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马克思异化劳动论的思考与研究
——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相关表述

2023-04-17李印福李佳益

理论界 2023年12期
关键词:手稿异化本质

李印福 李佳益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展现马克思早年哲学经济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论意义重大。在异化劳动论中,马克思将异化劳动与人的本质、私有财产、资本等概念串联起来做系统讲述,剖析异化劳动生成的背后原因和影响要素,深刻批判和预见了扬弃异化劳动的必要性以及促使其消亡的现实路径,这是马克思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以及共产主义理论相结合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生成的历史背景

19 世纪中叶的欧洲社会,工业革命方兴未艾,资产阶级不断通过扩大的生产笼络财富,阶级矛盾日渐尖锐,社会关系错综交织,种种大环境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于《手稿》中阐述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刻历史背景。

1.时代背景:基于工人苦难生活的现实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映射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社会劳工状况的一面镜子,也是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锐利武器。在马克思创作《手稿》的1844年,工业革命为社会生产带来了机器,机器大工业令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空前地发展壮大,资产阶级越发富有,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生活在底层的工人越发贫穷,劳动是自然给予人的馈赠,但工人却在劳作中逐渐失去自然、失去自身,辛勤的劳动不仅没能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反而使他们一步一步迈入深渊。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2〕他在《手稿》中对于异化劳动的一切观点论述都紧紧围绕这种极其荒诞的社会现实而展开。

2.理论背景:对国民经济学展开深刻批判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首先是基于驳斥和批判在当时的欧洲社会流行的国民经济学的需要。国民经济学将资本、分工、竞争这些经济概念罗列出来并加以解释,但这些全部都是从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以私有制为理论基础的解释,也就是说,国民经济学并不热衷于以精确的论述与缜密的逻辑来阐明私有财产存在的合理性,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应然,即生来就该如此、不需要用什么论据来支撑和证明的东西,如马克思所说,国民经济学不仅没有将这些本该阐明的关系阐明,还反而把这些“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当作前提”,〔2〕维护资本家的利益成为国民经济学的唯一准则,劳动工人不明不白地承受着愈高的工作强度和愈低的报酬,而最贪婪丑恶的嘴脸却隐匿在所谓的物质规律背后暗自发笑。对此,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异化劳动时明确指出“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2〕在说明文章阐述的概念的同时,公开表现了自己对资本主义及私有制的质疑与批判。

二、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基本观点的论述主要集中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这一部分,从异化劳动的含义概念、表现形式、形成发展过程、如何扬弃等方面对其做了系统阐述。

1.劳动异化的过程就是劳动对象现实化的过程

马克思在《手稿》中将工人生产劳动产品,劳动产品随后投入市场经交换而最终演变为资本的整个过程定义为劳动对象现实化的过程,并深刻指出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劳动异化的过程。因为在劳动转化为现实价值的同时,通过劳动创造现实价值的工人本身却正在渐渐失去自己的现实性,“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2〕这主要体现在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与自身劳动的异化两个方面。

(1)工人与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分离,并反受其统治与奴役

在马克思看来,工人与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的这种现象,既体现了工人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工人“对感性的外部世界、对自然现象——异己的与他敌对的世界——的关系”。〔2〕感性的外部世界为工人提供了工作的机会,看似让工人接触并拥有了生产资料,但实际上一切的生产资料都在不断地离工人远去;工人用劳动创造了无数的产品与财富,但所有这些由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最终却无法属于他们。他们创造出的劳动产品统统流入市场成为商品,被除他们以外的、能消费得起的其他人占有,他们创造出的财富最终都流入了资本家的腰包。这些由劳工亲手培育出的幼仔经过一番轮转,摇身一变成为反过来操控他们自己的名为资本的魔鬼,将工人本该拥有的一切一点点地剥夺。

(2)工人与自己的生产劳动活动相分离,再无法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

工人与自己的生产活动相互分离,并不是说工人不再需要劳动,而是恰恰相反,工人仍旧需要从事劳动,且不得不从事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样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2〕只是因为不劳动就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而被迫作出的选择,又可以说根本没有选择,并且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工业不断发展进步,工人本就已称得上残存的生存空间仍在不断被压缩和蚕食。他们不得已而只能从事着越来越简单低贱的基本体力劳动,他们的身体早已不属于他们自己,这样的劳动活动不仅无法造福他们自己,反而使自己的身心备受摧残。高强度且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异己性劳动使得工人对自身的劳动行为产生极强且只会越来越强的排斥与厌恶心理,就像马克思表述的那样:“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2〕

