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中屯堡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2023-04-17杨琼艳

贵州社会科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屯堡爱国爱国主义

杨 兰 杨琼艳

(1.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2.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1]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是一种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共同体意识。毛泽东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2]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表现内容及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重要的精神支柱且一脉相承,是构成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核心内容。生发于中原的屯堡文化,其仪式展演、诗文创作、古训家谱等均融入了屯堡人浓厚的家国情怀,从历史、文化和实践三维向度勾勒其爱国主义的发展演进轨辙,对爱国主义的当代阐释具有重要意义。

一、溯源:黔中屯堡爱国主义的历史脉络

爱国是个体对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寄托着人们对和谐社会、国运昌隆的希冀和追求。爱国主义在历史演进与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历经了“从不太完全到更加完全的发展完善的过程。”[3]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不仅是一种内在的情感,更是一种外在的行为实践。早期的爱国主义表现为爱国与忠君、爱国与爱民的统一。传统的国家管理体系中,君主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受宗法制度的影响,人们将忠、孝由家庭、宗族延伸至诸侯、天子,由此,爱国爱家成为同条共贯的忠孝意识,对家的挚爱延伸至对国的热爱,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理念形成,故有“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4]之说。《五子之歌》便在此基础上阐发了为政最重要的原则,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5],而后孔孟围绕此思想,提出了“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君以民存,亦以民亡”[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7]的观点,以此来强调“民”的重要性。爱民、忠君、爱国成为爱国主义的滥觞,这一时期的爱国情感,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所展现的人民对国家、国家对人民的拥戴与爱护关系,是爱国情感形成的原初记忆,对理解今天的爱国主义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屯堡文化源于明初朱元璋大军对国家统一的维护,从征南战争的移民,到屯堡文化的形塑,是一个历史流变的过程。洪武十四年(1381),为平定西南边陲,维护边区稳定,朱元璋实施“调北征南”政策,派颍川侯傅友德率军进军西南征讨梁王。平定西南后,为稳固江山,朱元璋实施“调北镇南”政策,将军士及眷属留驻西南地区,沿驿道设置了众多的卫、所、屯、堡。在时代的变迁中,作为入滇咽喉的安顺一带,依然保持着明朝传统的汉族文化,学界称之为“黔中屯堡”。从明初朱元璋军队驻扎到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开始,黔中屯堡已经走过六百余年的历史。六百余年的时间里,来自中原一带的将士转变成屯垦戍边的卫士,直至成为安居乐业的“当地人”,黔中已成为他们繁衍生息的故土。身为军士后裔,黔中屯堡的爱国主义精神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世代沿袭。

黔中屯堡的形成源于保家卫国、戍守边疆的需要。军士们作为国家统治者的力量,以维护边疆稳定为目的来到黔中腹地,肩负着安定西南,维护国家统一的重任。从北到南,几千公里的距离,承载着军士们深沉的爱国之情。战事平息后,他们积极响应朱元璋“屯田戍边”的政策,将家眷携带至此,继续为西南的稳定贡献力量。《安顺府志·风俗志》记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口随之至黔。”[8]在这场“调北征南”的战争中,他们为了国家统一离开故乡,驻扎他乡,这种将他乡作故乡,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更展现了他们忠君爱国的军人热血,甚至将这种爱国思想融入生活细微之中。屯堡人对祖先非常敬重,每年都会举行祭祖活动,并将神龛供奉于堂屋中间,上写“天地国亲师”位,左边供祖先神位,右边列儒、道、佛三教祖师神位。祭祀活动,不仅是为了追忆祖先,从“天地国亲师”的排位顺序,可发现屯堡人受儒家思想影响之深。“天地国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前身为“天地君亲师”,于明朝后期在民间流行,至清时其意义才得以官方正式确立。《荀子·礼论》所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9]君者,为国家权力的最高代表,是国家的象征,于是屯堡社会中由“天地君亲师”到“天地国亲师”的演变,不仅是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更是屯堡人爱国思想的一种时代体现。正如地戏传承人庄泽云所说:“我们国家好、人民好,所以一定要有‘国’这个东西,一定要维护,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所以现在国家好,我们一定要爱国,过去是‘君’,也是代表国家。”[10]

