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以载道
——斋馆别号鉴藏印暨金石拓本题跋国际大展”金石拓本题跋

2023-04-18

中华书画家 2023年3期

跋肥致碑

《河南梁东安乐肥君之碑》,一九九一年七月出土于河南偃师市南蔡庄村砖场。青石质,碑高98厘米,宽48厘米,厚9.5厘米;碑座长74厘米,宽44厘米,高12.3厘米。碑主肥致,拜掖庭待诏,不受。碑同纪功碑,乃恭虔者“谨立斯石,以畅恭虔。表述前列,启劝僮蒙”。碑文,隶书19行,共484字,刻立于东汉建宁二年五月十五日。

《肥致碑》为东汉晚期的遗物,其隶书已完成了规范化的进程,方正整齐,稳健从容,质朴平和;笔致宛然,且不乏天真意趣,于汉碑别出一格,因出土年代较近,字口如新发于硎,业内谓之汉隶精品。

李成海 吉瓦清佳留珍

李刚田 跋西汉半两摇钱树瓦当

赵熊 跋汉南陵大泉乘舆水缶

然亦有讦其伪者,谓民初碑贾所造。然作伪者冀乱真以售其奸,而论者缕述之疑点,若碑额、若文体、若仕籍,与规范汉碑及职官不合。此三者,不难整饰妥贴,碑则不循故常,别出新格,启人疑窦耶?是疑窦又启疑窦也!网络文章有个新词,“度娘治学”。揣其意,百度治学也。前人治学,靠海量阅读、背诵,然后治学,今则需何资料,解何疑问,握手机而万物皆备于我。家无一书,学无一长,亦可纵横学海汪洋矣,抑何幸耶!

——张海

吉瓦清佳留珍

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瓦出汉长安城遗址,多字瓦当,实属少见。线条流畅,结字大小方圆自然和谐,属汉篆特点又带隶书笔意,甚佳。

延年瓦当:汉长安城遗址出土。人谓未央宫延年殿用瓦,其当面饰鸟形,坊间以飞鸿称之。

长乐未央三星瓦当:其出陕西郿县茅王乡。此文瓦当颇多,维此有三星在天,显大吉之兆,祈长乐未央天下太平。

成山云纹瓦当:出土于陕西郿坞县茅王乡成山宫遗址,乃史籍失载之西汉遗址离宫。曾有史学家疑为成帝山陵用瓦。

蟾蜍玉兔瓦当:其出汉长安城建章宫遗址。当面将月宫胜况表露无遗,玉兔狂奔蟾蜍吐水,桂树环绕,美轮美奂。同出有益延寿瓦当,大飞鸿瓦当坊,间称天地人。

此多年前西安瓦当艺术博物所赠珍拓。

——李成海

跋西汉半两摇钱树瓦当

西汉半两钱摇钱树瓦当出土于山东临朐,阳纹细线浮雕,模制而成。画面居中为树木,树冠左右各系一半两钱,空白处以曲线及乳丁饰之,曲线当为兽形简化,乳丁为二兽目,寓守护平安之意。

张海 跋肥致碑

半两钱为秦法定流通货币,汉武帝废半两,改为五铢钱,故此瓦当为汉武帝前之物。此瓦当出于临朐,为三国名士邴原故里,好事者便附会传说中邴原拾钱挂树之故事,而实为无稽之谈。早邴原三百馀年,齐地先民便有崇祀摇钱树,以祈富裕安康之习俗。

——李刚田

跋汉南陵大泉乘舆水缶

缶为古之贮酒器,大腹而敛口,亦作“缻”,为后起之形声字。此器新见,拟出关中,器形硕大完好,肩部抑印文,作“汉南陵大泉乘舆水缶”。史载: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曾置南陵县,其属京兆尹。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二十余里处,至东汉初废。未知此器为当年南陵旧物否?其印匋颇类秦制,可佐为汉初官署所用者。印匋左有刻画痕迹,除框线外,仅一字似“南”字,或刻之于抑印之先也。

关中所出古匋器甚丰,尤以汉匋为最;虽多藏之于民间,亦见保护之功、嗜古之风。

硕硕大缶,抑印证名。祀奉宴飨,气醇香盈。击之为节,似闻秦声。古器今见,动我心旌。风过耳堂主人题赞补白。

——赵熊

跋北魏李瞻墓志

北魏正始五年《李瞻墓志》,近年出土,地不详,私家收藏之物。考赵郡,北魏置,古之赵州,春秋晋地,居邯郸、钜鹿一带。柏仁即柏人县,战国赵地,北魏改柏仁县,故城在今唐山市西。志主既卒于家,葬地必在乡里。志所谓吉迁里者,乃不详其里名而泛誉之谓。

检《魏书·李灵传》,灵弟均,官至赵郡太守。均子璨,官至宁朔将军、兖州刺史。璨子宣茂,太和初官中书博士,迁宁朔将军,兼定州太中正(“太”乃大字笔误),复除平阳太守,以罪徙步兵校尉。正始初,除太中大夫,迁光禄大夫、平东将军、幽州刺史,延昌二年卒,赠本将军、齐州刺史。志主少亡而双亲俱在,悲夫。

本传载宣茂有三子,长曰藉之,字修远;次曰志,字敬远;三子幼远,不良,为盗,郡守杀之,不及于恭远,不知何故。若据名字推说,志主当在敬远之前。

丛文俊 跋北魏李瞻墓志

郭强 跋东魏天平三年造像题记

志言恭远博精儒业,于经学、小学、文学,莫不究心,时有“儒德李生”之誉。此则十六国北朝汉族著姓立身传家之本,若传锺、卫书法之崔、卢二门亦然。志主弱冠早逝,显见天妒英才,良可哀叹也!

此志书法与魏碑体和而不同,殆京洛之风不被河北故也。余尝考河北出土赵谧墓志,论及北魏之世,河北书风何以异于洛阳,此不赘言矣。

此志书法笔势紧密,虬屈沉劲,奄有篆籀古气,乃北朝碑版所仅见者,其刻工虽陋,亦难掩其郁拔英气,可宝也。善鉴者习之,必有成就焉。观而乐再三跋之。又及。

——丛文俊

跋东魏天平三年造像题记

北魏造像书法以龙门造像最胜,其廿品题记时间于北魏王朝从平城迁都于洛阳前后,太和十九年至神龟三年,其间隔仅二十五年。从北魏更替为东魏、西魏,(有)十四年之变,故北魏书法广义地包括东、西魏。

七年前得一造像题记,年款为东魏天平三年,其书风与龙门雄峻、端严、刚劲、奇肆迥异。此造像题记发现于晋长治。石质为红砂岩,与龙门花岗岩相较,其质地造成刻工技术、石材漫漶差异。差异赋予此造像题记独特表达,起收转折刀痕尽隐,线条扑厚似且行且止之运笔,主笔独立宽厚,驰骋能留,结字端而不正,局部造险,重心下沉,虽为楷则,却延续汉碑血脉,实为造像书法之别品。窃以为难能之贵,题此以纪观藏之得,不失契会。

——郭强

跋莱子侯刻石

又称《莱子侯封田刻石》、《莱子侯封冢记》、《天凤刻石》、《莱子侯赡族戒石》。新莽天凤三年(16)刻,隶书,纵四十八厘米,横七十点四厘米。现存山东邹县博物馆。西汉传世书迹甚少,通过此件,可窥西汉书风。见拓片释文。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封,使偖子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孙毋坏败。再读题记果然。

戴武 跋莱子侯刻石

黄胜凡 跋张良玉盆摩崖

陆明君 跋汉昭明镜

洪厚甜 跋商青铜编铙

嘉庆丁丑秋,滕七四老人颜逢甲、同邹孙生容、王补、仲绪山得此于卧虎山前,盖封田赡族,勒石戒子孙者。近二千年未泐,亦无知者,可异也。逢甲记,生容书。

颜逢甲题记称此刻与曲阜《五凤二年刻石》、《水平鄗君》摩崖,是一家眷属。

《莱子侯刻石》法古拙奇(瑰),气势开张,丰筋力满,趣(味)横生,熔篆籀之意写隶,结构简劲,好一派古奥与不凡。足与孔庙《五凤二年刻石》继美。

放心书写、放情表达。

不作庙堂拘谨,复归平正,一任自由,所谓可贵者胆。

冯云鹏《金石索》云:“此石虽非后人伪刻,亦系当时野制,无深长意趣。”诸城王金策说:“不知原刻正以朴拙倍见古情;今人无事不胜古人,惟朴拙万不可及。”瞿中溶《金石文编》评其书云:“此刻结体秀劲古茂,在《上谷府卿》、《祝其卿》二坟坛石刻之上,尚是西汉文字,可宝也。”此石与《鲁孝王刻石》以及《祝其卿》《上谷府卿》二坟坛石刻同为西汉著名刻石,由此可以考见汉代隶书过往之踪迹。

西汉存世刻石甚少,此作刀法简练,发硬早期刻石苍茫随性之趣,自然之错落,野逸开放。

——戴武

跋张良玉盆摩崖

此摩崖最早见于褒河中一巨石上,横写玊盆二字,传为张良所书。南宋闾丘资深等人见字迹已被水浪冲蚀,恐其泯灭,乃在此二字上仿“玊盆”二字并题名留记。考察其“玊”字,点在第一横与第二横之间,是“玊”不是“玉”字,“玊”音素意为有疵点的玉。细思原由可知,河中有一巨石,形状如盆,颜色、质地都类似于白玉,因状此景,乃名之。因是石质,不是玉,但是类似于玉,因此名为玊盆释为有疵点的玉或像玉的石头,用“玊”字是恰如其分的。如果解释为宝“玉”之“玉”,似反倒失实了。但是玉字的意义美好,喻人喻事常用玉字,如玉人、玉体、玉腕、玉宇、玉簟,并非都是玉制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把石盆命名为“玉盆”也能说通。唯原刻字形是“玊”,当以“玊”论之。

——黄胜凡

跋北魏元贵妃墓志

元贵妃墓志,北魏熙平二年墓石,一九一九年于洛阳城北出土,楷书。志高、宽皆六十三公分,志铭十六行、行十九字,共二百七十一字。墓主元贵妃,鲜卑族,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浚之孙女,安丰王拓跋猛之女。卒年廿十九岁。北魏在孝文帝时期迁都洛阳,习汉俗、着汉服、讲汉语、改汉姓,许多贵族王室与中原著名大士族联姻,促进了民族融合。墓主之夫王诵,字国章,出身名门望族瑯琊王氏,其父王融为南齐杰出文学家,与沈约、谢朓等共创永明体,堪为唐代近体诗之雏形。王诵亦颇有文才,《魏书》称其“神气清俊,风流甚美”。官至给事黄门侍郎,遇害于河阴之变。谥号文宣。此志书法风神照人,端庄精雅,于方峻中寓秀润;在遒厚间见宽博。用笔老道沉着,应出自书者之手笔。奇而不怪,工而不僵,为北魏墓志上乘之品,足可与元氏志铭一派法书争衡。

