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服务类广播社教节目如何活用“新闻”牌
2023-04-16孙爽
孙爽
(重庆都市广播 重庆 404000)
“社会教育类节目是指以传播政治、思想、伦理和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节目。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授经济、科教、文化、法律等多方面知识。”[1]在具体细分中,互动服务类社教节目由于其兼具实用与寓教于乐属性,外加其较高受众贴近性、黏合度,在新式表达、新型传播渠道愈加丰富的当下,也迸发出更强生命力。但成也萧何败萧何,过分依赖“互动”,缺乏核心内容支撑,成为这类节目后继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纯专业“干货”也始终有穷尽之时。破解这一难题,不妨打好“新闻牌”,以多元化视角、创新创意手法和渠道,完善节目的长久发展之路。
一、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取长补短两相宜
社教节目与新闻节目两个大类下,又各自有不同细分样态表达,了解各自优势与不足,是互相借力的前提。
(一)社教节目长短板
早期的社教节目侧重教育性,之后情感化色彩逐渐浓烈,加之主持人个性表达风潮的兴起,使其更加注重信息传达方式的流畅与平等,交流形式的平等和亲和度比重不断提升。但随之出现的矫枉过正问题值得重视,比如“一些节目单纯为了追求事件的故事性和悬念性,可以设置悬念,放大事件的新奇元素,却忽视事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过多呈现出娱乐化倾向。[1]”还有部分主持人将自己视为娱乐明星角色,内容设定和表达均流于媚俗或过分谄媚,或过分强调所谓“商业价值”,丧失责任与定位,一切指标向钱看,无论对错唯数据论等等问题突出。
(二)新闻节目长短板
新闻内容和新闻意识既是广播平台的根,也是播音员主持人的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传播采写过程中,参与者的个人偏好乃至某种“救赎”情结,成为新闻事实的绊脚石。广播一线由于多工种合一,特别是主持人大多集采、编、播、录、控技能于一体,如果不能保持中立且独立的判断和报道意识,不仅会导致内容偏差,也逐步蚕食了其节目乃至所在媒体的公信力与权威度。“‘道德优越’心态真正的危害在于,它极易影响对新闻客观性的判断,甚至在将新闻写成道德文章后,还天然地认为这就是客观的新闻报道,并且不容批评和指责。这一但成为了记者的方向,记者将羽化为圣人……在万种膜拜的虚妄中走向迷狂。”[4]
媒体融合不仅仅是技术、平台的融合,过往分类明晰的广播节目样态也早已模糊了边界。互动型新闻、新闻类社教、娱乐化表达等手法层出不穷,这一切都基于开放的理念和为我所用的包容心态。如果将节目的演进视为一场进化,那么“生物的共同进化行为也许可以用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共同学习,或者共同传授也行,因为共同进化的各方在相互学习的同时也在相互传授。”[3]
二、不拘一格慧心巧思,取精用宏择优选
《拓展生存的空间》中曾描述:“大自然之所以能产生令人震惊的多样性,是因为它在本质上是开放的。生命的特征之一是它会不断拓宽自身的生存空间。大自然是一个不断扩展的可能性之库……开放的基因组带来开放的进化。”[3]将其类比至节目改进渠道也同样适用。“要满足受众对新闻资讯的多元化需求的重要职责,始终坚持新闻立台,尤其是本土新闻立台。”[2]纯新闻报道也可以采用社教的手法,而做好互动服务类社教节目也不必抛弃新闻,从长远发展而言甚至要持续保有新闻性。
(一)为我所用,新闻构成要素的新排序
新闻五要素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和何故。在正统新闻报道中,时效性是最重要的,抢头条能力甚至成为其媒体平台竞争力的体现。但在社教节目中,这些要素的顺序应灵活变化,要素不全但能为节目内容表达助力也在允许范畴之内。
内容选择上,首选契合节目定位的内容,如车驾管业务、法律维权、消费纠纷等标志性内容必须有所涉猎,显示节目专业度同时也能保证主创人员紧跟当下政策、潮流风向,在互动服务中不至于出现“开黄腔”的窘境;其次选择的内容应以其有用、有料、有趣为筛选点,新近发生的事实如果和节目受众需求不一致可不选或简述,新闻信息的时间、空间都不是最重要的,新闻信息本身与受众的贴近性高不高?能否给予足够共鸣?在实用和悦心层面是否能够兼顾或侧重,才是社教类节目选材的重点。
