突破传统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现状,要求教育人员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要充分意识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采用传统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不仅难以满足课程改革需求,还难以满足现代中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此,中职学校需要针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开展岗位培训工作,定期组织校外学习活动,确保校内教师与先进教师开展经验分享,相互分享教学经验与心得体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还需要定期对教师的学习成果开展有效的检验,针对进步较大或者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进行必要的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有效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不仅如此,除最为基础的理论知识培训外,中职学校还需要引导教师参与到生产一线活动当中,确保其在后续更深层次的教学环节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比如,在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在完成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任务后,应当结合学生真实发展需求,采用实训教学模式。具体而言,教师引入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借助一系列现代化技术手段,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项目,开展自主实训,促进学生知识储备与能力同步成长。不仅如此,学校需要鼓励教师进入合作企业进行实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确保其可以在实训教学环节对学生开展科学合理的指导。
(二)科学安排实训课程
目前,中职学校在机电实训课程教学环节,通常选择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开展理论讲解与精准示范,学生开展模仿式学习。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得到有效凸显,主体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面对机械式训练活动,中职学校学生难以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要求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与制约,科学并合理地分配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将实训课程作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占据整体课程的50%以上。
比如,教师在课程设计环节应当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将知识点融入实训课程教学中,确保学生在精准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践中,顺利转化为岗位胜任能力。除此之外,中职学校在实训课程设计环节,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学生真实发展需求,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性元素开展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为此,中职学校在实训课程设计环节,应当通过各种途径、渠道与学生展开密切的互动与交流,掌握学生反馈信息,并且将其作为教学计划调整的核心参考依据,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自主展现空间、自主发展空间,确保学生全情投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中。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量明显提升,同时也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职学校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环节,需要秉承与时俱进的原则,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及时更新先进教学设备以及硬件设施。实训基地是实训课程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为此,中职学校应当与合作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场地,通过校企双方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与作用,为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
(四)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在新时期背景下,中职学校机电教师应当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与先进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引入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工具。比如,教师在课程教学环节,可以借助多媒体投影设备播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视频短片,将抽象性内容以更加直观、形象、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助力学生顺利完成专业知识的内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态度进行有效评价。将全体学生分为人数均等、总体能力相当、优势互补的若干学习小组,打造合作共同体。小组成员在组内交流环节,相互分享学习经验以及学习成果。必要时,可以引入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模式,充分调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始终保持高度自律的良好学习状态。
比如,在电力拖动基本控制电路安装工作与故障排查工作实训活动中,教师应当深度研读教材,分析本课重点教学内容与难点教学内容。线路组成与工作原理乃是本课教学难点,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展开科学引导,确保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并全情投入地参与到实际学习环节。借助实物展示,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方式进入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深度观察联通电路与切断电路时触头的动作变化,并且通过细致观察电动机的正反转情况,科学判定自锁概念与联锁概念。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真实发展需求,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教学评价结果,对上一阶段的实训课程教学活动做出针对性的优化与调整,制订出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将其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参考依据,确保机电应用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活动呈现规范化与制度化发展趋势,避免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显著提升实训课程教学活动与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程度。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形势变化与经济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明显提升。企业在选择员工环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与专业知识储备,更加看重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技术水平。为此,中职学校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环节,应当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通过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建多元化教学模式等方式开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在显著提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同时,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