——陈洪武

跋汉昭明镜

汉昭明镜稀品 汉昭明镜为宣帝至王莽前流行之镜。传世之昭明镜品类甚夥,然铭文多类同,字数多寡不一,省字减句者多见。文字亦颇多通假及省笔画、省偏旁部件及讹形等现象,至有不堪卒读者。可知当时制镜并无严格规则,镜铭文字失于讲究,文字之装饰作用或更为突出。此镜为双圈铭文,字体在篆隶之间,又不同于当时印文之缪篆,笔画多有放纵流美者,具战国虫书之逸韵,奇谲而有意味,精美之极。而此镜制式较大,为昭明镜中稀见之品,洵可宝重。

——陆明君

许雄志 跋比丘像

跋北朝造像

西方好,随念即超群。一点灵光随落日,万端尘事付浮云。人世自纷纷。凝望处,决定去栖神。金地经行光里步,玉楼宴坐定中身。方好任天真。白云禅师净土词一首。

娑婆苦,身世一浮萍。蚊蚋睫中争小利,蜗牛角上窃虚名。一点气难平。人我盛,日夜长无明。地狱争头成队入,西方无个肯修行。空死复空生。白云禅师净土词之一。

——朱培尔

跋商青铜编铙

铙为中国古代最早使用的打击乐器之一。可手持或植于木桩上,盛行于商周时期,到西周中期被另一种(乐)器甬钟所取代。据《周礼》记载,“金铙以止鼓”,即常言鸣金收兵,鼓进铙退。大铙皆单体,用于军旅和战争,小铙主要用于宴乐和祭祀活动。此器以兽面纹为主,轻敲鼓部和两侧可生双音,亦能演奏简单乐曲。

商代青铜铙的出现,对研究古代音乐史具有划时代意义,其不仅确立了合瓦型稳定结构,出现了系统性的成组编铙,同时也奠定了青铜乐器一钟二音的基础。成为中国青铜乐器步入成熟期的标志。作为象征氏族贵族权力的礼乐重器,存世量极少。此组商代青铜编铙器型、文饰、品相俱佳,且有文字铭文,当属首见,同时发现铙宽明显长于同等器物,纹理可见,更显华美和张力,有的甬腔中仍存有木屑残留。斯器对研究殷商时期礼仪制度、音乐史、人文史均有重要意义,十分珍贵,极富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今有幸能视之听之,仿佛唤醒了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文化共鸣。

——洪厚甜

跋比丘像

苔径萦回景渐分,翛然空界静埃氛。一声疏磬过寒水,半壁危楼隐白云。雪下石龛僧入定,日西山木鸟(成)群。几来吟啸当朱槛,风起天香处处闻。右录唐人刘沧《游上方石窟寺》诗一首。

此比丘像在石窟寺第五窟之东壁,与惠兴、惠嵩二像相对,其上诸菩萨损泐过甚。石像未俱其名也,无纪年也,因手持莲花,皆称其为持莲比丘也。窟外崖壁上所凿造像,题铭所具年款多为天保、天统者,故此(持)莲比丘亦在北齐时凿。

有客步苏子《行香子·述怀》韵: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守一卷经、一龛佛、一壑云。

——许雄志

跋围猎图

画面显然是同一时期作品,四周站满狩猎者,且呈包围之势,盘弓搭箭,准备猎取。

画面中央一只硕大的野山羊及一只幼子呈无路可逃之惊悚状,一触即发,画中有意夸饰猎物形象,活现了游牧社会中作为畜牧业辅助经济部门狩猎业之情况。

画面中人物造型相对单一,线条古拙朴素,动物形态笨拙,故此当为早期作品耳。

——陈国成

跋东汉姚孝经墓记

丁酉赴河南偃师第三期西部书届(书法)新秀班授课,获此姚孝经墓记拓,原石一九九零年元月出土于河南偃师,现藏偃师商城博物馆。

豫中地区乃中原腹地,文物古迹甚夥,而姚孝经墓记永平十六年刻石则为所见最早者,墓记文字为隶书,点画硬直粗率,为单刀随意刻画而就,文字大小不一,古朴稚拙,荒率不经,又不失天真之趣,草率中蕴洒脱,结构松灵,欹侧自然,章法则错综变化,疏密得宜,通篇气韵高古而恣肆。

——戴文

跋盛公之成府剑铭

此盛公所造之剑也。盛公者盛国之公也。史之“盛”“郕”“成”以国称,实为一矣。殷商甲骨文中有“成方”之方国,“成”之为地名久矣。及至西周,初,武王伐纣既成,封其弟武盛之地,即盛国之始君焉。故“盛”姬姓也,当在今山东宁阳与汶上附近者,然与“成方”是否一地,尚需考证。不过,以卜辞所言,大致方位应去不远。概观之,实于吾乡古任城比邻矣。“盛”乃小国,春秋时多受鲁国统辖,殆与孟孙氏封邑接壤,故时常受其节制。齐国富国强兵之道(即)久,鲁国已不可同日而语,“宣公伐鲁,取‘郕’灭其国。”盛国子孙则以国为氏,今吾故里多有盛氏友朋亦可一证矣。

今观此剑拓,乃春秋典型之物也。剑身构形劲健,比例适称,具有强烈美感。开刃细腻精到,锋利之处呼之欲出,实乃上好之佳品也。剑格之上刃末剑脊两侧,分列刻有八字,曰:“盛公之成府之造剑。”此剑拓本真切,虽铭文时有锈蚀掩灭处,然整体文字尚能通识,剑之体态尽显生动也。观此剑拓者,时在泉城燕子山麓。

——范正红

跋汉“封万年”菱纹砖

汉“封万年”砖,齐鲁印学名家吕金成先生所藏,庚子岁杪,吕先生寄来拓片嘱题。沧州鉴斋主人冯宝麟惊叹于古砖之美、传拓之精,更兼颇喜砖上“封万年”一印之古朴烂漫,略题数语于砖影之侧。时在辛丑正月十二,于北京之千鹤家园并识。

封万年砖,因砖体上有“封万年”三字戳记而得名。此印抑压于砖面一端居中处,反正面各一。印之形制类于半通,但尺寸较大。秦汉之际,印章制度极为严格,作为标志身份等级之凭信物,大小有明确的规定。然此印属闲章系列,内容亦为祈愿祝福之辞,故能根据其具体用途以及使用后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调整大小。此印三字纵列,篆字皆作摹印化处理,追求印文之端庄平正与印面之充实匀满,与常见之汉印风格无异。

汉砖留古韵,吉语封万年。此汉代封万年菱纹砖,出土于河南洛阳。高六十三厘米,宽二十三点五厘米,厚十四厘米,中空,两大面上端居中抑“封万年”印。

清代金石学家山东潍县陈介祺曾收藏有同款汉砖之残片,并有残砖之拓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晚清著名学者收藏家罗振玉先生在其《傭庐日札》中也对陈氏所藏封万年砖有评介记载。

范正红 跋盛公之成府剑铭

冯宝麟 跋汉“封万年”菱纹砖

今地不藏宝,世人得见古砖之全璧,且保存完好、品相极佳,又为识宝爱宝之人所获,实堪庆幸。辛丑正月十三,鉴斋主人冯宝麟补记于北京千鹤家园寓所之灯光下。

——冯宝麟

跋隋开皇十六年刻石题记

观自在菩萨。自三国魏晋南北朝,佛道艺术蓬勃发展,寺院郁起,造像迭生。北朝承汉遗风,造像题记、摩崖刻石遗存丰富,数以万计。造像书法,争奇斗艳,绚丽多彩,成为自汉以来石刻书法第二个高峰。

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为帖学宜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一则。

——古泥

跋汉“封万年”砖朱拓

李夏荣 跋汉“封万年”砖

魏广君 跋曾师迵用吉金作旅罐

“封万年”内容不多见,不同于汉代常见例如“长宜子孙”“万岁不败”“富贵千秋”等吉语。视字面意有祈求墓葬万年不被后世盗扰之愿,亦有释作此古砖制作工匠姓名者,实巧缘耳。庚子同门雅集,佳新弟出视近得汉空心砖,各自锥拓存玩,乃金石乐也!

是砖为汉代遗物,出土于古都洛阳。砖长九十三厘米,宽二十三厘米,厚十四厘米,其上端有“封万年”三字篆体阳文,应是印模压抑制成。印记缪篆精美无比,线条匀称饱满,圆转雅健,厚重温润。篆法规整,古气盎然,有汉官印雄美刚强之气象。砖左右有菱形花纹,再向内为渔网纹装饰图案,中门凹陷方形图且带乳钉。

——李夏荣

陈根远 跋虎步龙骧砖

邵晨 跋佛僧经行图

此器铭文文风与字型同于国家博物馆所藏春秋曾斿父壶,文曰:“曾中斿父用吉金作宝尊壶,由此可知二者所处年代相同。春秋时期以”罐”字命器几乎没有,而常见于战国晚期,所以说在春秋多铭壶的时代里而此独名罐,目前文献中仅此一件,至宝矣。

铭文:曾师迵用吉金作旅罐。

铭文刻铸一般是由右起,少有左始者,此罐左起亦足为春秋一典型。

——魏广君

跋虎步龙骧砖

此砖出吾陕盩厔秦汉长杨宫遗址。《三辅黄图》秦宫条记载:长杨宫在今盩厔东南三十里,至汉修饰已备行幸。宫中有垂杨数亩,因为宫名。宫内有射熊馆,可供游猎。此虎纹空心砖正其地出土也。模印精工,形神兼备。两千年后复现,犹存气吞万里之势。鲁迅先生曾叹“惟汉人艺术深沉雄大”,信不虚也。

——陈根远

跋佛僧经行图

《佛僧经行图》石刻,出土于(河南)洛阳近郊,石质阴线刻,高八十五厘米,宽五十厘米,厚二十五厘米,三面线刻佛僧像,此其一也。佛僧略显清瘦,比例匀称,头部浑圆饱满,衣纹质感柔和轻薄,手拈花朵,步履轻盈,意态安详,是为僧人经行修法。据考证,经行和坐禅都是佛教修持方法,坐禅为人所熟知,而经行却被人们忽略。坐禅是在静中修定慧,经行是在动中修定慧。坐禅而欲睡眠时经行为此防之,两者交替进行。经行的场所在寺院相对固定的地方或在寺院外闲静处,基本方法是往复直行,益处是有助于健身和意定。佛教经行的方法在中国不同的佛(教)宗派中仍然存在,但在主流的禅宗中却见不到了。这件隋唐时期的佛僧经行图石刻,记载的应该是当时文化盛况下真实的历史和艺术档案,其鲜明的特色反映了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面貌。

——邵晨

跋岗山摩崖“无我”

