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层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思考
2023-04-16周家华
周家华
(泰州市海陵区消防救援大队,江苏泰州 225300)
1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的特点
1.1 火灾危险性大,蔓延速度快
高层建筑的人口密集,相较于低层建筑,单位面积承载的人口数量更多,人员疏散大多通过安全出口与安全通道。一旦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在高层建筑内的窗帘等易燃物的助燃下,在高空强劲的风力与风速作用下,高层建筑的火情迅速蔓延。同时,火灾的发生也会产生大量的浓烟,浓烟的蔓延速度更快,可在短时间内占据高层建筑的各通风要道,如安全通行楼梯以及管道等。在火情与浓烟笼罩下的高层建筑面临着严重的火灾危险性,短时间内给高层建筑的人员带来极大的疏散难度。
1.2 高层建筑结构复杂,耐火性不强
高层结构层数多、建筑垂直高度高,为提高高层建筑对外部风力等载荷的承载能力,通常高层建筑会采用钢结构,而非质量较大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的耐火性不强,常见的钢结构在600 ℃的高温下会发生结构变形,致使高层建筑承载力降低,在高强度负荷下出现建筑坍塌现象。
1.3 高层建筑灭火难度较大
高层建筑配套诸多附属裙楼。一旦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火势会顺势蔓延到周边附属裙楼中,加大了消防灭火人员寻找起火源头的难度,易导致消防灭火救援出现延误。高层建筑楼层较高,而当前城市消防大队配备的消防救援设施在使用时大多受到建筑高度限制,如消防水泵的救援高度最高可至11 层楼,12 楼及以上楼层的灭火有效性将大打折扣。同时,高层建筑内部结构复杂、楼层数量众多,在火灾与浓烟的阻挡下,救援人员到达火灾现场后难以短时间内到达起火楼层并消除起火源头,甚至浓烟中的有毒气体浓度过高也会给救援人员带来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大了高层建筑的扑救难度[1]。
2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存在问题分析
2.1 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不明确,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
高层建筑大多为住宅或写字办公楼,其内设功能与结构复杂,包括休闲场所、办公场所、公共活动场所等,不同分部的所有权、使用权与管理权大多呈分离状态,如企业向业主租赁场所作为办公区域,其享有办公区域的使用权,而无办公区域的所有权;高层建筑的物业虽享有一定的管理权,但若是高层建筑的承租户与人员流动量较大,其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也易出现捉襟见肘的问题。同时,由于高层建筑的权属分离,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划分不清、消防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划分不明,不少高层建筑虽在制度上形式化地明确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但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致使消防监督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存在诸如消防通道被占用、安全疏散出口堆满杂物、消防栓内水压不够、地下车库内违规所使用液化石油气瓶装、室内随意改建装修或私接大功率用电设备设施等问题。
2.2 消防监控值班人员专业性不足,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高层建筑的消防监控室承担着消防安全值班监督、消防问题预报预警、火灾火情应急处理等重要职责。但是不少高层建筑的消防监控室对自身职责认识不到位,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值班人员对消防安全法以及消防应急响应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水平掌握不到位,不熟悉高层建筑内配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工作原理、预警机制以及应急处置操作,不清楚消防监控室的监控大屏上显示的温湿度等数据以及火灾预警阈值范围数据的具体含义。更有不少消防监控室的值班人员无相关从业经验与从业资格证书,对监控室的交接班制度以及消防设备设施维保与运维登记制度不了解,致使高层建筑消防监控室内交接班环节出现无人值守情况,消防设备设施运维养护不到位也会给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带来严重的隐患。同时,高层建筑的物业人员、安保人员、业主、承租户等的消防安全意识薄弱,消防安全培训落实不到位,也会进一步加剧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隐患。
2.3 高层建筑消防设施故障多,未能定期维护保养
根据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 年版),高层建筑内应设有室内外消防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火分隔系统、防排烟系统、自动喷淋系统等消防设备设施,通过烟雾或温度热点感知自动报警并启动喷淋系统、防火分隔系统等进行消防应急处置。但是不少高层建筑的建设时间为规范制定与颁布前,在缺乏规范指引且消防验收不严谨的情况下,不少2005 年之前建设的高层建筑存在报警系统缺失、喷淋系统供水不足、消防水箱用水量不符合规范等问题,无法在火灾发生前提前预警,在火灾发生时应急扑灭处置。此外,受到人力、物力以及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少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故障率较高且未能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如消防水泵的管道破损、消防栓水阀锈蚀、感烟器被灰尘堵塞、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温度传感器失灵、防排烟设备开启故障、安全通道与安全出口的应急照明设施损坏等。上述消防设备设施故障均使得高层建筑内的消防配套设施形同虚设,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如纸上谈兵[2]。