比如交通报道中常见的货运车辆的纠违或限时运行讯息,对于私家车主而言完全无效;婴幼儿辅食的最新营养搭配成果,对于成年人美食问答节目毫无意义;咖啡茶叶产业新动态,对于职场服务类节目风马牛不相及……新闻没有好不好,只有适合于否。选材选料,让海量信息为节目所用,是用好新闻信息的第一关。
(二)以点带面,新闻信息的深化与升华
比起新闻资讯的快与量,互动社教类节目更应当关注新闻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新闻事件分为三个层面……表面事实、基本事实、本质事实。所谓表面事实是一个时间呈现出来的直观模样,所谓本质事实是这个时间里暴露的某种必然性、原动力和普遍性。大尺度的观察视角,其实就是不孤立地看待一个事件,而把这一事件放在它所处的社会原生态与制度背景中,放在纵横伸长的历史坐标上。”[4]
许多社会新闻、重大事件,第一时间报道往往是局部或者简述,新闻节目可以通过持续碎片化关注进行完善,而社教节目往往要在当下给出更全面的信息与解读。因此选材上求快不如求全,表述上求浅,内容却得求深。比如:
新闻资讯是“出租师傅不满春节要跑车”,讲述的士司机在车老板和每天租金支出压力下必须长假跑车的问题;
后续跟进报道,原来网约车司机有公司平台的系统补助或直接加价项目,而巡游出租车没有类似政策,甚至私自调价会被运管部门处罚;
深度调研后发现,巡游出租车被界定为公共交通的补充,但又属于私人公司业务,司机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其半公益属性和日常道路通行便利,不允许其随意变动,否则会引发消费者不满,也不利于长效监管。
这类事件的报道和发展、研究调研往往有一个时间周期,如果为了抢时效报道,容易产生负面效果,比如“司机们故意找事儿”“运管等管理部门不作为”等不良猜想。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节目的发展。
在实际创作中,选材求稳比求快更重要,同时如果能兼具新闻评论员的思考与视野更佳。这需要主持人的专业积累,也可以通过前期大量素材集纳借以完成,比如养成阅读新闻评论并做笔记的习惯,网络查阅“知乎、豆瓣”等知识类平台。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慢”,不抢第一时间简讯,间隔一两天后,有相对全面的报道后再予以呈现是不错的方法。
(三)举一反三广泛探讨,提高受众参与度与积极性
相较专业新闻节目大体量、多角度叠加式的增量型报道,社教类节目将其活用于互动中能起到质变的效果。如果说新闻本身是“1”、新闻评论是“2”,那么开放式的探讨不仅仅是思维的碰撞,更是观念的融合乃至对信息本身升华的催化剂。
仍以上述巡游出租车事件为例,问题自身受制于当前政策暂时无法解决,而在后续热线交流沟通中,可以向更广泛的生活服务层面引导。比如“当前就业选择司机是个好职业吗?”“单独给计价行业员工小费是合理的吗?”“你愿意成为一名服务行业工作者吗?等等都是可以拓展的方向。不仅仅是关注个人、群体,还可以延展到更广泛的空间和时间。拓展方式和话题定位上可以提前采用思维导图或脑力激荡法,而在互动节目直播中,则可用不同提问方式与受众完成共创。
1.概述提问。事件描述完成后,为了不局限受众(或搭档)思考范围,直接抛出“你怎么看”这类笼统的提问即可。这种方式适合于普通生活事件,偏民事纠纷,有探讨的余地且没有绝对正确答案。比如“由于道路拥堵,家长是否应当开车接送小孩”类的问题,站在不同角度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2.询问背后的“为什么”。一些是非观念绝对的信息,报道完毕后不便做多余评论,但此时戛然而止不符合社教节目定位,深挖大是大非问题的起因、背景,借此防患于未然或警醒告知是不错的做法。比如“鬼探头屡禁不止,男子横穿隧道口被撞飞”之类的报道,是非曲直很明确,可以讨论“为什么有些人的规则意识不强(心理学层面原生家庭因素等)”“为什么行人错的明显保险却不能全赔(拓展服务信息)”等。
3.引导性提问。具有明确指向性的互动问题,在需要确立明确解答时常用。比如“路口违规掉头处罚新规出台”新闻信息报道完毕后,针对民间对于“掉头还是调头”可以展开讨论,既可以拓展受众知识面,又可以是有趣的调侃趣评,比如重庆方言中将“diào”念为“tiǎo”,就此延展出各类乌龙与笑料,掉与调在古代文言文中的含义考据等等,将社教节目的活色生香尽纳其中。
三、见微知著细节为王,一些注意事项