无我而得真我。

“无我”从梵文意译而来。佛教以诸德无我为根本义,即受、想、行、识、色,五蕴没有常恒自在之主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论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真乃高妙之论也。

高庆春 跋岗山摩崖“无我”

郑墨泉 跋西周此簋

张公者 跋群臣上醻刻石

北朝岗山摩崖“无我”之“无”字写法最早见于秦汉之际。《说文》谓奇字作“无”。现代简体字表采用少笔画之异体。字取其简化结构之形。

——高庆春

跋西周此簋

西周此簋。一九七五年出土于陕西岐山董家村。同时出土此器十一件,其中此鼎三件,此簋一式八件。此簋铭文内容基本一致,但其风格、行款却不尽相同。铭文行款分为两种:一种每行十字共十一行,另一种每行十一字共十行。字体风格也分为两种:一种铭文字体笔划稍粗,布局疏朗,纵横皆有行列;另一种则字体瘦长,多用圆笔。笔划较细。此簋辛失盖。此簋(辛)铭文八行脱铸“享”作“朱癸”,第九行脱铸“用”“其”二字。其余皆与此簋甲同。文曰:隹十又七年十又二月,既生霸乙卯,王在周康宫徲宫。旦,王各大室,即立。土毛吊右此入门,立中廷,王乎史翏册令此曰:旅邑人,善夫,易女玄衣黹屯,赤巿朱黄、銮旅。此敢封扬天子不显休令,用乍朕皇考癸公簋,用享孝于文申,用丐眉寿。此其万年无疆,臣天子霝冬,子子孙孙永宝用。

该铭文书法体势隽美,圎劲古朴,空间疏朗,风格独特。乃西周金文名品。

注:“隹”通“惟”。“又”通“有”。“在”通“才”。“各”通“格”。“立”“位”同字。“”同“司”。“土”通“社”,亦有注为“徒”者。吊同“叔”、通“淑”,与“弟”同意。古右为辅佑字。廷,经籍或作庭。“乎”本又作“于”,通“呼”。“令”,孳乳为“命”。“旅”同“旂”。“善”同“膳”。“易”通“锡”,“锡”者,“赐”之假借也。“女”通“汝”。“屯”同“纯”。“巿”,“古”同。“黄”同“璜”。“不”乃“丕”之借字。“乍”古“作”字。“朕”同“媵”、通“賸”。“”作“樽”。“申”通“神”。“”同“畯”,古金文皆从“允”,舆卜辞合。“霝”乃“零”之古字。“冬”同“终”。

——郑墨泉

群臣上醻刻石又名《赵王刻石摩崖》,篆书,十五字,曰: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醻此石北。石现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北石口乡朱山。清刘位坦考为西汉文帝后元六年之物。康南海评赵王之醻等刻石得秦相笔意。观其笔法率意,天籁自鸣,随字成形。或谓学李斯而不能工者,却得疏卤浑脱之气。刻石具隶书笔意,乃书写者自然流露非有意为之。盖其时古隶已流行于世。

——张公者

跋肥致碑

《汉肥致碑》,全称《河南梁东安乐肥致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于一九九一年出土于河南偃师南蔡庄村,现藏偃师博物馆。汉时贵族有炼丹食药石以求长生,崇尚道家养生术之风气,于此碑文中可得见证。

肥致碑隶书厚朴凝重,和平雍容,字口清爽如新发于硎,自然笔意,未因斧凿而异化,但略显自然天趣而时见妙处。

——周斌

跋汉君子有九思砖

“君子有九思砖”出自西汉,山西夏县禹王城遗址所见。此砖拓片高约四十九厘米,宽约二十三厘米。字间划有界格。竖刻四列文字,每列八字,共记三十二字。文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静,疑思问,忿思准,得思义。”“君子有九思”语出《论语·季氏篇》。此砖文较《论语》原文“见得思义”少一“见”字,大概是因对称排列整齐之故。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就全面概括了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等,所有这些构成孔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最为烂漫的时期。由于思想的自由、战争的交融,催成了诸子百家的形成。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因此战国百家争鸣的状态一去不返,代之而来的法家的一统天下。西汉初期,百废待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道家思想成为主脉。公元前一三四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就此,中国二千多年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独树一帜。此砖与以往吉语砖铭不同,独以儒家文化为主题,堪称砖中奇葩;并且文字数量达三十二个,在砖铭中亦属罕见。其字体为篆书,而兼些许隶意,书风具有朴(拙)、沉稳、大气、凝重之美,古趣盎然,字形方正,线条张力弥漫,沉稳厚实,变化无穷。无论对于西汉时期的小篆书写还是篆刻临摹都提供了绝佳范本。此砖出土较少,极为珍贵,可称至宝。现藏于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

——龙开胜

跋唐郭虚己墓志

该墓志为颜鲁公书于天宝八年(载),即公元七四九年。青石质,志盖顶篆书十六字“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四边线刻有瑞兽、海石榴及牡丹花纹。志文三十五行,满行三十四字,全志计一千一百五十字,刻工精细,字体端庄工整。为颜真卿四十一岁时所书,此志于公元一九九七年出土于河南偃师首阳山镇砖厂,现收藏于偃师商城博物馆。此志早于颜鲁公《多宝塔碑》三年。可窥鲁公早期作品之风貌。

唐玄宗天宝八年(载),颜真卿监察御史任上。春,再充河东朔方军试覆屯交兵使。闰六月,六兄幼舆由新息县主簿迁左卫率府兵曹参军。八月,迁殿中侍御史。不久因援救御史中丞宋浑为杨国忠所陷,出为东都畿采访使判官。此墓志为颜真卿受郭虚己之妻所托(而书),为鲁公早期书风,工整劲健,可为习书之范本。

——于风雷

跋廿三年饲官铜盅

饲官即掌管宫廷饮食之吏。秦代九卿之一,奉常属官。秦封泥“骊山饲官”即主管骊山帝陵食官。汉承秦制,满城汉墓所出乳钉鎏金铜壶刻铭“长乐饲官”,即为长乐宫饲官,为宫廷提供膳食之用。盅,酒器也,《后汉书·班固传》“旨酒万盅”。《孟子·告子上》赵注:盅,量器也。

——谢小铨

龙开胜 跋汉君子有九思砖

谢小铨 跋廿三年饲官铜盅

李明 跋隋梁寂墓志

唐楷之 跋汉袁安碑

跋西汉王春卿刻石

此琅琊临阙堂藏汉画像石拓本。残石面纵百又七厘米,横约一百厘米。未见著录,仅见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赖非先生及蓬莱籍学者张永强先生题跋本。是石虽残而犹能焕然不漫漶,因见字迹四处。尤为突出者一行,曰:“作此郭者王春卿男少儿”。左侧较浅者依稀可见“誌上王文作”五字。左下又有三字,第一字为“从”,第二字左旁为“()”,右旁似未完整,第三字近“鸟”。陆机《文赋》曾载“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故疑此三字为“从翰鸟”矣。又见阴线饰刻三鸟,其一昂首探爪似捕鱼,其二足下踏鱼欲食状,另一鸟尤似游凫,悠哉游哉,了了数笔而风神俱现矣。石之左侧有一残字迹,不易辨,亦或图腾耳。据传,是石出(于)鲁南,近古彭,汉文化发祥地也!是石应为石棺之外椁,余细观此石刻文字及画像,皆单刀刻就。线条挺拔硬朗,若闻两千年前铮铮有力之凿刻声!

刻石书法生拙苍厚,骨气洞达,一如石中所记“男少儿”般自然、天真烂漫,而又妙趣横生。熔篆籀之意书刻,直窥西汉书风,视觉冲击力极强。诸城王金策曾云:“今人无事不胜古人,惟拙朴万不可及。”诚然也,得观此石方知此言不虚也!

——赵凤砚

跋隋梁寂墓志

隋代不过四十年,传世之碑既见北朝风貌,又启唐人规模,足见书法之变与时相应也。此碑为隋阳城县令梁寂墓志铭,千唐志斋藏,凡六百三十一字,未署书撰者名。梁寂,隋泾州安定人。德行有闻,屡从征辟,先后为主簿、功曹。周灭齐后,迁居洛阳,隋文皇帝广罗人才,拜为义兴县令。为官政绩昭著,清白有闻。此碑沿袭北朝墓志旧制,不署书撰者名,书风亦然。虽石面斑驳,略有残缺,然未掩其光华也。碑字结体险正相生,颇具拙趣;点画质朴,参差有致。行间之大小、轻重相宜,不齐而愈见生动。观之可以见书者之功,揣当世时风之具矣。虽叹未知书者之名,而书尤可传也。

——李明

跋“长乐未央”瓦当

“长乐未央”瓦当出土甚多,友人馈我一大一小两拓片,此其大者也。四阳文篆字随势布置,中为乳丁纹,以双线十字分割,圆形粗线边栏上阙。汉有长乐、未央二宫,“长乐未央”瓦当或出自此二宫,然亦未必。盖“长乐未央”系古人泛用吉语,非特指耳。瓦当文字或篆或隶,皆汉时通用书体,未见有阴文者。盖阳文制作便利耶?瓦当应用之需耶?抑或古之阴阳观念与审美耶?

出土之物固失其原有实用价值,转而为文物、文献、艺术、审美之意义,深为世人所宝。文人见之,常发思古之幽情。事书法篆刻者,则多关注其文字之审美。此书自然生动,朴拙烂熳,颇类秦汉封泥,足为艺术创作之助耳!