3 加强高层建筑消防监督管理的对策分析
3.1 全面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相关规定,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应遵循谁主管、谁负责的统一原则,而不受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分离的影响。如由物业管理部门对高层建筑公共区域内的消防安全负主体责任,业主对所有权范围内的区域负有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由物业管理部门与业主协同合作,规范职责范围内的消防安全监督检查与管理工作,避免火灾事故发生。同时,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应配备健全的管理队伍,以物业管理部门为例,应面向高层建筑公共区域消防监督管理建立消防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与兼职消防监督管理人员,确保消防监督管理无留白、无死角,确保消防监控室24 h 有专业人员值守。此外,高层建筑消防安全主体应面向消防监督管理制定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或规范,包括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用电设备使用规范、易燃易爆材料贮存规范、特殊消防设备设施操作规程等。在高层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制度中,消防安全主体应通过层级组织构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由物业管理部门负责人作为高层建筑消防监督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对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统筹调度;消防监督专职人员负责日常消防设备设施等的检查维护、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规范与完善消防设备设施的使用手续与登记记录,对使用完毕的消防设施等进行闭环处理。通过高层建筑消防监督责任制度的制定以及各层级消防安全职责的细化,进一步强化了高层建筑消防监督管理体系中的管理内容、工作职责的落实,让高层建筑消防监督管理落到实处。
3.2 深化消防安全培训教育
物业管理人员、业主、承租户是高层建筑消防监督防护的重要主体,也是日常排查与消除消防隐患、防止火灾事故发生与进一步扩大的主观能动体,消防安全主管部门以及物业管理部门应定期面向全体业主、承租户、物业人员以及消防监督专职与兼职人员开展消防安全教育、讲解消防设施操作规范,帮助其树立严谨的消防安全意识,从思想层面筑建高层建筑消防安全与消防设施规范操作的堤坝,降低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消防安全主管部门应定期面向高层建筑管理人员开展消防安全实战训练,组织物业管理部门的消防监督专职与兼职人员学习并熟练使用消防安全设施,并在有序统筹下利用高层建筑现有资源应急避险,利用安全通道紧急疏散,真正实现高层建筑内住户“四懂四会”。“四懂”即懂火灾危险性、懂预防措施、懂扑救方法、懂逃生方法。“四会”即会报火警、会使用消防安全设施、会处理险兆事故、会逃生。通过消防安全的理论教育与实战演练,提高高层建筑住户预防、处理、应对高层建筑火灾的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高层建筑资产与人员安全。
3.3 消防设施的合理配备与定期养护
在消防设施配置方面,应结合高层建筑的功能与特性,如针对高层建筑的固体物质火灾配备水基灭火器、ABC 干粉、洁净气体灭火器等;针对高层建筑的液体火灾或可熔化固体火灾配备跑灭灭火器;针对高层建筑的气体火灾,如甲烷、氢气等引发的火灾配备干粉灭火器如BC 干粉、碳酸氢钠等;针对高层建筑的金属火灾,如钾、钠、镁等引发的火灾配备7150 灭火器;针对高层建筑的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如电气设备引发的火灾配备二氧化碳灭火器或洁净气体灭火器。在预防为主的原则下,高层建筑应配备火灾警示装置,包括烟雾探测装置、温度探测装置、火灾自动报警装置、气体自动灭火装置、喷淋式灭火装置等,及时探测出高层建筑内的异常温度或烟雾状况,并启动报警与灭火装置,提高高层建筑火灾应急响应水平。当高层建筑的火灾报警系统提示火警信号时,系统给出最高级别的报警,并与门禁系统联动,打开所有的门禁锁,以便高层建筑的住户疏散逃生。消防监控室内的监控大屏立刻弹出相应的报警界面窗口,同时监控主机自动拨打预设电话,实现电话语音、短信、声光、邮件报警,通知消防监控室的值班人员或相应的主管人员。此外,高层建筑应合理配置消防设施,定期对消防设施加以检修维护、改造升级,做好消防设施维修养护登记记录工作,以适配高层建筑火灾预警与火情扑灭需求。
3.4 加大消防监督检查力度,落实长效管理机制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责任主体应加强对消防安全的监督检查力度,全面排查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隐患并加以整治。如对于高层建筑内的电力设备,需重点关注电力设备的用电负荷以及高层建筑电气线路的电容量,根据电力设备的用电负荷要求及时调整与优化高层建筑电气线路布设与容量扩增,并对高层建筑内的老旧线路、老化电气设备设施定期检查、维护、更换。业主在使用大功率电力设备时,应当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并在使用结束后随手关闭电源,以免设备通电时间过长引发火灾。对于高层建筑内的重特大消防安全隐患,应由消防救援部门牵头,物业管理部门协助,建立消防安全隐患排查与消除联动长效机制,将消防监督长效管理工作列入对高层建筑物业管理部门的实绩考核,并与评先评优挂钩。对年内抽查高层建筑得分在倒数或抽查不合格的物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启动问责机制,并进行媒体曝光[3]。
4 结语
高层建筑在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消防救援部门以及消防安全责任主体应高度重视建筑消防安全监督工作,通过上下齐抓压实工作责任,加强对高层建筑的消防检查与指导频次,做好物业人员、业主、承租户消防安全教育,建设高层建筑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等,切实守好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