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填补国内外散文诗研究空白的力著
——简论秦兆基先生的新著《散文诗诗学》

2023-04-15王美春

散文诗世界 2023年2期
关键词:专著散文诗诗学

王美春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著名学者秦兆基先生的散文诗研究新著《散文诗诗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22 年8 月版),颇为感动。秦兆基先生是我所敬佩的前辈学者之一。至2022 年,秦兆基已年满90 周岁。根据他在自序与后记中所言,此专著撰写历时近三载完成初稿,至2022 年定稿出版时,已有5年多了,也即他从年近85 周岁写到90 周岁。秦兆基老前辈健康长寿且笔耕不辍,在耄耋之年依然能写出如此颇具学术价值的散文诗研究新著,令人不禁肃然起敬!《散文诗诗学》,近二十八万字,是一部体系化了的特色鲜明、价值多重的散文诗研究专著,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填补了国内外散文诗研究的空白。

一、独特完整的研究体系,凸显了研究的广深度

在秦兆基《散文诗诗学》问世之前,国内已有大量散文诗著作出版。其中,最多的是散文诗选、年度作品选、年度优秀作品选等。在20 世纪80 年代,中国当代年度散文诗选便问世了,而且不止一种版本,如王幅明等人编选的年度散文诗选与王剑冰选编的年度散文诗选等。这些年度散文诗选虽非散文诗研究著作,却为散文诗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参考资料。国内正式出版的散文诗研究专著也有一些。其中,有散文诗发展史研究专著,如李标晶的《二十世纪中国散文诗论》等;有散文诗的理论研究专著,如严炎的《散文诗的理论探索》等;有散文诗创作研究专著,如陈少松的《散文诗写作精要》、崔国发的《散文诗创作探微》、秦兆基的《散文诗写作》、蒋登科的《散文诗的文体论》等;有散文诗美学研究专著,有王志清的《散文诗美学》、徐治平的《散文诗美学论》等;也有散文诗鉴赏、批评著作,如许淇、敏歧主编的《中外散文诗鉴赏大观》(中国现、当代卷)、刘剑涛主编的《泰戈尔散文诗精选评析》、张彦加的《散文诗探艺》等。这些专著,主要是就散文诗研究包含的散文诗起源学、发展史,散文诗本体理论,散文诗创作学,散文诗鉴赏、批评学等几大部分中的个别部分加以研究、阐述。当然,也有将散文诗研究领域里的某些部分综合起来研究的专著,如王光明的《散文诗的世界》、黄永健的《中外散文诗比较研究》等。不过,在《散文诗诗学》问世之前,国内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体系化了的散文诗诗学研究专著,国外对散文诗的研究亦如此。

秦兆基的《散文诗诗学》尽管成稿出版在后,却不甘人后,后发而不输于先发者。这与秦兆基具有创新精神、不人云亦云之研究态度不无关系。其《内容提要》概述了整部专著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散文诗史学论;第二部分,散文诗本体论;第三部分,散文诗创作论与鉴赏批评论。这三部分几乎涵盖了散文诗研究领域的全部。事实上,《散文诗诗学》也是紧紧围绕这三部分进行具体论述的,将散文诗起源学、发展史,散文诗内涵、特征等本体理论,散文诗创作学,散文诗鉴赏、批评学有机结合,进行整体的研究,宏观审视与微观评析相结合,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散文诗诗学研究体系,具有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将散文诗研究领域可谓一网打尽,其研究所具有的广度不言而喻。其研究的广度也突出地体现在散文诗诗学的研究将世界视野与本土意识相统一,立足本土,又不局限于本土,而将视野也投向了世界,并勾勒出了世界散文诗发展史的概貌。研究的广度,让《散文诗诗学》具有多重价值,也即散文诗起源、发展历史概述的认知价值,散文诗本体理论研究的学术价值,散文诗创作论的实用价值,散文诗鉴赏、批评论的导引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读者一册在手,便可了解中外散文诗尤其是中国当代散文诗的起源、发展历史,获悉散文诗理论知识,懂得散文诗的创作之法,领会散文诗鉴赏、批评原理等。

