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技术如何赋能媒体融合与传播

2023-04-16向含笑

新闻传播 2023年4期
关键词:融合

向含笑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 重庆 401147)

近几年,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新传播技术的运用,带来了新闻传播领域的深刻变革。步入工业革命4.0时代,各大新闻媒体持续实现格局定位、内容产品、分发渠道、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变革,新老媒体加速融合发展,并在多层面实现向深层次融合不断掘进。

一、媒体融合现状

近年来,国内主流传统媒体锐意改进创新,新闻舆论工作呈现出崭新气象,迸发出强大活力。从新闻产品看,从体裁、内容、形态到理念、手段、机制,都愈加适应差异化、分众化的传播趋势,传媒格局加快更新。

(一)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现状

当前,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内容消费市场扩张,以及政策有力支持,媒体行业的生产力得以提升,融合创新的内涵得到丰富。根据“全国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和重点问题调研”情况及数据,从数年前开始,各级媒体融合发展的共识便是——建设融媒体中心,在这当中,记者在传承采编技能基础上,更多要学习掌握融媒体传播模式的新技能;而县级融媒体中心,既要发挥服务政府宣传的功能,又要与上级媒体形成联动,甚至实现数据的网络共享。

在被调查的主流媒体中,截至2020年底,设有融媒体中心的媒体占比已达到94.26%,其中,中央级媒体、省级媒体大多采取新建的方式,而区县级媒体则倾向于整合重组。再来看主流媒体平台,其构建方式大致有三类,分别是接入区域专属云平台、建设自有平台或接入中央级媒体的云平台。而建设自有平台,则是媒体最主要的平台构建方式。

(二)融媒体人才发展现状

通过数年的全局性媒体融合发展,各媒体培养出了一批比较得心应手、随时能够放心交办任务的融媒体从业者,这是融合改革最宝贵的收获。尤其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多媒体可实现从单兵作战到攥指成拳。如今,文字记者逐步“上镜”,短视频团队则逐步学会写深度报道。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人才流动也成了高悬在传媒事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除了传统采、编、播人才,舆情分析师、用户界面设计师、数据分析师等新工种的需求日益升高。当然,面对优质融媒体人才缺口,媒体机构自身,包括管理部门、高校在内,都在思考路径并切实践行。比如,自2016年起,浙江传媒学院开发建设了媒体融合实践教学平台,与诸多主流媒体合作,帮助媒体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智慧化、上云化,一个融合了平台、内容、渠道、终端、应用、教育的媒体融合教育生态系统逐步形成,此举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新技术与媒体融合的经验探索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舆论影响力”“流量”成为考验媒体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媒体融合时代,信息发布渠道空前多样、日益宽泛化,新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纸本时代从中心到边缘的纵向传播模式,实现了横向的实时态传播,相当于传播不再有物理障碍,新闻产品的传播和接收变得日益实时、快捷。为此,媒体融合涌现出诸多改革探索。

(一)新闻产品“智慧化”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潜藏的新闻价值,主要在于媒体可依托类似技术,实现批量信息的智慧化处理,在不漏项的基础上,提升媒体敏锐度、洞察力,更好实现高效、高质量的生产,让新闻产品帮助受众穿透信息迷雾,获取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比如,依托大数据技术,媒体能够更有效、快速、准确地判断个体事件在全社会中的意义和代表性,这对于提高新闻产品的品质和传播力,尤其是对于媒体回归新闻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有了新技术加持,“智慧新闻”可以完成对受众所需信息的“量身定制”,并通过用户画像,进行更精准的新闻推送。

(二)融合手段多样化

技术的升级与应用,是媒体融合的基础所在。其一,采编技术的更新换代,直接带来了生产环节的媒体融合发展。比如写稿机器人、VR技术、无人机、大数据技术等对新闻传播模式的重塑,让新闻产品的呈现速度、呈现方式更加快速、丰富、翔实。可以说,新传播技术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发动机”和“加速器”。

