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探索成就、经验启示与实践路径

2023-04-17邓星华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选材跨界竞技

曾 诚,邓星华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我国参加冬奥会的历史最好成绩,首次实现了冬奥会全项目参赛。运动员选材与培养是国际竞技体育成功的重要支撑[1]。为备战北京冬奥会,我国对运动员选材与培养体系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创新与探索,即冬季项目跨界跨项选材。跨界跨项选材是以培养运动员快速达到世界水平(参赛或夺牌)为目的,从其他运动项目中选拔已经达到一定训练水平且具有新项目所需的先天能力或后天经验的运动员进入一个新的运动项目,并为这些运动员提供政策、训练、科研、教育、生活等全方位保障的有组织的选拔和培养过程[2]。

在国际上,这种选材与培养模式作为传统选材培养体系的补充途径[3],在一些国家和体育管理机构中越来越受欢迎[4],同时也被认为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5];有组织的跨界跨项选材具备独特优势,可促进人才流动,填补运动项目人才缺口[6],提高东道主弱势项目的竞技表现[7]。我国自2017年全面启动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以来,学者们分别从基础理论、战略价值[8]94-96、国际经验镜鉴[9]、实施路径[10]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为这种全新的选材培养模式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运用好冬奥会遗产,让其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11]跨界跨项选材是一项宝贵的冬奥遗产,为我国传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材培养积累了大量经验,更为世界竞技体育的创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因此,本文以“跨界跨项选材”“Talent Transfer”等为检索词,在知网、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搜集与跨界跨项选材相关的文献资料;同时在笔者参与中国奥委会奥运会备战办公室跨界跨项选材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参与观察法及专家访谈法,从宏观视角回溯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发展逻辑,梳理该计划的运行机制与成就,总结经验,探寻启示,有助于客观评价与审视跨界跨项选材,厘清其理论与实践边界;进一步优化运动员选材模式,完善我国运动员选材与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利用率,为世界贡献中国体育智慧。

1 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的发展逻辑

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是我国竞技体育领域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的运动员选材探索,具有内在的发展逻辑主线。把握该主线能有效揭示跨界跨项选材的逻辑起点、内在动力与运行机制。

1.1 从目标使命到理念创新

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冬奥会备战工作作出指示,要高质量筹办北京冬奥会,实现办赛精彩、参赛出彩的目标[12]。全项目参赛是办赛精彩、参赛出彩的关键环节与推进路径,但在申办冬奥会成功之前,我国有1/3 的冰雪项目没有国家队建制,因此北京冬奥会备战的目标与使命、补齐人才短板的现实诉求成为跨界跨项选材计划的逻辑起点与原动力。思维是行动的先驱与指南,国家体育总局创新备战思路和人才选拔理念,针对我国冬季项目实施跨界跨项选材,作为实现全项目参赛的重要手段,推动了冬季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了人才流动壁垒。

1.2 从理念创新到体系构建

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聚焦冬季运动落后项目和基础大项,出台了«冬季项目备战2022年冬奥会跨项跨界选材工作总体方案»,标志着国家层面的有组织的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从理念创新走向了实践探索。通过政策驱动、组织机制创新,国家体育总局建构了纵向贯通、横向联系的跨界跨项选材培养体系。在横向维度,建立多元协作机制,中国赛艇协会、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等主体协同参与,多主体、多项目扩大选材范围;通过政策激励,各省市体育局以及俱乐部等主体积极参与,在纵向维度拓宽跨界跨项选材基座,畅通跨项选材输送渠道,最终构建起了面向全国的宽口径、多途径、多层次、跨领域的跨界跨项选拔人才体系[8]92。