《散文诗诗学》独特而完整的研究体系,让其研究具有了广度,而其宏观审视与微观评析的有机结合,散文诗来路、本体理论等方面的沿波讨源与作品的鉴赏、批评等有机结合,则让其研究具有了理论的深度。

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融为一体,研究的广度让研究的深度有了坚实的基础,而研究的深度则让研究的广度有了恰到好处的落脚点,升华了广度,二者辩证统一,因而,《散文诗诗学》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散文诗研究体系,具有了相当高的学术价值,丝毫不逊色于他人之前出版的散文诗研究专著。至为关键的是,《散文诗诗学》具有著者对散文诗诗学独自的感悟,独到的见解,无论是探讨散文诗的起源,勾勒中外散文诗的发展概貌,阐述散文诗本体理论,还是揭示散文诗的创作之法,阐述散文诗鉴赏、批评原理等,莫不如此。比如:《散文诗诗学》中的《提炼新铸 化用组合》,这卷在谈及散文诗意象制作时,强调要注重意象的特殊性:“散文诗,因其带有散文的因素,散文的一些特点,如铺展、着意地刻画、明明白白地道出等,会在散文诗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不要忽视散文因素的地位和作用,要意识到散文诗意象经营的特色;不要也不必像诗歌意象制作那样,一味追求凝练,追求独立自洽,而应该有散文挥洒自如、顾盼生情的风神。”这准确地阐述了散文诗意象的特征,散文诗意象与诗歌意象之别,也就具有著者独到的见解。一般的散文诗作者很容易将诗歌意象与散文诗意象混为一谈。《散文诗诗学》关于散文诗意象特殊性的阐述,具有在理论与创作上的纠偏之功效。

这里,尚需强调的是,散文诗研究领域涉及诸多方面,每个方面都可撰写成一部专著,在一部专著里同时论述这些方面,限于篇幅,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必须重点突出,而且要语言简洁,以少胜多。其难度可想而知。《散文诗诗学》知难而上,并且交出了优秀的答案。此专著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散文诗的起源、发展史,散文诗的本体理论,散文诗的创作学,散文诗的美学,散文诗的鉴赏、批评学等研究融为一体,达到了一般散文诗论著难以达到的高度。如《奇花异卉茂林芳草》卷中重点勾勒了中国散文诗的百年概貌,既对中国百年的散文诗进行宏观审视,又对不同时期的重要诗人与代表作进行简要评析,宏观审视与微观评析相结合,而且提纲挈领,高度概括。这就勾勒出了中国散文诗百年概貌,展现了高度浓缩的中国散文诗由发生至发展的百年历史画卷。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秦兆基创新的精神、超前的意识、丰富的经验、过人的才学等。

二、感悟理性的有机结合,提升了论证的可信度

秦兆基是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具有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了然于胸,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史、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也颇为熟悉。秦兆基文学理论研究、批评成果突出,出版有《散文诗写作》《散文诗品》《诗的言说》等专著。秦兆基也创作散文诗,出版过散文诗集《揉碎江南烟水》,对散文诗创作的甘苦具有深切的体验。文学理论研究、文学鉴赏批评、文学创作成果丰硕,这些是秦兆基研究散文诗的优势,也是其散文诗诗学研究独树一帜的主要原因之一。

