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统一
2023-04-18于金富
于金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2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既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一般规律与特殊形态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更突出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科学论述不仅体现了两点论方法,而且体现了重点论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应当全面、准确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述,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涵义,着重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与内在统一,从而夺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胜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涵义与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统一
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全面、深刻与系统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涵义与主要特征。为此,应当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科学的“定性”与准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科学建构即“定型”。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对我们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的基本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体现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要从各国自己国情出发、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模式。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与民族性特征的统一。回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探索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过程蕴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可能性与必然性、一般性与特殊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历史选择(毕照卿,2022)。
要推进现代化进程,取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胜利,就必须坚持两点论,既要肯定与体现现代化一般规律与共同特征,也要坚持从具体国情出发,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模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无论是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实践行动上,都必须具有系统化思维,全面认识与系统把握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民族特色,全面推进,系统发展,不可偏废。为此,必须把现代化与西方化明确区分开来,克服“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与“搞现代化必须全面实行西方化”等错误认识,一方面努力融入人类现代化的共同大道,另一方面不能照搬西方式现代化模式、不能搞资本主义现代化。同时,必须克服把现代化与中国化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错误做法,一方面利用人类现代文明的共同成果、体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坚持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把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定位与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首先应当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体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从一般性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属于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现代文明的历史范畴。“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范畴,是我们党是在人类社会普遍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因此,我们应当依据现代化这一时代特征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行定性分析,科学理解与准确把握其基本性质。从本质上说,“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首先是一个历史性、时代性与一般性的范畴。它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不是昨天的、古代的文明,也不是明天的、未来的文明,而是今天的、现代的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不是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更不是西方国家专有的现代化,而是当今人类社会共有的现代化进程,走向现代化是普遍性的世界潮流。同样地,“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不是古代文明与近代文明的新形态,也不是后现代的文明形态,而是当今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现代化的新模式,人类现代文明的新形态。
尽管现代化从来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标准,但现代化发展仍然具有一般规律,各国现代化仍有一些共同特征。从思想理念方面来看,现代化的基本内核与共同特征是现代性。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或者前现代社会的本质属性。现代性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文主义价值观,二是科学主义世界观。人文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在于以人文理念为基础,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内容的人类共同价值。具体说来,共同价值包括人文理念、自由理念、平等理念、民主思想、法治精神、权利观念、协商观念与守信观念等现代思想理念。现代性的另一内容就是科学主义世界观,即尊重理性,崇尚科学,倡导理性精神、科学精神。作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对象是各种客观现象,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真理,科学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科学的表现形式是系统化、具有逻辑联系的知识结构与理论体系,其表现方式是语言,包括文字语言与数学语言。科学主义是一种以科学为唯一的知识、以科学方法为获取知识的正确方法、以科学研究为探索真理的唯一途径的主张。科学主义坚持运用科学方法与科学理论来解释每一客观事物,主张用自然科学方法解释社会历史,并试图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人和社会。总体来说,现代性的两大基本内容就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应当坚持与秉承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现代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科学,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从现实方面来看,现代化的物质载体及其共同特征是现代化的制度构架与制度形态。现代化社会制度的基本构架与制度形态是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为基本内核的现代制度体系:包括归属清晰、保护严格的现代产权制度,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国家调控与有序运行的现代市场制度,公平正义的现代分配制度,民主法治的现代政治制度,依法行政、规范高效的行政管理制度,基层自治、多元共治的现代社会管理制度。发达国家在推进现代化方面有一些成功经验,比如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这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王峰,2022)。
(三)中国式现代化应当体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而且必须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体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我们之所以要体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是因为这些共同特征是人类现代化的共同成果,它们体现了现代化的基本属性与一般规律。文明形态视域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解读必须要坚持大历史观,不仅要树立起文化自觉,还要充分挖掘其普遍意义,进而准确地把握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转型以及解决当今人类共同问题的重要作用。中国的现代化有着明显的独特性,同时与其他现代化道路之间也存在着共性(杨二美,2022)。肯定与体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既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主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必由途径与根本保障。人类现代化的这些共同特征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而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共同成果,肯定与体现这些共同特征的目的是实现现代化,而不是实行资本主义化。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无论其历史传统、具体国情如何不同,最终都要走向现代化,因而都必须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体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因此,各国现代化建设都要接受现代化的共同价值体系,都要构建现代化的共同制度体系。
作为现代化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无疑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体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在思想文化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应当从“新文化”运动所倡导、中国共产党人所弘扬的民主思想与科学精神中汲取养分,坚持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价值理念,把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理念贯彻到思想文化与伦理道德中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文化的“底色”。从现代化的物质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肯定并致力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产权与分配制度、现代市场制度、现代民主政治、法律制度与现代行政管理制度等现代制度体系。对此,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做出了科学论述与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也予以强调和肯定。因此,我们应当明确认识与高度重视上述有关现代化的经济与政治的制度安排,以此作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制度体系的基本遵循。
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具有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中国所特有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中国特殊的历史传统与社会现实从根本上和总体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而且必须是基于自己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对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创新,也是对传统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因此,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关键在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其他现代化模式相比所体现的创新性与超越性(杨二美,2022)。
从历史传统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在新时代十年的开拓创新、改革开放40 多年现代化建设历程、新中国70 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民族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而且是在世界社会主义500 年发展历程、中华民族5000 年文明发展历史的深厚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特殊的历史传承、特殊的历史资源与特殊的历史发展道路都决定了中国必然具有不同于其他许多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必然具有自己特殊的现代化模式。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问题,应该把它放到党的百年奋斗完整的历史过程中去理解。具体来说,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通过革命建立新型国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进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踏步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使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具备更加牢固的制度基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从革命到建设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梯次递进的过程,每一个阶段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邱海平,2021)。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40 多年与新时代十年的开拓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人类现代化事业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现代化建设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为人类进步发展与现代化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从现实特征来看,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 亿多人口的大国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发达国家用了近300 年,让10 亿左右人口进入了现代化。在我们这样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事业,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其难度也是史无前例的,其实现途径也必然是具有特殊性的。同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然具有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殊的社会性质与主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前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理论基础、根本任务、领导力量、制度保障等方面展现着社会主义性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构了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以资本为中心”“物质膨胀”与“对外扩张掠夺”形成鲜明对比的“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协调”与“共谋合作共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逻辑(毕照卿,2022)。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就要求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紧紧把握基本国情,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规划,走符合中国自己国情、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当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总体来说,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发展中的东方大国,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应当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中国实际国情与发展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应当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应当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理念的中国特色
