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里的动物——蜗牛
2023-04-16王瑞芳
王瑞芳
蜗牛一家住在小树林的旁边。
春天来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到小树林里去玩吧,小树发芽了。”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
…………
—— 节选自《小蜗牛》
本期,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一下身边常见的动物——蜗牛。
蜗牛:其实是一个大家族的统称
我家里有两个娃,都喜欢在夏天的雨后抓蜗牛玩。
他们会把蜗牛放到一张纸上,让蜗牛比赛谁爬得更快,相信很多人在童年时代都玩过这种小游戏。
我们平时说的“蜗牛”是腹足纲所有陆生动物的泛称,种类很多,遍布全球。全世界大概有四万种蜗牛。
蜗牛的整个躯体由眼、口、足、壳、触角等组成,身上背着壳,头部显著,具有两对触角,比较大的那对触角顶端有眼。
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蜗牛分化得很厉害。它们分布到世界上的各个角落,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种间的生理结构和外观差异很大。颜色、外形等千差万别,蜗牛的壳有宝塔形、陀螺形、圆锥形、球形、烟斗形等。
蜗牛有肉食的,也有素食的;有用肺呼吸的,也有用鳃呼吸的。大多数蜗牛是用肺呼吸的。
蜗牛为什么喜欢在雨后活动?这是因为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如植物大叶片的背面、长着苔藓的旧木板、墙边等。为躲避阳光,它们通常昼伏夜出。
蜗牛虽然喜欢潮湿的地方,却讨厌水多的地方。它们的呼吸器官——外套膜肺——可以从空气中直接呼吸氧气,过量的水可能会影响它的呼吸。因此,完全泡进水里,对它们来说,是致命的。
蜗牛是用“嘴”生娃娃嗎?
在某个雨后黄昏,弟弟看着地上的三只蜗牛,对哥哥说:“哥哥,这里有两只蜗牛宝宝和一只蜗牛妈妈。天黑了,蜗牛妈妈出门找它们,希望它们早点回家洗澡、吃饭、睡觉。可是,这两个蜗牛宝宝很淘气,就是不回家,越跑越远。”
哥哥笑了笑,然后问道:“弟弟,你知道蜗牛怎么生宝宝吗?”弟弟说:“知道,我看过一个视频。蜗牛是用‘嘴生宝宝的。”
绘/ 王奕
事实上,蜗牛的卵并不是从嘴里吐出来的。它的生殖孔长在它头部的右下侧,离它的触角、嘴巴不远,故而看上去像是用“嘴”生宝宝。
很多蜗牛雌雄同体,同时具有雌性和雄性生殖器官。不过,它们依然需要异体受精,也就是说,两只蜗牛互相交换精子。
完成受精后,蜗牛常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或者落叶下产卵。一两周后,小蜗牛就从卵里孵化出来了。刚被孵化出来,蜗牛就可以吃食物。蜗牛的食谱很广,主要以各种蔬菜、瓜果皮,以及一些农作物的叶、茎、芽、花为食。
蜗牛: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之一
研究表明, 蜗牛的牙齿数量相当庞大。仔细看,我们会发现蜗牛的触角上有一个小洞。它是蜗牛的嘴巴,大小跟针尖差不多,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蜗牛的嘴里有一条矩形的舌头,上面长着无数颗细小而整齐的角质牙齿。它的舌头上居然有135 排角质牙齿,每排有105 颗。算下来,蜗牛的牙齿达到一万颗以上。
蜗牛牙齿不但多,还很锋利,可以嚼碎任何类型的叶子。
找到食物后,它会分泌一种唾液。这种唾液与4%浓度的硫酸溶液的酸性相当,会把食物软化。之后,它便用牙齿把食物撕碎吃掉。
竟然有没壳的蜗牛!
有首歌这样唱道:“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阿嫩阿嫩绿的刚发芽。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作为软体动物,无论是大蜗牛,还是小蜗牛,是不是都有光滑的、圆溜溜的壳呢?不是。
在陆地上和海洋中,都存在着没有外壳的蜗牛。
陆地上没壳的蜗牛叫蛞(kuò)蝓(yú)(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俗称鼻涕虫。
蛞蝓为梭形,光滑柔软,暗黑褐色、灰红色或黄白色。头部前端有2 对触角,暗黑色,眼在后触角顶端。蛞蝓食性杂,主要以蔬菜和花卉的幼苗、嫩叶和嫩茎为食。
还有一种没有外壳的海洋蜗牛—— 海蝴蝶蜗牛。它的中文正名叫翼足螺(Limacinahelicina)。它拥有半透明的美妙躯体,躯体上泛着橙黄色或者暗红色。它身体上半部分有一对类似于双桨的翅膀,它的名字由此而来。这对翅膀不仅有装饰作用,还可以帮它在水中快速移动,更是它的捕食工具。
竟然有长毛的蜗牛
长毛的蜗牛并不少见。湿螺科、大蜗牛科、圈螺科、坚齿螺科、多圆螺科等门类都有类似的特征。
学者们推测,毛结构是一种祖征。
那么,壳体上的毛有什么用处呢?科学家们认为:首先,它们是一种防御工具,可以让捕食者望而却步。其次,它们可以帮助蜗牛更好地附着在被子植物的叶子上,降低意外掉落的风险。最后,它还具有隔热保温的作用。
蜗牛:既上得了餐桌,也进得了药房
蜗牛是一种食用、药用和保健价值都很高的陆生类软体动物,拥有两千多年的食用和药用的历史。
历史记载表明,早在古罗马时代,高卢人(法国人的祖先)便已经饲养和食用蜗牛了。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食用蜗牛的饮食习惯,尤以西欧、北美为盛。
《本草纲目》有以蜗牛治病的记载。近代中医学认为蜗牛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等功效。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蜗牛都可以食用。
危险提示:雨后的大蜗牛不要随便摸
有一种特别喜欢在雨后出没的大蜗牛。它就是非洲大蜗牛(Achatina fulica)。
它是一种陆栖蜗牛,成体的壳长一般7—8厘米,最大可达20厘米以上。它的壳略呈纺锤形,质地较厚,螺纹6—7层,壳表面为白色或黄色,其上有垂直于螺纹的棕褐色纵向条纹或者云状纹。它的老家在非洲东部,由此得名。
20世纪上半叶,一位华侨从新加坡运回了一批植物。这些植物中夹带着非洲大蜗牛的卵和幼螺。此后,非洲大蜗牛在厦门繁殖了起来,并传播到其他地区,成为我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这种“巨兽”吃起东西来毫不含糊,各种蔬菜、农作物、植物,一扫而光,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它已被我国列为进出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
非洲大蜗牛也是很多病原体的携带者。举例来说,广州管圆线虫就以非洲大蜗牛为中间宿主。
一旦吃下感染了这种寄生虫的非洲大蜗牛,或者接觸它们的排泄物,广州管圆线虫就很有可能进入人体,寄生在人体中枢神经或脑脊液中,严重者会引起致命的脑膜炎。
科学检测表明,一只非洲大蜗牛身上很可能有100多条广州管圆线虫。
因此,在路上看到非洲大蜗牛时,千万不要摸它们,不要踩它们,更不要把它们捡回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