具有散文诗创作的丰富经验,这让秦兆基的散文诗诗学研究具有感性。换言之,秦兆基的散文诗诗学研究,从文本出发,从对散文诗理论与作品的感悟出发。因而,其散文诗诗学研究是感性的,是具有一定情感热度的。散文诗作品以情感人,散文诗诗学研究专著尽管不像散文诗创作那样要求有强烈的情感,但也讲究有感而发,具有一定的情感热度。这也是散文诗本身对散文诗研究专著的要求之一。秦兆基深得个中三昧,在写作《散文诗诗学》时,从文本出发,有感而发,其阐述具有一定的情感热度,这也是此专著本身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不妨来看《诗心文笔 至情至广》卷中对王志清的散文诗《红豆不堪撷》的论述。王志清是国内著名的王维研究专家、文学批评家,也是著名诗人。其散文诗《红豆不堪撷》就王维诗中的“红豆”意象有感而发,语言独特,别有一番韵致。王维研究名家就王维名诗有感而发,创作出了散文诗佳作,这本身就可视为一个佳话。这是我补充的王志清其人其诗留给我的深刻的印象,也许在这里是一段多余的插入语。下面还是让我们来欣赏《诗心文笔 至情至广》中的精彩论述:“作者笔下的‘红豆’不是自然物,而是具有特定内涵的艺术符号。诗人将王维出仕、巡边、困厄、彻悟、归隐的一生,大唐帝国从鼎盛到趋于没落的漫长历史都隐括在细物红豆之中。所用的话语,不是历史散文式不动感情的陈述,而是着眼于诗歌意象的营建,用的是贯之以情、振之以气、济之以理的文学散文(美文)的话语方式。夕阳残照,峨眉山麓,普贤祠畔,从枝头落下红豆的小景,与诗人王维命运转折的中景及如日中天的大唐坠入低谷的历史大景,在瞬间重合,泯然无痕。”“王志清不过是以原诗为由头,生发开去,铸造新的意象,宣泄自我对一代文宗王维的悲悯之情。糅合各种话语——古与今,诗语与散文(美文)语言,杂用各种言说方式:用典、戏拟、象征、暗示,包罗万象,而又圆融统一,显现出作品言语卓然自立的特点。”这些论述,对王志清散文诗《红豆不堪撷》的意境的发掘独特而深刻,对其“作品言语卓然自立的特点”的评价也准确到位,而其中又含有情感的热度。这种情感的热度,不像滚烫的开水那样浓烈,而似温水这般温度适中。毕竟散文诗研究不同于散文诗创作,在情感热度上不像后者的要求那么高。这些有关王志清散文诗《红豆不堪撷》的精彩论述,在情感的热度之中又分明蕴藏着著者的理性的思考,具有思辨的色彩,论述的深度。因而,这些论述在打动读者的同时,也能给读者以某些启迪。

秦兆基的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功底深厚,文学研究、文学鉴赏和批评成就突出,胜于其文学创作成就。这也让他的散文诗诗学研究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让其研究具有浓烈的理性色彩。而其理性又突出地体现在考证与批评的有机结合上。当代著名学者缪钺教授曾在《考证、批评与创作——敬悼朱佩弦先生(自清)》中强调“治学而拘于某一方面者”之弊,并明确指出著名诗人、作家、学者朱自清先生集考证、批评、创作于一身之益:“治学而拘于某一方面者,虽有专长,然亦不免偏蔽,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佩弦先生兼致力于考证、批评、创作三方面,深造自得,于是能收交流互通之益。其所作散文,虽抒情写景,然非纯恃才情,实含有深厚之学问意味,一读而知其为学者之文;其考证论文,皆有灵光,表见才识,非徒以材料之新奇繁博见长;其批评作品,虽属通论,而有考证之根据,深入浅出,耐人寻味。”1其实,老一辈的著名学者大都“致力于考证、批评、创作三方面,深造自得,于是能收交流互通之益。”朱自清如此,缪钺如此,程千帆、金启华等亦如此。秦兆基同样做到了考证、批评、创作相结合。在研究散文诗,构建独特而完整的散文诗诗学体系时,秦兆基以自己深厚的文学理论积淀,丰富的散文诗创作经验为支撑,将考证与批评相结合,从而让论证更具说服力。《散文诗诗学》中的《绪论》,对诗学、散文诗诗学及其整体构建的论述,对这些概念也是其专著的主要观点加以考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批评,考证与批评相结合。《披叶振枝 探本求源》,此卷对散文诗的起源,从“自因(主体)”“他因(客体)”和“共因(大背景)”三大方面加以探讨,既有缜密的考证,又有准确的批评,强烈的思辨性,达到了考证与批评的有机结合。如此卷中对散文诗起源于19 世纪后半期的观点表示赞同,并列举了“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散文诗作品”——路易·贝尔特朗的《夜之卡斯帕尔》加以阐述,同样建立在缜密的考证基础之上,而其批评又建立在考证的基础之上,考证与批评相结合,具有思辨性,因而颇具说服力。《散文诗诗学》,对世界散文诗的发生、发展历史等的概述,对中国百年散文诗的回眸,对散文诗结构的美学意义与散文诗的意象、意境、语言的阐述,对散文诗鉴赏与批评原理的揭示等,也都达到了考证与批评的有机结合。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所谓感悟与理性的结合,并非指二者分离、各自完全处于独立存在的状态,而是指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机结合,密不可分。感悟,让理性具有了情感的温度,打动读者的因子;而理性则让感悟具有了理论的色彩,论述的深度。这从上文援引的《诗心文笔 至情至广》中对王志清的散文诗《红豆不堪撷》的论述中可窥见一斑。正是达到了感悟与理性的有机结合,而在理性上又达到了考证与批评的有机结合,《散文诗诗学》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提升了论证的可信度,自然令人信服。

