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CEP体系下的内陆开放经济合作与发展
——2023年“中国—东盟内陆开放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综述

2023-04-18叶一军

贵州商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内陆开放型贵州

叶一军

(1.贵州商学院 经济与金融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4;2.贵州商学院 数字经济与商务数据智能分析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14)

为不断加强中国—东盟交流对话、维护多边共识、聚焦务实行动、挖掘合作潜力,探索中国—东盟内陆开放经济合作新方向,也为贵州省加快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探索新路径,“中国—东盟内陆开放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于2023年8月27日在贵阳隆重举行。

作为“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主论坛之一,中国—东盟内陆开放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由贵州省社科联、贵州省商务厅、贵州商学院主办,亚洲艺术教育学会协办,上海市社科联、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联、重庆市社科联、四川省社科联、云南省社科联、重庆工商大学联合支持。来自泰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东盟成员国和中国超过120名政界、学界、企业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为“RCEP体系下的内陆开放经济合作与发展”,设有“高水平开放与通道建设”“东盟多维交流与合作”“RCEP与数字经济”三个平行论坛,围绕“RCEP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RCEP框架下的数字经济发展”“RCEP框架下的内陆开放研究”“RCEP地区贸易效应、贸易质量与贸易潜力”“内陆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内陆地区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内陆地区企业国际化战略与路径”“内陆地区国际通道建设”“内陆地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数字经济驱动下的服务贸易转型升级”“国际数字贸易及规则新动向”“有关内陆开放经济合作与发展及RCEP的其他研究”十二个方面展开探讨。

本综述从“高水平对外开放与RCEP发展的内在关系”“RCEP体系下中国—东盟的发展”“RCEP体系下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RCEP体系下贵州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建议”四方面,将本次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学者主旨发言和学术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展示当前RCEP体系下内陆开放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以期推动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深入,也为内陆开放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一、高水平对外开放与RCEP发展的内在关系

就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涵而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研究室主任许宏强、云南财经大学龚刚教授引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论述“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高水平对外开放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关键是开放模式的转型,具体涉及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分工位置、对外开放主要对象、贸易模式、货币模式和投资模式上的转变[1]。龚刚教授认为,当前国际经济循环体系是一个“中心—外围”体系,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我国在国际经济循环体系中仍处于外围,而高水平对外开放倡导的、不同于“中心—外围”体系的新国际经济循环体系,是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新格局。

许宏强主任认为,RCEP15(15个签署国)在人口、GDP、出口、外商投资等重要经济指标上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均在3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自由贸易区,其内在经济互补,且经济活力强劲。贵州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贵州省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主任,贵州省开放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执行主任马雷认为,空间邻近性与经济互补性是RCEP合作发展的重要考量。东盟与中国之间合作空间巨大[2]。龚刚教授也认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是RCEP发展最为重要的着力点之一。由此可见,RCEP签署不仅体现了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也体现了RCEP成员国间更高水平的开放。拉曼理工大学李仕伟教授认为,RCEP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使RCEP自贸区有望在较短时间兑现所有货物贸易自由化的承诺。这不仅体现在投资者、公司内部流动人员、合同服务提供者、随行配偶及家属等各类商业人员在签证上的便利化,尤其还体现在RCEP成员国经济合作质量与效应上的提升,供应链得到整合和优化,生产效率快速提高,也拓展了彼此的市场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RCEP的影响力和贸易潜力将会更加显著[3]。