2.劳动的异化造成对人的异化和扭曲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的异化“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2〕同时也“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2〕简言之就是剥夺了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意愿过活的权利,而让人只能像动物一样每天把仅仅是维持自身生存的手段性活动——也就是异化劳动当作生活的全部,这是一种对人性的极致异化和扭曲。

(1)工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把人看作一种类存在物,即一种有自主意识的个体。他在《手稿》中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2〕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不仅能够选择怎样生存,还能够有意识地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和怎样生活,而不是像动物一样仅仅是出自本能、无意识地从事进食、繁殖等局限于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生存性活动。对人来说,劳动只是生活的必要手段而绝非生活本身,但异化劳动却改变了这一情况,他使得工人的生活中仅剩劳动这一维持生活的手段,将劳动工人与他们作为人所具备的类本质相分离,极大地抹杀了人和动物的区别。工人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劳动,却无法避免地被高强度的异化劳动压榨得无法生存。他们没有生活,最终变得与动物无异。这就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说的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的含义所指。

(2)工人与他之外的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虽是一种自我异化,但这种异化在表现形式上却不局限于单个的人自身,而是通过他与社会上其他不同人之间所发生的关系体现的。马克思在阐述这一过程的时候与哲学进行类比,指出在哲学中这样的异化关系体现为“人对神”,“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2〕而神事实上只是被神化过的人,因此,这样的异化关系回到苦难的现实社会中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人对人”,因为“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2〕工人的劳动及其产物与自身分离,变得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工人之外的其他那些人——即资本的所有者。他们不断地占有生产资料,逐渐加剧阶级分化,使自己所属的阶级因为极丰富的物质占有而得以肆意地主宰和压榨其他阶级,敌对其他所有人。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与其他在他之外的人相异化。

3.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

私有财产是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一种“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2〕将私有财产即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异化劳动关联讨论,深刻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关系。

(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产物

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私有财产深入剖析了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异化的人等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指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2〕异化劳动通过不断地细化分工,进而不断地分化阶级,使得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的手里。它将财产带给资本家,把赤贫丢给工人。从这个维度来考量,私有财产无疑是劳动异化的产物,并且若异化劳动被扬弃、逐渐衰亡,那么私有财产作为异化劳动的产物也会随之灭亡。

(2)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与外化的表现形式和助长手段

在阐述此观点时,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作出了进一步批判。他指出国民经济学虽然承认劳动是生产的灵魂,但它所持有的仍然是资产阶级的立场,认为资本家的私有财产是神圣且不可侵犯的,丝毫不提及隐藏在私有财产之下的由异化劳动所导致的奴役与被奴役。这样的观点究其本质仍是在为资本家开脱,而非真正客观地阐述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在异化劳动过程中产生,同时在另一方面也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体现”。〔2〕在私有制的条件下,随着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再生产,私有财产持续积累,进一步加剧阶级之间的分化与剥削,劳动的异化和外化也就愈演愈烈。

4.应从实现人的本质力量角度出发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针对如何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马克思在《手稿》中进行了一番更加深入的阐述和批判,认为能够实现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是人的本质力量。

首先,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是一种“异己的现实”,是人的物欲的一种外化,即人的自我异化。人们获得私有财产,实际上是在获取自己生理方面的满足,疯狂地追求物质财富,会让私有财产逐渐操控人类意识和行为,进而操控整个社会,使人逐渐丧失包含爱、感知觉等意识情感在内的本质力量,使人们失去精神世界,失去头脑,逐渐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我。因此,要批判私有财产就必须从人的本质出发,激发人的本质力量,与私有财产带来的强大物质诱惑相抗衡,并对其加以批判。

其次,马克思在《手稿》中进一步剖析了人究竟是如何使自己的劳动外化和异化的。他指出应当改变提问方式,将“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改为“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他将异化劳动的诞生融入社会历史领域去理解,认为异化劳动是人类进化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人的本质力量实际上就是人通过以劳动为主的实践活动对客观的对象世界进行改变和创造。因此,异化劳动从人的本质中来,对其最终的批判与扬弃也理应通过人的本质力量来进行,人是怎样将劳动异化扭曲的,就应当怎样将其扳正。

三、《手稿》中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的理论特点

《手稿》创作于马克思在实现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创立和形成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马克思在《手稿》中描述的异化劳动论也因此既有马克思在特定发展阶段的思想理论特点,又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同性特征。