三、散文笔触的阐述风格,强化了论著的感染力

关于散文,人们对其中的艺术性的散文常以“美文”称呼之。以散文的笔触来阐述散文诗,一方面在于散文诗本身是散文的诗,具有散文之色彩,另一方面在于散文诗研究专著以散文诗为主要研究对象。《散文诗诗学》在构建独特完整的散文诗诗学体系时,采用的散文笔触突出地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语言属于艺术白话

当代著名学者、散文研究专家吴周文教授在谈到散文的语言对“新无韵诗”的影响时指出:“散文的白话语言,完全挣脱了旧文统、八股式文言表述的限制,从口语里提炼出来的艺术白话,生动、活泼、自然、亲切、跳脱的韵律与节奏,听凭情感的自由舞蹈,就能够天然地具有诗性情韵,这方面给‘新无韵诗’以更失范的自由。”2秦兆基的《散文诗诗学》散文笔触的阐述风格,达到了吴周文教授论及的一些境界,给我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语言“生动、活泼、自然、亲切”。这是秦兆基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一以贯之的语言风格,在《散文诗诗学》中表现得同样突出。其语言生动活泼,没有生硬之弊。在论述时娓娓道来,语言自然而不矫揉造作,深入浅出,不故作高深,不晦涩难解,自然也不会因不知云里雾里而让人不堪卒读,而是让人感到颇为亲切,也即其语言具有吸引力。比如:“掌握住创作规律,就好像上乘棋手深通棋术;抛弃规律的掌握,就好像赌徒下注只是碰运气。有的散文诗作者碰运气也会写出一些较为成功的散文诗作,但是由于缺乏对散文诗创作运思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写作水准也就不能保持稳定,更难以谋求突破。”(《神与物游 刻镂无形》)这段文字,首先,运用两个比喻,以人们身边的也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人与事来比喻,且在比喻中进行强烈的对比,就将“掌握住创作规律”之优与“抛弃规律的掌握”之弊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出来;然后,进一步发挥,指出碰运气创作散文诗或许偶尔能获得成功,却难以长久,“更难以谋求突破”,强调对散文诗创作运思规律的认知和把握的重要性,也就顺理成章,让上文的比喻、对比有了落脚点,恰到好处。毫无疑问,这些语言是生动的,活泼的,也是自然的,让读者一目了然,感到很亲切,获得认同感,如此语言吸引力之大不言而喻。