二、RCEP体系下中国—东盟的发展

学者们就东盟与RCEP的关系和加强东盟在RCEP经济合作中的作用作了深入探讨。

(一)RCEP发起及东盟在RCEP区域合作中的地位

RCEP是由东盟十国发起,并以东盟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组织(1)见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2012年10月8日《RCEP: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网址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fzdongtai/201508/27819_1.html.。。自东盟成立,其在东亚地区机制建构和发展中扮演了“设计师”和“掌舵手”的角色,也逐渐成为东亚地区合作机制中的核心。东盟倡导并推动了东亚及亚太区域合作机制的创立,并将东南亚各国引入地区合作机制网络之中,为东亚地区区域合作发展一体化奠定了基本框架;巩固了东亚地区的多边合作框架,并为更广阔的亚太地区合作提供了平台。伴随着东盟在地区合作机制中心地位的确立,东盟已经成为东亚甚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刘阿明研究员认为,东盟在东亚地区中心地位的确立是冷战后东亚地区合作进程的重要特点,东盟决定着地区合作架构的稳定,更是影响东亚乃至亚太地区权力格局的重要变量。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李开盛研究员认为,东盟在区域合作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刘阿明研究员认为,在综合研判之下,东盟意识到巩固并强化其中心地位的重要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落实将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向更深入、更为协同共生的方向演进,助力东盟继续保持区域合作中心地位和发挥其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作用。

(二)RCEP体系下中国—东盟合作与发展

刘阿明研究员认为,支持东盟中心地位是中国发展与东盟关系、促进地区合作的战略支点。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正式对话以来,到2021年11月22日,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正式确立“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成为中国—东盟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2)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21年11月22日《习近平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全文)》,网址https://www.gov.cn/xinwen/2021-11/22/content_5652461.htm.。中国坚持开放包容的精神,积极参与以东盟为中心的东亚合作机制,视东盟发展壮大为世界多极化的必然趋势和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繁荣的积极因素。泰国农业部副部级专家Narong Kittiwatsirikul认为,在新的国际化形势下,中国与东盟借助如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加深彼此的沟通与交流,能推动双方在教育、农业经济等领域的深入合作,共同发展,共创辉煌。基于人文价值观视角,西南大学徐辉教授提出,中国—东盟合作的本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认为中国—东盟的合作契合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国际理解教育主题——明确提出培养“世界公民”的目标,及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的“促进全球公民的责任意识和团结”的理念。刘阿明研究员认为,在聚焦地区稳定与繁荣、推动区域合作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会继续坚定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架构中的中心地位,推进全球发展倡议重点领域同东盟自身发展的优先领域协同共进,使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更大成就。

(三)RCEP体系下中国—东盟产业发展

加强产业合作是RCEP的活力所在,是各国开放市场达到共赢的基础,是缩小RCEP内部经济差距的举措,是实现这一更大范围FTA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5]。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泰国近几年双边贸易数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联常委郭爱国认为,中国—东盟在产业链、供应链上高度联结、相互协作,由生产加工传统农副产品、初加工产品和低附加值工业品不断向工业制成品、高附加值机电产品、机械器具和数字化机械设备转型升级。对外开放市场给本国产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给彼此产业发展带来压力和挑战。从当前形势看,RCEP的实施使得中国—东盟产业链合作关系更为密切,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得到提升。但当前中国—东盟合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RCEP构建的(东盟)产业链与中国的存在一定竞争关系[6],部分生产环节甚至产业面临从中国移出的情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俊教授提出了“以制度型开放推动RCEP产业链合作”的建议。他认为在金融、投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边境内规则领域,我国尚未构建完善的规则体系,与发达国家主导的高标准规则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制度差距。我国应通过制度型开放逐步完善行业技术标准、产品品质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劳工标准等标准体系,并推动构建“共商共建共享”国际合作新机制和RCEP体系下新型“雁阵式”产业链,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各国产业链优势互补。

就具体产业合作,有与会学者认为中国与东盟经贸依存度、数字互联互通水平和合作共识的不断提高,为构建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数字经济必将作为提高中国—东盟双边合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增长点[7]。四川大学李优树教授探讨了RCEP框架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力及面临的困境。他认为,RCEP一方面增加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数字技术上的战略合作机会,另一方面在RCEP框架下,数字经济有助于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广数字技术,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市场,能更好地释放中国在数字化产业中的潜在优势。当然,RCEP协定在数据、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和数字规则上易受外部环境冲击,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他强调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及数据安全框架监管机制,是制约中国数字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两大因素。也有与会学者以跨境数据流动为切入点,提出可借助中国数字经济先发优势推动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开展产业合作的观点。他认为,东盟与中国的跨境数据流动治理水平相较于欧盟、美国还存在不小差距,构建基于RCEP的数据流动治理体系,力求加快RCEP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经济数字化进程,可提升中国—东盟在全球数据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还有与会学者提出中泰两国可共同打造数字产业合作样板,推动中国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高质量发展。