1.3 从体系构建到优化整合

为全面推动北京冬奥会备战参赛工作,2018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赛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2018年扩面、2019年固点、2020年精兵、2021年冲刺”的参赛工作方略。在该参赛工作方略的指引下,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强人才资源的优化整合,以提高运动员的选拔培养质量与效益,保证跨界跨项选材计划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在“扩面”阶段,跨界跨项选材的实施主体广泛调动各方资源,建立起覆盖全国、辐射海外的选材网络,打破项目局限,吸引了大量夏季项目运动员参与跨界跨项选材,夯实了北京冬奥会周期我国冬季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基础。在传统冬季运动项目人才培养体系与跨界跨项选材体系的双重支撑下,我国冬季运动实现了从“全项目开展”到“全项目建队”的历史跨越。在“固点”阶段,各跨界跨项集训队在动态调整过程中锚定有发展潜力的运动队和运动员,并将备战资源和力量向重点运动队、重点运动员集中。进入“精兵”与“冲刺”阶段,国家体育总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将所有跨界跨项队伍进行整合,由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统一组织管理,形成合力,不断优化冰雪项目国家集训队的人才结构与质量,为北京冬奥会全项目参赛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的探索成就

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探索成就显著,具体表现在运动员参赛、冰雪运动普及以及丰富举国体制内涵要义等方面。

2.1 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跨界跨项选材实现了我国部分冬季项目参赛与比赛成绩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跨界跨项选材填补了多个项目的参赛空白,助力实现全项目参赛目标。据统计,本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全项目参赛,其中35 个小项属于历史首次参赛;我国女子钢架雪车队、雪橇队等首次参赛队伍的运动员均来自跨界跨项选材计划。宏观层面,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中,约有1/5 的运动员来自跨界跨项选材,为实现全项目参赛目标发挥了关键作用[13]。在成绩方面,跨界跨项运动员展现出良好的竞技表现能力,取得多项历史性突破。例如:钢架雪车队跨界跨项运动员闫文港获得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枚钢架雪车冬奥会奖牌,殷正以4 秒58 的成绩创造了钢架雪车赛道出发纪录,越野滑雪运动员刘荣胜创造了中国选手在冬奥会该项目上的历史最好成绩(表1)。通过科学选材与培养,跨界跨项选材实现了短周期内快速提升运动员竞技表现能力,获得诸多历史性突破,为我国冰雪运动从有到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表1 北京冬奥会我国部分跨界跨项运动员参赛成绩Table 1 Competition results of some Chinese talent transfer athletes in the Beijing Olympic Winter Games

2.2 构筑了冰雪运动发展的新格局

跨界跨项选材有效推动了我国冰雪运动项目结构、地域间的协调发展,使我国冰雪运动呈现出新发展格局。“冰强雪弱”是我国冰雪运动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跨界跨项选材的实施推动了我国冰雪弱势项目快速发展,部分雪上项目直接在跨界跨项选材基础上建队,在做大项目布局过程中间接发掘了我国潜在的冬季运动优势项目,使我国冰雪项目结构不断优化。跨界跨项选材还打破了地域限制和行政壁垒,促进了冰雪运动的地域普及,扩大了参与面[14]。在“北冰南展西扩东进”战略背景下,跨界跨项选材以项目为引领,将冰雪运动的触角伸向全国各地,推动冰雪运动文化启蒙,吸引大量青少年参与其中。通过跨界跨项选材,跳台滑雪项目由最初吉林省一枝独秀到如今15 个省市近百名运动员从事该项目训练[15]。来自云南、广东等省的运动员通过跨界跨项选材首次参加了冬奥会,大众参与和冰雪竞技同频推进的新发展格局逐渐成形[16]。

2.3 丰富了体育举国体制内涵要义

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是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实践,有效地丰富了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内涵要义,增强了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制度自信。首先,跨界跨项选材的实施丰富了体育举国体制目标对象,跨界跨项选材以国家利益为发展目标,同时兼顾个人发展,给予运动员二次成材的机会;补齐冬季项目人才短板,兼顾冰雪运动普及,让“夏强冬弱”的局面逐渐得到改善,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均衡高质量发展。其次,跨界跨项选材进一步完善体育举国体制的作用机制。跨界跨项选材从国家层面的统筹和规划,到省、市层面等主体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基层选材的实施,让体育举国体制的作用机制在新时代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实践,破除了项目、行业壁垒,进一步优化了作用机制,使其更加高效。最后,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丰富了体育举国体制的参与主体,我国坚持体育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俱乐部等主体的资源优势,协同多方力量共同攻克了跨界跨项运动员来源、选拔、输送以及后期保障等诸多棘手难题,进一步激活了举国体制的内在生命力。