在屯田戍边的过程中,军士闲时开垦田地以自给,战时上阵以卫国,且为了不忘武事,寓兵于农,在地域范围内开展跳地戏等活动。军士及家眷入驻黔中,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黔中地区经济发展,也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虽已成过往,但屯堡军士忠君爱国的行为,已深深印刻在后代的血脉之中,指引着他们继续为国前行。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作为军人后裔的屯堡人,他们积极学习新思想投身革命,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全力以赴,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陈曾固、王若飞、刘英泰、陈蕴瑜等爱国战士,以英勇不屈的精神,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并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黔中屯堡作为进入云南的交通要地,是保证前方物资充足的关键,在抗日战争中,也无可避免地成为日军的核心进攻目标。面对敌人的轰炸,屯堡人民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抵御,参与到保家卫国的行列中。丁虎、沈啸飞为守护国家安全,摒弃原有的嫌隙,联手歼灭敌人,在国家存亡面前,个人情感退居其后,足以见证黔中屯堡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经济逐渐复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提升。然而,生活的富足并未让黔中屯堡人民忘记历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精忠报国的文化传统仍然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延续。这一时期,屯堡人将参军视为报效祖国的重要方式,也是他们爱国最直接的呈现。“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融入了屯堡人的爱国思想,形成了浓厚的参军氛围。抗美援朝期间,不少屯堡男子加入志愿军,保家卫国,如大西桥镇的胡德厚、鲍中明、陈泽帮,双堡镇的杨德胜、王应才、柳长生、易成保,旧州镇的金钟培、熊华、张启发等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挥洒热血。班洪月、张元明、王德余、王哲贤、王沛贤等屯堡青年在围剿土匪的战斗中光荣牺牲。此外,屯堡社区中儿童游戏玩乐的方式也与战争紧密相连,他们在嬉戏玩耍中,常以葵花秆、玉米秆等作为“武器”,模仿军人操练、演习、进攻、退守,甚至用棍棒、竹竿制作成剑、枪、刀、戟等道具,成群结队玩“打仗”游戏,尽管只是民间游艺活动,却是黔中屯堡爱国主义精神一代又一代延续不断的重要载体。

二、核心:黔中屯堡爱国主义的文化维度

国家不仅是一个地理实体、政治实体,也是一个文化实体。[11]爱国主义不是凭空产生和存在的,它既有山川、河流、领土等物质载体,也有文化精神载体,人们因为共同的文化而找到身份归属和精神归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12]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经受住无数风险和考验,与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不可分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13]《大学》把国家和家庭视为一个整体,将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形成了中国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底层逻辑。

