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学笃行办实事 为民解忧建新功
2023-04-17陈正峰
☉ 陈正峰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民政局进一步聚焦人本民政、质量民政、融合民政、法治民政、数字民政、平安民政等“六大民政”建设,优化政策供给、完善保障机制,织密服务网络、办好民生实事,弘扬民政文化、打响服务品牌,切实为困难群体托底、为“一老一小”造福、为千家万户服务,以走在前、做示范的实干实绩,彰显“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担当情怀。
通过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我感悟最深、启发最大的,就是“6个关键词、21个字”:兜、民心、办实事、人民至上、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做示范。
“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针对特困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强化临时救助,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作为民政党员干部,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重点织密扎牢覆盖城乡、救急解难、托底有力、持续发展的基本民生保障服务网,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
“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作为民政党员干部,就是要始终把增进群众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设身处地站在群众角度想问题、办事情,畅通民意反映途径,完善意见收集、响应、处置闭环机制,让群众有地方说话、有渠道表达、有结果反馈。
“办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实在在办好惠民利民实事,用实干推动发展、取信于民。作为民政党员干部,就是要聚焦“急难愁盼”、“关键小事”,抓好民生项目、办好民生实事、落实好民生政策,切实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民政党员干部,就是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谋人民之所利、解人民之所忧,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切实做到在位时内心充实、离任时没有遗憾,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百姓、对得起历史。
“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作为民政党员干部,要增强做好民政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要讲求工作推进的方式方法,抓住主要矛盾、突破瓶颈制约、注重前瞻布局,推动各项民政工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走在前做示范”。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赋予江苏“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作为民政党员干部,就是要以实际行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在更高坐标系、更强参照系中找准苏州民政的历史方位、发展定位,全力推进“六大民政”建设再上新台阶,在谱写“强富美高”新苏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扛起民政担当、彰显民政作为。
做好2024年工作,江苏省苏州市民政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学笃行办实事、为民解忧建新功”这个重要抓手,重点实施民生实事“七大行动”,用苏州民政的为民热度、服务温度、保障精度,持续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一是实施低保“扩围增效”行动。着力解决“政策找人”的问题,进一步扩展救助保障对象范围、拓展社会救助内容、更新社会救助手段。围绕解决“找哪些人”的问题,充分整合各类帮扶政策,提高政策集成性和贯通性,不断完善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其他困难家庭、急难对象等6个圈层的大救助体系。围绕解决“谁去找人”的问题,构建“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全方位救助帮扶机制,加快建设“苏州市精准救助资源管理平台”,形成“线下+线上”走访排查、综合帮扶的闭环。围绕解决“怎么帮扶”的问题,推进“一户一档一策”精准帮扶机制,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探索“物质+服务”、“救助管家”等救助新模式新路径,切实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在社会救助中的功能作用。
二是实施助困“万户安居”行动。推动社会救助对象进一步从低保与特困户向更多低收入家庭、低保边缘家庭扩展。为全市低保、特困等低收入家庭免费开展居住安全检测服务,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实施家庭老旧线路改造,更换存在安全隐患的电器设备;针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单身低保户等重点人群,依托部分地区既有的适老化一键呼报警等平台,探索试点将1000户低收入家庭免费纳入联网求助体系,切实提升困难群众家庭居住环境安全。
三是实施为老“服务提质”行动。推动养老服务进一步从特困老人向全体老人扩展。新建、改造提升100个老年助餐服务场所,推动方便可及、经济实惠、安全可靠的老年助餐服务覆盖全市城乡社区。按照“政府补一点、家庭掏一点、企业让一点”的模式,实施1.3万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做到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愿改尽改、动态全覆盖。改造提升30家智慧养老机构,通过搭建入住、餐饮、健康、安全等多方面智能应用场景,实现精确照护实施、精密服务响应、精准紧急救助。
四是实施护小“幸福阳光”行动。把未成年人关爱保障面从孤残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向所有需要帮助的困境儿童、流动儿童扩展。开展“微心愿”困境儿童暖心关爱服务项目,每月对全市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进行微心愿征集,帮助他们完成生日礼物、书籍阅读、文具体育用品等心愿。开展“启明灯”驻校社工心理健康服务项目,投入1200万元在80所初中、高中试点,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筛查和早期干预机制,通过专业社工驻校开展心理筛查、个案服务、小组服务、社工课堂等专项服务,协助解决学生各类成长问题,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开展“向未来”低收入家庭青年(15~19周岁)非义务教育支持项目,为其提供非义务教育期间每人每年6000元生活费用补贴,努力创设安全、健康、温馨的成长环境。
五是实施惠民“小微心愿”行动。聚焦“急难愁盼”、“关键小事”,推动民政服务从物质保障为主向物质与精神兼顾拓展、从维护基本生活为主向维护权益与尊严拓展。持续开展“千村万企、千家万户”大走访、“百名党员干部联系百家机构”等活动,深入一线倾听群众声音、解决基层诉求。依托全市99个基层社工站、2233个社工室,由专业社工入户走访困难群众,每季度编制“微心愿”清单,链接慈善资源对接困难群众,全年实现心愿数不低于1000个。
六是实施便民“智慧赋能”行动。持续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加强集宿区社区化管理,健全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加快推进苏州市精准救助资源管理平台建设运行,完善数据字典,梳理帮扶业务,开展智能分析,提升预警监测功能。改造升级全市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提升对低收入人口家庭经济状况、支出情况的核对水平,为精准识别、综合帮扶提供信息支撑。
七是实施利民“苏社同行”行动。巩固深化2023长三角社会组织协同发展(苏州)大会经验成果,用好“一产业一协会”、“一基金一研究院”平台载体,在助企惠民、富民增收上助力增效。全年开展不少于10场政社校企对接活动,推动同类行业协会商会加强协同共建、合作交流,形成区域集聚效应。持续深化苏信、苏阜、苏宿对口合作,实施慈善帮扶项目。进一步推进“党建引领千社联万家”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培育赋能社会组织不少于100家,完成社会组织负责人能力提升不少于1000人次,资助不少于30个项目,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