晕蚀苔花,形摹璧月,汉宫遗事重数。小小鱼鳞,曾挹蓬莱仙露。认篆纹、钗股依然,问回首、觚棱何处。堪据。伴晋砖斋里,一般怀古。休说兴亡恨苦。只片影鸳鸯,泣残秋雨。吉语空存,那见朝阳前度。算输他、铜雀风流,幸未与、玉鱼尘土。珍贮。付词人拂拭,雅怀遥赋。清沈泽棠《月华清》一首。

董伟国 跋鲁北庸庐所藏古器

李平 汉“封万年”砖

彭作飚 汉祭孔庙碑

徐曼娜 跋“践此万岁”砖

张葆冬 棣华楼集古

——梁文斌

跋汉袁安碑

东汉篆书碑刻存世甚少,仅见《袁安》《袁敞》《少室》《开母石阙》《议郎鲁王》《祀三公山》《延光》诸种及其他碑额。

《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立,篆书,碑侧有明万历二十六年题记,高约一米三九,宽七十三,厚二十一厘米,中有穿,分十行,行十五字,计一百三十九字。发现时因移置河南偃师西南辛村牛王庙中,以作供案,并字面覆下,故而三百年来未为人知。及至民国重现,初拓本始流传,为公家收入,今藏河南省博物院。

袁安,字邵公,汝南郡汝阳人,东汉名臣,少承家学,精研易孟氏学术,汉明帝时,升太守河南尹,后任司空、司徒。其不畏权贵,反对劳师徼功。远击北匈奴,品行高尚,守正不阿,视死如归,名重朝廷。其子袁敞,亦刚正廉洁。《三国志》有传曰:“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

《袁敞碑》为东汉元初四年立,篆书十行,行五至九字不等,一九二二年出土于偃师,原归罗振玉所有,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袁氏父子二碑刻立虽相距廿五年,马衡论“如出一人之手”。今比对文字,可知篆体系同一辄,与秦刻石小篆笔迹相承而小异,结体方整,笔画势曲而遒健,为汉篆典范,成汉篆风格取法范本,影响深远。

曾读海上仲威兄著作,考证刘海天藏初拓本,见卷轴右侧有民国癸酉秋日叶尔恺题跋。自秦李斯作篆,后程邈变为隶书,由是汉碑多隶体,而东汉曹熹所作垂露悬针各篆均未盛行。今海天先生以洛阳新出土之《袁司徒碑》见示,独为篆体而垂露悬铁之意俱在,与秦石不相上下。碑甫出,即为公处收去,不能再搨,斯诚难得,可宝者矣。其左侧有次年八月邋遢僧寿孳题跋,以为是碑出土于民国廿一年,篆法类似《峄山》,考评为神品。由是可见,民国已对《袁安碑》极为重视,但于其出土等情况,尚以其时重现之说,未能探究其渊源,其着意故在汉篆风规也,特加珍贵。考《袁安碑》史故可知初搨本行世,为金石学考据或成为习篆之范本,应为百年间事也。上世纪末,余曾偶然得观是碑,于河南省博物院一层边侧一石刻贮藏室中,当时未及整理陈列于专厅,故并不起眼,置于众刻石之中。其时,仆已从文物出版社《自学丛帖》中临摹数通,便能一眼发现真身,抚碑凝视良久,至今仿如眼前,竟不睹他物。后作篆治印,皆有汉家仪轨,此不妙哉!

是拓虽为近二十年所得,如当年亲见原碑模样。今以海天初拓本,即上海图书馆藏民国初拓本,有上海书画出版社《中国碑帖名品》之七,《袁安》《袁敞》二碑合印字帖。比对观审,发现明显新增残损之处,如首行第六字“汝”之右,其后“安”“召”二字右部残破及碑身侧面,又“孟”字右部破损益深且大,第二行末之四字中部原无破损,今已残损贯通碑中,穿下之“二”“二”与“月”“月”四字,皆增笔画间斑驳残蚀,或为岁月自然风化之迹,虽点滴浸润而益增古意。至末行,审海天初拓本中第六字“月”之右上角有残破之痕无疑,迨翻所出碑帖,竟完好如初,不见所残损之处。搜检原碑照片对照方知,此处本无残损,如是拓形象,故知出版社编辑亦为行家,非照旧拓依样复制而误导后学,特加修正也。此一例证,可见实物或原碑或善本,均需过眼思量,多重证据,乃获真知,不可仅凭某一初拓本、印刷品而简单鉴定真伪。海天本中“月”字残损,实为原拓缺肉,而原碑无此损泐,鉴赏碑帖宜详察精思也。另是碑中字体承秦篆而显汉家风规,其中如“薨”“葬”二字,变乱六书古法,又如“阳”“正”“闰”等字,为讹体,整体篆书笔画弯曲带圭角,呈隶意。于“河”字右长弧笔和“南”字头上,均可明显见方折形态,此从汉篆字体发展史上得一印证。较以其他汉篆刻石,二袁碑更具价值,因其人物尊显,字迹保存相对完好,历史评论推重也。

关于《袁安碑》真伪争议颇大,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曰:“《袁安碑》出土后八年,而此碑始出。碑之广一如敞碑,篆书十行,行存十五字,下截残损,行各缺一字,计完碑当每行十六字。碑穿居第五六二行、第七八二字之间,此式为汉碑中所仅见。书体与敞碑如出一手,而结构宽博、笔画较瘦。余初见墨本,疑为伪造,后与敞碑对勘,始信二碑实为一人所书。”近年成都王家葵兄以马衡、欧阳辅二先生研究为基础,旁征博引,著《汉袁安碑研究》,纠错质疑,发表新见,为当代碑学考证作一借鉴,诚不易也。

岁次壬寅立冬大吉,重读《袁安碑》,录所感于右,虽琐碎尤未尽意。《袁安碑》真伪自有史实考证,而其书艺有言不及《敞碑》者,或从其出也。今二碑,已成学汉篆之津梁,不可不珍重也。

——唐楷之

跋鲁北庸庐所藏古器

鲁北庸庐所藏古器。

汉代“长毋相忘”银带钩铭,此汉代“长毋相忘”银带钩,长三点七厘米,宽一点二厘米,其为子母款式,与大云山汉墓江都王刘非赠嫔妃淳于婴儿之信物为同一款。其现藏南京博物院。

西汉“元凤四年”五铢钱范。此西汉陶钱范长十四厘米,宽九点五厘米,厚三点五厘米。其胎质为细泥所作,文字多隶意,布局错落有致,质朴而又灵动,下部残存五铢印范两枚。“元凤”为西汉第八位皇帝刘弗陵之第二个年号,共延用五年。四年为公元前七七年。

战国大“离石”布币初拓本。此战国大“离石”布币,长七十七毫米,阔三十六毫米,正面有“离石”二字。线条爽利而劲健,皆悬针状。背有“十二”铭文,其为布币中之珍品。且屡创拍卖之天价也。故应宝爱矣,少庸记之。

战国“燕王喜十二年”铭文陶罐,高二十七厘米,口径十四厘米,肩部有铭文十六字与五个乳丁纹。“燕王喜”为燕国四三位国君,计在位三十三年,“十二年”为公元前二四一年。铭文中、、三字不识,尚需待考也。

沈浩 片石留传禅一悟

[韩]金美兰 跋洛阳晋泰始官婢砖

张鼎 跋魏张使君墓志

陈靖 金石寿

魏爱臣 跋汉君子九思砖

李宗强 黔北第一石刻

东汉“狼邪令印”陶铭。此汉罐高十七厘米,口径十二厘米,下部有阳文印,曰:“狼邪令印”。其胎质坚硬而细腻,肩部布满水垢及土锈,此印文借“狼”为“琅”字,亦为东汉时之习俗。此印长宽各为二点五厘(米),为当时谬篆之代表也。

汉代“望都梁郡”陶器铭文。此汉代陶罐高十七厘米,口径十三厘米,其肩部刻有铭文四字,曰:“望都梁郡”。皆为隶书,线刻划爽利劲健、舒展开张,于灵动中又显静穆之气。其顺序由左至右,颇为新颖也。据考,“望都”为县名,为汉高祖六年所置,今属河北保定管辖。“梁郡”当为梁国,其建于汉高祖五年,今属河南商丘矣。此铭与汉中山简王刘焉墓黄肠刻石,有相同之处。故可定此陶铭为汉时物也。

——董伟国

跋汉“封万年”砖

秦汉匠人制砖之妙技已然精熟矣。虽工艺之繁细,却能于精巧处知其慧心也。迄今所存者有纪年砖,书法苍劲古朴,可资后人考据断代。有吉语砖,文字渊雅高尚,以祈家族奕世。嘉祥有画像砖,镌刻细腻逼真,定格远古流光景物。有纹饰砖,线条粗狂流畅,蕴含无限生机变化。其中佳品,俱风标卓绝,成就一时之璀璨。砖有实心、空心之别,尤以空心难为,此砖即为空心,正反两面上端居中处有阳文“封万年”三字,篆书,金石巨擘陈簠斋曾藏同款残砖,罗雪堂《俑庐日札》曾纪其事。复观此砖“封万年”三字,乃墓主工匠之名?(抑)或为吉语耶?今已无从可考。可贵者,篆书结体谨严,线条使转刚健中正,精美之极,当为高手合作。

汉封万年空心砖,出洛阳,高六十三厘米,宽二十三点五厘米,厚十四厘米。两大面上端居中抑压阳文“封万年”印,印下深刻九个菱形凹窟,每窟中心置乳钉。九窟纵列,两侧各饰一组菱形纹,阴阳交错,左右相对。两“封万年”面光洁细腻,通体泛有银光。依据铭文体势,其年代亦有学者考为新莽之物也。

——李平

王凯 战国青铜剑之拓影

杨华 跋南极寿昌

跋汉祭孔庙碑

此残碑民国年间出土于洛阳金墉城南村落,刘承幹《希古楼金石萃编》著录,刘氏名为“汉祭孔庙碑”,其文虽泐甚,然细审之,当是祭孔子射礼也。执鹿、执磬、司射,皆与射礼有关。

碑言永寿三年,是汉桓帝时也。当丁酉春月,人见孔庙石碑破缺,礼器毁败,使观者顿生咨嗟,遂有重修孔庙之愿,以记孔子师生善德。此碑之书丹,应为一人手笔,然细审之,碑阳多用曲线,圆笔居多,前五行其线瘦硬,随后五行似有复刀致线臃肿。碑阴上部文字纯以方笔刻就,其意俊拔,刘承幹谓其似《景君碑》,真独具慧眼也。汉人作隶,喜为方扁,独《景君碑》结字长,邻苏老人以“峭拔”称之。此虽残碑,其书堪与《景君》相伯仲耳。碑阴下部“执相、执磬”,诸字又极细弱,应为另一刻工。一残石三处题字,作三种模样,斯碑之废,其因或在此耶。

——彭作飚

跋“践此万岁”砖

践此万岁砖,出自山西省洪洞县,文字内容言简意赅。这些砖应是两千年前帝王丰收祭天时,所踩踏的御道砖。此砖字形方正,线条简畅,秀美中带有雍容朴厚之气魄。

二零零五年以来,西安古玩市场出现了一些汉代十六字吉语砖,另有少数十二字砖。其文曰:“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饲人,践此万岁。”十二字者,无“践此万岁”四字。字形古朴精美,文义吉祥,独此砖为四字,以感谢上天所带来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和江山永固。

践此万岁穿越千年,愿疆域永固、愿山河无恙、愿人民安康!

