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娜:用“建模”护“佛容”

2023-04-17杨洋

科学导报 2023年23期
关键词:王娜云冈云冈石窟

杨洋

武周山南麓,一尊尊石窟巨佛,历经千余年的岁月风霜,依然风华绝伦。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举世闻名,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1500多年来,云冈石窟栉风沐雨,造像不断风化,如何让它不因时光流逝而变,留住“花样”年华呢?

近年来,一支年轻的“文物医生”团队和古老石窟长相厮守,对石窟进行“望闻问切”,建立档案,对症下药,让饱经风霜的石窟焕发青春。云冈研究院数字化室文博馆员王娜就是这支队伍的其中一员,她和同事们不断加强对云冈石窟本体的保护工作,同时借力高科技逐步对云冈石窟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建起三维“数字档案”。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对于别人来说,是来云冈工作,而对于我来说是回家。”王娜说。3月19日,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王娜自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云冈研究院工作,她的不同之处在于,她从小在云冈镇长大,父母都在云冈石窟景区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冈二代”。在她的成长岁月里,亲眼见证了父母将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

在平凡的岗位,用日复一日的汗水,年復一年的认真书写担当,书写责任。多年来,王娜深受父亲的影响,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她笑着说,“我爸就是那种特别传统的老一辈思想,总是叮嘱我在工作上一定要认真。”

工作8年以来,王娜参与了《云冈石窟窟前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报告》《云冈石窟全集》和北京十三陵及太原天龙山石窟等上千张线图绘制;完成云冈研究院会议、展陈等各类平面设计工作;完成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墓葬三维重建模型、云冈石窟第七窟后室北壁佛龛三维重建模型、云冈石窟第11窟、第14窟、第19窟内业校色工作等。

2021年12月,《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报告》正式出版,书中有绘制线图及拓片近3000张,编排图版500余幅。王娜有幸参与到了线图绘制工作中,她向记者介绍,“这部著作是第一部完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是‘云冈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早期皇家石窟的认识,有助于了解北魏前期云冈寺院的布局范围和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结构的演变,对于打造‘云冈学’这一学术高地意义重大。”

散发着油墨香味的煌煌20卷《云冈石窟全集》,从2013年编辑工作启动,历经7年时间,王娜完成了书中的大部分线图工作。日夜忙碌于绘制图片工作中,她说,“这好似一场修行。”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可以动的云冈石窟,在深圳、青岛与世人见面,云冈研究院利用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且“移形换位”千里之外。当时,参与这项工作的王娜在施工现场见证了这一壮举,心中感慨万千。一项项工作如数家珍,她说,“在大佛脚下长大何其有幸,而更有幸的是利用自己的所学为保护石窟贡献出一份力量。”

最近,云冈景区内又增添了新景观。由运煤车厢变成的大花盆、城市排水管道制成的情侣小屋、采煤小火车变成的休息座位等,这一件件新设施带来的强烈工业时代气息,处处提供着便利。“民胞物与,物尽其用”贯穿着云冈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内涵。王娜参与了多项把文物保护和保护环境相结合的工作,在她看来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做这些设计的过程,而是院领导对青年工作者设计的鼓励和肯定。从而激励她去思索如何更好地发挥废弃物价值,设计出能充分实现节能、降耗、环保的作品。

多年来,云冈人坚持将保护放在第一位,全方位不间断有力开展着保护工作。今天,中外游客看到的不再是残破、凋零的遗迹,这是一代代云冈人用青春、坚持、奋斗换来的。新时代的云冈石窟保护工作还在推进,新的课题和研究也在继续前行。眼前的盛景提振王娜作为新一代云冈人做好云冈石窟保护工作的信心,激励其继续书写新时代的保护新篇章。

猜你喜欢

王娜云冈云冈石窟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dynamic stall flow control using a microsecond-pulsed plasma actuator
王娜作品赏析
Extended-source broken gate tunnel FET for improving direct current and analog/radio-frequency performance*
我和云冈的缘分
大同云冈第1、2 窟图像构成分析
王娜的变化
云冈石窟的文物数字化探索与实践
去云冈石窟看浮雕
云冈石窟中的交脚造像
云冈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