3 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纵观我国体育发展史,如此大规模、有组织的跨界跨项选材活动前所未有,此次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在具体实践和探索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从政策引导、组织实施、人才培养等方面,归纳总结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的实践经验和启示,可以为今后跨界跨项选材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引与实践遵循。

3.1 跨界跨项选材的实践经验

3.1.1 政策驱动,多维度推进跨界跨项选材实施国家层面的政策驱动和制度支撑是跨界跨项选材的成功经验之一。不同于早期无组织的跨界跨项选材,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的显著特征是国家层面的有组织实施。与英国、澳大利亚的跨界跨项选材相比,我国此次实施的跨界跨项选材范围更广,所有冬季项目均开展了跨界跨项选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与首创性。对此,国家体育总局等行政部门立足实际,出台了多项政策,借助举国体制,横向搭建协同机制,纵向调动地方积极性,打通跨界跨项运动员的输送与成长通道,保证选材计划实施的持续性,为运动员成才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政策工具理论认为,政策工具是政策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和机制。政策工具类型分为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3 种:供给型主要涉及资金投入等方面,环境型主要涉及目标规划、策略性措施等方面,需求型主要涉及采购、服务外包等方面[17]。对有关冬奥会备战、选材等政策文本的分析发现,跨界跨项选材政策主要以供给型和环境型为主,两者互为补充,环境型政策工具作为发展前驱力,供给型政策工具作为后推力,共同激发和调动跨界跨项选材不同主体的积极性,丰富参与主体,拓宽选材来源(表2)。例如:针对运动员、输送单位等主体,国家体育总局出台多项激励政策,涉及运动员等级评定、训练补助、注册,输送教练员职称评定等多个方面;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跨界跨项选材,扩大选材面,挖掘有发展潜力的运动员。政策的强力驱动有效推动和保障了跨界跨项选材的连贯性与持续性。

表2 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相关政策文本Table 2 Relevant policy texts of talent transfer for the Beijing Olympic Winter Games

3.1.2 扩面筑基,遵循运动员选材底层逻辑 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是架构于运动员选材培养底层逻辑之上的守正创新,它与传统选材理论的关系不是割裂,而是在遵循底层规律基础上的延伸与拓展。根据传统选材理论,由于运动员天赋的复杂性和非实证性[18],提高选材成功率的底层逻辑是扩大运动的参与人口,筑牢选材金字塔的塔基,同时提高训练系统的训练科学性和有效性[19]38。本届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的成功经验之一,便是在选材规划、布局、实施等探索中遵循这一底层逻辑,搭建厚实的后备人才库,为跨界跨项选材后续计划的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范围覆盖全国,选材来源包括田径、体操等项目,打破体制壁垒和屏障,发挥俱乐部、学校等多元主体力量,发掘体制外优秀运动员,扩大人才输送面,最大限度扩大跨界跨项选材的参与面和人才基数,夯实跨界跨项选材体系的金字塔基座。例如:奥运冠军苏翊鸣便是在2018年通过中国赛艇协会跨界跨项选材计划,入选自由式滑雪及单板滑雪集训队(佐藤组)。据统计,在2018年“扩面”阶段,共计2 万多名运动员参与了跨界跨项选拔,最终上千名运动员入选各项目的跨界跨项国家集训队[20],为后期跨界跨项运动员“固点”“精兵”与“冲刺”积蓄了人才厚度,夯实了人才塔基。