——徐曼娜

跋飞鸟和鱼砖砚

飞鸟和鱼,西泠枕石。

鸟和鱼为古代常见之装饰图样,亦是人们乐见之吉祥题材。三国嵇康有句:“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隋书·隐逸传序》:“狎玩鱼鸟,左右琴书。”《庄子·大宗师》曰:“梦为鸟而属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

——姚伟荣

棣华楼集古

开元石佛座,此座为汉白玉质,铭曰:开元十五年三月十六日,知勖为亡过息承业敬……。

此为易水所出古匋器,口沿湿刻,残留一字,其风格似有楚简之笔意,盖为燕地战国初之作也。

经幢题记,共八面。金代涿州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残石,有此年号,书法精绝,拓之以记金石缘。

中山,中山戈拓本,器传出南易水。中山国乃白狄所建,因都城中有山故名。中山国地嵌燕赵之间,《战国策》曾云:“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其故都遗址,即今之河北平山北十五公里。

吉语砖文,吉利。邺城出北齐宫室之砖残存拓本,邺城乃六朝故都,今之安阳北、临漳西即为其遗城也。

吉祥如意,冀地所出璧,四面有云纹。

布泉,布泉钱范,匋质。布泉之钱币史上有二:一为新莽时所铸,一为北周时所铸。考,新莽之泉字,末笔中断为此“”;北周之泉字,则一通到底。故可知此钱范为北周时所用也。

宝光,此为北魏之佛造像“背光”残石拓本。昔游中山得于肆间,魏之太武帝曾东巡此地,途中过易县,立碑三块,即“皇帝东巡之碑”也。管头林鹏先生曾访得其一,今存其祖宅南门侧。

瓦,此瓦当出山西,乃余存古瓦当之最小者,图案简洁,足可宝也。

金明昌二年经幢残石,石八面。京西有古刹云居寺,寺前有山,常年白云萦绕,故名白带山。兹寺自隋唐、辽金、元明皆有石经刊刻,延续千年,世所罕有之功德也。余故乡龙安村,东距云居寺半舍之地。村后亦有伽蓝,此石为仅存之物,因墨拓并记之。

——张葆冬

片石留传禅一悟

片石流传禅一悟。有世界,名尸利华光轮;其形三角,依一切坚固宝庄严海住,菩萨摩尼冠光明云弥覆其上,六佛剎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清净普光明。录《华严华藏世界品》句,补此残石。

五季之时,钱氏守东南,诸王皆笃信三宝,而忠懿奉佛尤诚,自谓“口不辍诵释氏之书,手不停披释氏之典”,观此信然!钱忠懿王于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塔,历时六载,于太平兴国二年蒇工。其《华严经跋》曰“塔成之日,又镌《华严》诸经围绕八面,真成不思议劫数大精进幢,于是合十指爪以赞叹之,塔因名之曰‘皇妃’云”。叙其颠末甚详。

此《华严华藏世界品》残石朱拓也。庚辰二月至明年七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保护文物计,发雷峰塔遗址而得此石。其左为石经,边栏缠枝牡丹纹,花叶相间。右为“过佛剎微尘数世界”八字,笔法劲挺,意在欧柳之间,又极类《苏孝慈墓志》,五季书风,于此有征矣。

——沈浩

跋洛阳晋泰始官婢砖

洛阳晋泰始官婢砖拓题记。生命诚短暂,仅留一块砖。刻下几行字,分别婢与官。

——[韩]金美兰

跋魏张使君墓志

《北魏张彻墓志》,纵横各五十一厘米,正书,纵二十一行,横十九行,三百七十三字。其内容记载的是平东将军齐州刺史张彻的生平事迹。张彻,清河东武城人,字明宝,《魏书·列传第七十》中云:“时肃宗行讲学之礼于国子寺,司徒崔光执经,敕景与董绍、张彻、冯元兴、王延业、郑伯猷等俱为录义。”此墓志风格自然活泼、意趣高古;结字奇巧变化、险象环生,浑然一体;用笔方圆兼备,线条粗细明显,变化无穷;兼取隶书笔意,古意盎然;姿态生动,且有行书之意韵。与同时期的《李瞻墓志》都有结体翔动、率意洒脱之趣,笔画大都为书写笔迹的准确描述。北魏墓志点画厚重、质朴,结体端庄宽博,气势开张雄强,章法疏朗自然。清何绍基在墓志拓本上跋道:“余既性嗜北碑,故摹仿甚勤,而购藏亦富。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

——张鼎

金石寿

惟当金石交,可以贤达论。

兖州金口坝造像碑铭文残石。

是石出于山东兖州金口坝,青石质地,长廿六厘米,宽十九厘米,厚九厘米,背后残存佛像一座。残存造像文字十六字,以界格分之。辛卯归率和堂所藏也。

此残石书法笔画瘦硬,结体左顾右盼,上下启承提按得法,遒劲凝重,字形修俊奇逸疏宕,法度劲古,饱满淳朗,法意俱至,可谓佳作也。

静坐竹林观自在;闲游兰若悟文殊。

此铭文瘦劲典雅,方俊奇肆,偶有提按,笔法仍是北朝规矩。

——陈靖

跋汉君子九思砖

汉“君子九思”砖,此为汉“君子九思”文字砖。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得思义。

——魏爱臣

黔北第一石刻

章武三年石刻是黔北发现最早有明确年代的摩崖石刻,也是贵州现存唯一的蜀汉石刻。

此石刻位于遵义习水三岔河乡新合村河谷一侧之岩壁,上有僰人岩刻多处,其中一洞穴右侧竖刻三行三十七字,释文为:“章武三年七月十日姚立从曾意买大父曾孝梁石一门七十万毕知者廖诚杜六葬姚胡及母。”此石刻因势而刻,一任自然,稚拙高古、与黄肠石刻极相似。

章武为蜀汉昭(烈)帝刘备年号,刘备死于章武三年四月,同年五月刘禅继位,改元建兴,上列章武三年七月应为建兴元年七月,此乃当时边远山区未获知改元信息所致,故不能因此否定其真实性也。

——李宗强

战国青铜剑之拓影

青铜剑之所见,早至商矣。而盛于春秋战国,其制剑技艺至高峰矣。有鱼肠、湛泸、工布等名剑,亦有制剑良工欧冶子、莫邪、干将者,可见其之盛也。

剑亦有装饰之用矣。山海经之大荒东经有记曰:“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由此可知其风气矣。董仲舒《春秋繁露》曰:“礼之兴也,剑之在左,青龙也,”言其贵也。

此剑长四十七公分,宽四公分。保存完整,制作精良,锋利如初也。可知当时制剑之技也。战国较之西周之制长度有加,亦更坚固矣。青剑寒光削石断金,红锈绿斑证千古。

——王凯

赵际芳 跋汉“永受嘉福”瓦当

跋孔子拜老子图

画像石者兴于春秋,盛于两汉,盖刻古圣贤画像,以资博览,山东嘉祥多有传世。孔子见老子像石,孔子居左,手捧贽雁,老子居右,手扶曲杖,稚童项橐为伴。孔子问礼于老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之深奥莫测,孔子之谦恭有礼,项橐之天真稚趣同出此宏大场面,广泛而长远流传于民间。宋代王应麟《三字经》有“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之言。

[韩]金玟廷 跋汉画像石

岳奇 跋汉十八字吉语砖

张伟 跋水牛山摩崖

——[日]庄村真琴

跋南极寿昌

古人有“善德风徽”之句,意为“慈善乃寿之祖,行德乃寿之主”,此言不虚也。润堂杨涵之题。

璇玑碎锦廓然添,旧样新翻百禄筵。罗列瑞图贮古寿,鈞陶恰喜赋瑶笺。映辉兄作此谁人可及也!素纸妙构,翰藻洵美,祥光可挹焉。

——杨华

跋古义士伯夷叔齐二公碑

此碑现存山西永济,出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碑已残,仅存两截,此其中一截。唐梁升卿书丹,开元十三年刊立,晚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其代表作《御史台精舍碑》两年,较之更为精美放逸,虽不及汉隶古拙朴厚,然其点画波磔分明,尽现蚕头燕(雁)尾灵动之势,意态雍容大方、端雅肃穆似《华山庙碑》,瘦硬遒劲、凌然正气,庙堂之风似《礼器碑》,承续汉隶之精髓,乃唐代隶书难得之精品,能不宝诸?

伯夷叔齐乃历代仁人志士抱节守志之典范,孔圣人尊其为古之贤人,言其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吾友军帅仁兄赠此善拓,供余摩挲研习,抑籍(藉)二公之高节度某营营俗心也。能不警醒乎。

——唐朝轶

关中秦汉陶文残片选萃

关中秦汉陶文残片选萃。

在数以万计的玺印封泥里,抑压陶文以其独有的文字风格和美术形式,备受古文字学者和书法篆刻人士的关注。秦汉陶文参考价值对于了解彼时社会文化取向有极强的研究意义。如“咸巨阳拳”“咸□阳奭”等,究竟是属于咸阳市巨某,还是按常规读序,为咸亭下辖的巨阳、合阳、□阳诸里?“左甄卿”瓦是否为“卿”是“乡”的旧体增一新例?诸如此类。都是考证的新素材。

姜轶 跋侍廷里父老买田约束石券

梅跃辉 跋汉孙叔石棺题记

杨牧原 齐陶文遗珍

秦国陶文是战国列国中最能体(现)出规范性的种类,也反映中央集权意志在秦地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影响。这种规范所带来的经典性与示范性,成为汉代时官私印章乃至后二千年篆刻艺术创作发展最为重要的思想指导和形式楷模。

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厥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右录秦二世元年诏版,青铜制,古代帝王下诏书,将诏书内容刻在金属版上称诏版,可以存垂久远。壬寅初冬,拿云居小坤。

——靳小坤

跋北齐伏波将军黎淳墓志

沧桑一叶,北齐伏波将军黎淳墓志。近年出于河北临漳古邺城故地。凡十七行,行十八字。有拓本传世。

志言“永熙分隔”,指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大丞相高欢与帝龃龉。七月,自太原发兵河北。孝武帝出奔长安,遂入洛阳。八月杀崔孝芬等都官并及眷属。九月立清河王世子善见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孝武所居长安即为西魏。志主黎淳官历魏齐,故尔撰文者不便径斥高欢之乱,乃以“分隔”二字隐之,亦史家春秋笔法也。

永熙三年,时志主三十一岁,正值而立,“守捍多功”。其时高欢任大丞相,掌军国政务,志主应为随护孝静帝元善见迁都邺城之功。彼时并无对外战事,亦不可能抗御高欢。十八年后高欢之子高洋建齐,取代魏祚,志主平安终老亦可为证。

志主天保七年卒,权厝于某地。三十四年后,妻杨氏卒,不知何以须待十六载后乃得合葬入土为安,殊令人不解。

此志书法楷兼隶势,有三国北朝铭石书八分之孑遗,为近年河北出土之同时代墓志书法相近,而与魏碑体不涉。论其风格则古拙端朴,又与北齐习见之瘦硬劲险一路不同,对书法史研究将有所助益。

——李耘莉

跋铁山石颂

袁文甲 跋论道·出行图

《铁山石颂》,清人称其曰:匡喆刻经颂。是为匡喆等人刻经善举所作颂文。该石刻于邹城铁山之阳摩崖之上。铁山旧称前冈山,刻《大集经》、题名、《石颂》三处文字,《大集经》在右,刻面长五十三米,宽十五点六米,隶楷书,十七行。题名在经文下方,现存刻面长三点二五米,宽三点四米,六行。《石颂》在经文左下方,长十七米,宽三点五米,十二行,计六百一十四字。字径二十二公分,颂文上方刻篆书“石颂”。