除开展数字经济产业合作外,有学者基于数字媒体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提出以数字传媒业的合作与创新为契机推动文创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另有学者提出要促进碳汇生态产品全产业链合作与发展,认为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碳汇生态产品将成为全球性公共产品,RCEP的签署为碳汇生态产品全产业链的跨国协同创造了条件。

三、RCEP体系下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一)RCEP体系下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为加快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8],国务院相继设立三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3)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2012年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2016年设立)、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2020年设立)。,提出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4)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国发〔2022〕2号文件也赋予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战略定位。上海财经大学靳玉英教授认为,内陆地区高水平开放需“双自双一”(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协定,“一带一路”)联动,最终实现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协定、“一带一路”三轮共同驱动,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高效结合,形成多层次对外开放体系。内陆打造开放型经济的本质是追求内陆经济高质量发展,山东理工大学李平教授认为其关键在于实施制度型开放。关于制度型开放的测度,李平教授在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规章条例基础上,采用熵权法构建包括“规则一致性”“规制一致性”“标准一致性”“管理一致性”四个一级指标的制度型开放综合指标体系。李平教授还认为,基于数字经济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升级三个层面上的制度型开放水平才能反映出高质量发展的状况。

有学者从国际传播力视角探讨内陆经济开放。提高中国叙事能力,传播中国特色声音,构建国际话语体系,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是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手段。他认为重视内陆地区的海外传播工作,尤其是内陆地区国际层面的海外传播工作,要从国际现实和中国国情出发提出具有世界意义的新概念、新表述、新理论,引领国际话语、设置国际议题、制定国际话语规则、建构强大国际话语传播载体,并以此建立内陆地区海外传播范式。

(二)通道与平台建设在RCEP体系下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中的地位

开放首先体现在通道与平台的开放上[9],打通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降低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才能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知识流和数据流的交汇与融合。有学者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实证研究中欧班列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发现不论中欧班列是始发还是过境都对当地对外贸易有促进作用。对比始发班列与过境班列带来的影响,发现中欧班列发挥通道经济的影响更显著。中欧班列开行量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影响较弱,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最大,表明中欧班列的开行不仅促进当地物流行业、商贸行业发展,还促进了关务服务、金融服务、展会行业、租赁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随着商贸与运输业的发展,口岸作为交通运输网络枢纽和贸易往来门户,在发展国内外贸易、促进国际友好往来和地区物资交流、方便人们旅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0]。云南师范大学陈长瑶教授认为,要着力加强沿边航空、水运、铁路口岸的建设,聚焦重点发展,提升口岸功能,推进“口岸+通道+城镇+产业+物流”协同发展,既有利于内陆地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又能有效地推动沿边口岸地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还有与会学者基于多边合作机制和区域司法合作视角提出“完善司法协助机制和边境地区检察机关直接合作机制”,“开创沿边口岸检察对外合作新局面”。

(三)RCEP体系下内陆地区产业发展

RCEP各成员国均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大举措。学者们分别从跨境电商、跨境旅游、特色农产品、服务贸易升级转型视角探讨了RCEP的影响,尤其认为跨境电商是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式。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商市场,也是世界上市场渗透率最高的电商市场,(中国的)跨境电商未来发展无论是科技创新、物流及支付方式个性化,还是在小众市场方面都将成为标杆,引领全球跨境电商发展。

四、RCEP体系下贵州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建议

本次论坛为中国和东盟成员国的专家学者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国内外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的领导、专家学者也为贵州加快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提出建议。

泰国东硕学院校长Pornjit Arunyakanon认为,借助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加强了包括贵州省(高校)在内的中国高等教育学校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术成果的共享与要素资料流动。