文化是爱国主义根植的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久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累积形成的,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共鸣。黔中屯堡历经数百年而熠熠生辉,得益于其自身的文化构成,六百余年的历史中他们恪守儒家文化传统,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文化体系。其间大量的礼乐文化也在地域范围内得到认同和遵守,传统社会中的忠、孝与家国一体伦理观念,以及“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的民本观念,也因此成为黔中屯堡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爱国主义以文化认同为基础,文化通过连接过去历史生活的记忆,立足于当下生活,并为未来的生活提供指引,以过去、当下、未来的纵向时间序列和“我在哪里”的自我与非我之别的横向空间序列,将人们联结于同一文化空间中,建构起文化认同,让人们找到心灵皈依和身份归属。屯堡人在文化认同中,对自己居住的地域以及在此地域内生发的各种有形与无形之物产生情愫,尽管有时候未用语言表达出来,但他们却通过行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地戏是屯堡人民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当地俗称“跳神”。“地戏”一词,在《安平县志》卷五《风土志》中有载:“元宵遍张鼓乐,灯火爆竹,扮演故事,有龙灯、狮子、花灯、地戏之乐。”[14]地戏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随着西南地区日趋稳固,战事逐渐减少,为了防止“武事渐废”,屯堡人便想出以跳地戏的方法来演习武事。在年复一年的跳演中,屯堡地戏已深入屯堡人的娱乐生活。地戏只演武戏,不演文戏,表演的内容均来自历史或民间传说中精忠报国的故事,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大反山东》《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精忠传》《岳飞传》等,在一次次的展演中,屯堡人的爱国情感得以升华。“抬汪公”,又称“抬亭子”,也是黔中屯堡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屯堡村寨都要举行“抬汪公”的仪式,人们先从汪公庙中请出汪公塑像,将其迎进八抬大轿,随后八位德高望重的人抬起大轿在村中巡游,场面十分热闹。汪公本名为汪华,时属徽州人,隋末唐初因维护民族统一、保卫家乡安定而受人们的爱戴,汪华去世后,其形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被神化,成为庇佑人们风调雨顺、福佑一方的神明。随着汪氏家族的发展,其祖先汪公成为屯堡人共同的精神信仰,“汪公信仰先是被作为改变入黔汪氏社会地位的手段,而后随科举进入地方社会上层的汪氏家族身份地位的改变,极大地扩展了传播面,逐渐形成了屯堡地区移民社会认同的标记。”[15]作为一位有功于国家和民族的英雄,汪公已是代表“忠”“义”“勇”的模范,人们对他的祭祀活动已经超越了祖先崇拜,成为屯堡人民忠君爱国的传统文化标识,“抬汪公”活动也成为黔中屯堡人民祈求风调雨顺的精神慰藉和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文化载体。

黔中屯堡的爱国主义精神,还体现于日常的生活信仰中。许多屯堡人家的门联上,还写着军烈属联:“军属人人敬,功臣个个夸。”“光荣门第喜挂光荣匾,幸福人家常开幸福花。”“人民战士千年美,革命英雄百世芳。”“喜报英雄门第,春到光荣人家。”“有子名列英雄榜,全家喜戴光荣花。”等内容;横联为“光荣之家”“参军光荣”“保家卫国”等。此外,生活中长辈们经常给晚辈讲先辈们的英勇事迹、精忠报国的英雄故事、孝亲敬老的历史故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教导,有效地传播、弘扬屯堡人民热爱祖国、忠诚于党、孝敬宗亲的思想,可以见证屯堡人民“精忠爱国”“孝亲顺长”的文化基因。

三、边界:黔中屯堡爱国主义的实践向度

“苟利国家生以死,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更是行之所至、知行合一。黔中屯堡人作为军士后裔,无论是情感认知还是爱国行为,都是值得肯定的,更多的时候,他们是以实际行动来展现铭记于心的爱国情感。在屯堡留存有明清时期屯堡人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程正声在《补修宗谱序》中记述其先祖“上则报效于朝廷,有义士之果烈;中则出镇于边疆,有君子之遗风;下则施训于士卒,有仁人之徽号……至今十数代矣”[16]399,程氏先祖镇守边疆,训兵有道,在国家忧患之际,出征五官屯,安居于此,世代守卫,其爱国之心条条可鉴。《圆通寺记》记述了征南将领顾成的业绩:“出镇贵州,累次征战,大建勋业,昭昭在人耳目。前后四十余年,蒙列圣眷顾之隆,满门显贵,光荣无比。公感恩图报,修寺以为祝延圣寿之宇,此亦天保臣子之意。”[16]398顾成及后人知恩图报,忠君爱国,将自己的志向与国家的未来联系到一起,镇守西南,居于屯堡。他们在践行爱国精神的同时,履行守疆卫国的使命,为祖国统一、华夏一家的政治目标赤心报国。