《石颂》骈文体,言奥语邃,风格工整典雅,其书写者为僧安道一。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东平洪顶山刻经、邹城尖山刻经,皆出自其手。此颂字径小于经文,以小字笔法而书大字,必遇康氏所说五难,而由大字胸臆来书小字,大处取势,小处落墨,驾轻就熟,得心应手,起收转折,轻松自然。作品若有道之士,微妙圆通,有天下而不与,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气韵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绝。其意境之高远,格调之雅逸,无疑为僧安道一书法水平之最佳者,在书法史亦绝无仅有。

此处句为“清跨羲诞,妙越英繇”,与下句“如龙蟠雾,似凤腾霄”相互为用,极赞石经书法之高妙。

——朱茂刚

跋《杨大眼造像》

杨大眼造像记刻于北魏时期,位于洛阳,龙门石窟之代表造像之一。全称“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杨大眼,仇池人,今日甘肃人。随孝文帝南征,太和中作战有功,勇冠军中,官至平东将军、荆州刺史。此造像记所刻文章为颂当时名将杨大眼之赫赫军功及供奉魏孝文帝而造佛龛事。

此造像记与魏灵藏造像记极为相似,用笔方俊,结体庄重稳健,笔势雄奇,乃列龙门四品之一。

——[韩]安财成

跋汉“永受嘉福”瓦当

冰轩手拓“永受嘉福”瓦当,鸟虫篆,单线十字界格,布局均匀,线条盘曲蜿蜒。《汉书·礼乐志》曰:“承帝明德,师象山则。云施称民,永受厥福。承容之常,承帝之明。下民安乐,受福无疆。”“永受嘉福”即接受嘉福,并把嘉福赐予别人,寓意美好,祈福消灾之吉语。

西汉“永受嘉福”瓦当,直径十六点四厘米,陕西咸阳市东郊李家村附近出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福,备也。祭统曰:‘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汉代盛行祈祝吉语施之于砖瓦以祈福也。

——赵际芳

跋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

东汉时,国以孝道立策,官职举孝廉就含有此意。为表孝,人死时,建靡工费时的大石墓,并用画像石装饰,为富贵家族所追求。

通观画像石线条洗练、雕琢精致、繁简得当、造型生动,谓之汉石精品。

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

——[韩]金玟廷

跋汉十八字吉语砖

初堂藏汉十八字吉语砖拓本。

汉十八字吉文砖,出甘肃天水市天水镇与礼县交界地区,为古秦国旧地。文曰:“寿万年,宜子孙,家大富,宜多田,牛百头,羊满千。”前人未有著录,为近世仅见孤品,戊戌十月入藏。

以往书史研究常就字论字,即(既)不顾及彼时彼地物质条件,更不言书刻工具方法,所以有时会得出不切实际的结论,陶文在制作分两种,一是在未干泥坯上刻划;二是烧后刻,二者在书法风貌上有不同倾向,先刻更易写划,可方可圆,干刻多圭角残行斑驳;湿刻者工具将泥翻挤成高于平面的棱廓,笔顺先后可见。此砖正是此法,秦印及两汉刻划金文多用此法。

此砖文线游丝平底,疑竹刀所为之。

寿万年,宜子孙,家大富,宜多田,牛百头,羊满千。

鉴古为临摹。

——岳奇

跋水牛山摩崖

佛陀。岗山摩崖石刻文字,庚子秋月钩摹于西山亭。

我是如来最小弟。时维上章困敦孟秋之月。

水牛山摩诃盘般若经石刻,存五十二字,笔法遒劲、古朴拙厚,传为北齐僧人安道一书丹并且摩刻。

须菩提,若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敬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品以之为题。

慈悲。慈悲胜念千声佛。上章困敦仲秋之月,阳明山访友归来,皓月空明,照人无寐,情思爽然,焚香煮茶,缓笔书此旧拓,但苦于手臂隐痛,故首尾不类,其丑如故。

——张伟

跋侍廷里父老买田约束石券

其石券文曰:

朱国涛 逸堂集古选萃

文凡十二行,字画皆因势为之,参差古拙,多遗篆法而少波发,古穆维新耳。

石券出于慎氏镇浏涧河南岸边,通高一米五四,宽零点八米,厚零点一二米,刻于经过大致整修,但未经打磨。具表面呈无数坑洼。毛石上石券,正面阴刻隶书字形大小悬殊,字体漫泛,多数字迹清晰,晰楚可见辨焉。

是文记载东汉缑氏县侍廷里左臣等二十五户人家,集资六万一千五百钱,买田八十二亩,组建起一个为的民间团体,轮流担任基层单位“里”之行政职务,以及对此土地之使用与管理方法。券书之体为篆体及隶之过渡者,笔法随意,天真无邪颇具风神古韵。

——姜轶

跋汉孙叔石棺题记

蜀即蜀郡,秦灭蜀后置,两汉因之,治所在今成都市附近,广都,县名,本为古蜀国开明帝三都之一,西汉元朔二年置于蜀郡,领广都县。王莽时广都县更名为都亭。东汉后,复名广都县。县治在今成都双流县中和场中城坝。

公乘为孙叔之爵位,属于秦汉二十等爵之第八级,以得乘公家之车,故称公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袭,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颜师古注:“其得乘公家之车也。”秦与汉初,公乘为高爵,汉文帝后,第九级五大夫方为高爵待遇,为免除徭役,公乘仍需服役。东汉明帝后公乘为吏民可拥有之最高爵位。刘劭《爵制》曰“吏民爵不得过公乘者”。

此石棺题记近于四川渠县沈府君神道铭与孙仲妻石棺题记,似为一人所书,点画细劲圆浑有篆意,破磔处多用复刀,中间并不用刻通,与点画处虚实相生,具有装饰意味,隶之细劲圆厚无过此者。

贾晓潼 跋宋四娘地券

焦新帅 乾堂藏汉碑残石集萃

周正 跋此簋

蜀广都苞乡嚣造里公乘孙叔以石棺葬书此柩兮。蜀广都苞乡嚣造里公乘孙叔以石棺葬书此柩兮。汉隶二十字于汉人题刻中独树帜。

此记体势开张奇宕,其率意处尤似简牍,为石刻不可多得者,如康南海评冯君神道、沈君神道铭亦此派也,布白疏、磔笔长,无一字不飞动但不失规矩,开阖动宕,各臻其妙。

石棺是汉代四川地区常用葬具之一,在洞室墓与崖墓中均有使用,大部分石棺刻有画像而带有铭文并不多见,此柩形制为石棺,在汉代中所不多见。其铭文形制与东汉武威张伯升柩铭等覆盖与棺柩之上的旌幡极为接近,具铭旌性质。

——梅跃辉

跋西汉金乡鱼山刻石

西汉《金乡鱼山刻石》又称《禳盗刻石》,于一九八零年出至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北三十里胡集镇鱼山集西郭村。其村民郭某始见,因原石遭石工断为数段,首段于庚申年收入济宁馆存,现藏于小金石馆南壁中。越十年,岁在庚午年之春,中段得现,存于金乡县文物局。此刻石中部尚有两段遗失,实为一憾耳,此拓为中段。

此石刻为青石质,全长约两米,共一百三十单八字,行有界格且字数不等。其字法多存隶意,然篆法存焉,其形古拙朴茂,自然天成,乃隶变之遗迹,西汉刻石之佳品。通石刻而得知其主人虽为平民,然其风趣睿智又推孝廉,故而可爱可敬。全观此刻石,其与历史、文字、人文、书法等学界意义非凡,实可宝也。

□□使犯磨□罪,天利之。居欲孝,思贞廉,率众为善,天利之。身体毛肤,父母所生,慎毋毁伤,天利之。分率必让厚,何绝永强。卿晦夜;卿阳县,见车博劳道□□鼠当道。秉兴头天,居高视下,莫不谨者。

——杜庆龙

齐陶文遗珍

繇乡大匋里□,出土地传为临淄刘家庄,为罐类器物残存;存部分口沿,壁厚一点二厘米,印文约二点三厘米。

战国齐民营制匋,出土地传为临淄刘家庄。印匋方形,边长二点四厘米,已残。据《夕惕藏匋》同铭者摹得。末字《陶文图录》释;《齐陶文集成》释。细审之,此下从“月”“”,与《古陶文汇编》所收形近,故可隶定为,乃匋工名。

文曰:天开混沌由文字,人扩灵明亦在兹。大意微言常不觉,终归混沌又何疑。簠斋诗。齐故城出土匋器尤多,三代古文既可证实玺印之用,与篆籀相参考,其文字之奇、诡变之理,亦学书者之一助。宾翁云:匋文之闳伟奇丽,或出钟鼎而上,非过许也,今集临淄古匋五品成一纸并题。

——杨牧原

跋论道·出行图

永受嘉福、长毋相忘、日有万喜、富昌未央、延年益寿、大吉祥。

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之文化遗产之瑰宝,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其中有庄园,车行、聚会、宴饮、战争、乐舞、杂戏、作坊、手工农作,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文化状况,风土民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此为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之资料。此画像石人物造型自然生趣,形象有天人合一之神。

汉代时,天人宇宙观趋向完整,人们在礼仪、建筑和艺术等方面不自觉地表现出对宇宙框架之认识,其墓室建筑也同如此,其中有天的象征,又刻画日月星辰、飞鸟走兽。此外,突出汉代民俗信仰,此石中有不同人物刻画,是一种生活状态所作所感。十一月文甲题

汉画像石描绘宴饮、娱乐、宾客、拜谒、斗鸡、走狗乃至宅邸房屋,都勾勒出汉代之生活百态。祭祀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和帝王文化系统,以及民间世俗行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袁文甲

逸堂集古选萃

四乳神兽镜。圆形圆钮柿蒂纹纽座,钮座外一圈宽素环带两周栉齿纹之间为四个带圆座钉,将镜背纹饰分为四区,间隔青龙、玄凤、独角兽、羽人等瑞兽,形态各异造型生动。边缘纹饰区为单线波折纹及短圆孤,弧线青龙身脩长,张口露齿鳞发后飘,威猛霸气。纹饰布局优美,整体纹饰高浮雕,线条硬朗,镜形规整,镜体厚重此为佳镜。

龙虎对峙镜。圆形圆钮圆形钮座,镜背空间有一周圆形的凸线,将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主钮区有右龙左虎一玄武。龙口大张利齿突显,口吐舌信。虎睛圆睁毛发上扬对首相戏,显得亢奋激昂,龙虎吻间为龙口吐出阳气与虎口吐出之阴气交合,而成阴阳调和之气。外区纹饰带被七枚圆座乳钉分割为七个区间,分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瑞兽、羽人等各个神采奕奕,极富动感。七幅图景皆以高浮雕技法刻画精细入微,外饰外围一周栉齿纹和一周锯齿纹镜缘,以減地平雕之技法饰,有一周动物纹饰显为罕见之,鱼蛇龙鸟及多足怪兽纹饰,与以往所见汉镜缘饰殊异此镜铸工精湛版工力度,一流浮雕感极强,呈现出敦凝穆丽之艺术美感。