(二)语言具有美的特征

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林非先生在专著《林非论散文》的代序《与散文的不解之缘》中云:“人们常说散文应该是美文,这是丝毫不错的,如果它的文字显得很平庸与烦琐的话,大家就很难有耐心仔细地阅读下去了。语言的洁净、流畅和充满文采,并且还在其中蕴藏着自己的激情,这是我想努力去追求的目标。”3这段话肯定了人们关于散文是“美文”的说法,并提出了著者在散文创作中所追求的语言目标:“语言的洁净、流畅和充满文采,并且还在其中蕴藏着自己的激情”。这颇有见地。秦兆基《散文诗诗学》的语言便达到了散文的“语言的洁净、流畅和充满文采”尤其是充满文采之境界。换言之,其行文挥洒自如,语言具有美的特征,艺术感染力强。整部专著包括《绪论》与《余话》在内,共11 卷(亦可曰11 论,或11 篇,等等)。每一卷,都有卷首语,揭示其主要内容,有些还指出采用的研究方式等。其中,有不少卷首语的语言充满文采,这一目了然,无需举例印证。而此专著的字里行间,充满文采的语言则可谓俯拾即是。比如:“随着‘诗界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文体革命而诞生的新诗(白话诗)和散文诗,是诞生于中国古典诗词母胎之中的,尽管它们割断了与母体相连的脐带,但仍然承受母体的影响与精神辐射。”引自《寓情于物 不即不离》的这段文字,以新颖的比喻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新诗(白话诗)、散文诗尤其是新诗与中国古典诗词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前者脱胎于后者,而依旧受后者的影响。如此阐述,语言形象生动,具有艺术感染力。“鉴赏、审美有如品味。一则由于各人口味不同,做出的判断是主观的,带有个人性的。二则品味是难以言说的。陆文夫小说《美食家》中的主人公朱自冶尝遍苏州美食,赞赏某家菜馆某种菜出色,但他也说不出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口味,是不能深究的。如果你问一位湖南朋友为什么那么喜欢吃辣,吃辣到底有怎样的感受,他只能告诉你这是从小养成的,无辣不能下餐。三则品味带有相当的非理性成分。比如吃馆子,好吃不好吃,靠的是味蕾去辨别,而不是依据烹饪教科书上设定的评价标准。文学鉴赏,亦是如此。有的人喜欢李白的诗,有的人则喜欢杜甫的诗,他们可以列举这两位大诗人的种种,扬此抑彼。文学史上,常有‘李杜优劣论’之类的文章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缘于鉴赏者的爱好不同。”这段文字,引自《沉吟品味 横剖纵析》,在阐述文学鉴赏的本质属性时,揭示了文学鉴赏(审美)中的鉴赏(审美)主体具有主观性,先以一个总比喻“鉴赏、审美犹如品味”提出自己的看法,后运用品味中的三个分比喻,具体阐述“鉴赏、审美有如品味”,进而得出文学鉴赏(审美)中的鉴赏(审美)主体具有主观性之结论:“文学史上,常有‘李杜优劣论’之类的文章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缘于鉴赏者的爱好不同。”这段文字,借助一系列的比喻,让论述形象生动,本身具有美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散文诗诗学》,以散文笔触的阐述风格,强化了论著的感染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语言风格呈多样性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散文诗、散文等反映生活也是丰富多样的,散文诗诗学专著以散文诗为主要研究对象,其语言风格应该也可以体现出多样性来。优秀的散文诗诗学专著的语言风格往往呈现出这种多样性。秦兆基的《散文诗诗学》以散文的笔触来阐述散文诗,便突出地体现了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或者表现为语言自然。所谓自然,就是“俯拾即是,不取诸邻”([唐]司空图:《诗品》),不矫揉造作,天然去粉饰,如“池塘生春草”([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诗》)一般。秦兆基《散文诗诗学》的语言便达到了这种境界。上文在谈到其语言属于艺术白话时也提及其语言自然,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了。