3.1.3 动态调整,保持跨界跨项选材体系开放性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保持系统开放性是跨界跨项选材可持续运行的重要经验之一。首先,跨界跨项选材体系实行人员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冬奥会备战方略和路线,在“扩面”阶段之后,跨界跨项选材实施单位制定了缩编方案,通过队内测试、比赛、体能大比武等形式对跨界跨项运动员实行阶段性分流,营造运动员之间以及队伍之间的良性竞争环境,将优质资源向重点运动员、运动队倾斜和集中,提高培养效益,保障跨界跨项选材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保持跨界跨项选材系统与传统冬季项目选材培养系统的双轮联动,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横向流动。相关行政部门将跨界跨项选材作为我国传统的冰雪运动选材与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互为补充,并不因跨界跨项选材的实施而打破传统的冰雪运动人才培养体系,而是形成两个系统间的竞争与互动。根据运动队训练表现与赛事成绩实施动态调整,保持运动员在系统间与层级间的流动性,打破系统间的封闭性。在“精兵”“冲刺”阶段,逐渐实现两个系统的整合,有效增强了我国冰雪项目运动员的人才厚度与竞争力。

3.2 跨界跨项选材的启示

3.2.1 厘清项目时空边界是运动员跨界跨项成才的前提 跨界跨项选材首先需要厘清时空边界问题,即哪些项目具有跨入空间,什么时候适合跨入。前者为跨项的空间边界,后者为时间边界。根据运动员长期培养理论,不同的冬季项目有自身专项化素质和制胜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和黄金期,即早期专项化项目与晚期专项化项目的区别[19]40。通过对北京冬奥会我国跨界跨项运动员项目分布的归纳总结发现,成功案例主要集中于晚期专项化项目,且大龄转项运动员主要分布于这些项目,如钢架雪车、越野滑雪等。在时间边界方面,对于早期专项化项目,运动员的转项年龄与转入项目的专项化训练年龄基本吻合。例如:雪橇项目一般在16 岁左右进行专项化训练,中国雪橇队跨界跨项运动员的转项平均年龄为16.8 岁;自由式滑雪国家队运动员的转项平均年龄为15 岁,正处于自由式滑雪专项化素质和制胜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和黄金期(表3)。

表3 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部分项目跨界跨项运动员转项平均年龄Table 3 Average age of talent transfer athletes in some sports of Chinese sports delegation in the Beijing Olympic Winter Games

通过对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成功案例的分析,发现晚期专项化项目具有较大跨入空间,如钢架雪车、雪橇、越野滑雪等项目;而对于早期专项化项目,运动员的转项年龄则需早于或与项目专项素质敏感期持平。因此,对于运动员转项,首先需要根据项目特性,厘清转项的时空边界,明确基础性的转项条件,然后在跨界跨项选材实践过程中,科学、合理地把握项目的时空边界,从早期专项化项目向晚期专项化的项目迁移,或在早期专项化项目之间、晚期专项化项目之间迁移。这是转项运动员成才的前提,它前置性地决定运动员转项的成才率。

3.2.2 保证技能要素正向迁移是运动员跨界跨项成才的基础 在科学把握转项的时空边界后,实现运动员已有专项技术、体能、心理等基础训练要素向所跨项目正向迁移与良性承续,是跨界跨项运动员成才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本届冬奥会37 名跨项运动员有25 名运动员从田径项目转入,因为在体能主导类项群中,田径等基础性项目有助于实现体能、心理等要素的正向迁移。跨界跨项选材与培养主要涉及的要素包括动作技能、体能、心理、认知、情感以及心理表征等,运动员转项后的快速成长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以上要素的正向迁移[19]44。例如:钢架雪车启动推车阶段与田径短跑运动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属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与速度性项群,能让运动员在跨界跨项后充分发挥自身原有的体能基础及优势,实现短期内快速提升竞技水平。原田径运动员杜佳妮,转项后接受半年的系统训练,即作为中国雪车队女子主力刹车手参加世锦赛而进入女子双人车前10 名[21],并成功参加了北京冬奥会。