四乳神兽镜。圆形圆钮四叶形钮座,一周凸起之宽素纹带,将镜钮与主纹隔开宽弦纹环带,内外均饰一周栉齿纹。主纹饰被四枚圆座乳钉平均分成四组,每组两瑞兽纹饰一组为羽人驭龙;一组为双龙相望,二组均为两瑞兽近缘处一周栉齿纹宽素缘,镜背光整无瑕,纹饰刻画细腻,品相极佳。

赵超 百岁集珍堂题古

重列式半圆方枚镜。圆形圆钮连珠纹纽座,镜心纹饰作高浮雕,内区以四神兽为界,形成四组图案作重列式排列,上段坐三人一人抚琴作弹琴装,为伯牙弹琴,其左右各饰一人其下有瑞兽衔托座,左侧为伯牙仆从掌灯聆听琴音,右侧之人双手略抬似与伯牙探讨琴艺,乃伯牙之音也。中段东王公西王母分饰镜钮左右,正襟危坐其下皆有瑞兽衔住座托,东王公左侧饰瑞兽西王母,右侧饰瑞兽,下段中间排列着厚而凸起之半圆及带铭文之方枚,每方枚上铸四字铭文铭文外饰一周锯齿纹,镜缘处浮雕一组纹饰纹饰,外有素缘。纹饰是神人御龙六龙驾云车出行图,飞龙青鸟,两羽人骑独角兽,两羽人驾青鸟图案,复杂且富有变化,精美无匹。此画像镜纹饰精工细刻,人物造型生动自然,半圆方枚精准无比,字体秀美。

地支四灵瑞兽博局镜。圆形圆钮柿蒂纹纽座,双线凹面方格内饰,几何纹饰四边均置十二枚圆座乳钉,篆书十二地支铭文,分别列其间四T纹两侧有圆钮座,八乳与博局纹将主纹饰分为四方八区,是此镜最具有创意与变化性之部分,其间饰四灵羽人神兽隔V纹,两两相对青龙与羽人相对,白虎与瑞兽相对朱雀与瑞兽相对,玄武与独角兽相对,空白处填以云气纹主纹,外饰一圈栉齿纹宽厚平缘上饰一周栉锯齿纹和一周水波纹。

日有熹固常然单圈铭文镜。圆形圆铭钮连珠纹纽座,钮座外栉齿纹凸起之宽弦纹,内连纹各一周连弧纹内饰,简单几何纹饰一周,外围两周栉齿纹带内饰一周,铭文:日有熹、月有富、乐毋(有)事、宜酒食、居(而)必安毋忧患、竽瑟侍兮心志欢、乐己哉、固常然。

缠枝牡丹花镜。圆形圆钮柱形,以钮为中心周围一花朵图,钮作花蕊花瓣十分逼真,主纹为三纹连续之牡丹花纹。牡丹花绽放花瓣饱满,花蕊一律朝外,一派欣欣向荣之景。三组花卉枝蔓缠绕并交接在一起,外侧又以点纹环绕素窄镜缘铜镜,纹饰内容题材简约素朴,但主纹牡丹纹之造型逼真写实,线条屈曲宛转十分优美,耐人欣赏。

——朱国涛

跋宋四娘地券

维皇宋□年,□月□日□朔。大宋国内当天苍,世上冥司有地隍。江南建昌新城县,旌善钦贤曹鬼保。元在曹源保内住,身故信女官四娘。本命王戌八月降,廿六日申时娘。伏为行年□岁,暂往南山采花□。忽遇仙人来饮酒,蒙赐一杯便身亡。干后落桥而身故,精神恍惚入泉乡。投得南山作木郎,买得棺材全具足。八片充为一□丧,两头都是闲乡事。中心便是四娘房,用到银钱壹仟贯。买地一-穴葬四娘,张坚固二人来书曼。李定断(和作弟郎),其山东止甲乙青龙位,南止丙丁朱雀乡,西止庚辛白虎位,北止壬癸玄武垠,中止亡人作冢宅。万岁千秋不移垠,泉下土精并百鬼,莫来争占我口垠,太上急急如律令。

买地券亦称“冥券”“幽券”。始于西汉、盛于东汉、强于唐宋,历代皆有。“冥券”“幽券”。观字识意,便知其与生死大事相关。“买地券”“镇墓文”实为道教文化随葬之物,材质多用石、砖、铁、木等刻写以便置于墓中久存,形制、大小与墓志相仿。内容多为死者所买墓地之四至、价码、证人、禁入之语。意为死者对墓地所有权不可侵犯。

地券文用一段墓主恍惚间走到了黄泉之路偶遇神仙赐酒,饮罢辞世的神话故事、修饰墓主醉酒坠桥身亡的事实。

地券亦是阴阳之间的一种纽带。其与传统风水、信仰密切相关。

宋四娘地券长三十二点五厘米、宽二十五点八厘米,厚两厘米,全文十七行、凡二百三十二字。期间出现方框的留空,是为墓主辞世时填写年龄、年月日所用。此券现藏于北京大有名堂。整篇为阴文,技法大致为湿刻在先、随后烧制而成。今人多囿于传统书写之法,整篇虽有竖向界格所辅,但上下字势连贯,自然摇摆未对结体产生影响。相反,此无意于意之感,似有一种紧中见松、阴阳互补之态。多处字势未做正局,如第四列“故”、第五行“降”、第六行“酒”字、第七行“乡”字等。可通篇章法尽显和谐自然、浑然一体。

鄙人以为此券单字与《石门铭》单字开张气势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元”“年”“四”“西”“大”等字。宋四娘地券结字左右开张,搭接多直角,多数笔画隶书十足,线条自由、率真。整通地券有左右对称的波浪式祥云,祥云之上伴有装饰,气象宏大,书风自由率真。

——贾晓潼

乾堂藏汉碑残石集萃

后汉韩韶残碑补阙本:此残碑传近岁出舞阳,汉属颍川也,此地多高官名士,汉司徒丁鸿、尚书令韩棱等垂史才俊皆出于此。

此石四周皆损,可知为碑阳,存字四行,行三字,共十二者。此碑虽残余无几,然亦可管窥梗概。文字之福。首行可识“仲黄”二字,应为碑主之字也。《后汉书》载:“韩韶字仲黄,颍川舞阳人也。”其与同郡钟皓、荀淑、陈寔清高有德,显名于世,并称颍川四长”。二行与《后汉书》中所载“守、令不能破散”相契。三行“贤”字或为文中“闻其贤也。”《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南阳府部》载:“韩韶墓在舞阳县西南四十五里。”与此石之出同也,故当为韩韶之属无疑。

《后汉书》载:“同郡李膺、陈寔、杜密、荀淑等为立碑颂焉。”所树之碑当指此石也。此碑虽遭毁如斯,亦有迹可循,何其幸哉!真可谓吉金片羽,可以永年。

东汉碑额残石四品墨影:残石传出河南禹州,古时之阳翟,东汉颍川郡之治所。颍川居中原腹地,秦王政十七年置,以颍水得名。颍川自古为大郡,自设立后人口颇众,富庶繁华,仅次于京师。此地钟灵毓秀,名士大族,富商巨贾频现,如颍阴荀氏、许县陈氏、长社锺氏、襄城李氏、阳翟郭氏、阳翟辛氏、舞阳韩氏、定陵杜氏、父城冯氏,此众名门望族多有名垂史册之宗贤名彦也。

汉时为我国丧葬文明之繁盛期,尤崇厚葬,东汉章帝以前碑刻罕见,和、安之后刻石立碑之风渐起,至桓、灵时至极盛。此四者即为墓碑,以记墓主名讳、里贯、履历、功德,勒铭贞石,以垂久远。树碑刊石,昭德纪功,以示子孙。又因物不朽者,莫不朽于金石,故碑于宗庙祠墓之间,树碑镌石,垂世宠光,铭功载德,设兹方石。南朝刘勰云:“碑者,埤也,上古皇帝纪号封禅,树石堤岳,故曰碑也……而庸器渐缺,故后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自庙徂坟,犹封幕也。”“夫属碑之体,资乎史才,其序则传,其文则铭。标序盛德,必见清风之华;昭纪鸿懿,必见俊伟之烈,此碑之制也。碑实铭器,铭实碑文,因器立名,事先与诔,是以勒石赞勋者,入铭之域,树碑述亡者,同诔之区焉。”故碑刻为礼器,彰显圣德,明尊卑、别爵秩、纪功赏、告先祖、训子孙之意耳。

“汉故”“陵”二石以书风、字迹大小、镌刻刀痕上可辨当属同一碑出,文字四周可见施有边栏,书风与《袁安》《袁敞》二者颇类。“阳翟”与“故”字残石则与汉魏凿刻官印之意趣相近。

《宋书·礼制二》载:“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三国志·武帝纪》亦有载:“十年春正月,攻谭,破之,诛其妻子,冀州平。下令曰:其与袁氏同恶者,与之更始,令民不得复私,禁厚葬,皆一之于法。”

射鹿台遗石:此二石出颍川之射鹿台遗址,位今之许昌陈曹乡许田村西,古时此地林木茂密,獐鹿成群,曹操迎汉献帝来许后,曾在此筑台建亭,陪同献帝常至此游猎,世称此台为“射鹿台”。

边恩慈 跋任城王墓黄肠石刻

虞延,字子大,陈留东昏人也,永平八年,代替范迁为司徒,此残碑或为其后嗣所属,书风与《受禅表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意近。“君浚”残石右侧可见精细磨痕,当为碑首行,也可知碑主之名“浚”也,书风与《乙瑛碑》颇类。此二石当为东汉晚年间物。

典谏等字残石:残石出长安,存铭两行,行四字,共八字,铭曰:“典谏议臣刘弘”。谏议或指谏议大夫,《后汉书·百官志二》载:“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东汉属光禄勋。臣,君主之时官吏也,或下对君主之自称,汉时男子称臣女子称妾,亦有自谦之意。刘弘汉时有五,一为西汉后少帝,二为东汉中山教王,三为东汉高密王,四为东汉末年司空刘弘,五为蜀汉昭烈帝刘备之父,惜存铭之寡,难以考见。依碑左之空余,此残石当为碑之末也。所刊内容亦异于墓碑之末段之赞词,应为功德碑或纪事碑之属。此石书风、字径与《熹平石经》颇为相像。