或者表现为语言洗练。洗练,着墨于“洗”,去伪存真,去芜取精,洗尽杂质;它落脚在“练”,就是千锤百炼,锤炼出佳构。秦兆基《散文诗诗学》的语言洗练,洁净而不拖泥带水,精练而不臃肿重复,以一当十,以少许胜多许,尺幅之内卷万里之势。因而,此专著以近二十八万字便构建了独特完整的散文诗诗学的研究体系,而且含蕴丰富,达到了多个二十八万字叠加也未必能达到的目标。

或者表现为语言典雅。典雅与通俗明显有别。前者犹如牡丹花,后者犹如野菜花。不过,二者仅为审美形态不一,而并无优劣之分。秦兆基《散文诗诗学》语言典雅主要体现在对古今中外的一些文学经典的阐述上。在古今中外文学经典中,有不少经典语言本身就典雅,以典雅的语言阐述语言典雅的经典,不失为一种恰当的选择。语言典雅的例证在《散文诗诗学》中并不鲜见。如《整体营建 浑然天成》卷中对宋代画家马远与明代画家沈周的山水画的比较评析,《兼容并蓄 意态万千》卷中对法国诗人兰波的一首散文诗《黎明》(程抱一译)的剖析,《提炼新铸 化用组合》卷中对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名作《李凭箜篌引》的评说等,语言皆具典雅之风。以后者为例,该卷对《李凭箜篌引》的评说,是作为论述比喻意象的取喻之物多种多样的例证的:“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就是‘取类不常’的好例证。作者用‘芙蓉泣’‘香兰笑’的花态变化,表现声调的变化;用长安‘十二门’‘融冷光’的气温变化,表现音乐的感人作用;以‘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天象变化,表现箜篌演奏急截的收煞。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了神仙,乐音感动了天庭:‘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直到水浸湿了月中‘寒兔’的时分。作者将耳之所听化为目之所见、肤之所触、心之所想,将音乐形象化为视觉形象——连绵的故事、生动的画面。”个中语言雅典,艺术感染力强。

由此可见,《散文诗诗学》散文笔触的阐述风格,强化了论著的感染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里顺带一笔,《散文诗诗学》,坚守学术规范,如引文皆详细注明出处,书末列出主要参考文献,我粗数了一下,全书引用的古今中外的参考文献共有120 种之多。这种坚守学术规范、不掠人之美的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者弘扬光大。

四、结语

秦兆基的《散文诗诗学》,以独特完整的研究体系,凸显了散文诗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以感悟与理性的有机结合,提升了论证的可信度;而散文笔触的阐述风格,一是表现为语言属于“生动、活泼、自然、亲切”的艺术白话,二是表现为语言具有美的特征,强化了论著的感染力,三是表现为语言风格呈现出多样性,语言或自然,或洗练,或典雅等。因而,此专著具有多重价值:散文诗起源、发展历史概述的认知价值(这部专著的认知价值不仅仅体现于此,也体现在本体理论、创作学、鉴赏与批评原理等方面),散文诗本体理论研究的学术价值,散文诗创作论的实用价值,散文诗鉴赏、批评论的导引价值,因语言具有文采而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艺术感染力强。一言以蔽之,这是一部自出机杼的力著,是特色鲜明的力著,价值多重的力著,是体系化了的研究散文诗诗学的力著,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填补了国内外散文诗研究空白的力著。

注释:

1. 缪钺:《考证、批评与创作——敬悼朱佩弦先生(自清)》,《缪钺全集》第七·八合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109 页。

2. 吴周文:《散文化:美文作为“后母体”原型的文学话语》,载《扬子江文学评论》2021 年第1 期(总第86 期)。

3. 林非:《林非论散文》,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代序”之第9 页。

猜你喜欢

专著散文诗诗学
2024 《散文诗》征订
背诗学写话
专著
散文诗八骏
散文诗(选二)
小知识·专著、编著、编书、教材的界定·编书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专著推介
《再生医学- 转化与应用》大型学术专著出版
《散文诗》刊征订征稿