近代,在践行爱国主义的道路上,黔中屯堡仍有许多英雄人物。出生于九溪的宋劭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英军陈兵布阵威逼广州,时任两广盐运的宋劭谷积极调配军饷,配合林则徐备战,英军最终因我方防备充分未能得逞。面对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他坚持反对议和,积愤成疾,在弥留之际,仍大声呐喊:“炼宝剑杀鬼子”。尽管他最终未能如愿,但他以实际行动维护了民族的尊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员刘英泰在自己的家乡双堡积极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撰写文章抨击封建社会的黑暗,并组织广大群众反蒋抗日、对付恶霸势力,因被叛徒出卖,刘英泰被捕入狱,在敌人的酷刑拷打中,他未透露任何地下党组织的秘密,最终为党的事业献出宝贵生命。陈蕴瑜将军在抗日战争中,以英勇顽强、坚贞不屈的意志,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在台儿庄会战中,缴获了日军的坦克和装甲军车,在苇楼布防中,其所在的304团因敌众我寡被日军重兵包围,陈蕴瑜率部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不幸阵亡。还有王若飞等黔中屯堡革命者,都为国家统一、民族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革命烈士统计数据显示,双堡镇有5人,大西桥镇有11人,蔡官镇10人,旧州镇除去已立传者有14人(1)数据依据《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蔡官镇志》《旧州镇志》统计而成。见《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编委会,编撰.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404;《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编委会,编.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426;《蔡官镇志》编委会,编.蔡官镇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609;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编纂委员会,编.旧州镇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328。。黔中屯堡人民投身保家卫国事业,继承发扬以国家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放在第一位,牢记“爱国之心薄弱,实为积弱之最大根源”[17]。

现代,在践行爱国主义的道路上,屯堡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和传递。安顺市平坝区文艺协会秘书长李万惠讲述:“在平坝这一片据我了解到的,我们李家将军都有七八个,为此,我还写了一篇文章《李氏将军坟》,现在殡仪馆旁边就有李家的一个将军坟。因为历史时间太长,且为了保证研究的全面性和权威性,我只能先写一下本家的将军。其他的将军还有很多,如郑威、傅友德、陈蕴瑜等。我和我两个弟弟去看过傅友德将军的坟,那里也是乱草丛生,我们带着大镰刀去砍,砍开后发现墓被盗了,我们几姊妹还抬石头把那些盗墓时挖开的口子堵上。砌坟的那些石头看起来档次很高,不是本地石头。”(2)平坝区文艺协会秘书长李万惠口述。可见,屯堡人不仅将爱国主义牢记于心,在日常行动中也时刻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李万惠不仅熟知曾经为国奋战的将军事迹,更是在自己能力所及处记录和传播爱国事迹。陈先松是地戏传承人,他于1981年开始地戏表演,“进入地戏组以后,第一年我扮演的是《隋唐演义》里的十二神将杨林,第二年我就开始扮演《薛丁山征西》中的樊梨花,第三年扮演《岳飞传》中的岳飞。”(3)地戏传承人陈先松口述。至今已经教授徒弟上百人,他说:“只要来学的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教他们,尽管这几年我脚痛跳不了了,但我会详细地给他们介绍,这也是我从业余转向专职的初衷。我坚信那句话:‘看的人看不懂,学的人学不会,跳的人也冷心。’所以只有不断传播,才能增进观众的了解,激起学的人和跳的人的兴趣,地戏也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4)地戏传承人陈先松口述。他将爱国情感转化为爱国行动,即便是屯堡的一门地戏,他也不遗余力地付出自己的行动与努力去传承和传播。同样,屯堡女性也在爱国主义实践中有着自己的叙述,“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我就加入到修建湘黔铁路(湖南到贵州)的队伍中,我去修了两三年,当时是实行军事化的管理,修建铁路期间我从未回过家。那时候年纪小,又是第一次去到陌生的地方,非常想念家人,尤其是到晚上大家都睡着的时候,眼泪经常忍不住流下来,那一分钟好希望能回到家里,但是想着是为国家办事、为老百姓办好事,而且当时修铁路是给我们算成工分,可以给父母减轻一点负担,心里就好过了一些。”(5)屯堡老年协会成员范成芬口述。屯堡老年协会成员范成芬回忆自己修铁路的历程虽然艰辛,但是在国家利益与百姓幸福面前,她选择了“大我”,将骨子里的爱国精神融入为民办实事的行为实践中。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围绕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爱国主义的实践路径。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黔中屯堡1998年开始旅游开发,立足区域文化特色,实现了文旅融合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屯堡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屯堡通过融合文化宣传和历史文物见证,不仅深化了当地民众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也让旅游者在特定环境中接受爱国情感熏陶。在屯堡,如果与当地民众交流,就会发现他们的言谈中充满着对“忠、孝”的赞扬与劝诫,对先祖保家卫国事迹的自豪。正是这样的文化自信,凝聚了他们的文化认同。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爱家与爱国相统一的传统文化精神。