——焦新帅

跋此簋

此簋丁,怡斋获此簋乙,宝秋明室获此簋辛,余获此簋丁,而俱会于师大,亦是一奇。

此簋,西周晚期厉王、宣王时器,一九七五年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一号窖藏出土,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一套八器,形制相似,大小略异,皆鼓腹弇口,兽耳有盖,饰重环纹、瓦纹。器、盖同铭,皆十行百一十二字,重文二。今人序八器以天干,此拓即丁器也。其铭曰:“隹十又七年,十又二月,既生霸,乙卯。王在周康宫迟宫。旦,王各大室,即位。嗣土毛叔右此入門,立中廷,王乎史翏册令此曰:‘旅邑人、善夫,易汝玄衣、黹屯、赤巿、朱黃、銮旂。’此敢对扬天子丕显休令,用乍朕皇考朱癸尊簋,用享孝于文申,用介眉寿。此其万年无疆,畯臣天子霝冬,子子孙孫永宝用。”铭文述司徒毛叔引此于康宫迟宫朝觐周王,周王使太史翏册命封赏此事。金文每见“康宫”,罗雪堂、王观堂以为康王之庙,郭鼎堂则定为殿宇之名。此铭文中之“迟”为夷王专名,则“遟宫”显系夷王之庙。愚意康宫当为容纳迟宫之大宫室,而非康王之庙,以周王一身难莅两地故也。翏,人名,任太史之职。夏含夷云:“翏通籀,史翏即宣王时著名之太史籀也。”然难以确证矣。此簋铭文线条匀称,字形大小一任自然,字中圆形构件颇为醒目,远观则高古空灵,近察则稚拙可爱,三代遗韵,今人固不可及也。

——周正

百岁集珍堂题古

秦匋汉瓦长乐未央

半两钱分为战(国)半两、秦半两、汉半两。战(国)半两文字较为野逸,于圆中寓方,实物文字较为凸起。秦半两亦分为秦半两与秦代半两,文字略平正,较为对称。汉半两文字承袭秦代,其形更为方化,并有个别减损笔画。

蚁鼻钱。蚁鼻钱始铸于春秋末期,大量铸行于战国时期之楚、鲁地区,是为青铜贝化发展之高级形态,正面凸起并铸有阴文文字,背面平素,一端铸有小孔,以枚计值,一般长1.2至2.1厘米,宽0.8至1.4厘米,重约三四克。其常见铭文有两种:一是,旧释为“各六朱”,至今无有定说;一是,有释为“贝”“巽”等。钱文与孔组合,恰似一张鬼脸,故又称“鬼脸钱”,其他铭文有君、、金、行、匋等。

新莽币。右三为新莽时期钱币,分别是货泉、布泉、货布。其形制精美,所用文字多为悬针篆,笔道犹如倒悬钢针,刚劲有力,极富秀丽,其文字装饰意味浓厚。货泉一钱为一套中其一,此为无内廓右星,其余三枚为无内廓上、左、下星。

燕明刀。

明刀,因刀币正面都铸一明字而得名,为战国中期之后燕国铸币。主体是燕明刀,另有齐明刀等仿铸明刀。燕明刀由尖首刀演变而来,战国早期,在尖首刀中出现一种类明刀,因其器形与后来战国中期之明刀基本相同而得名,但其铭文与制作气息和尖首刀完全一致,右拓为燕早期与中晚期明刀,正面单一“明”字,背面上拓为一“七”字,下拓为“左五”二字。正面文字,时期特征较为明显。

匋文四品。

右匋文四品,于篆刻时可直接吸取营养,上数钱币应多体会其铭文气质,于创作中多多表现。当然,陶文碑刻类亦应多体会其精神气韵,而非被其形态所迁。

——赵超

跋任城王墓黄肠石刻

出于任城王墓,位于山东济宁市北郊。济宁在西汉时为任城县,属东平国墓主人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之孙、任城国始封王孝王刘尚。黄肠石为长宽皆一米方石,厚廿三厘米。题刻大都于石之侧,少有在平面题刻,出自多位书刻匠之手,故风格多样。题刻前多不经书丹,由石工捉钻镌刻,为东汉民间常见实用性文字代表。汉时民间书写主流为汉代通俗隶书之典型,笔画朴实径直,用笔率意,结体或纵或横,依其自然写法,简捷通俗,充满活泼之趣。王镛先生于《中国书法简史》中对任城王墓题刻评价极高,这批墓刻石风格奇肆豪放,拙朴自然,结体造型多有奇思妙想,出人意外之处。其中有薛公伯当有数十刻,每刻都能出奇不凡,体现了石工丰富结构想象力。此题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众书家所重视,并应用于艺术创作。

——边恩慈

跋唐故长孙府君墓志铭

右《长孙楚璧墓志》,全称《大唐故朝散大夫行眉州彭山县令上柱国长孙府君墓志铭并序》,二〇一五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缑氏镇东南唐僧寺附近。此为青石质,志盖、志身各一。志盖呈覆斗形,平顶横、纵均三十九厘米。志铭为行楷书,凡二十七行,七百二十二字,有界格。志盖四杀与志身四侧皆单线阴刻瑞兽缠枝纹。志主楚璧,史书中鲜有记载,但此志所载其祖系、子嗣等,对史书有补阙、印证之作用。

志主曾祖长孙晟(五五二-六〇九),字季晟。志中所载“隋齐王”与史书对其封王时间记述相悖。《弘简录》中载有长孙册封皇后,追赠长孙晟齐王事迹。另据长孙晟长子《仪同三司长孙行布墓志铭》所记其父历官,再结合行布于大业元年葬于长安,其父虽于大业五年卒,但此后隋炀帝封长孙晟为亲王之可能不大。因,此官职不为唐时独有,易有歧义,或意为隋时已封。故此志所载“隋齐王”应为唐时追封也,此“隋”或为“唐”。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订讹》载,长孙晟有无乃、无傲、无宪、无忌、无逸。长孙无忌有衡(冲)、涣、浚、淹、温、澹、净、淑、湛、津、泽、润十二子。长孙泽有玮、琼、琓、珩、瑛五子。据此志,志主长孙楚璧为长孙泽三子,相较于《唐书宰相世系表订讹》中所载四子更为可信,另志中所载长孙子可作补遗也。

志主父泽除名考

余阔洋 跋唐故长孙府君墓志铭

张静雷 跋汉公侯砖

冯智祖 跋富贵宜子孙男则三公女侍王砖

唐显庆四年,中书令许敬宗遣人上封事,称长孙无忌与李巢,图谋造反,后除以官爵,流放黔州。长孙泽为长孙无忌十一子,自然也要被除名、流放。

唐法体系中,流刑为五主刑之一,除名为三附加刑之一,均为官吏惩罚制度。长孙无忌被除名、流放,乃因被许敬宗诬构犯有十恶(谋反)之罪,无忌子等被除名加以流刑,乃因犯五流(反逆缘坐流)之罪。《唐律疏议》卷二“除名”条载:“诸除名者,官爵悉除,课役从本色……六载之后听叙,依出身法。”可知除名先“官爵悉除”,其次“课役从本色者”,“无荫同庶人,有荫从荫例。”再次,六载之后依出身法……叙官。“爵无常叙之法”,故爵经除不合再叙。官品可依六载之后听叙,依出身法。犯除名人年满后,叙法依《选举令》:“三品以上,奏闻听敕。正四品,于从七品下叙;从四品,于正八品上叙;正五品,于从八品下叙;从五品,于从八品上叙;六品、七品,并于从九品上叙;八品、九品,并于从九品下叙。”《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十七与墓志记载相同,长孙泽唐时官至左千牛卫长史,为正七品上,应并于从九品上叙,但因其为勋戚之后,当从荫例。《唐六典》卷二“吏部郎中”条是关于如何根据出身叙官。其可分六种类型:一:爵位。二:亲戚。三:功勋。四:门资。五:秀才、明经之类。六:劳考。长孙泽为长孙无忌子,长孙无忌唐时为“皇太尉、赵国公、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令、司徒、司空、食邑三千户。”正一品,据《唐六典》卷二“吏部郎中”条载:“有以资荫,谓一品子,正七品上叙。”《唐律疏议笺解》载:“出身高于常叙,自依出身法;出身卑于常叙,则依常叙。”故,长孙泽应叙为正七品上。

另,《册府元龟》中有对唐代县域等级及县令品级的描述,其卷七〇一中云:“唐制有赤县、畿县、望县、紧县、上县、中县、中下县、下县之差。赤令其品正五、畿令其品正六、上县令其品从六,望、紧同之,中县令其品正七,下县令其品从七。”又据《唐会要》卷七十载:“其赤、畿、望、紧等县,不限户数,并为上县。”不受人口户籍影响,并为上县,主要因其地理位置。而赤畿之外,“则以户口多少,资地美恶为差。”有中、中下、下之分。据此志,长孙泽后叙为梓州铜山县令。此依县域等级,唐时应属中县。

父泽除名考,壬寅十月十三。

道光金石家朱为弼有言“从来玩好皆丧志,微物藏庋知兴亡”。蕴辉珠处渊,含英金在石,不玩物何以知其珍,不知来,视诸往也。

——余阔洋

跋汉公侯砖

葬庚地位公侯传送下二千石。

是砖出自浙江余姚,文曰:“葬庚地位公侯传送下二千石”。此乃公侯砖,汉时常有。公侯者,王公贵族也。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之别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云:二千石者百二十斛,郡守官秩二千石故以代称。有释“葬”为“苑立”字者或不知汉隶源以“土”作“立”者耳。

曾见临丽居李立荣仁兄题跋此砖拓,文词专业得当,且考据详实,书法功夫深厚,见长于小楷题记,常为后学者提供参考,鄙人题跋多借鉴于此。

此砖长约四十厘米,宽六厘米,砖文汉隶书风,大小有变化,文词官吏吉语一脉。此砖颇为罕见且保存完整,字口清晰。其拓片亦为珍贵,可藏可珍可赠友人。幸得此砖拓。

铭文汉砖,多为吉语。纪事纪年,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书体篆隶,古朴厚重。书法资料,可观亦学。经典艺术,国之瑰宝。

——张静雷

跋富贵宜子孙男则三公女侍王砖

富贵宜子孙界则三公女侍王。

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以砖作为建筑材料的现象,据考证,有铭文的砖则是在战国之时,砖文发展最鼎盛的时候则是在两汉到魏晋之间。汉人制砖技术较为成熟,人们先制模,然后压印在还未干透的砖胚(坯)之上,等干了之后,再放入陶(窑)中烧制,这与封泥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有暗和之处。汉晋砖文由于受载体限制而对所取文字在笔画上省减或增补,以求在整体章法上的和谐统一,这也增加了砖文的趣味性。汉晋古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艺术文化成就的集中体现。

史书记载用澄泥法造砖瓦,始于秦汉,兴于三国,历经两晋南北朝连绵不绝,秦汉时期,帝王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所用砖瓦由官府督办,专门加工烧造,秦汉魏晋砖年代久远,上多有图案文字,构成独特的古朴美和装饰美。

——冯智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