1.带有人本主义色彩

著名学者张雷声认为,马克思在《手稿》写作时期,对异化劳动理论的相关研究和阐述还是“主要基于人本主义的视角展开”,〔3〕这可以从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时所谈论的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这部分看出来。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是类存在物”,〔2〕并同时提及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一定要靠自然界生活,这些都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代表性观点相一致。可以看出此时的马克思虽已在经历“两个转变”,成为一名真正的唯物主义者,但仍然没有完全脱离费尔巴哈的影响,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仍然是停留在人自身的层面上,而并没有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紧密结合。因此,对于异化劳动这一社会现象生成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并没有作出真正准确的解释。

2.包含深刻的现实性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具有深刻的现实性,这一点与之比较的主要是其他大多数的空泛的理论研究。对某一理论的研究阐述一般特点为说理性比较强,常有脱离实际、空谈理论的情况出现,而异化劳动理论则不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所阐述的所有概念及逻辑关系虽多为理论层面的阐述,但可以从中深刻地感受到其与现实社会及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关联。如马克思将“劳动的外化”这一概念描述为“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他从事劳动是被强制的而非自愿的,在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概念的同时,也用理论化的语言为读者构造了一幅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工人受苦受难图。本应是书面化的理论,在马克思的笔下变成了鲜活的画面,层层发展,逻辑清晰。当然,阅读了马克思的其他文章后,我们也可以发现深刻的现实性是马克思在实现“两个转变”后所有理论阐述的共通性特征。

四、异化劳动论生成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论是一次伟大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探索,其生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异化劳动论不仅在理论层面上实现了对过去理论体系的突破和超越,并且对新时代中国在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发展仍然有着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1.理论意义

首先,异化劳动论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费尔巴哈的自然哲学体系。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于异化劳动的观点虽然仍然带有受费尔巴哈影响的色彩,但在某些方面也是对于费尔巴哈理论的一种批判和超越。如马克思虽然也谈及人和人的类本质,从抽象的角度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类存在物,但事实上诸如“人对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之类的表述,可以看出马克思在《手稿》中已经有许多将人放在人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的讨论了,这体现了他已经在向真正完整的辩证唯物主义新世界观靠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费尔巴哈自然哲学理论的超越,为唯物主义史观开辟了现实的合理化道路。〔4〕

其次,异化劳动论为马克思之后提出剩余价值论等相关政治经济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恩格斯曾评价马克思主义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5〕而对异化劳动的论断正是马克思在探索劳动发展史的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手稿》中所描述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针对政治经济学领域问题的一次可贵尝试。马克思在此探索中虽没有完全探明劳动与价值的关系等问题,但已经将异化劳动的生成逻辑和形式特点、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等理论表述得非常深刻了,为其之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劳动价值论和在《资本论》中阐述异化劳动的新特征以及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深厚的经济理论基础。

2.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手稿》中所阐述的异化劳动理论极富创造性地揭示了劳动异化之形式及其历史成因,深刻论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剥削本质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现实而深刻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实践的检验中颠扑不破、历久弥新,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仍存在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首先,异化劳动论为当代中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有效监管资本的发展状况提供了理论参考。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刻批判,充分阐释了资本主义在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弊端,并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扬弃私有财产,消灭私有制,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中国特色工业化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巧妙地确定了资本的位置和地位。在社会主义中国,资本的发展仅能作为锦上所添之花,而绝不可为锦缎本身,社会主义的根本永远只能是公有制而非私有制。在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将指挥国家经济发展的权力牢牢把握在党和人民手中。在资本监管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6〕也就是要完善与资本相关的法律监管,防止社会主义市场出现恶意竞争、追求暴利垄断等不正当行为。这样既为资本划定了一块充足且可控的发展空间,又能保证资本的有序健康发展,从而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其次,异化劳动论为当代中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注重解决与劳动公平正义相关的民生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马克思在《手稿》中阐释的异化劳动理论深刻揭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越是辛勤劳动的人民反而越是贫穷困苦的荒诞现实,并指出共产主义社会需要消除异化劳动,将劳动人民从私有制度中解放出来。我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确立广大劳动群众的国家主人地位,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并且根据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的原则,逐渐缩小贫富差距,稳定推进共同富裕。此外,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深入论证了劳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应当具备正义性,符合人的自由发展规律,充分彰显了劳动正义的思想。劳动正义承载着缔造劳动幸福的崇高使命,〔7〕这对于当代社会中给工人以公平正义的薪资待遇、正确处理劳资关系、合理回应劳工诉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现实问题都有十分宝贵的参考价值。以我国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所提出的“防止两极分化、消除分配不公”〔6〕“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6〕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异化劳动论中的劳动正义思想,是马克思关于“消除异化劳动,消灭私有制”观点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和延续。可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新时代的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再次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真理。■

猜你喜欢

手稿异化本质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丢失的手稿
回归本质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童年的本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