从精神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特色”就是基于中国自身国情的现代化价值体系与制度体系创新发展的新形态,其主要表现包括两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与创新形式。
1.中国式现代化现代人文理念的中国特色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不仅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价值理念,而且进一步发展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3.。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文价值理念不仅从总体上表现为坚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而且集中表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原则与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陈胜云,2022)。具体说来,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治上人民为中心的民主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为此,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我国政治制度体系,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二是经济上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利民为本,为民造福。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此,既要实现好、维护好与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也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既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又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三是实践上人民为中心的力量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齐东向等,2022)。
2.中国式现代化现代科学精神的中国特色
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我们党和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不仅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南,而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现代化事业为什么成功,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回答现代化建设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保证中国开辟了现代化建设新道路,创造了现代文明的新形态。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思维方法。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主要是因为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努力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始终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不断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与整体性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为加深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奠定了科学基础,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
(三)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的中国特色
从现实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与特征:一是物质技术方面的内容与特征,一是社会制度方面的内容与特征。与此相适应,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特色也表现为两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技术性特色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性特色。从其物质技术基础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并举”的现代化。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坚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引领的先进制造业,推动实体经济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新型业态、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与共享经济等方面实现新发展、形成新动能;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方略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应当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四)中国式现代化制度结构的中国特色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制度特色。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应当坚持与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另一方面,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制。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代化,应当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应当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推进与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全面发展协商民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制度特色。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是坚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三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制度特色。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涉外制度特色。一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按照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确保各类企业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自主权和平等地位。依法管理涉外经济活动,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能,进一步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由、便利程度。二是在对外关系方面,坚持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三是在参与国际事务、全球治理方面,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构建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现代化新模式
(一)中国现代化建设不能照搬西方式的现代化模式
现代化起源与发展于西方,西方现代化一方面包含着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具有其西方特质、形成西方模式。从价值体系来说,西方模式的特质是推崇极端个人主义与绝对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以工具理性为基本特征的“科学主义”。从制度体系来说,西方模式的特质是以私人资本为主体的产权制度、管理制度与分配制度,以形式上平等、事实上不平等为主要特征的民主制度与法律制度。因此,尽管西方模式为代表的现代化相对于前现代社会具有其历史进步性,极大地推动了市场经济与工业化、民主化与法治化的发展,取得了现代化发展的许多重要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如生产资料与生产劳动等方面的异化现象、严重的社会对立与两极分化,在政治和社会制度方面出现了金钱政治、党派纷争、民粹主义与社会撕裂等异化现象,在经济发展方面出现了结构失衡、经济危机与环境污染等异化现象。在全球化方面,出现了少数发达国家的经济特权与国际剥削、个别超级大国的国际霸权主义等异化现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内不能搞私有制,不能放任资本无序发展,不能搞完全自由放任,不能搞两极分化;对外不能搞霸权主义,不能搞霸凌行径,不能搞国际剥削。因此,虽然中国要走向与实现现代化,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体现世界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但绝不能照搬西方式的现代化模式,绝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搞资本主义现代化。我们应当把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
(二)应当实现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与内在统一
根据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精神,我们应当坚持体现现代化共同特征与具有中国特色的两点论,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体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要突出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二者不可偏废,更不应当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由于中国特殊的基本国情,在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关系上应当坚持重点论,应当更加重视中国特色、更加突出中国特色,而不应当将二者等量齐观,更不应当犯颠覆性错误,防范借体现共同特征之名而淡化与忽视中国特色,从而照搬西方式现代化模式。从总体上说,应当坚持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结合论,应当将二者有机结合、内在统一起来,而不应当把二者分割开来、对立起来。
在今后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既要坚持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方向、体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要立足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既要吸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有益成果,又要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既要学习利用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又要继承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优秀成果;既要融入人类现代化的时代潮流,又要摈弃传统现代化模式的弊端。为此,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不是单一的和线性的,而是复合的和叠加的,其中不仅包括现代文明成果而且包括前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不仅包括现代化的肯定因素,而且包括其否定与发展的因素;不仅包括现代化的共同价值体系与制度体系,而且包括中国特色的现代价值理念与制度结构。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包括人类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包括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个性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三)构建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现代化新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的发展与创新形式,它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与时代的先进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是人类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成果与重要成就。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仅坚持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而且积极探索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内在统一的现代化新模式,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现代化的新模式。具体说来,从价值观方面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理念是人类共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为中心理念“三位一体”的价值体系。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价值与发展理念。在制度结构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现代制度架构的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结构是现代制度体系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相统一的现代制度模式。具体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制度是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法治国家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政治制度体系,即以党的领导制度为核心,发展民主政治与依法治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基础的现代产权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基础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的经济制度体系。从总体上说,中国式现代化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以新型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以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法治国家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和谐社会、实现公平正义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以绿色发展、美丽中国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