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生动
2023-04-16邱建农
邱建农
名家引路
沙漠隐泉
余秋雨
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顺着脚印走罢,但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不知这行脚印能保存多久?
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只能翻过它们,别无他途。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刚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厉害。才踩几脚,已经气喘,浑身恼怒。我在浙东山区长大,在幼童时已能欢快地翻越大山。累了,一使蛮劲,还能飞奔峰巅。这儿可万万使不得蛮劲。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要腾腾腾地快步登山,那就不要到这儿来。有的是栈道,有的是石阶,千万人走过了的,还会有千万人走。只是,那儿不给你留下脚印,属于你自己的脚印。来了,那就认了罢,为沙漠行走者的公规,为这些美丽的脚印。
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沙山的顶越看越高,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罢。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完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经划干的曲线,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沙山的顶端是次要的。爬,只管爬。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這儿,我懂了。我把自身的顶端与山的顶端合在一起,心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音。
刚刚登上山脊时,已发现山脚下尚有异相,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鸟瞰一过,此时才敢仔细端详。那分明是一弯清泉,横卧山底。动用哪一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亵渎。只觉它来得莽撞,来得怪异,安安静静地躲坐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让人的眼睛看了很久还不大能够适应。再年轻的旅行者,也会像一位年迈慈父责斥自己深深钟爱的女儿一般,道一声:你怎么也跑到这里!
是的,这无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方。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飓风,难道从未把它吸干?这里可曾出没过强盗的足迹,借它的甘泉赖以为生?这里可曾蜂聚过匪帮的马队,在它身边留下一片污浊?
我胡乱想着,随即又愁云满面。怎么走近它呢?我站立峰巅,它委身山底;向着它的峰坡,陡峭如削。此时此刻,刚才的攀登,全化成了悲哀。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急急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近乎。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选自《余秋雨经典散文》,有删改)
技法提炼
1.传神的动词让语言更加形象。
语言生动就是要求在几个可用的词语中选出最恰当、最准确、最有表现力的那一个,力求做到“一字入文,九牛不拔”。如“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一个“抹”字,形象传神地表现出细沙的温柔可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喜爱亲昵之情;又如“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一个“划”字用得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2.灵活的句式让语言更加灵动。
(1)长短结合,节奏变化。
长句结构复杂,节奏舒缓,表意严密。短句结构简单,节奏紧凑,表意简洁。在缀句成篇时,根据文章的语言格调,选择长句或短句,或长短结合,使语言灵动多变。
(2)修辞多样,形象多姿。
比喻,使描写对象形象传神、生动逼真。排比,用于叙述,则具体形象;用于抒情,则淋漓尽致;用于说理,则浅显易懂。拟人,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情感,引起共鸣。
(3)联想想象,意趣盎然。
联想和想象也是使语言出彩的途径之一。恰到好处的联想和想象不仅能使文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还能营造出一种美妙的境界,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学子佳作
山水挫折
一考生
山之仁,在于涵纳了苍天古木,也收容了遍野小草;孕育了豺狼的怒吼,也护佑了弱小的悲啸。山,或者环抱双手,让溪水变成湖泊;或者敞开怀抱,让瀑布倒挂其中。山,谦卑地静立着,缄默地忍受着时间的辗转带来的摧残和人类的恣意带来的苦难。
水之智,在于它不眷恋过往,个性并且张扬,流动是它唯一的宿命。水,并不会直面挡路的顽石,而会选择轻柔地绕开,只让几缕青苔去教顽石体悟流水的意义。水,从不化解痛苦,它任由飘零的树叶和人类造成的污秽随着水流逝去,却不允许它们在水中生长、在水面发芽,只叫无尽的孤独教它们明白水流的意义。在水的心中,无彼无此,遇曲遇直,但即使是一颗小石子,都会换来水的澎湃。
山和水并行着,让灵魂在岁月的风沙中磨练、轮回,彼此相遇。“你为何从不停留?”山问,“难道万顷良田不值得你孕育?难道万千挫折不值得你面对?难道万种痛苦不值得你化解?”
“我何尝不想面对挫折,我何尝不想化解痛苦!”水说,“只是我必须汇入海洋,必须放大这痛苦,在不停的流动和不断的沉浮中教会人们要谦卑。”
“有多少海洋的幻灭,就有多少山的希望。”山说,“我要面对挫折、化解痛苦,忍受一切风霜,给人们一个安宁的家园。”
于是,山和水决定来一次对决。山静静地站在那里,等待着水的攻击,它要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以守为攻。水在山的脚下蓄势,它借助光的力量,变成水蒸气,从四面八方夹击山,山仍然稳如泰山。对决终于开始了。水一滴一滴地落下,不久便成了雨。山狡黠地笑了一下,无情地吸收着掉下来的水。水在山脚下转了一圈,然后疯狂地冲击着山。在一次次疯狂的进攻后,山由衷地敬佩水的灵动,水也诚心地赞叹山的沉稳。山与水的对决,其实就是沉稳与灵动的对决,这样的对决注定是不会得出胜负的。
于是,山和水相视而立,停止了决斗。
山,敞开了它的怀抱,让人们进入怀中;水,在山脚下盘旋,让果实在树上生长。
山开始流动,水开始静默。
山变得柔软,学着去摆脱痛苦。
水变得坚强,学着去面对挫折。
点评
本文运用了一系列传神的动词,以及拟人、比喻、象征、排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赋予了山和水鲜明的个性特征。山的博大、包容和坚忍,水的自由、任性和张扬,在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全文语言蕴藉深厚,文采飞扬,经得起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