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油桃优质节本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2023-04-16冯孝严
冯孝严
油桃设施栽培中,栽植过密、树形紊乱、留枝量大、光照差、超量负载、滥用农药化肥和多效唑等问题常导致其果实品质低下;受涝害等自然灾害影响,或树龄老化、缺株少冠,又会造成其产量难以提高。笔者结合科研实践,总结了设施油桃优质节本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供生产者参考。
1 老园改造,抬田防涝,大苗建园
目前,树龄10年和15年以上的设施桃园分别占40%和10%。因空间受限、高密郁闭和多年控冠等造成树势早衰,设施桃最佳生产树龄在3~10年,10年生以上桃树多出现树冠内膛光秃问题,生产力大幅降低,特别是受涝害导致缺株少冠的,应及早重栽。
1.1 抬田防涝 桃树不耐涝。近年来,各地因连续降雨而引发的涝害时有发生,受涝桃树轻者落叶伤树,产量下降,重者大量死树,减产或绝收。老园改建,可在温室前后留1~2m过道,在过道以外3~10m空地取20~40cm深的表土,回填到温室内抬田栽植,也可起垄栽植。设施四周挖宽50cm、深60cm的排水沟。
1.2 大苗建园 新建或改建设施桃园应采用大苗建园,老园改建因多效唑沉积和残余根毒,重栽头1~2年幼树长势弱,成形慢,需提前自育或外购2~4年生成形大苗。外购苗木时,要选树形好、树势壮、根系发达、无病虫的优质大苗。正常生产的,要自育袋装大苗,可带土坨带叶移栽,随时更新老弱病残树,缩短初果期和衰老期,延长盛果期。
2 减量栽培,高光效生产
设施桃园栽植密度高,多留枝、多短截、少疏枝的管理方法导致桃园光照差、湿度大。只有通过减株、减枝,满足桃树喜光要求,才能实现提质增效目标。
2.1 变化密植,适度稀植 目前生产上多采用1m×2m的株行距,4年生之前密度适宜,5年后随树冠扩大严重郁闭,采光差、难管理。应加大株行距,定植当年采用1.2m×1.25~1.5m株行距,以后隔行间伐,变成1.2m×2.5~3m株行距。如栽大苗,直接按1.2m×2.5~3m定植,易管理,省工省时。
2.2 优化树形,减量修剪 生产上多套用露地开心树形,该树形骨干枝多,不适宜设施空间受限和高密栽植,管理难度大。经多年试验,笔者认为改良“Y”字形适宜设施栽培,简化树形:干高20~30cm,南北行向,东西各留1个主枝,主枝与中线夹角30°~40°,主枝上直接着生中小枝组和结果枝,枝组和主枝粗度比<0.4,无侧枝和大枝组,树高1~2.4m,南低北高。
早控旺,防徒长,幼果期抹芽、除萌、摘心、疏梢。采果后疏除辅养枝和竞争枝,主枝单轴延伸。超高树回缩控冠。枝组留1~3个枝条回缩,疏除过粗、过密枝,重回缩或疏除过大或衰弱枝组,保留枝梢留1~3个饱满芽短截。夏秋疏除直立枝和竞争枝,回缩大枝组。花芽分化期疏除过细、过粗、过密枝,保留直径0.4~0.8cm的枝。
2.3 减梢控旺,疏截遮光枝 早抹芽,花前抹除枝背上的花芽和叶芽。早疏梢,花后疏密梢,除萌蘖。早摘心,背上新梢10~20cm长摘心,背下及旁侧新梢25~30cm长摘心。缩剪树冠上层旺枝,疏除或重短截直立枝和徒长枝。果实着色期后,疏除或重短截树冠上层遮光枝梢,新梢打杈,单轴延伸。
3 增施农家肥,加施钙钾肥,控氮少磷减施化肥
设施桃园农家肥施用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通常在1%~1.5%。生产中普遍化肥用量大,多用氮磷钾1∶1∶1平衡肥,不符合桃树对氮磷钾总吸收量10∶3~4∶13~16的要求,易引发缺素症。建议增施农家肥,加施钙肥,补充钾肥和微量元素肥。8月下旬至10月上旬亩施腐熟农家肥3000~4000kg。花前、果实膨大期、采收后追肥。采用膜下滴灌或微喷供水。从花后l0天至果实成熟前,间隔15天左右喷1次硼钙钾等叶面肥。
4 精细花果管理
4.1 早疏果、少留果,早摘叶、促着色 花芽膨大期,疏瘦弱、过密花蕾;花后2周开始疏果,先疏成堆成串果、畸形果和梢头果。7~10天后第2次疏果,5~10天后定果,亩产设为2000~2500kg。
早摘叶,结合疏果摘除小叶、病虫叶,果实着色初期摘除贴果叶及距果5cm的遮光叶,采收前10天左右摘除距果5~10cm的遮光叶。
4.2 减量使用多效唑、坐果药、膨果药 采用蜜蜂授粉,合理控温,提高坐果率,不用“坐果药”;用小型喷雾器喷“膨果药”,低浓度、少次数,只喷花和幼果。幼果期减喷或不喷多效唑,若幼旺树徒长难以控制,或为省工,可在残花“脱壳”前喷布,减少对果面的污染和药剂残留。
5 病虫绿色高效防治
5.1 提高病虫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用量 采用综合防治技术,一是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减施氮肥;二是清除枯枝、落叶和病花果,铲除病原;三是降湿度,晴天膜下灌水,及时夏剪,疏密控旺;四是及时铲除根颈处萌蘖(易残留蚜虫等病虫害)。
抓住关键防治期:一是升温后萌芽前,喷3波美度石硫合剂,铲除菌源,兼杀螨类。二是花芽露萼期,喷杀蚜杀螨剂和杀菌剂。三是落花后,喷甲基硫菌灵等,防治褐腐病、灰霉病等。1—2月气温低,通风少,湿度大,间隔15~25天喷1次杀菌剂。细菌性穿孔病、蚜虫、螨类等要早发现、早喷药,局部发现的要重点喷药,间隔7~10天连续喷药2~3次。
5.2 防控两种主要病害
5.2.1 桃细菌性穿孔病 开花前和落花后7~10天,可选20%叶枯唑700倍液,或72%硫酸链霉素2500倍液,或20%噻唑锌500~800倍液,或20%叶枯唑700倍液+80%代森锌700倍液,或72%硫酸链霉素2500倍液+80%络合代森锰锌800倍液,交替使用。1—2月,每隔15天左右喷1次药。夏季15~30天喷1次药。
5.2.2 桃“花脸”病 幼果受细菌性穿孔病、葱蓟马、蚜虫等危害,粉剂农药污染果面,药害、冷害、冻害、缺素等都会导致桃果“花脸”。可通过综合措施防控,比如配方施肥,避免缺素症;花期和幼果期防冻害、冷害;覆盖地膜,阻止蓟马出土;不间作葱、小白菜等葱蓟马或蚜虫寄主。
早防病虫害,选对农药,避免药害;果实着色期不喷粉剂。早防治、快防治蚜虫和蓟马与细菌性穿孔病。防治蚜虫,喷40%啶虫脒3500~4000倍液,或48%噻虫啉3500倍液等;防治葱蓟马,幼果期喷80%烯啶吡蚜酮3500~4000倍液等,隔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