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皂山,天下第三十三福地
2023-04-16颜士州
颜士州
号称“天下第三十三福地”的阁皂山,系武夷山支脉,绵延百余公里,因其“形如云天楼阁,色如皂”而得名。阁皂山峰峦叠翠,宋诗有“著衣台上三冬暖,鸣水亭前六月凉”之赞誉。古往今来,它以其山川之秀、景色之奇、古迹之异、药草之众使历代文人墨客涉足而游。
葛玄悟道阁皂山
阁皂山与道家渊源甚深,据说是道教灵宝派始祖、汉末著名医药家葛玄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到此结庐定居,潜心布道炼丹,从事采药行医四十三年,开创了樟树药业之先河。
葛玄字孝先,江苏句容人,少时曾师从方士左慈习医道丹术,并博览经史,酷爱《老子》《庄子》。东汉光和二年,葛玄学有所成,为择布道炼丹宝地,遨游名山大川,均不理想。建安七年,38岁的葛玄来到阁皂山,见其“形阁色皂,土良水清”,灵芝百草信手可得,喜为“真仙之宅”而定居。四十三年中,葛玄潜心宣扬灵宝道义,并采制草药,悬壶济世。赤乌七年(公元244年),葛玄在阁皂山“白日飞升”后,被道徒尊为“太极仙翁”,又称“葛仙翁”。
太上老君姓李,唐代皇帝为显示李唐是承天命的王朝,并借以削弱已发展起来的佛教势力,提倡道教。一时,阁皂山因与道教结缘,开始名噪天下。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朝廷御赐阁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至两宋,灵宝道派已趋鼎盛,阁皂山由此与金陵(今南京市)茅山、广信(今鹰潭市)龙虎山并称为天下三大名山,时有“学道之士五百人,为屋一千五百间”。南宋宰相周必大在《阁皂山崇真观记》中亦云:“江湖宫观,未有盛于此者。”明朝清江知县秦铺题诗云:“阁峰缥缈入云端,积雪犹封礼斗坛。山远地偏游不得,几回驻马隔江看。”足见阁皂山景色迷人。
距离繁华一刻钟
接仙桥是南面登临阁皂山的起点,坐落在阁皂山门前。葛玄到阁皂山结庐定居后,常来此桥迎接来山论医访道、采药炼丹的各路“仙人”,该桥由此得名。桥下流水潺潺,四周山深树密鸟声幽,身临其境,心旷神怡。
接仙桥往北偏东百米处,有一座小石牌坊,四柱三空,飞檐翘角、鎏金溢彩,正南上方书“阁皂山”。进入山门,再往东北方向走便到“一天门”。当年朱熹第一次登临阁皂山讲学时,路经这里停轿歇息,见两旁高山挺拔,中间小径透幽,且林木苍茂、怪石峥嵘,惊叹“此真乃一天门也”,便捐银建此石坊。穿石坊拾级而上,浓阴夹道,仰望上空,天留一线,故这里又有“一线天”之称。
一路前行至会仙亭,不远处,在潭西畔岩石上,只见一台耸立,六角飞檐,此台因山谷鸣水得名。史载,鸣水台始建于公元1072年前,北宋记有“闻之声曰鸣水台”的词句。台柱联曰:“鸣扬万壑,水击千岩。”为文天祥撰;另有一联曰:“水流击石如飞雷,树影连山欲化云”,将鸣水台周围闹静相融的景观描绘得入木三分。
宁静的驻守
从鸣水台沿谷北上,一桥跨峡,葛憩源、九龙泉在此汇集穿越桥孔,直泻山谷,跌岩击石,声若雷鸣,这就是“鸣水桥”。该桥利用山峡自然岩石,凿石为基,依山筑桥,桥上两旁置石栏、望柱、柱上雕有莲花头。此桥为江西省现存的两座宋代石拱桥之一,与庐山观音桥堪称“姐妹桥”。文天祥任赣州知府时,多次游览阁皂山,题写了“鸣水桥”三个行楷相合、清逸飘洒的大字。
拾级而上,便直达崇真宫,其前身为葛玄所建的卧云庵,后经唐、南唐、两宋皇帝先后赦封。
骆驼峰南麓坐落着道德宫,朱熹曾两次在此講学,因朱熹别号紫阳,后这里又称“紫阳书院”。院中有金桂、银桂、四季桂等,史载为元代所植。桂树至今枝繁叶茂,每当金秋,树树金花银花竞放,浓香扑鼻,故人们又称这里为“桂苑宫”。院内还有罗汉松、紫玉兰、紫荆、蜡梅、木芙蓉等药用和观赏珍贵草木。四季和风习习,常年荫郁馨香,身处其境,确有飘然欲仙之感。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许宵雪 18507354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