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情境,深耕文本,灵活审辨
2023-04-16王光佑
王光佑
审读题干,捕“风”捉“影”
近年来,高考命题专家在题干的设置上可谓煞费苦心,一改之前直白提问的方式,在发出具体的任务指令之前,往往先设置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情境式导入语。不少考生总是忽视试题中这些貌似可有可无的导入语,直奔“主题”,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其实创新性现代文阅读题,其题干的情境式导入语本身就对解题思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效路径。有的考题甚至仅从题干的表述进行思辨,就可以给出比较符合命题意图的答案。
如2020年全国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越野滑雪》第9题: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一般考生对指令之前的导入语视若无睹,只抓住最后一个表示指令的句子匆匆下笔,结果对小说的“情节安排”艺术不明就里,只是简单地梳理选文的情节发展过程,这是无法“踩”到得分点上的。考生若仔细审读题干,会发现导入语部分明确告诉考生,海明威在小说中践行自己“冰山”理论的创作理念。考生只需在《越野滑雪》这篇小说中找出相关情节来证明作者展示了哪八分之一的情节,还有哪八分之七的相关情节藏而不露即可。至于简要分析这种情节安排的效果,“大量留白,虚实相生,引发兴趣,启迪遐思,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的答案唾手可得,不费吹灰之力。
再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江上》第9题:
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题干简要介绍了“渔夫拒剑”的历史故事,回答本题考生首先要比较原故事和本文的差别,注意题干中的“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重点以关键词“普通”作为切入点分析;“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提示考生要从文学效果的角度分析。从主题看,原故事侧重表现渔夫的侠义精神,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人。渔夫拒剑并自杀的历史故事体现了渔夫的侠肝义胆,与普通人的生活较远,而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人,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气,内涵也更丰富。从人物塑造上看,本文细腻地表现了渔夫的形象和性格对伍子胥的影响,体现了“渡江”易,“渡人”难的现实,渔夫不仅摆渡伍子胥过江,还摆渡了他的灵魂。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渡人者”的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由此可见,在现代文阅读考查中,不少题干都暗示了答题思路,其情境式导入语也并非可有可无,如若考生视若无睹,不仅费时费力,多走弯路,而且有可能偏离“航向”,答非所问。
链接情境,灵活审辨
高考阅读要求考生能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准确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有鉴于此,高考阅读经常设置一些需要考生结合“具体语境”的分析鉴赏题。如果考生不能准确链接到文本描述的相应真实情境去思考和体悟,则有可能停留于文本鉴赏的表面,无法领悟文本的深刻内涵。考生只有身临其境地思想、感悟和审辨,才有可能柳暗花明,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卷Ⅰ现代文阅读Ⅰ第4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由题干可知,考生首先要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内涵——这两句话体现了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智慧。然后结合材料一分析“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的意义——这两句话中蕴含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来对待他人,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我们除了要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可知,《论语》中的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人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且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所以在今天依然有它的价值。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可知,《论语》中的法则推行到国际社会,这是用中国的实践经验来解决国际的问题,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律。
再如2023年全国新高考模拟卷现代文阅读Ⅰ第5题:
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请以《雷雨》第二幕选段(下表)为例,就读者如何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提出阅读建议。
由题干可知,答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给《雷雨》第二幕选段“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提供阅读建议。材料中“当代阅读学非常强调读者的主体性,流行的阅读方法强调对话”“文本所描写的实体形象又会触发读者已有的经验世界,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联想的内容又使想象得到进一步加工,逐渐填补了空白,生成了新的意义。因此,了解空白如何触发联想等动态机制,将有助于我们与文本进行畅通的对话”是考生链接的具体情境,联系表中的文本,可以得出答案:一是要将定稿与原稿对比,进行主动阅读。读者在对比中会发现定稿增加了鲁侍萍的台词,这更能凸显她此时渴望认子又不敢相认的痛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二是要善于发现并借助经验和想象去读懂作品的创作空白。读者要能发现选段中运用的省略号、破折号等艺术技巧,借助经验和想象去体会其中欲语还休、语意转换的表达效果,读懂人物的复杂内心。
除此而外,在高考阅读备考中,考生还应当注意理顺试题材料与课本之间的关系,及时统合整理各种零散的知识碎片,使之类型化、模块化、序列化和系统化,不断夯实基本知识,提高基本技能。考生既要重视建模,以一当十,触类旁通;又要立足具体的语言情境,设身处地地品味和体察,深度开掘文本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