四、延伸:黔中屯堡爱国主义的当代价值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爱国主义是“群学”思潮的产物,也是几千年来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砥柱。国家的功能,内则“通功易事,分业相助”,外则“群策群力,捍城御侮”。因此,在爱国主义的精神引领下,中华民族始终在这片土地上根脉绵延,各民族先辈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共同书写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18]人心所归,惟道与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积淀的爱国主义情怀,已深深融进了自身的血脉之中,成为指引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同心协力共同奔向美好未来的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所包含的“忠孝节义”“家国情怀”“天下大同”“协和万邦”“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等核心理念均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精神元素,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和国家基于当前的党情、国情而提出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承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关乎国家的发展与人民的幸福。爱国主义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力量根源。

从文化传统的作用上看,文化传统是无条件地刻在人的思想中的,且以不自觉的方式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屯堡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亲身体悟与理解,将中国传统哲学精神融入自己的人生境界,形成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相统一的哲学思想,也因此,他们将国家利益、人民幸福置于第一位,世代戍守黔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这种努力源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文化的认同,一方面,爱国主义坚定了屯堡人的理想信念。也正是如此,屯堡人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均是源于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文化渗透危急时刻潜伏,我们必须继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决抵制各种文化渗透。另一方面,爱国主义为屯堡人指明了行动目标。爱国主义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在国家危难之际,屯堡人无畏生死,就是源于爱国主义精神的指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爱国主义凝聚人民力量、书写发展篇章,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注入磅礴力量。

“旧荣怀先德,忠孝家茂兴,国庆开景泰,伦明世永泽。”[19]在屯堡社会,无论是仪式展演中所展现的生生不息、豁达的生命观,还是尽孝行善积德的伦理观,都具有规约行为的普世作用,历经时代的浸染,已然嵌合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内化于人们心底,成为建构家国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屯堡人民特有的文化底蕴,蕴含着屯堡人民对社会、自然以及族群生存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不仅利于乡村文明建设,更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方面,黔中屯堡社区中所蕴含的“忠、孝、仁、义”等思想,已经成为屯堡人民心照不宣的伦理评判标准,其本身就是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要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源泉。另一方面,黔中屯堡文化中所蕴含的理性的、合乎伦理的、彰显时代价值的文化元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基础。

五、结语

“花气袭衣裳,往来蜂蝶忙。九溪春水漾,万缕柳风扬。盛世无饥冻,农家有小康。勤商耕织乐,好景日方长。”[20]屯堡人借助山歌来记录当下的生活状态,来展现当地的人情风貌。旅游经济打破了封闭的屯堡生活空间,将屯堡地戏、山歌、建筑、服饰等推向外部市场,促使人们将对国家的热爱与感恩化作地方记忆,融进地方知识,成为屯堡人爱国主义的情感外显,这与黑格尔对美的定义“理念的感性显现”相契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实践。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团结,使我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践中,作出积极的贡献。”[21]习近平总书记也对爱国主义本质进行了论述,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2]历史催生了人们的爱国之情,培育了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伴随时代发展,爱国主义的内涵将不断延伸,从最初的情感形态上升至道德境界,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

猜你喜欢

屯堡爱国爱国主义
屯堡印象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屯堡人的春节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屯堡遗风
屯堡民居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