但是传统项群理论在跨界跨项选材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冬季项目的最大特征是在冰雪环境中进行,冰感和雪感是一种基础性能力,同一项群内的跨界跨项运动员有时无法实现动作技能、心理、认知等要素的正向迁移,故冬季项目技巧类转项的成才率不高。例如:冰球与曲棍球、花样滑冰与体育舞蹈等项目,根据动作技术特征可归为同一项群,但运动员跨界跨项后并不能实现技能等要素的正向迁移,无法有效利用运动员原先的竞技能力储备,反而需要花大量时间纠正原来的动作技能、技战术意识等,因而效果不理想。可见,参考项群联系的同时,推动认知、心理及心理表征等要素正向迁移是跨界跨项运动员成才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跨界跨项成功率[22],这也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提供了有益镜鉴。

4 跨界跨项选材价值超越的实践路径

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是对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为新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虽然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是一种非常态化的选材模式,但它的价值绝不仅仅止于本届北京冬奥会,其蕴含的多元价值仍值得在“后冬奥时代”予以充分发掘和延续,在实践中实现价值超越,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4.1 完善跨界跨项运动员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运动员从选材、成长到成才是一个“不停摆”的过程,需要长期系统性的训练和参赛,根据冰雪运动强国的经验,冬季项目的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的年龄平均值都比较高,运动寿命也较长[23]。面对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的人才遗产,我国相关部门应建立协同治理机制,完善已有跨界跨项选材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避免跨界跨项选材价值的突然断裂与急速消解。对于有发展潜力的跨界跨项运动员,实施国家与地方共建模式,保持训练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在新的备战周期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对于在“精兵”“冲刺”阶段被淘汰的运动员,则应协助做好体育生涯的身份转换,实现有序过渡与迁移。例如:通过加强冰雪运动跨界跨项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培训、积极支持运动员入学深造等举措,降低冰雪运动人才流失率,兼顾人才培养效益与体育人文关怀,平衡好短期的备战效益与长远的社会效益。

4.2 以跨界跨项选材助力项目均衡发展

为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目标,国家体育总局在«“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出,要优化竞技体育发展布局,推动夏季项目和冬季项目均衡发展。为持续发挥跨界跨项选材的内在价值,需要在总结跨界跨项选材经验基础上,聚焦竞技体育项目均衡发展,将跨界跨项选材经验、方法移植到我国竞技体育的新兴项目或弱势项目中,从而推动项目均衡发展,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首先,对于在国际上比较流行而国内开展不久的新兴体育项目,如滑板、冲浪等,可以通过跨界跨项选材将有运动基础的运动员转入新兴体育项目,快速补充项目人才,促进新兴体育项目的普及与提高。其次,对于后备人才匮乏的冬季项目,如越野滑雪、跳台滑雪等,在新周期可借助跨界跨项选材,建立多元化人才选拔培养模式,充实项目后备人才,搭建完善的后备人才梯队,促进项目竞技水平的稳步提升,推动夏季项目和冬季项目均衡发展,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4.3 构建我国跨界跨项选材的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24]。北京冬奥会的跨界跨项选材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之路,生成了大量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但我们不能仅停留和局限于经验层面,而亟需在此基础上进行话语体系的构建,推动我国跨界跨项选材实践经验理论化。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更好地向世界介绍我国在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的探索经验,讲好跨界跨项的故事,让世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北京冬奥会的备战与参赛历程,做到中国实践、世界表达。让中国话语在世界竞技体育语境中有效传播,为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充分发挥跨界跨项选材的内在价值,实现跨界跨项选材价值的时代性与地域性超越,提升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

5 结语

北京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计划是一项全链式创新工程,书写了新时代我国备战冬奥会重大现实课题的答卷,给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发展带来了显著成效与丰富遗产。跨界跨项选材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主要体现在思路理念、运行机制、选拔培养等方面,同时通过实践揭示跨界跨项运动员成才的时空、项群等启示。未来,我们还需持续、科学地挖掘跨界跨项选材的内在资源与价值,以新理念、新思路引领新时代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实践的深化,构建“位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促进竞技体育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保持竞技体育人才选拔与成长的“不停摆”。

猜你喜欢

选材跨界竞技
跨界
跨界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竞技精神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花与竞技少女
跨界之道
竞技体育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