贵州商学院党委书记吕国富围绕《推进贵州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与路径》进行交流研讨。吕国富提出:首先,应拟定战略目标,构建“布局完整、重点突出、总体提升”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积极对接RCEP,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深度参与国际间的产业分工合作与产业链建构,构建国际区域间产业链上的协同机制,推动“通道经济”落地生根;其次,就是有实施路径,即空间维度异质互补,时间维度动态优化。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打造制度新高地;聚焦产业链开放,打造产业新高地;拓展开放平台新功能,打造平台新高地;发挥通道新效应,打造通道经济新高地;推动人才双向开放,打造人才新高地。按照新国发2号文件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升级版的要求,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的开放新路。他还谈到,贵州商学院等贵州高校近年来主动服务国家建设和对外开放大局,持续深化“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合作交流新格局,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贵州商学院充分发挥贵州区位优势和自身办学特色,成立国内首家内陆开放型经济学院,为贵州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人才支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研究室主任许宏强认为,陆海新通道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5)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19年8月2日《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网址https://www.gov.cn/xinwen/2019-08/15/5421375/files/345c17c4bbaf4606ac36f49b149cbaec.pdf.,贵州在“一带一路”南向建设中地缘优势显著。如何把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及经济合作基础等汇集的地缘优势转化为基于互联互通基础上的产业链、供应链及价值链全新布局的网链优势成为各界的关注点。他提出要充分利用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多港联动、多式联运”的陆海联运体系,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流通,有效破解“西货东出”困局;立足综试区核心区战略定位,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汇聚集成。

上海财经大学靳玉英教授提出了基于“双自双一”联动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贵州方案。她认为,贵州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申请加入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参与RCEP实施,主动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促进贸易便利化;综合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贵州财经大学赵光辉教授认为,贵州作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重要成员之一,应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通道的互联建设,以铁路为主干、公路为支撑,航运航空相衔接,开辟一条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经济通道。得益于东西部地区相关合作政策红利,越来越多贵州农特产品走进大湾区市场,越来越多来自大湾区的企业扎根黔贵大地。贵州深度对接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突破口和发力点在于要优化区域合作,提升通道服务能力,如建设重庆经贵阳至柳州至广州港、深圳港、北部湾港等铁路集装箱货运大通道建设,努力把贵州打造成广东产品西南地区首要集散中心;南广高铁和贵广高铁横跨广东、广西与贵州(黔桂粤)三省区,连通内陆与沿海地区,贵州与广西资源、产业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广西大学李红教授认为,应深化内陆—沿海区际旅游产业差异化分工与互补合作的新格局,共建内陆—沿海高铁旅游经济带。

对于推动贵州跨境电商的发展,特别是与东盟成员国跨境电商的合作发展,贵州省政协副秘书长曾丽认为“中文+跨境电商”教学资源的研发与推广是可行的发展路径。“中文+跨境电商”教学资源一方面能为贵州培养跨境电商人才,另一方面可借力国际中文教育满足东盟国家培养语言和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还能有效推动“黔货出山”,助推贵州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贵州省是中国内陆省份,由于地理与历史原因,贵州省国际国内传播相对滞后,传播能力相对不足。与会学者认为,应在区域合作、创新传播手段、文化交流、政策支持引导,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通过协作举办论坛、交流活动等形式促进内陆地区的经验分享与合作;利用数字化平台、社交媒体等传播本地优势与特色,提升传播效果。

五、结语

对接落实RCEP等区域自由贸易协议,应构建和推进国内国际区域产业链协同发展,以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优势,提升发展新动力,构建更高层次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本综述梳理归纳2023年中国—东盟内陆开放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上国内外各界专家学者的重要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系统呈现了RCEP体系下中国—东盟内陆开放型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相关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和社会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论坛提出,贵州要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增进国内国际经济联系互动,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畅通创新转化链条;利用全球资源、市场和技术实现内陆开放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闯出一条适合贵州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新路径。未来,要持续深化关于中国—东盟内陆开放经济合作发展的理论探索,拓展“双自双一”场景下的应用创新,面对和解决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协定、“一带一路”三轮共同驱动所带来的新挑战和问题,更好地助力贵州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实现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内陆开放型贵州
打好“侨”牌,稳中有为——打造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江苏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
解读:70年,重庆从内陆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内陆移民(外二首)
100吨吸内陆渔政船
内陆国家级新区发展政策建议——基于内陆与沿海新区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