这是一个强调个性化和独立性的时代,可人类的社会性总是高于独立性的。互动服务类社教节目中,热线或文字案例、问询,表面是为个人点对点服务,而其内容在传播与讨论中,却总是拥有其广泛的社会意义,而就新闻事件报道而言,单个的信息也一定具有某种“社会价值”才有了传播的意义。在这类节目向内与向外、个体与群体的交融中,一些细节处理更要注意。
(一)没有把握的即时新闻如何处理
在社交媒体愈加发达的当下,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和发布平台,不少信息在节目发布前受众就已得知,也常在互动中求证。比如“大桥忽然垮塌是真的吗?”“高速路口严重拥堵是真的吗?”“新交规说私家车超速20%以下都不受罚是真的吗?”等内容,受众信息来源驳杂。有主持人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威形象,采用视而不见或武断回应都不妥。较好的方法是提出问题,保证持续关注后继续推进当前节目。而之后有多种可能性:
1.主动打探,及时回复。利用广告时间或双播主持一人单播一人场外问询的方式寻求解答,适用于有固定受访专家和合作单位,且方便第一时间给出解答的情形;
2.热心听友实时互动,及时回复。当互动服务类社教节目具有较好的受众黏合性时,热心听友会成为场外记者给出最及时的解读。主持人需要判断其身份与答案,可以采用多数人答案一致,或网络专业信息检索同步等形式来确认;
3.延期回复。对于官方政策发布,即使有固定合作单位,受访者往往也会由于纪律要求不能第一时间解答,逐级上报审核后才会给出审慎答案。对于这类情况可在直播中做好说明工作,并保持持续关注。比如上文提到的“新交规说私家车超速20%以下都不受罚是真的吗?”真实情况是新版《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只提及了客货运车辆超速的处罚标准,段落中没有提及私家车,但在民间众多解读中将其进行了个人解读。但由于公安部的司法解释尚未出台,地方上的公安局或交警大队也不便解答,所以这类问题的答案,不能直接说是“谣言”(没有对标的证据),而是将实际情况做好清晰说明后,受众自然会有合理判断。
(二)错误也是资源。有人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对待“错误”这件事情上同样适用。
1.主持人不要害怕出错。互动服务中一些错误是难免的,及时纠正真诚服务,比始终高高在上的自大者形象亲和力更好,也利于节目的长久发展。
2.受众的错误是个“宝”。互动现场或新闻事件中常有“反面典型”,或是其亲身经历的失误与遗憾,往往是节目深入讨论的切入点,比起分享“这么做很正确”,吐槽“我曾经犯过的傻”就要有趣且有用得多。因为“磨损可以看做是共同体的一个妙喻。单个的磨损痕迹是无用的,但是汇聚起来并与他人共享,其存在就有了价值。它们分布得越广,其价值就越高。”[3]
3.主持人的作用,比想象的小,比实际的大。互动服务类社教节目内容和主持人的表达需要极强亲和力,但要小心个人情绪过分代入问题,面对不良行为和现象,或者容易引发强烈争议的新闻报道时,要注意保持客观性和新闻视角。“历史上有多少悲剧都是以道德的名义造就的。中国的底层民众从来就不缺乏代言人,一次次为他们代言的结果,是民众由此永远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尊重底层民众的痛苦和希望,但不必用文人的悲悯情怀去同情他们,按新闻规范操作我们的报道。”[4]保有新闻视角的好处还有一点就是,广播主持人拥有更广泛的创作空间,因此针对节目中出现的互动问题,或者是单一新闻报道后续研讨问题,不妨进行深挖报道。主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干精神,互动社教节目才能常播常新,不至于陷入无话可说、素材枯竭的窘境。此外,多屏时代,信息的供给已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需求,受众的耐心正在减少。当前流行的“长节目短音频”的模式也需要主持人拥有新闻敏感性,能从冗长的互动服务中提取最适合传播的精华片段,借以完成碎片化传播的试水。
互动服务类广播社教节目的初衷不是说教,而是为了“启蒙”。做有趣又有用的广播节目,用好“新闻”这张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拙劣模仿,走真正融合之路,广播社教节目必绽放新的时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