在体育、财经等领域,也成为媒体机器人的主战场。比如,今日头条研发的AI机器人“Xiaomingbot”,它通过对接奥组委数据库,能够实时撰写新闻稿件。仅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这位机器人“记者”发稿就超过450篇,单篇阅读量高达11万次。

其二,新技术的推广采用,更深刻地推动了媒体融合发展。早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AI记者“小白”横空出世,它“深谙”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声音和语言习惯,将这些数据植入AI程序后,这位助理记者就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采访能力。

(三)更强调人文内核

时下,无论传媒业还是受众自身,都愈加追求卓越的新闻品质。从技术出发,看似彼此独立的技术,一旦为新闻传播主体所运用,并且要发挥广泛传播力时,均呈现出一个共同特点——更注重人文精神和阅读观看体验。

从长远看,是否坚守人文精神,影响着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以及生命力,这同时也是指导新闻实践的重要原则。在新闻实践中,只有用心、用情关照人文精神的新闻产品和媒体平台,才能真正行稳致远、拥有长远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这也是“以人为本”在新闻传播中的力量体现。

人民日报此前在《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中聚焦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主题,策划“今天的中国,每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为切入点,运用快速剪辑、精美画面、直观数字,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人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中国一分钟》上线第二天,全网观看量突破1.58亿,微博#中国一分钟#累计阅读量超过9.5亿。

媒体必须将职业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起来,更多关注人的价值,推动新闻理念和传播技术的深度、巧妙融合,以尊重人文精神为着力点,才有助于媒体在新技术引领下,真正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

三、新时代媒体转型升级挑战犹存

(一)新趋势带来挑战

随着媒体融合的顶层设计和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由中央到区县的一体化传播体系逐步搭建完成,自上而下的新型主流媒体打造由播种期迈向耕耘期,实现全方位的融合质变。

当前,媒体融合仍面临在生产流程重塑方面适应力层次不齐的情况。如自动化、全息化、跨媒介、跨平台成为产品生产的常态,人员需突破部门、地域的限制进行线上协作,而媒介之间原来存在的壁垒,还没有被彻底打通。此外,在平台管理、舆论引导以及受众的交互方面,还难以摆脱刻板、思维局限、创新力不足等问题。

(二)人才队伍个性化建设的挑战

媒体内部的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向“融为一体”深化发展。目前,主流媒体内部已经认识到需要不断优化现有管理机制,尤其是优化人才团队建设、部门构建和运营模式,下一步就是进行自身人才队伍的个性化建设。根据媒体本身发展特点、地方传媒发展环境、媒体人的职业规划等,因地、因人制宜改革管理机制,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务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闻队伍。同时,仍须增强媒体人事业感、归属感、凝聚力,将有政治素养、发展潜力的媒体人纳入骨干培养计划,为融媒体人才提供发挥空间。

(三)久久为功提升国际传播力

在媒体融合趋势下,主流媒体普遍面临国际传播力上的劣势。提高国际传播力,既要武装自身,又要找准时机。这既需要扎实的新闻传播功底、高度的政治觉悟,更需要开阔的国际视野。

无论是舆论引导力还是国际传播力,新型主流媒体都需要明确自身立场与原则,挖掘和分析用户数据,深入了解传播环境,打通社会协作脉络,这不仅是新闻传播学的命题,也是一个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国际关系学的大题目,需要业界反复探索、学界不断抽析、相关部门指导与协调。

结语

新的传播技术,在给传媒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挑战。尽管新技术使传播速度、传播模式发生变革,但媒体的核心理念没有改变,那就是准确客观传递信息、舆论监督、关照人文、镌刻时代。媒体如何更好地运用新技术实现融合发展,当好这个时代的守望者,将是永恒的课题,须永远奋斗。■

猜你喜欢

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两个压缩体融合为一个压缩体的充分必要条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宽窄融合便携箱TPFS500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