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起点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3-04-18杜志雄
自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在新起点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着不同方面挑战,因此通过机制创新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成为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年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实质进展。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要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会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为此提出要聚焦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等重点问题,抓好土地和科技两个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支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资源合理配置,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
过去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制度框架不断健全,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机制不断完善,在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宜居宜业三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是农业供给安全更稳固,生产方式更现代。“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是新时代背景下粮食安全的最基础目标,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2022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3731亿斤,创历史新高,在实现“十九连丰”的同时已经连续八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大豆种植面积1.54亿亩,为1958年以来最高。中国的小麦、稻谷和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比世界平均水平大约分别高63.7%、52.5%和7.9%。“十三五”时期,中国的水稻和小麦自给率保持在100%以上,玉米自给率超过95%,“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稳步实现。同时,牛羊禽肉、牛奶、水产品全面增产,蔬菜水果供应量保持充足。更为可喜的是,中国农产品产量的提升不再以过度开发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向现代化转型。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持续增强,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粮食机收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此外,中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良种对中国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5%以上。
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过程更加绿色,“十三五”时期,全国化肥施用量较“十二五”时期累计减少1322万吨,全国农作物单位播种面积平均施肥强度为313.5公斤/公顷,比2015年下降了56.4公斤/公顷,降幅达15.2 %。2022年,中国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1%,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利用率分别超过78%、88%、80%,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显著提升。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深入推进,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产量占比达到11%,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97.6%。
二是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农民富裕富足不仅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过去五年,中国农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既表现在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也体现在农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首次迈上2万元台阶,较2017年增加50%;农村居民收入构成中,转移性收入已经达到20.88%。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继续缩小至2.45:1,相较于2017年的2.71:1有了明显的改善。除着眼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外,中国也在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養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民有了更大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21年底,全国农村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6%,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到72.23%。农村社会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比2017年提高40多个百分点。有卫生院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超过90%,平均每个村拥有至少1个卫生室;农村敬老院超过1.7万家,互助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达到13万多个,基本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三是农村环境不断改善,建设不断升级。202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良好的农村环境是现代生活条件最基础的内容。过去五年,中国农村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2018年初,中办、国办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推开。到2022年,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90%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28%左右。2018年底,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18个部门启动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广泛发动农民群众自觉开展“三清一改”,即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集中整治村庄“脏乱差”问题。当前,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活动,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各地区立足实际打造了5万多个美丽宜居典型示范村庄。过去五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不断加强。从农村公路建设看,2017-2021年,中国农村公路总里程由396万公里提升至446.6万公里,等级公路比例由88.9%提升至95.6%,优良中等路率由80.4%提升至87.4%,全国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各地已累计创建了353个“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41个“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全国示范县,农村公路“路长制”县级覆盖率达89.26%。从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看,2022年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56%。从农村网络建设看,截至2021年底,全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通光纤、通4G比例均超过99%。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前提,继续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部署。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稳定粮食生产、建设农业强国和推进乡村振兴作为20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工作的重点。从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看,仍然面临着不同方面的挑战。
一是国内外条件约束和粮食安全。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城镇化推进会继续增加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总量需求,国内生产依然面临需求压力。由于地少水缺是中国农业生产的客观约束,资源禀赋上的短板成为制约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不利因素。尽管2022年中国已累计建设完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但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高标准农田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少地区农业靠天吃饭的问题尚未有效改善,农产品供给能力仍不牢固。此外,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增加了粮食贸易的不确定性,凸显了增强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性。
二是盘活农村土地和农民增收。过去五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终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十分明显,收入差距的绝对值甚至呈现扩大趋势。2022年农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占比41.96%,是农民收入最主要的来源。而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来自外部的冲击增多,农民外出就业的机会和工资性收入增长空间受到挤压。从财产性收入看,农民收入中只有2.53%的构成来源于此,且财产性收入占比多年来并没有太大变化。与此同时,农村很多闲置资源缺乏有效的盘活利用方式,不少地区出现了较高的宅基地闲置率,未能转化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此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已在试点推进,但农民如何从中获取更多收益仍需要探索。
三是农村人口外流与城乡公共资源优化配置。2022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22%。随着中国总人口即将到达峰值,以及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未来农村常住人口可能持续下降。根据相关预测,农村常住人口到2025年下降到4.5亿,到2035年下降到3.3亿。与此同时,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23.81%,比2010年提升了9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就面临着既要改善提升,又要防止浪费的矛盾。如何优化城乡公共资源布局是乡村振兴的一大挑战。
创新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一是抓好土地和科技两个关键确保粮食安全。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贸易格局下,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要立足国内资源,采取经济理性的方式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一方面要靠土地稳产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在保耕地数量的同时,也要提耕地质量,采取多种方式持续提升土壤肥力,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另一方面是要靠科技提产能,要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农业科技和装备升级;同时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打好“种业翻身仗”。
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加大改革力度,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一方面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点,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在条件成熟的地区通过引入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方式加快对闲置宅基地的盘活利用。另一方面要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建立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节机制,保障农民可以获得更大的土地增值收益。
三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资源合理配置。要以城乡融合的发展理念来指导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要根据农村人口流动特征依法引导农村居民适度集中居住,加强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探索村庄合并的科学实现形式,提高乡村建设效率。要以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均衡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标准,统筹布局城乡公共资源,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根据农村居民的居住特征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确保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养老资源得到合理有效配置。
杜志雄 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政府特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